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9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审题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2、着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
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1、读第—自然段,思考:(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并标出音节,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2.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3.结合上下文或理解词语:信奉胆大妄为固执惊讶宣布4.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7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交流:“赠名言”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
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
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1.以课前交流做引渡,教师也赠送学生一则名人名言: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2)揭示名言作者: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
(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
(要求语言简练)(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二)自读自悟:1.出示课文一二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2)交流体会3)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阅读了、思考了,还说了自己初步的感受体会,真好。
我们阅读文章就要像这样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体会,这样,我们读书才会有所得,你们说对吗?2.出示斜塔图片:1)认识这座斜塔吗?这就是世界有名的“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有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
如果条件允许,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实验?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读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1)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当伽利略出现在比萨斜塔下,比萨城的居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面对这些议论,伽利略又会怎么做?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2)学生读书、交流3)刚才,老师但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心里痒痒的,真想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伽利略和比萨居民们的对话,亲自感受伽利略地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谁愿意来做伽利略?4)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现在,观众们,你们想对他说什么?5)生生对话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7)当伽利略顺利地做完试验,走下斜塔时,人们纷纷围拢过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7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篇一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
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
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
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
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1、设境导入: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
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说学:⑴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⑵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3、拟标:(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合作交流。
3、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再读课文: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
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
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
导学课文一、二两段:1、齐读第一段:⑴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
⑵小组合作。
⑶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2、自学课文第二段:⑴同法自学。
⑵小组合作。
⑶汇报交流,合作补充。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1、拓展延伸:⑴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
⑵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1、测标总结:2、引导预习:⑴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⑵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
⑶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本课是篇精读课文。
主要讲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两个铁球着地,与他们的重量有关(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这个论断是错误的。
通过伽利略的亲身试验,证明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做试验也很感兴趣,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对于文中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那个论断所提出的质疑,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
因此老师要做好点拨,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对于本文主要内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提供帮助。
三、教学目标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词。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白不能迷信权威。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难点: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诵读法、电教法六、课时安排七、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师组织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他是怎么发现的?2、研读课文教师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了解伽利略。
(1)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上学时善于提问质疑……设计意图:为下文学习他敢于质疑,做好铺垫。
(2)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因为他不迷信权威,所以他敢于质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和人们的态度,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80分钟(两课时连上)四、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3.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指名读课题。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áo”;在“着陆”中读“zhu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
(2)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执”的读音——单读时读“zhí”,连起来读时,读“zhi”)(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
(4)__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以简单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这件事情的结果。
(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伟大贡献两方面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二)结合课文,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
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关键词发现: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辩论家(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家?):(1)能言善辩(2)善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3)说话有理有据……亚里士多德:20__多年前哲学家信奉真理(奉若神明)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责备的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优秀教学设计(8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
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
