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3三顾茅庐》赛课导学案_0
- 格式:docx
- 大小:25.46 KB
- 文档页数:6
《三顾茅庐》——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学目标: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激趣导入:《三国演义》知识竞赛: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4、谁三顾茅庐?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技法指导: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
多媒体展示: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
多媒体展示:妙计一:他人介绍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此人乃绝代奇才。
思考:1、通过徐庶的推荐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2、师讲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通过徐庶之口了解诸葛亮是绝代奇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 课文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三顾茅庐》导学案一.交流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及本课相关背景。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圈点生字词,读准朗读节奏,读出语气。
拜谒()纶巾()末胄()愧赧()倾颓()存恤()殆尽()疏懒()鄙贱()如雷贯耳()茅塞顿开(sè)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鹤氅(chǎng)3.尝试结合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4.理解重点词语。
窗外日迟迟..:未审.得入览否:不胜愧赧..:..:屏人促席奸臣窃命..:..: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惟将军图.之:二、互助释疑5.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重点解决诵读中不理解之处。
6.把握小说情节。
用自己的话说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两次拜访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草庐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全文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
三、互助品赏7.勾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完成以下问题。
⑴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⑵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的诚心诚意,感受到对诸葛亮的尊重?⑶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愚夫”“晋谒”,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⑷归纳刘备的性格特点。
8.勾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探讨归纳以下问题。
⑴第三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⑵“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⑶你认为使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探写作用意9.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主要人物,文中还有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有谁?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三)赏精彩语言1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说出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形象;领悟“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人物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5.初步感知文中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志存高远。
6. 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2、《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纶巾(gun ) 贵胄(zhòu) 鹤氅( chng ) 愧赧(nn) 拜谒(yè) 鄙贱(b) 挟持(xié) 存恤(xù) 总揽( ln ) 殷实(yn) 金帛(bó) 如雷贯耳(guàn) 箪食壶浆(dn)2、多音字曲(q)曲艺将( jing)将心比心(q)弯曲(jiàng)将领3、形近字纶( gun)纶巾赧( nn )愧赧挟(xié)挟持伦( lún)伦理赫(hè)显赫狭(xiá)狭窄4、重点词愧赧:因羞惭而脸红疏懒:松懈;懈怠经世奇才: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23 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学习重点: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学习难点: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字,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等。
二、相关介绍《三国演义》:又名《》,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体小说。
所谓“”,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三、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回“”,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难点1.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资料链接】1、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2、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成就最高。
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是吴承恩的老师)3、《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学习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如雷贯.耳( ) 顿开茅塞.( ) 鹤氅.()沔.水()箪.食壶浆()吴会.()半晌.()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拜谒.(hè)倾颓.(tuí)鄙.贱(bǐ)B.纶.巾(guān) 存恤.(xù) 侥.幸(yáo)C.末胄.(wèi) 殆.尽(dài) 昼寝.(qǐn)D.愧赧.(nǎn) 疏懒.(lǎn) 捆缚.(fù)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顿开茅塞鼎足荒芜避席B.经事奇才豪杰造逆谬举C.如雷贯耳拜揭犹然施礼D.思贤如渴玄德衣襟属咐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山西太原人。
B.罗贯中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C.罗贯中是施耐庵的老师。
D.《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5、解释下面词语如雷贯耳:经世奇才:箪食壶浆:顿开茅塞:6、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人名)的长篇小说《》,山西太原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朝代)著名、戏曲家,是中国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二、自主学习1、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答:.2、根据你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你觉得刘备、诸葛亮、张飞各是什么样的人?明确:。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预习学案)23 三顾茅庐一、作者与作品简介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杭州人。
