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1862年 英国伦敦 第2届世界博览会
- 格式:doc
- 大小:405.00 KB
- 文档页数:7
历届世博会中国馆(1851-1939)举办世博会,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今天,这个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参与世博会,中国人一直是一个忠实的践行者。
从一个半世纪前的伦敦世博会,到解放前的旧金山世博会,几乎每届主要的世博会上都能发现中国的身影。
不论是早期的商贾巨孹自发参与,还是后来外国人把持的海关奉命召集,以及大清政府的官方派员、民国政府的热情组团等等,都使中国和世博会历史渊源绵延不绝。
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伦敦开幕之际,正值闭关锁国的大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敲开沉睡多年的大门之时,可以说,早期参与世博会的中国人正是懵懂中的清醒者,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把工业革命后的西方文明带进了当时即将没落的帝国。
进入二十世纪,中华民国成立,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开始意识到世博会的作用,富国强国的梦想开始萌芽,中国人越来越主动地融入到世博会大家庭当中,直至后来被战争风雨和政治斗争阻断。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今天,了解这段隐没的历史,了解一届届世博会上中国的身影,我们有理由感佩先辈们的眼光、勇气和努力,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今天的中国需要进一步走向世界,这不再是梦想,这是我们的必须。
1:1851年伦敦世博会中国馆17x10厘米,木刻版画,手工上色,裱在亚麻布上。
根据理查德·贝尔德(1802--1885)拍摄的银版照片,由《伦敦图画新闻》于1852年制作。
2:1862年伦敦世博会中国馆17X8.5厘米,立体照片,蛋白纸基,伦敦立体摄影公司制作,1862年。
3:1867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17.2X8.5厘米,立体照片,蛋白纸基,法国M. Leon & J. Levy印制,1867年。
4: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馆25X17厘米,凹版印制,刊载于当年的《伦敦图画新闻》。
5: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长18厘米,宽11厘米,立体照片,蛋白纸基,美国百年摄影公司印制,1876年。
6:1878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长16.5厘米,宽11厘米。
世界博览会又称国际博览会及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世博、世博,是一个具国际规模的集会。
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
世界博览会(即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
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
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并已先后举办过40届。
按照国际展览局的最新规定,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以前称综合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以前称专业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
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不同于一般的贸易促销和经济招商的展览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博览会。
国际展览局是专门从事监督和保障《国际展览公约》的实施、协调和管理举办世博会并保证世博会水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截至2002年11月,有89个成员国。
1993年5月,国际展览局正式接纳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
根据选举规则,国际展览局成员国无论大小,各拥有一票的选举权。
在第一轮投票中,如果某候选国城市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该城市将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
如果第一轮投票中没有任何一个候选国城市获得所需的选票,则将进行第二轮投票,但在首轮投票中得票最少者将不再参加角逐。
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三分之二以上选票的候选国城市当选。
如若仍没有城市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则继续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第三轮投票,直至选举出2个得票最多的城市。
最后的角逐将由这2个城市进行,其中得票较多的获举办权。
1970年大阪世博会世界博览会(Universal Expo,Expo是Exposition的缩写; 也称World Fair 或World's Fair)它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历史】改变世界的6届世博会(组图)“每一届世博会,不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曾在1901年美国布法罗泛美博览会上如是说。
这是对世博会的精辟总结,10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适用。
1851年伦敦世博会:水晶宫里的童话伦敦世博会水晶宫1851年5月1日,人类历史从没有过的盛大体验的开始。
它让每个去过的人都极度震撼。
一个来自泱泱大中华的中国商人,在开幕式上情不自禁走出人群,独自向维多利亚女王行了标准的绅士礼。