(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
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
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
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
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是伽利略在起作用。
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哲(zh6)学家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同时着(zhu“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5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地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
(板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咱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课题)正音、标调。
2、理解“着地”。
“着地”就是落地。
“着”是个多音字,你会用它另外的读音组词吗?(请2—3位同学说)3、师:课题都理解了,那赶紧去读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如果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4、师:你们有不认识、不会读的生词吗?(生答:没有)你们真棒!师: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发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个故事。
(板书:伽利略),这个“略”是我们要写的字,写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时,左右宽窄大致相同,应注意左边的“田”部要占“各”字的中间。
请同学们在书上练写一个。
5、师:课文讲的是在伽利略身上发生的什么事呢?(请2位同学说:伽利略做试验的事)6、师:(指着课题)课题就是试验的结果。
7、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个故事的,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生答,板书:疑问、试验、公开试验)二、学习1、2自然段。
1、师:(学习课文第一段)课前的交流,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伽利略,那文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师:他是个怎样的人呢?生答:他是个辩论家。
师:辩论家就是说他的口才、辩论能力很强。
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提问不寻常,老师很难解答。
师:“寻常”就是(生:“平常”),“不寻常”就是(生:“不一般、很独特”)。
师小结:是啊,伽利略就是一个善于思考、见解独特的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四、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
(学生自主读书)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1、结合上节课的自1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3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一、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在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正音,读题。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字音等三、课文讲了谁的事?作者怎样介绍他的?学习第一自然段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读出?抓很不寻常,常常,辩论家。
(善于思考,善于发问。
)四、课文写了伽利略的什么事?整理课文思路:质疑求证公开试验。
五、学习质疑部分。
1、伽利略对谁的话提出了质疑。
2、亚里士多德是个怎样的人物,从哪段话读出。
(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信奉、不容更改、真理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
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
当时,科学界狂热崇拜他,将他作为真理的化身,对他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
亚里士多德就是真理。
真理就是亚里士多德。
指导朗读。
读出大家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3、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质疑。
[简笔画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4、伽利略产生的疑问是(1)自由读伽利略的疑问。
(2)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3)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
分男女生读。
(4)用板演图示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指着板图引说两个相反的结论。
(5)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过渡: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进行了求证。
六、学习求证部分。
1、自由读课文,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通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这是哪里?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
引出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深入探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实验牵扯到了两个主要人物,他们就是?外国人的名字比较拗口,我们再读一读他们的名字。
2、你们从课文中了解到关于这两个人物的哪些信息?
先说说伽利略。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伟大的科学家了吗?(25岁,年轻的数学教授)
3、那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句话介绍了他?(出示句子,)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表达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态度?“信奉”这个词你怎么理解?
1、除了光看字面意思
2、再联系上下文,这段话中那个句子能体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3、还可以联系课外资料,看完这几幅图,现在你对信奉有什么新的理解?图中他们信仰那些人?
四幅图中信奉用在佛、神身上,那在课文中信奉这个词用在谁身上?可见当时人们把亚里士多德当作了什么?
4、再请学生读这段话,读出把亚里士多德当作神一样的人物。
(强调不容更改)
5、课文中还有三个句子表现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请你划出这三个句子。
出示句子,你看又是问句又是感叹句,你能想象当时的人们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神态,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气吗?请你任选其中一句揣摩改怎么读,等下站起来读的时候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
(责备,动作指着说,看好戏)
这里面有个成语,胆大妄为,要理解好这个词语,要抓住哪个字?(胆子很大,胡非作为)6、不同语气的语言描写,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刚才我们根据问句、感叹句就能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我们写人类的语言也要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
7、在天主教会的统治下,中世纪的欧洲被人们称为黑暗的时代,在那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科学家、思想家,他们试图唤起人们崇尚科学追求自由的思想,可是都惨遭迫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人们的嘲讽、指责,伽利略有没有退缩,从这里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坚信科学,反对黑暗社会,坚持真理,
板书:勇敢地追求真理
8、课文要写勇敢的伽利略,为什么要费那么多笔墨写人们是有多信奉亚里士多德呢?
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这种写法就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以后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三、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理论产生疑问?
板书:产生疑问简单地来说就是?
2、产生疑问以后,那我们来看看伽利略怎么推断的呢?这段话很长,有几层意思?自由读着两层意思,等会儿老师考考你们。
(1)、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 (2)、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回过头来看这段话,这么长的一段话却叙述得这么有条理,课文中用了很多什么词?这么长的一段话,用上关联词后就变得这么有顺序,有条理,严谨,下面我们来读一读,体会关联词的好处。
3、一个事实中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哈哈哈,亚里士多德完全错了。
伽利略是这样说吗?书上是怎么写的呢?为什么要这样说?(这些只是伽利略的推断和猜测,没有验证过,不能妄下定论,可以看出伽利略做事严谨)
4、那伽利略接下来怎么做呢?
反复试验(重复),试验环境、地点、天气
在反复的探索研究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板书严谨的科学态度
5、在一次次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后,伽利略决定做公开试验,他公开试验的地点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把试验放在著名的比萨斜塔上?板书:公开试验
6、勇敢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真理。
这个时候,大家又议论开了,大家会怎么说呢?请你写一写,注意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人物的动作神态。
四、小结
伽利略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该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