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公开课优质课优秀教案-图文
- 格式:pptx
- 大小:12.93 MB
- 文档页数:37
相关知识一、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二、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三、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将军战河北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固定句式:奈何: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何……为:表反问。
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九、古代“座次”问题: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a、官职: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b、车骑: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c、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能够解读并领会文章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结合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机智的品质,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解读并领会文章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历史意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2)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鸿门宴》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鸿门宴》。
2. 结合历史资料,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 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人物分析或情节综述的短文。
《鸿门宴》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鸿门宴》一文,该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梳理、情节分析及人物形象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鸿门宴》的故事背景,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情节,解读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情节,解读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例题等。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引出《鸿门宴》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同时,讲解课文生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 课文内容梳理: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鸿门宴》的故事情节。
4. 情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鸿门宴》2. 时间顺序: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3. 人物关系: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4. 重点词语:诸侯、争霸、背叛、智谋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鸿门宴》的故事。
(2)分析课文中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论述。
(3)谈谈你对《鸿门宴》中张良和范增两位谋士的看法。
2. 答案:(1)略(2)项羽:英勇、果断、气度恢宏;刘邦:机智、圆滑、能屈能伸。
(3)张良:足智多谋,忠诚为主;范增:老谋深算,但过于刚愎自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关于楚汉争霸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最新《鸿门宴》优秀课件[1]百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鸿门宴》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教材对应章节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第四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详细涵盖:《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语言特色、主题思想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掌握其主要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领悟《鸿门宴》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鸿门宴》中所揭示的权谋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鸿门宴》中的权谋策略和人物性格。
重点:《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鸿门宴》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语言特色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鸿门宴》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4. 例题讲解:分析《鸿门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范增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鸿门宴》2. 板书内容:历史背景:楚汉争霸人物关系:项羽、刘邦、范增等情节发展:宴前、宴中、宴后语言特色:修辞手法、人物对话主题思想:权谋策略、人性弱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鸿门宴》的故事情节。
(2)分析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论述。
(3)谈谈你对《鸿门宴》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略。
(2)项羽英勇善战,但刚愎自用;刘邦机智狡猾,善于用人。
(3)示例:《鸿门宴》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人性弱点,如权谋策略、背叛、忠诚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人物性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鸿门宴》教学课件•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课堂互动与探究目录•知识点巩固与拓展•教师总结与反思•附录:资源推荐和参考文献课程背景与目标01《鸿门宴》故事背景简介主要人物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故事情节刘邦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在宴会上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了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英雄人物的气概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鉴赏知识点与技能点梳理如“军霸上”、“王关中”等重要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识别和理解如“为”、“因”、“以”等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语言特色等文学要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内容与方法02深入解读《鸿门宴》原文,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
赏析《鸿门宴》中的精彩描写,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领悟其思想精髓和启示意义。
文本解读与赏析评价不同人物在鸿门宴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其历史定位和评价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
分析刘邦、项羽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逻辑和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分析与评价梳理《鸿门宴》故事情节,把握其时间线索和主要事件。
分析鸿门宴事件中的关键点,如刘邦的脱险、项羽的失策等,探讨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情节梳理和关键点把握,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节梳理与关键点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展示、视频播放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1.3《鸿门宴》教学设计《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语言平实晓畅、情节张弛有致、人物刻画鲜明生动。
本节课在鸿门宴过程中刻画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人以鲜活之感,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鸿门宴》这篇课文篇幅长且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减少对文言知识的灌输,注重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了解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认识司马迁的历史观。
理解刘邦的任人唯贤,上下团结一心的精神和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
1.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精炼的动作描写。
2.区分难句,准确翻译文中句子。
3.正确分析和理解项羽和刘邦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助读”,了解、背景、《史记》相关知识。
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
《鸿门宴》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鸿门宴》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史记》中的名篇《鸿门宴》。
该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详细描述了秦末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设宴款待刘邦,企图借机将其杀害,却因刘邦的机智和项羽的犹豫不决而失败的故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鸿门宴的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对文言文词句的解读,以及对文章情节的梳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鸿门宴》课文、PPT、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鸿门宴的情节有一个初步了解。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情节分析: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刘邦、项羽、范增等人的性格特点。
5. 写作手法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悬念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鸿门宴》2. 主要人物:刘邦、项羽、范增等3. 重点词语:词语解释、句式分析4. 情节概括:宴前、宴中、宴后5. 写作手法:对比、悬念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项羽、刘邦等人的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性格、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给出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章,深入了解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