决定举办这一盛事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忍不住在当晚的日记中事无巨细地描摹:“……欢呼声,每张脸上洋溢的笑容,建筑、棕榈树、鲜花、树、雕像、喷泉、乐器……每个人都会热爱这一切。
”那天清晨,42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深爱的丈夫——盛会的筹办组织人——阿尔伯特亲王就坐着马车,赶往海德公园的水晶宫。
这是一座完全用钢铁和玻璃构造的“功能主义”建筑,一改维多利亚时代石头建筑庞大、笨重的建筑风格,不管是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瞧,都非常透亮,人们因此称它“水晶宫”。
它占地7万多平方米,相当于现在上海大剧院的规模。
为英国贵族服务的园艺师帕克斯顿,设计了这座当时欧洲最宏伟最有想象力的建筑。
他的灵感来自于王莲叶片。
水晶宫耗去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
所有的这些都在4个多月的时间完成。
整幢建筑是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
这一切,在当时,只有英国才能做到。
18世纪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后,让英国在世界上获得了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
这个“日不落帝国”在女王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到达巅峰:约1/4的全球人口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它的设计思想对世博会建筑的影响一直到19世纪末。
两年后美国在纽约举办的世博会的展馆,拷贝了水晶宫,但由于设计及施工不良,纽约“水晶宫”严重漏水,毁坏了一些展品,观众也被淋湿。
历届世博会一览表共41届
世博会作为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创新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①展品、科技的物质技术层面:近代西方科技成果的创新示范:炫奇;
②经济、制度层面的创新示范:世博会作为一种仪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从实效上引起了晚清、民国、南京政府三次博览会热潮以及国内劝业会、奖进会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博览会事业;
③文化、思想层面的创新示范:近代国际化的商贸观念共识形成;国家意识的强化;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示范;近代科技教育、人文教育观念的创新示范:这种创新对近代国人的思想上产生一种困惑和危机感,促使其“对自身文明的沉思和对原有价值观念的怀疑。
从而激发了中国学习西方强国的强烈愿望。
”1
世博仪式传播
对于近代世博会所处的传播环境来说,1851 年英国首次世博会期间, 世界各地前来参展的人数达 1.7 万多人,参观人数多达600多万人次;1867 年法国举办巴黎世博会时,参展人数增至 5 万多人, 前往参观者竟达1020 万人次。
正如国内会展史专家马敏所认为,“在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尚未发明之前, 博览会通过展陈、观摩所起的大规模科技传播和文化交流作用, 是任何其他形式都不能替代的。
”2
1马敏:《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步幅——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述评》,《马敏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J].历史研究,2004:98-117.。
历届世博会举办城市时间举办国/城市名称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1855年法国/巴黎巴黎世界博览会1862年英国/伦敦伦敦世界博览会1867年法国/巴黎第2届巴黎世界博览会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维也纳世界博览会1876年美国/费城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1878年法国/巴黎第3届巴黎世界博览会188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国际博览会1889年法国/巴黎第4届巴黎世界博览会1893年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1900年法国/巴黎第5届巴黎世界博览会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圣路易斯百周年纪念博览会1908年英国/伦敦伦敦世界博览会1915年美国/旧金山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1925年法国/巴黎巴黎国际装饰美术博览会1926年美国/费城费城建国150周年世界博览会1933年美国/芝加哥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1937年法国/巴黎巴黎艺术世界博览会1939年美国/纽约纽约世界博览会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1962年美国/西雅图西雅图廿一世纪博览1964年美国/纽约纽约世界博览会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加拿大世界博览会1970年日本/大阪日本世界博览会1971年匈牙利/布达佩斯世界狩猎博览会1974年美国/斯波坎世界博览会1974 1975年日本/冲绳冲绳世界海洋博览会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诺克斯维尔世界能源博览会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路易西安纳世界博览1985年日本/筑波筑波世界博览会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温哥华世界运输博览会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本布里斯本世界博览会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热那亚世界博览会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1993年韩国/大田大田世界博览会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里斯本博览会2000年德国/汉诺威汉诺威世界博览会2005年日本/爱知爱.地球博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萨拉戈萨世界博览会2010年中国/上海上海世界博览会2012年韩国/丽水丽水世界博览会2015年意大利/米兰米兰世界博览会。
