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护理差错率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9.65 KB
- 文档页数:3
护理差错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护理差错是指凡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错误的护理操作,对患者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患者保护自己的就医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护理质量、服务质量、医疗护理安全,其法律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稍不留意或违反操作规程就会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造成患者的不满和投诉而引发医疗纠纷[1]。
因此护理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而如何防范护理差错也就越来越受到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
近几年来为了较好地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临床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差错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验,取得了许多经验,现综述如下:1 差错类型1.1 医嘱处理错误1.1.1 有学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处理医嘱错误占最多(40.48%)[1]。
如处理医嘱不够仔细,字迹潦草、模糊,不规范的医嘱凭印象处理等,导致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处理错误或漏抄医嘱,致使患者用错药或该用的药未用。
1.1.2 网络模式下医嘱处理中的护理差错信息提示版有信号时随手点击“清屏”、“关闭”后未及时调出医嘱本,致使医嘱延误执行或未执行;处理医嘱时,主班与具体班次间交接、查对不严;医嘱执行日期出错,如明日出院,在医嘱本上日期是明日,而因电脑只显示当天日期,在执行时必须改成明日日期,否则医嘱执行日期出错;忘记打印或转抄各类执行单而出现错误[2]。
1.2 执行医嘱错误或漏执行医嘱如用错药物、剂量,或执行医嘱不及时,如该留取的标本未留取,留取了标本未及时送检,该禁食的未禁食以致于延误了诊断与治疗等。
1.3 违规操作或操作不当导致的差错如使用热水袋、冰袋时造成烫伤或冻伤;该翻身的患者未及时翻身,致使受压处皮肤发红;该做会阴护理的未按要求给予护理;备皮时划破皮肤多处;手术器械、敷料准备不全,延误手术时间;供应室发错器械包或包内遗漏主要器械,无菌包灭菌不彻底等而影响治疗等。
医院如何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工作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
然而,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护理差错时有发生。
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会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形象。
因此,如何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是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护理人员培训1、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基础护理知识、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操作技能等。
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护理差错。
2、法律法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对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其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增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避免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的护理差错。
3、沟通技巧培训良好的沟通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使其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误解和纠纷。
二、完善护理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制定护理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将护理差错发生率纳入绩效考核,与护理人员的薪酬、晋升等挂钩,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2、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制定详细的护理操作流程和规范,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
对新开展的护理项目和技术,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培训,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加强对护理安全的管理,建立护理安全预警机制。
对容易发生护理差错的环节和部位,要加强监控和防范。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三、优化护理工作流程1、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护理工作量,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避免因工作负荷过大导致的护理差错。
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在患者高峰期增加护理人员,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降低护士给药错误发生率一、事情经过:2014年第二季度发生10例用药错误不良事件,为正确给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确保病人用药与治疗安全,护理部制定了针对给药错误得整改计划。
二、制定计划1、整理2014年第二季度给药错误不良事件资料,查找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完成时间:2014年07月2、组织护理人员经行医嘱核对与处理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得培训,并在实际工作加以落实。
——完成时间:2014年08月3、汇总统计第三季度给药错误不良事件数,进行效果评价。
——完成时间:2014年09月三、实施计划1、收集资料,对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调研,对存在得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2、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给药风险管理知识得培训。