罗贯中“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其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描绘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富有浪漫色彩。
二、合作预习1.题目《三顾茅庐》中的“顾”的意思是。
“茅庐”本意是指的是。
在本文中指的是居住的地方。
2.这篇课文选自《》。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
另外还有三个人物,分别是:、、。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第次去拜访的故事。
4.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拜谒谬举帝室之胄存恤社稷羽扇纶巾愧赧身披鹤氅箪食壶浆5.根据意思写词语⑴对长者或宾客尊重而有礼貌。
⑵形容湖水十分的清而透明。
⑶形容环境稀疏敞亮。
6.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课后检测1.《三顾茅庐》节选自《》,作者,名,号,人,该小说以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2.读下面句子,想想可用什么成语来概括。
3.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下联:4.《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写出三个。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后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B.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23 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
2. 通过动作描写理解刘备人物形象,借助本文三首诗句的学习理解诸葛亮人物形象。
3. 联系三顾茅庐前几回相关内容,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方法,体会三顾茅庐本身蕴含的丰富意义。
学习过程
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
1. 文学常识简介。
(投影)
成语三顾茅庐的含义: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2.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通过预习,请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而出山的故事。
3. 诸葛亮出山,是后来赤壁鏖战、三国鼎立的关键。
刘备亲自到隆中去了三次,才得见面。
刘备请诸葛亮这件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只有“凡三往乃见”的简单记载;但在《三国演义》里,主要以讲史为内容,经过作家的想象和
渲染等艺术加工再现成文,偏重叙述,故事性强,行文浅显,通俗易懂。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小说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取事件发生先后的关键情节,理清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情节。
(1)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周文王谒姜子牙。
(链接:周文王请姜子牙的故事。
)
惑:使迷惑。
谒:拜访。
晋谒:进见地位高的或者辈分高的人。
俗客:尘世间人,与隐逸之人相对。
文几:几案、书桌。
年幼才疏:才学不高,空虚。
开其愚拯其厄:启发愚鲁,拯救困厄。
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顿开:立刻开通。
茅塞:谦辞,表示自己无知,思想闭塞,好像心里被茅草堵住了一样。
犬马之劳:像犬马一样所做的操劳。
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2)理清情节。
开端:两次不遇,欲再往访。
- 2 -
发展:先生昼寝,玄德侍候。
高潮:屏人促席,隆中对策。
结局:玄德拜请,孔明出山。
二、联系三顾茅庐前几回相关内容,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方法。
从小说整体来看,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的主人公,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他的出场自然而然应是异常隆重的场面,是值得以浓墨重彩大写特写的。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正式出场的过程,所以作者对三顾茅庐的描写,层层铺垫,重重渲染,极尽曲折变化、抑扬顿挫之能事,使得读者对诸葛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期待和仰慕。
作者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前后共使用了十三个顿挫手法(补充: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
请同学们按照下列表格前两次拜访的内容找出本次拜访的顿挫来。
但刘备的诚意最终还是打动了诸葛亮,所以他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这么多的顿挫手法,充分显示了刘备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同时,由此也刻画出诸葛亮神龙见首不见尾、神秘莫测、高雅洒脱的隐士风流及其立身严正、自尊自信的品格。
三、抓住动作描写,理解刘备形象。
根据情节找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并试着分析从这些动作行为可以看出刘备怎样的心情与品质。
下马步行: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这是古人对特别有地位或对自己敬仰的人表示极大的尊敬。
叩门:敲门,但不是用手敲。
古代的大门都有两个铜制的圆环,叩门就是手握圆环,让环敲击大门。
进入他人的房间或办公室,都应该轻轻的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贸然闯入。
叩门时应以指关节轻叩,不可以用力拍打。
不论房间的门是开着还是关着,叩门都是必须的。
徐步而入:轻轻缓慢步入。
- 4 -
拱立阶下、犹然侍立、又立了一个时辰:恭恭敬敬等候。
下拜:拜,《说文解字》的注释:“拜”是会意字。
甲骨文像双手捧禾麦献给神祖之形,会向神祖拜祭祈祷之意。
本义是拔起禾麦奉献给神祖。
引申为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
文中提到拱手谢曰、顿首拜谢、拜请、拜献都表示对诸葛亮的敬重。
(补充:叩首,旧时汉族交际礼仪。
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一种较重的跪拜礼。
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
稽首(qǐshǒu),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顿首,指磕头。
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
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
表示致敬。
常用于结尾。
)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可见其敬重。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拱手礼:两手在胸前相拱,称为"揖”,帝国晚期称“拱手”或“拱手肃立”,是中国古代开始的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
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女子行拱手礼时则正好反过来,这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
)
泣曰、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可见玄德请孔明之诚心。
这些细微的动作,表达出了刘备的心情——对贤人的渴求和诚恳,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求才若渴、谦恭真诚的品质。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除了动作刻画以外,还大量刻画了人物的语言,课下同学们可以试着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本文中张飞、关羽的性格。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