世界博览会起源及发展概况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世界博览会起源及发展概况大纲第一节、世界博览会发展概况一、世界博览会溯源二、世界博览会开端及发展第二节、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变迁与时代发展一、19世纪中叶:技术中心主义时期二、20世纪上半叶:战后恢复与和平期望三、20世纪下半叶:战后恢复与多元化主题四、21世纪:人文与自然,环境与家园第三节、世界博览会精粹一、世界博览会一览表二、世界博览会历史选粹课件知识点汇总T01:世界博览会溯源T02:世界博览会开端及发展T03:19世纪中叶:技术中心主义时期T04:20世纪上半叶:战后恢复与和平期望T05:20世纪下半叶:战后恢复与多元化主题T06:21世纪:人文与自然,环境与家园T07:世界博览会一览表T08:世界博览会历史选粹正文第一节、世界博览会发展概况一、世界博览会溯源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的交易活动往往都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展开,而这些交易的时间,地点,方式往往都是不固定的,交易的人员及物品范围也比较小。
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零散式”的交易方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分工细化,剩余物品的增多,人们交易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
交易活动逐渐由“零散式”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固定式”集市,交易的范围及参加交易的人员也逐渐扩大,并逐渐发展为以城市甚至国家为组织者形式的集市。
在这些“固定式”集市中,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特别是18世纪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物品交换已不再是集市中唯一的形式。
以“宣传”、“展示”特别是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或是炫耀物力,财力等也逐渐成为集市中重要的一员。
相比之前的交易活动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和生活需要所进行的物资交换来说,这种“展示”形式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交易活动已经超越了“集市”功能,这可以说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
这种超越集市功能的交易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
历史往事——世博会150年(建平世纪中学史地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的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
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维多利亚女王发出外交邀请信函,有10个国家接受了邀请。
在这次世界博览会上,英国人一改往日风格,在著名的海德公司内建造以钢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水晶宫。
水晶宫1700英尺,高100英尺,耗用了4500吨钢材,10公顷的玻璃。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占地9.6万平方米的展区,展览用的桌子总长约有13公里,在23个星期的展览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
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钢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这次世界博览会开创了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所有的展品均代表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的无限想象力。
水晶宫博览会成为二十世纪科学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世界博览会因此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水晶宫伦敦世博会内景✧历届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一览表1851 伦敦世界博览会1853 纽约世界博览会1855 巴黎世界博览会1862 伦敦世界博览会1867 巴黎世界博览会1873 维也纳世界博览会1876 费城世界博览会1878 巴黎世界博览会1889巴黎世界博览会1893 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900 巴黎世界博览会1904 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1915 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1926 费城世界博览会1930 列日产业科学世界博览会1933-34 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935 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1937 巴黎世界博览会1939-40 纽约世界博览会1939 金门世界博览会1958 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1962 西雅图21世纪世界博览会1964-65 纽约世界博览会1967 蒙持利尔世界博览会1970 日本世界博览会1975 冲绳海洋博览会1982 诺克斯威廉国际能源博览会1984 