3、组织护理人员培训相关流程、制度,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互相监督执行情况,护士长定期检查工作质量。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必须使用腕带识别身份。
5、输液单尽量电脑打印,加药前必须双人核对。
6、加强护患沟通,用药宣教落实到位。
四、检查阶段1、护理部、护士长下病房,检查护士医嘱核对与处理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落实情况。
2、统计第三季度给药错误共6例。
五、处理阶段1、护士给药正确率提高。
2、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给药流程与规范。
3、继续做好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得上报,汇总与分析。
六、效果评价1、降低因给药错误造成得护理不良事件,进一步确保了患者安全。
2、切实落实了医嘱核对与处理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规范了护理行为。
护理不良事件持续改进记录表2014年度护理部主题选定一、改进前调查结果4-6月住院病人给药错误发生率统计如下2、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给药风险管理知识得培训。
3、组织护理人员培训相关流程、制度,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互相监督执行情况,护士长定期检查工作质量。
4、规范护理书写、剂量书写5、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必须使用腕带识别身份。
6、输液单电脑打印,加药前必须双人核对。
护理干预对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效果。
方法我院妇产科2017年1月到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结论护理干预在妇产科中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让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得到保障,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妇产科;不良事件;影响效果妇产科是医院日常运行中的重要科室,主要负责对各种妇科疾病进行治疗以及妊娠期妇女的诊治等[1]。
根据临床实践,妇产科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日常运行过程中患者的数量众多,很容易因各种原因引发不良事件,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并且可能引发护患纠纷,对医院的正常运行造成不良影响。
本研究对护理干预对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7年1月到2018年9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41.39±6.58)岁,其中妇科患者62例,产科患者38例。
试验组患者年龄21~69岁,平均(41.65±6.29)岁,其中妇科患者63例,产科患者37例。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应的治疗,并定时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开展日常生活等。
试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根据其疾病类型给予其健康宣教,为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让患者对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护理人员应强调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其疾病的特殊性,让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
降低护士给药错误发生率令狐文艳一、事情经过:2014年第二季度发生10例用药错误不良事件,为正确给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确保病人用药与治疗安全,护理部制定了针对给药错误的整改计划。
二、制定计划1.整理2014年第二季度给药错误不良事件资料,查找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完成时间:2014年07月2.组织护理人员经行医嘱核对与处理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并在实际工作加以落实。
——完成时间:2014年08月3.汇总统计第三季度给药错误不良事件数,进行效果评价。
——完成时间:2014年09月三、实施计划1.收集资料,对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2.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给药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
3.组织护理人员培训相关流程、制度,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互相监督执行情况,护士长定期检查工作质量。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必须使用腕带识别身份。
5.输液单尽量电脑打印,加药前必须双人核对。
6.加强护患沟通,用药宣教落实到位。
四、检查阶段1.护理部、护士长下病房,检查护士医嘱核对与处理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落实情况。
2.统计第三季度给药错误共6例。
五、处理阶段1.护士给药正确率提高。
2.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给药流程和规范。
3.继续做好给药错误不良事件的上报,汇总与分析。
六、效果评价1.降低因给药错误造成的护理不良事件,进一步确保了患者安全。
2.切实落实了医嘱核对与处理流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规范了护理行为。
护理不良事件持续改进记录表2014年度护理部PDCA案例:降低护士给药错误发生率主题选定一、改进前调查结果4-6月住院病人给药错误发生率统计如下二、给药错误原因分析(特性要因图)加强各项相关制度、流程如:医嘱核对与处理流程、患者身理知识的培训。
3.组织护理人员培训相关流程、制度,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互相监督执行情况,护士长定期检查工作质量。
4.规范护理书写、剂量书写5.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必须使用腕带识别身份。
运用PDCA循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方法。
方法成立持续改进小组,采用PDCA循环的4个阶段8个步骤,对普外科2012~2013年间发生的16例护理遗漏事件进行分析,通过持续有效改进,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防护能力及责任心。
结果降低了护理遗漏事件的发生率,从44.4%降低为10%,达到预期效果。
结论通过PDCA循环方法查找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规定具体的操作流程、方法以及追踪实施持续改进有成效。
标签:PDCA循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
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
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
