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必修二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56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认识有机化合物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像CO 、CO 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甲烷的性质与结构 1 .甲烷的物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通常状况下,甲烷的性质比较稳定,与酸性KMnO 4溶液等强氧化剂不发生反应,与强酸、强碱等也不发生反应。
空间结构:正四面体,4个C-H 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相同。
来源: 天然气、沼气 、油田气 、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物性: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0.717g/cm 3(标准状况),比空气的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极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稳定性:通常情况,甲烷比较稳定, 不能 被H +/KM n O 4、Br 2等氧化剂氧化,与强酸和强碱也不反应 甲烷的可燃性:氧化反应CH 4 + 2O 2 CO 2+2H 2O 注意:点燃甲烷时要验纯,条件不同,水的状态不同。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伴有淡蓝色火焰。
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 4 + Cl 2 → CH 3Cl + HCl CH 3Cl + Cl 2 → CH 2Cl 2+ HCl CH 2Cl 2 + Cl 2 → CHCl 3+ HCl CHCl 3 + Cl 2 → CCl 4 + HCl①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②逐步取代:1molCl 2只能取代1molH 原子③取代反应的产物是混合物,5种产物都有(HCl ,还有各种取代产物)。
④:②产物的状态:HCl 、CH 3Cl 为 气体,CH 2Cl 2、CHCl 3和CCl 4为 液 体,甲烷的四种氯代产物都不溶于水。
不论CH 4 和 Cl 2的比例是多少,几种产物都有,n (HCl)最大,且 n (HCl)= n (参加反应Cl 2) 1.烃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称为烃。
化学高一鲁科必修二知识点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概述在高一学年的化学课程中,必修二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个具体的化学专业课。
必修二以鲁科版教材为主要教材,内容丰富且涵盖广泛,囊括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一些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必修二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概述,帮助高一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个整体的认识。
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必修二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可以细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而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
混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类的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
此外,物质还有一些常见的性质,如物质的质量、颜色、硬度、密度、电导率等。
2. 原子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
必修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确定的,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使得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彼此相邻。
掌握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3. 原子与离子在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原子和离子的相关知识。
原子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粒子,即离子。
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
当正离子和负离子组合时,形成离子化合物。
离子在化学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提供了反应的基础。
4.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了解化学反应及其方程式对我们理解化学变化非常重要。
第四章中,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的简明方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分析和预测物质的变化。
5.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的计算化学计量是进行化学反应计算的基础。
在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用于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方法。
化学计量涉及到物质量的关系和比例。
通过化学计量的应用,我们可以计算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A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 1~ 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 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 , 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 , 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 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 ---- 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 ,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 ---- 核聚变能” , 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 ,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 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第 1 课时【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1. 实验示意图2.现象:【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
Z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AX ) 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LMNOP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质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整数,不同于相对原子质量。
含有10电子数目的微粒: NeHFH 2ONH 3CH 4(五分子) Na +Mg 2+Al 3+H 3O +NH 4+(五阳离子) F -O 2-N 3-OH -NH 2-(五阴离子)含有18电子数目的微粒: ArHClH 2SPH 3SiH 4 F 2H 2O 2N 2H 4 C 2H 6CH 3OH K +Ca 2+Cl -S 2-P 3-HS - 二、核外电子排布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个); ②?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③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 ④?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 2个电子。
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另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三、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课件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课件主要围绕内容涵盖6大章节,即:离子方
程式、水溶液、碳水化合物、生物物质分解、热力学和平衡。
具体内
容如下:
1、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
反映的是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在国内外通常使用的分子式和
常见的反应式,都可以合成出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反映了不同物
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水溶液:水溶液是将物质在水中溶解而成的混合物,其受溶物
的性质、溶质离子的数量、溶剂的类型和温度等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溶质的离子也可以影响溶液的特性,如:pH值、电导率等。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碳元素与水分子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由一系列有机物质组成的有机分子。
碳水化合物
是人类活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它存在于许多有机物中,如植物、动物体细胞和钙质化合物。
4、生物物质分解:生物物质分解是指微生物对有机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释放原来封锁在其表面上的能量。
这种能量可以用于生产食物和
各种有机物质。
5、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能量的传递和改变的学科。
它研究物质
的加热、冷却,涉及物质的能量转化和分解,以及有关势能的定义。
它也被称为能量系统的动力学,因为它研究的是物质的能量状态的改变。
6、平衡:化学反应的平衡是指在同一个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浓度相等,反应停止的状态。
化学平衡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达到。
一旦处于平衡状态,反应速率将被抑制,不再继续生成反应物和
生成物。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材该教材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的教材,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一份简要的概述。
内容概述该教材包含了高中化学必修2的全部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平衡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3.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4. 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值5.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6.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7. 金属及其化合物8. 碳的化合物9.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该教材旨在帮助学生:- 熟练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了解和应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平衡常数。
- 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 试纸进行酸碱性测试。
- 理解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原理,并学会进行电解质浓度的计算。
- 了解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 熟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 了解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 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化过程的基本原理。
使用建议学生在使用该教材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建议:1. 阅读教材前,先预该章节的知识点和目标,了解要研究的内容。
2. 在阅读教材时,注意重点内容和示例,做好笔记以便复和巩固。
3. 配合教材中的题进行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 如有疑问,及时向老师请教或参考其他辅导资料。
5. 定期进行知识的复,巩固已学内容并做好章节的整体复。
结语该教材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的教材,内容涵盖了多个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教材,学生将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议学生在使用教材时,积极参与学习并结合实践进行巩固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