新奥尔良国际河川博览会1985 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1986 温哥华国际交通博览会1988 布里斯班国际休闲博览会1990 国际花与绿博览会1992 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1992 热那亚国际船舶与海洋博览会1993 大田国际博览会1998 里斯本国际博览会2000 汉诺威世界博览会2005 爱知世界博览会2008萨拉戈萨水与可持续发展世博会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2015米兰世界博览会1876 费城世界博览会1958 布鲁塞尔世博会“原子球”建筑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会将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上海作为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建造更多的优秀建筑,丰富城市发展的理念,完善并提升城市功能,创造城市未来发展的模式,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
1862年英国/伦敦伦敦世界博览会●名称:伦敦国际工业和艺术博览会●会期:1862年5月1日至1862年11月1日●参观人次:6,096,617人次●地点:伦敦南肯辛顿的皇家园艺学会,与海德公园仅咫尺之遥。
●总面积:6.5公顷●参展者:29000多名●投资成本:25万英镑●资金支持:英国中央银行●展品分类:4个部分,共36类。
●主持机构:皇家管理委员会,由英国皇家艺术、制造和贸易学会协助筹办。
●展馆承包商:凯尔克和卢卡斯1.伦敦世界博览会概况2.展会背景3.筹备情况4.展馆情况5.展会盛况6.社会评论7.历史追忆8.图片资料—主要举办会场、展馆、纪念品、画报9.纪念币1.概况——伦敦世界博览会由于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成功,英国于1862年再次举办了第三届世界博览会,地点依然选择了伦敦。
但事与愿违,1862年伦敦世博会并没有像首届博览会那样盈利,也未能取代人们心目中水晶宫展的地位,但它为后来的世界博览会开启了每隔11年举办的先例。
此次的世界博览会新添了音乐会的形式,演奏音乐精品成了世博台的节日之一。
从此,许多世博会效仿这种做法,除了举办国在展览期间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外,还邀请参展国家的文艺团体进行演出,进行文化交流,活跃会场气氛。
1862年伦敦世博会共吸引了29000多名参展者,展品按主题分为4个部分,共36类。
组织者限定所有工业展品应是1850年以后生产的,以保证不重复首届世博会的展示。
在本次展出的所有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蒸汽机、锅炉、火车头和铸钢产品,工艺性很强的玻璃制品也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中国人来说此次世界博览会不仅有中国展品参展,更是留下了一张“中国馆在世博会上最早的照片”,意义深远。
2.展会背景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在欧洲乃至全球,都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英国人均收入在1860年比法国高出50%,比德国几乎高两倍。
维多利亚女王通过伦敦首届世博会向世人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英国的辉煌。
如今,女王还是那位女王,世博会已是一届新的世博会了。
1858年,英国开始酝酿一届新的世博会。
最初计划在1861年举办,意在纪念首届世博会举办10周年,后因展馆实际建设周期的缘故推迟到1862年举办。
这不经意的推迟让可爱的法国人记下了,所以法国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每间隔11年举办一次世博会。
随即,战争的阴影弥漫在欧洲。
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在1859年爆发,这几乎使世博会的计划被扼杀在摇篮里。
这场战争直接涉及了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周边的其他欧洲国家也时刻关注着,对时局的揣测和国家利益的博弈牵扯着各国皇室政要的神经。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没有人能预料到世界范围内战争的发展趋势,没有人能预测区域战争的长短和结果,也就没有人对此届世博会的人气抱有信心。
3.筹备情况3.1资金筹备英国没有选择放弃,历史证明了这次坚持的明智。
英国人对世博会的组织可谓就轻驾熟,犹如成熟的乐队演奏熟悉的乐曲。
1858年初定计划时,就迅速得到了英国工业领导层和1851世博会委员会的支持。
1858年底,皇家艺术协会加入进来。
此届世博会选址确定在伦敦南肯辛顿的皇家园艺学会,与海德公园仅咫尺之遥。
1860年3月,共筹集到捐款25万英镑,维多利亚女王颁令准予组织者筹办世博会,并向各国发出邀请。
英国中央银行提供25万英镑贷款用于工业宫的建设。
3.2组织机构1861年2月14日,维多利亚女王照例颁令组建代表政府的皇家管理委员会,由英国皇家艺术、制造和贸易学会协助筹办。
艾伯特亲王因为健康原因无法再次执掌此次世博会了,格兰佛伯爵(Earl Granville)成为此届世博会的管理委员会主席,其他3位重要成员是:温特沃什·笛尔克男爵,他参与了1851年世博会的组织,是一位有经验的管理者;托马斯·巴林,国会议员,巴林兄弟银行董事长;威廉·费尔贝恩,白金汉郡公爵,英国铁路公司董事长,也是世界上最早期的机车生产商。
英国主办世博会非常注重管理委员会的组织结构,通过人员配置基本奠定政府主导下坚定强大的执行力。
1861年12月14日,42岁的艾伯特亲王因伤寒病逝。
他曾经为首届世博会作出卓越贡献,是“世界博览会第一人”。
他的逝去是维多利亚女王最大的悲痛,女王因丈夫之死而心力交瘁,她一度离开伦敦而独自幽居,大臣们要求她亲自主持议会开幕式,要求她至少偶尔在臣民中露面,她一概不予理会。
君权在当时的英国逐步上升,亲王的逝去以及女王的悲痛欲绝使整个英国笼罩着深深的哀思。
1862年5月1日世博会如期开幕,维多利亚女王没有出席开幕式。
空缺的王室席位旁安置着女王夫妇的半身塑像,每个人心中都有挥之不去的悲伤。
每一位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在演讲中都会提到艾伯特亲王,提到他对世博会的贡献。
英国皇室任命的桂冠诗人丁尼生更是泪流满面,以诗性语言如泣如诉地表达对逝者的缅怀。