PDCA循环是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手段[1],针对护理不良事件-遗漏发生率高的这一问题,我科把PDCA循环护理模式应用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2012年~2013年间普外科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6件,其中护理遗漏事件16例,所占百分率为44.4%,对科室的护理安全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见表1。
表1 2012年~2013年间普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2 方法成立持续改进小组,设立护士长为辅导员,在组员中选出一名圈长,并进行分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活动形式采用多种多样,有集中讨论、QQ群讨论、小组采用PDCA循环的工作方法进行研、实施及总结,其主要内容是4个阶段8个步骤。
4个阶段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8个步骤为:(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2)分析各种影响因素;(3)找出主要因素;(4)采取措施,制定计划;(5)执行制定的措施计划;(6)检查结果;(7)标准化;(8)遗留下来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2]。
探讨手术室护理差错发生的有效干预目的探讨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如何运用到手术室的工作中,以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方法通过总结术前访视、安全复核制度、手术确认、患者确认、体位摆放等途径,分类归纳手术室护理工作常规。
结果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制定了相应的干预对策。
将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结论探讨了手术室的安全隐患及经历总结,在医院护理部的监管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依法行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共同维护手术室的护理安全。
标签:手术室;安全;访视;复核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对手术室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必须具有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200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现代化手术室全面投入使用后,开展手术全面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保证了外科整体护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加强感染控制,落实制度,与病房整体护理接轨,因此获得了高度的重视和全方面的赞扬。
国际手术室护理协会(AORN)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也是防止和杜绝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手术室的整体护理也得到了肯定,正日益受到手术室护理专业的关注。
1?术前访视新时代的整体护理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将以前相对封闭的手术室走到病房[1]。
(1)术前1日手术室护士(洗手或巡回护士)根据手术安排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
(2)手术室护士应阅读病历,并向管床护士充分了解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
(3)根据术前医嘱,落实患者的术前准备是否完善。
(4)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解除患者焦虑,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有特殊需要及特殊情况及时反馈给护士长或手术医生。
(5)做好术前宣教工作,向患者讲解手术有关的注意事项及手术、麻醉体位的配合方法及重要性,介绍手术室环境。
(6)根据访视情况,真实、准确、及时填写访视记录单,感染性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用红笔注明。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2.1?术前手术确认制度[2]2.1.1?患者身份确认?核对手术患者是落实正确识别患者,保证患者安全,尊重生命的重要手段。
如何有效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差错是指护士在医疗活动中,未严格遵循相关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以及诊疗护理规范,对患者造成间接或直接影响,但未导致严重的不良情况。
如何有效预防及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优化护理质量、防范护患纠纷、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着积极意义。
1 引起护理差错的风险因素1.1工作时间段护理配置在护理治疗集中的时间段中,护理编制配置不足可能是引发护理差错的影响因素。
例如在某个高峰时间节点仅安排1名护理人员值班,同时护理内容多且杂。
1.2工作年限有相关数据显示,工作年限在两年内的护士为护理差错的主要责任群体,特别是工作年限≤1年的人员。
这是因为新护士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且专科理论与技能还未完善,评判性思维能力不足,易产生机械的定势思维习惯,同时其自身还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角色。
另有分析表示,新护士学历水平和护理差错也有关系,与大专学历对比,本科及以上学历护理人员的差错发生率更低,推测是本科生及研究生接受较长的学习年限,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操作技能锻炼更为熟练。
1.3责任意识薄弱许多护理差错是执行查对制度不严格所致,由于护士未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导致发错药、错接液体等现象的发生。
而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在于护士的工作责任心较弱,低年资护士缺乏良好的自律性,工作较为被动,甚至有不执行操作规范的情况;此外高年资护士由于思维定势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较易造成差错。
1.4 交接班制度落实不到位交接班执行是否到位也是与护理差错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接班制度的执行在部分环节中还流于形式;且对于制度中要求交接的内容也只是机械地进行记忆,同时常局限于生命体征、皮肤管理及常规药物治疗等方面的交接,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交接内容不一致或是错交、漏交的情况。
1.5 职业紧张有研究显示,随着工作负荷提升,护士发生护理差错的风险也随着增长,且结构方程模型反映工作负荷对护理差错也有着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