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 格式:pdf
- 大小:131.48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一、概述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一个长达百年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二、主要事件与时期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由于英国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引发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于英法联军侵华引发的战争。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3、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之间因朝鲜问题引发的战争。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的一场旨在改革政治、经济的变法。
4、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5、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一场旨在倡导科学、民主的文化运动。
6、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931-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解放战争: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
三、重要人物1、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2、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3、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领袖,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4、鲁迅: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四、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觉醒和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近代史上,中国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民族工业发展困难;文化上,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价值观混乱。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面临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同时,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他们把目光投向国门之外,开始了“师夷长技”的探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经历了北洋军阀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等不同的政权形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这些斗争包括农民起义、民族革命、民主革命等。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杰出的民族精英如魏源、康有为、孙中山等领导了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见证了中国的衰落和崛起,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斗争和探索,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中国近代史大事表
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 五四运动:1919年,北京学生反对巴黎和约和列强对中国
的压迫,爆发了五四运动,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3. 北伐战争:1926年至1928年,国共两党联合发起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权,统一了中国大陆。
4. 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任主席,开始对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
5. 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
占领了东北三省,导致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
6. 卢沟桥事变:1937年,日军在北京郊区卢沟桥附近制造事变,引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
7. 重庆国民政府:1937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成
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临时政府。
8. 中共抗日根据地:1937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
立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和土地改革等革命斗争。
9. 二战胜利:1945年,二战胜利后,中国重新获得了东北三
省和台湾的主权。
10. 国共内战:1946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中展
开激烈的军事斗争,最终中共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大事,请注意该列表并不详尽,仅包括了一些关键事件,还有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未在此列出。
中国近代史简单介绍
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历史时期,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史的简单介绍:
1. 清朝末年(19世纪中叶):
- 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剥削,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体制的腐败。
- 同时,中国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反清起义和改革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
2. 辛亥革命(1911年):
- 辛亥革命标志着清朝的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 革命中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3.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 民国时期经历了多次政治混乱、战乱和外国侵略。
- 国共两党展开了长期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了根据地,并领导武装抗击日本侵略。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中央人民政府成为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4.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 在建国初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工业化和农村集体化运动,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 1978年开始,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逐步引入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 当代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挑战,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摘要:
一、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
二、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四、中国近代史的总结
正文: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 年) 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 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外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内部封建主义的压迫,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被动走向主动。
中国近代史理解
中国近代史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年)。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和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历史。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代史事件过程简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动荡的时期,涉及了许多重大事件和过程。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过程进行简述。
一、鸦片战争(1839年-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第一次冲突。
由于英国对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中国政府禁止鸦片贸易,引发了与英国的战争。
战争结束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款等。
二、太平天国起义(1850年-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由洪秀全领导,目标是建立一个平等富裕的天国。
太平天国军队迅速壮大,攻占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然而,由于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太平天国最终失败,导致了数百万人的伤亡。
三、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尝试。
在清朝内部,一些改革派推动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意图挽救清朝的衰败。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列强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改革派被迫辞职或被革职,改革进程中断。
四、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在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爱国革命运动。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和权益未能得到满足,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抗议潮。
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倡导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
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形成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艰苦卓越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侵华行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奋起抵抗。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中国近代史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二、主要事件和时期1.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战后,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赔偿巨额赔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虽然最终未能实现自强,但它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是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一次尝试。
然而,由于守旧派的反对,最终失败了。
4.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中国爆发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这场革命最终导致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5.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发起的反对不平等条约和封建专制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新思想的追求。
同时,这次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6.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战争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解放战争则是国共内战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新中国。
三、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但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追求。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
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
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农民阶级
背景和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
真正实行过。
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
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实践效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
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
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6.资产阶级激进派
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主张方案为“民主"“科学"。
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