伦敦还是伦敦,女王还是女王,世博会也依然辉煌,只是人们再也看不到女王身旁那高大挺拔的身影,那睿智深邃的目光……4.展馆情况——展馆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落成此届世博会的展馆从1861年3月9日正式开工,要求在1862年2月12日前全部完工,历时11个月。
管理委员会其实对展馆建设没有很高要求,只是希望展馆造型和细节一如1851年的水晶宫,同时为体现时代变化,展馆正面和入口处要适当加一些雕塑装饰。
展馆建设负责人是弗朗西斯·富柯,政府科学和艺术部门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他曾经监管1851年水晶宫的建造,并担任1855年巴黎世博会英国参展官员,是一位有经验的执行者。
建筑承包商凯尔克(Kelk)和卢卡斯(Lucas)获得了展馆建造合同,因为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他们的开价是最低廉的。
5.展会盛况艺术展品彰显各国的艺术影响力1862年伦敦世博会的艺术品陈列在展馆内的画廊。
画廊采用天窗和锯齿状屋顶采光设计,使作品沐浴在柔美的自然光线中。
画廊长350米,与巴黎卢浮宫主廊的长度完全相等。
这是管理委员会的特地安排,也体现了对法国艺术地位的尊崇。
按照管理委员会的计划,艺术作品按照国别排列,以体现每一个国家对人类艺术的贡献,表明每个国家的艺术水准。
所以,参展国都会选择一位里程碑式的艺术家作品,藉此说明本国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英国选送了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的33幅作品参展,这位被称为“英国绘画之父”的伟大艺术家,因其个性鲜明且极富民族特色的创作而备受推崇。
代表英国参展的还有托马斯·庚斯波罗(Thomas Gainsborough)的风景画,他对田园风光的热情却始终如一,他认为没有什么比“漫步可人的村庄,安静自在地画些风景”更令人舒畅了。
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的作品也在展出之列。
工业展品影响世界未来此届世博会共吸引了29000多名参展者。
展品按主题分为4个部分,共36类。
组织者限定所有工业展品应是1850年以后生产的,以保证不重复首届世博会的展示。
组织者对展品进行评比和授奖,最终约有一半的展品获奖。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蒸汽机、锅炉、火车头和铸钢产品,工艺性很强的玻璃制品也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届世博会上展出了以英国工程师贝西默名字命名的“贝西默炼钢法”,这是炼钢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从此不单是钢铁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锅炉、桥梁、炮筒等依赖钢结构的产业和领域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美国也并没有因为内战而放弃参展,而是通过世博会进一步加强了欧美之间的交流。
6.社会评论展馆占地6.5公顷。
在首届世博会的水晶宫展馆中,展出者抱怨展览面积太小,使参观者无法领略到展品的精湛,于是,此届世博会增加了展示面积。
不但如此,管理委员会还允许参展者自由处理分配到的展览空间。
展馆包括中央的主厅和两翼的侧厅,两个侧厅计划分别展示机械和农业制品。
一切似乎合情合理,然而英国国内外的评论反差很大。
当时的英国评论者认为这是个“毫无吸引力”的展馆,讽刺这个展馆只适合做火车站、军营或者监狱。
展馆跨度达49米,超过了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展馆高79米,略逊于那两座大教堂。
由于耗资巨大,被媒体批评规模过大、装饰过度,甚至被讽刺为“巨大的汤碗”和“国家的耻辱”。
然而,来自英国以外的评论却宽容很多,几乎是一片赞扬声。
7.历史追忆——有关1862的记忆1862年伦敦世博会的两件展示对人类物质生产具有划时代意义:具备现代电脑理念的机器计算机雏形诞生和奠定现代工业基础的高效炼钢法问世;1862年伦敦世博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节点:各国工人利用参观世博会的机会进行交流,促进了工人运动逐步走向国际联合。
巴贝奇(Babbage)的解析巴贝奇(Babbage)的解析机:现代电脑之祖在电脑日益盛行的21世纪,人们却承认19世纪一个名叫巴贝奇的英国人为电脑发明人之一。
数学家巴贝奇在1862年伦敦世博会上展出了名为解析机的机器计算工具,也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解析机采用的一些计算思想延用至今,它包括的存储和碾磨,就非常类似于今天电脑中采用的内存和处理器。
巴贝奇将解析机制造成了由黄铜配件组成,用蒸汽驱动的机器。
解析机的出现在当时并没有带来石破天惊的震撼,也没有被广泛接受。
解析机犹如一个新生的婴儿,人们还不能预测其将来是否将成为伟人。
今天,巴贝奇和他的解析机被认为是电脑领域超越时代的奇迹。
贝西默(Bessemer)的炼钢法:现代重工业基石与巴贝奇的发明不同的是,工程师贝西默的专利炼钢法在此届世博会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国重工业领域的企业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欣喜若狂地接受了贝西默的新型炼钢法,兴致勃勃地聆听贝西默的发明故事:一天下午,贝西默在操作一座反射炉,因燃料(焦碳)供不上造成生铁没能充分熔化,操作失败,他很扫兴,坐在地上嘴里不停的嘟囔着,本想就此结束一天的工作。
但是,他想,与其坐等一炉生铁报废,倒不如把炉壁吹干净,明天不就省事了。
于是他就开动吹风机,向炉内吹入空气,这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尚未充分熔化、热得发红的生铁被空气一吹,犹如火上加油,变得越来越明亮、通红,最后原来凝固的生铁开始熔化,铁水越来越多,随着不断吹入空气,最后整炉生铁全都熔化了。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加燃料竟然把整炉生铁全都熔化了,于是他将熔化的铁水浇铸了。
第二天一早,贝西默想将前一天浇铸的铸件砸碎,重新熔炼,他用锤子敲打一下,“吭 ,吭 ”,多么动听的声音,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反复敲了几次,依然是“吭 ,吭 ”深沉的声音,这不是钢的声音么?贝西默目瞪口呆。
紧接着他又欣喜若狂地重复作了几次实验,结果都一样。
这就是贝西默炼钢法,简单易行。
从此这种低耗、高效炼钢法照亮了工业发展的大地,钢产量不断翻番,这对于促进世界的工业革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