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第三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设计美学》教材版本: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课后题:第三章文化整合论简答题:一、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二、何谓文化整合?设计为什么能将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三、何谓生态设计,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作用?四、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五、如何统一设计的文化取向和市场取向,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课后题参考答案:第三章文化整合论一、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1.设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
2.产品的设计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涉及了科技文化与整个人文文化的联系。
3.产品设计是以当代文明的技术因素来满足人们生活和文化需要。
4.产品设计也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必然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心理。
5.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产品的适用性、工艺性和审美表现力,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设计的质量。
二、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的系统,它与自然相区分,具有不同形态的特质。
(1)文化整合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过程。
它是通过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实现的。
从创造思维的特征上看,设计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2)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科学知识、设计师的概括能力以及符号语言等理性的东西。
总是与形象的、感性的东西交织在一起;(3)从设计的专业和知识领域看,产品设计是结构和造型的一体化,是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
前者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后者还涉及艺术造型能力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4)高技术或复杂产品的设计,必然是依靠集体力量完成的,由设计任务相关专家组成的集体,才是这种设计的主体;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和造型的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的统一上,而是体现在这一系列工作背后的知识和文化的相互关联上。
《设计美学》第三章纲要一、名词解释:1、文化整合P92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P112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3、文化价值P112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最高的文化价值在于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以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
4、生态系统P120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5、设计P120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6、时尚P109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7、市场机制P120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了解:期待世界:是构成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
集体无意识:是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先天的非个人的心理机制。
个体无意识:是以一种情结表现出来的原型。
文化模式:是指文化类型特定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
文化生态系统:将各种文化形态依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密切程度的连接而构成的系统。
文化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以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通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而实现,具有质的飞跃。
大设计: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
生活方式:是指除物质生产和交换外,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采取的各种形式。
边际效用:是指有无某一种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
消费定势:是消费者依据过去的经验或习惯性选择来购买商品的现象。
二、简答题1.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P93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A.设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
B.产品的设计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涉及了科技文化与整个人文文化的联系。
《设计美学》教材版本:徐恒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历年考点分析第一章形态构成论第一节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1.法国建筑师柯布西埃以人体比例为基准和尺度,使建筑模式化。
历年考核:[201510判断]2.人工产品的构成要素中,产品的物质基础是材料。
历年考核:[201810判断]3.水晶宫:1851年作为伦敦国际博览会会场而兴建的水晶宫是由园艺师兼建筑师的帕克斯顿设计构思的。
历年考核:[201310判断]4.产品结构特点:一般具有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的特点。
历年考核:[201610判断201810判断]5.材料是产品的物质基础,结构是产品内部不同的材料组合方式,形式是产品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则是产品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从而构成了对人的效用。
历年考核:[201610判断201810判断]6.人工形态: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类型,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制成的。
历年考核:[201810名词201510名词]7.结构: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称为结构。
历年考核:[201210名词]8.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历年考核:[201610名词]9.自然形态的功能机制对人类的启示历年考核:[201704评析](1)各种生物形态的美,都是与自身物种属性的特点关联,每一种属都有自身的尺度,从而构成特定的和谐。
适应是自然界中生命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生物对于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趋附作用。
(2)例如蜻蜓和蜜蜂等昆虫具有复眼,它们是由成千上万的视觉单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半球状的视野。
当蜻蜓在空中飞舞,花簇草丛在眼下急速运动时,它看到的不是景物连续运动,而是分隔开的单一“镜头”。
这就提高了它对时间的分辨率,应用这一仿生学原理制成了光学测速仪,可以精确地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10.以塑料为评析对象,简要分析材料在人工形态构成中的重要性:历年考核:[201601评析](1)塑料作为典型的人工合成材料,塑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标志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特征;(2)材料作为产品的构成要素,新的材料的出现为产品的结构的变革提供物质前提;(3)材料的选择对于产品的工艺性能、质量特性以及市场效果具有重大意义,产品的创新往往是从材料上突破的。
美学设计代码:04026精讲课包包老师设计课程代码:04026课程名称:《设计美学》教材名称:《艺术设计与美学》主编:刘子川版次:2011年1月第1版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何谓现代设计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010203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0405当代语境中的中国设计当代设计美学的批判目录概述设 计 观 念 与 美 学 思 想美学批判重点美学设 计第一节 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二节 现代设计的后现代转向第三节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多元设计第三章后工业经济时代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第三章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第一节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技术变革下的后工业经济时代后现代社会的总场景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第二节后现代转向前期的探索与实践第三节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多元化设计后现代转向前期的探索与实践从现代设计到后现代设计新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社会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多元化探索第三章第一节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29 技术变革下的后工业经济时代后工业经济时代(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内容及其背景【了解】1.全新的“信息社会”时代2.现代电子革命3.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测4.生物工程5.材料、工艺、计算机及宽带网技术的发展6.各地方富有特色的小报7.光纤,技术和图像传播技术的发展8.网络的全球化30 后现代主义总场景2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用“后现代”标志西方新兴工业城市工人阶级的产生及非西方民族和文化的崛起。
1“后现代主义”【2101单选】一词最早出现于菲德里柯·德·奥尼斯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
3哈桑和费德勒在肯定意义上使用了“后现代主义”一词。
30 后现代主义总场景(一)从现代科学观走向后现代科学观01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现代科技革命的序幕;02形成了具有机械论、科学论、二元论、还原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论等特征的现代主义世界观;0405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亨利•庞加莱的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共同构成现今物理学的三大支柱。
《设计美学》第一章复习要点主要概念部分: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成。
结构: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
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结构的有序性: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结构的层次性: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定势: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主要由过去的经验和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所决定。
完形质: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意境:由产品实体与空间,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一、填空题1、形体学的研究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生物形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结构形态)的科学。
生物形态学通过(对动植物的机体结构及其外部形状关系)来了解它们的不同类型和特征。
2、形态是(指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系的外在特征)可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3、产品的结构一般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决定产品形成的因素包括产品的(材料)(结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
5、(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根本特点,也是人的审美活动的特点。
6、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是由(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的整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7、视觉的恒常性是指(在视网膜成像不断变化过程中,我们的知觉映像却保持不变)8、完形质是指(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征<如曲调、风格>)9、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开创的。
知识点第一章导论:设计美学概论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环境”的涵义范畴不仅有生态、景观意义上的,也有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的。
所以环境设计亦是一宽泛的概念,小到室内家具及摆设,大到室外各种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设计,以及对人类的生活空间所进行的综合规划也属于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
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并且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
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
室内环境设计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与经济能力,根据对象所处的特定环境,对内部空间进行创造与组织,形成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内部环境,满足各部门的物质功能需要与精神功能需要。
即在建筑环境中为了实现某些功能而进行的内部空间的创造和组织,而且这种室内空间的设计必须把功能、技术、经济要素与人文、美学、心理等因素完美地结合起来。
设计美学的发展态势1.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2.大众化、普及化、多元化、系统化3.人文化、理想化、象征化、抽象化4.功能化、功利化、适用化、物质化第二章设计美学的审美学说艺术设计的真实性是指艺术设计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
艺术设计的倾向性是指艺术设计师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生活经历、内在情感在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设计的倾向性是建立在艺术设计真实性的基础上,包含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美感是指美的事物在欣赏者头脑中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情感。
艺术设计作品的美感,是艺术美在观众头脑中的反映。
优秀设计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为形式美)映入观者的头脑后,使观者在情感上引起一种强烈的反响,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
《设计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艺术类学生必修的课程,该课程覆盖面大,适用范围广泛。
设计美学是美学与设计交叉形成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美学与工业设计、美学基本原理、设计美的性质、设计美的构成、设计美的形式法则、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机工程学、设计思维学、设计心理学)以及形态设计。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美学的层面上培养审美的理论修养,而不仅仅停留在设计的形式上。
本书是依照教育部2006年3月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指导方案》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和具体要求而编写的。
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美学概念论、设计审美现象论、设计审美要素论、设计审美表现论、设计审美心理论、设计审美历史论、设计审美趋势论等。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专业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艺术院校各专业和普通高校各艺术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广大社会青年的自学用书。
二、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根据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立足于我国艺术设计的实际情况,着眼于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讲授设计设计美学的原理、规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运用设计美学原理指导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以自觉的理论高度来指导设计艺术实践,为实现“设计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理论教学、媒体展示等形式。
本课程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学生动手习作练习和设计创意相结合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设计美学概念论学时:3学时(讲课3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了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理解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掌握设计美学的学科性质及设计美学的形成。
重点:设计美学的命名问题难点:设计美学的学科性质第一节设计美学的命名问题✧设计美学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设计美学著作编写队伍的复杂性问题;✧“设计”的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和发展性;✧“美学”本身界定的困难性。
《设计美学》第三章纲要一、名词解释:1、文化整合P92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P112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3、文化价值P112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最高的文化价值在于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以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
4、生态系统P120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5、设计P120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6、时尚P109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7、市场机制P120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了解:期待世界:是构成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
集体无意识:是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先天的非个人的心理机制。
个体无意识:是以一种情结表现出来的原型。
文化模式:是指文化类型特定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
文化生态系统:将各种文化形态依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密切程度的连接而构成的系统。
文化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以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通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而实现,具有质的飞跃。
大设计: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
生活方式:是指除物质生产和交换外,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采取的各种形式。
边际效用:是指有无某一种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
消费定势:是消费者依据过去的经验或习惯性选择来购买商品的现象。
二、简答题1.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P93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A.设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
B.产品的设计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涉及了科技文化与整个人文文化的联系。
C.产品设计是以当代文明的技术因素来满足人们生活和文化需要。
D,产品设计也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必然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心理。
E.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产品的适用性、工艺性和审美表现力,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设计的质量。
2.简述文化划分的三份法。
P89答:文化形态的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将文化划分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器物文化是指物质层面的文化,它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内容,它集中反映出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对象的过程中取得的文化成果。
行为文化即制度层面的文化,它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上。
观念文化是指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它是以价值观或文化价值体系为中心,包括理论观念、文化理想、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
3.何谓文化整合?P92设计为什么能将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P100(为什么说设计是多种文化的整合)?答: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A.文化整合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过程,它是通过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实现的。
从产品与消费者和环境的关系上看,产品设计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综合:其一是产品自身属性的综合;其二是有消费者本性所构成的属性综合;其三是与产品在特定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条件相关的属性综合。
B.从创造思维的特征上看,设计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
C.在设计构思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科学知识、设计师的概括能力以及符号语言等理性的东西,总是与形象的、激情的、直觉的、无意识的、感性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的。
D.从设计的专业和知识领域看,产品设计是结构与造型的一体化,是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
E.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和造型的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统一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一系列工作背后的知识和文化的相互关联上。
这就是说,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
设计是推动生产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手段。
全面提高设计师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是实现设计文化整合的根本保证。
设计自身体现了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内涵。
4.何谓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对社会可持续设计有什么作用?P107答:生态设计涉及一切生产或生活领域,包括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等。
生态设计涉及一切生产或生活领域,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生态设计在与实现无废料或少废料的封闭循环式生产工艺,以便通过物质或能量的多层次的分级利用既节约资源和运输成本,有减少废弃物以保护环境。
城市环境的生态设计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环境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拥挤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大特征,交通的拥挤,不仅堵塞车流的行进,而且造成事故的多发。
城市绿地和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植物群落具有除尘杀菌,吸毒抗污、消除噪音、改善小气候和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
城市环境的生态设计,首先表现在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景观的统筹规划上,树木是城市造林的手段,为建筑物、街道和广场提供造型的多样性,它可以转化尺度,引导视线、分割空间的作用,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在设计住宅和室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对环境的各方面要求,其中包括:防护和安全性、稳定性、独立性等,保持视听和大气的清洁,给人以舒适感和温馨感。
产品的生态设计,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拒绝华而不实和过分铺张浪费的过度包装,注重环境效益和真正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社会应用的人文化趋向,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以便为人的未来生活方式勾画蓝图。
5.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P112答: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商品作为一种设计成果,它是在文化进化过程中整合的产物,因此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同时商品作为物质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又要服从于市场机制。
要认识市场市场效应存在的二重性,就要从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概念的分析入手。
商品的价值是由价格来体现的,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可发挥多种积极的功能。
首先,价格具有传导市场信息的作用,人们可以从价格的变化中看出商品相对稀缺的程度。
其二,价格可以发挥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
价格的变动直接引起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变化。
其三,价格起着控制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从而使生产企业提高生产率,降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有所不同,文化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而最高的文化价值在与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
因此,不能把产品的文化价值简单的理解为产品的使用价值。
市场效应的消极方面表现在商品的价格取决于消费者对它的效用评价和需求程度,而不完全取决于它的生产成本。
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和对立,首先也是市场效应的二重性造成的。
此外,大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由于多重中间因素的折射而反映在市场需求中,会变得扭曲、模糊不清甚至产生颠倒。
这是市场机制难以避免的一种“哈哈镜效应“。
这种效应会引起各种市场假象。
在时尚潮流中,利用人们的物质欲望和攀比心理不断形成的销售高潮。
在这些潮流中,低层次的需求被夸大,而高层次的需求却被掩盖了,由此造成商业的畸形发展。
由此看来,市场可能造成扼杀文化创造的现象。
6.如何统一设计的文化取向和市场取向,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P113答:产品的创意设计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与市场调查核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有直接的关系,实践证明,产品的设计不仅要确保良好的功能,还要有优异的外观包装设计以及合理的价格定位,最终决定商品命运的是消费者,只有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取得成功。
消费者被看做是市场伙伴,他们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因此也就间接的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或亏损,消费者的行为是制定企业战略的出发点,也是企业确定产品策略以及产品功能、价格和信息设计的基础。
也就是说对市场的占有就是对消费者心灵的占有,这样可以使设计产品对市场的占有经久不衰。
消费的购买行为一般受消费定势的影响,而消费定势一旦形成,便在商品的选择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偏好,感觉因素和社会时尚的影响就越大。
这种消费定势的形成,首先与商品质量有关,并且能够在高质量的基础上能够取得商品的独特性,即品牌特色,产品内在功能和外在形态的独特性构成了产品的品牌特色,这种特色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形成的,没有特色的商品必然会淹没在同类产品的汪洋大海中。
市场需求会不断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在产品市场的开发中,设计的目标是指向未来的,只有根据人们的潜在需要去主动开拓市场,引导消费时尚,才能提高生产的预见性可主动性。
从而促进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健康发展。
了解:1为什么说实用功能是产品的最基本的功能?答:1 因为人的物质需要的产生是先于精神的需要,人要生存,就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就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产品首先就是用来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
2就产品与人相互作用的发生学过程而言,产品的实用功能是各种精神功能产生的根源,从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产品先是取得了实用功能,以后才逐渐产生出认知的和审美的功能。
2 文化概念的界定答: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查,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其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和植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心身的教养。
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任何文化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从而也是为着人的活动,所以人不仅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目的,文化的发展总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由此,也使文化成了人类特有的生存样式。
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工具结构使文化得以保存和积累。
作为实践手段的工具,不仅传递着人类的实践经验,规范着主体的活动方式,而且塑造着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
总之,文化体现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成果和过程。
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有助于人的发展,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便是文化的理想和终结价值所在。
3 如何实现文化的进化与传承?答: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从事文化创造,文化的进化也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联系中实现的。
这是因为:1 无论是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都需要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配合,这就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2 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只有通过传播和交流才能为人们普遍享用。
这种文化成果也成为加强社会联系的一种媒介,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社会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来积累和保存各种文化成果的,并一代代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