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来是这四种【新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37.18 KB
- 文档页数:2
很早就想写写关于我家孩子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经历了,各种原因拖来拖去一直没写.当时孩子得病时就在百度上看到了一个妈妈写的治疗经历,对我帮助很大,那会就暗下决心,如果我的孩子也治好了我就也来写一写,希望能帮到更多的家长.我孩子是2016年春天发现听力明显下降,于是去省儿童医院检查发现是分泌性中耳炎,因为这个病有个三个月的自逾期,所以当时医生没多说什么,药都没开,只嘱咐一个月后复查.过了一个月复查,症状并无好转, 当时声导抗的值是一个B,一个C,很不乐观,但医生仍旧没多说什么。
看着孩子听力那么差,我们家长自己急啊,于是上网各种查,听说中医治这个病有效,就去省中医院找了个教授看,结果人家直接让做手术。
手术要全麻,我们还真是不愿意,所以执意要医生先开点中药试试。
就这样又一个月过去了,再去复查,听力差成40dB,声导抗两个耳朵都变成了B,最差的情况!中医更确信是要做手术了,我们还是不同意,因为上网查了好些手术后都复发的,而且孩子才6岁,真心不想她全麻。
于是我们又返回省儿童医院,把耳鼻喉科的医生都研究了一遍,恰巧有一个副教授是擅长治疗这个病的。
他看了我们的检查结果和病历后说,实际你这病已经超过三个月了,是可以考虑手术,但是还是先吃药再试试把,我可以这么跟你说,省内我要是治不好,其他医生也治不好。
说得如此自信,甚至自傲,反倒让我看到了点希望。
他开了一个什么桉胶囊,(原谅我真记不住名字),说明上是写可以促进液体排出的,一个医院自己生产的鼻炎合剂,一个转移因子口服液,还有一个喷鼻子的,并且叮嘱千万不要感冒。
为了不让孩子感冒,我们便不让她上幼儿园,细致的照料,饮食也杜绝一切刺激、容易上火的食物,还有发物。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去复查,终于有了好转,听力略微上升,声导抗一个B一个C。
当时我在网上查到有做吹张治疗的,就是通过仪器往耳朵里鼓气,于是我问了句医生,咱们医院可不可以做这种治疗,没想到医生说你买一个回去做就是了。
居然有家用的!为什么医生早不说呢?我问医生哪有卖,医生说你去治疗室找护士把,我不方便说,省得你们以为我有什么利益关系。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原来是这4种
文章导读
分泌性中耳炎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耳部炎症,也叫渗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
脓性中耳炎,对于人们的听力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了解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并及
加以及时治疗就显的格外重要了。
其实中耳炎的症状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最为
突出的就是听力减退。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1、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
慢
性者耳痛不明显。
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
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
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
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
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小儿常对声音
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
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症状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需要提醒广大朋友的是,在日常生活
中要注意观察自己耳部的变化,当发现耳鸣等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且及时去
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分泌性中耳炎概述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本病又名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等。
英文名称:secretory otitis media。
其它名称: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
相关中医疾病:耳胀、耳闭。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耳部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耳。
常见症状: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
主要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气压损伤。
检查项目:听力检查、耳镜检查、鼓气耳镜检查、鼻咽部检查、颞骨CT、X 线。
重要提醒: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治,以免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分类:1、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较急,病程在8周以内。
2、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续超过8周仍未痊愈即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多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迁延转化而来,也可缓慢起病而没有急性中耳炎经历。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特点三、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气压损伤等原因导致。
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为主要病因。
基本病因:1、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清洁和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
若因机械性阻塞或功能障碍,导致咽鼓管不能主动开放,可造成本病的发生。
2、中耳局部感染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
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细菌产出的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在病程迁延为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47286投稿邮箱:sjzxyx88@ ·综合医学·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和治疗冯冬严(河北省隆化县中医医院 耳鼻喉科,河北 隆化 068150)0 引言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临床表现为耳内出现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耳鸣,严重情况下将导致其中耳产生化脓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患者失聪,相关研究调查显示,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该症病情反复,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4]。
临床上以引流中耳积液、抗炎症、抗感染反应为主要治疗思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选择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选择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治疗方式与常规西药治疗方式进行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5]。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30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治疗方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方式,给予激素强的松,黏促排剂吉诺通,同时应用达芬霖喷鼻或1%麻黄素生理盐水,药物治疗持续7-10 d ,观察患者鼓室情况,根据其观察结果判定是否给予鼓膜穿刺术,抽尽鼓室内液体后注入强的松龙,液体粘稠时可注入α-拟糜蛋白酶与地塞米松,连续治疗7 d ,若7 d 后无明显改善,可重复治疗。
急性期给予抗感染措施,适当选择抗生素类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方式,处方包括Ⅰ-Ⅳ型,Ⅰ型(风邪外袭闭耳型):苏叶9 g 、茯苓12 g 、半夏6 g 、前胡10 g 、桔梗9 g 、枳壳10 g 、生甘草10 g 、生姜9 g 、大枣10 g 、陈皮10 g 、杏仁10 g ;Ⅱ型(气滞湿困阻耳型):柴胡10 g 、白芍、枳壳12 g 、甘草10 g 、陈皮10 g 、藿香10 g 、木香10 g 、香附10 g 、泽泻10 g 、厚朴10 g ;Ⅲ型(脾虚痰湿壅耳型):薏苡仁10 g 、辛夷10 g 、石菖蒲12 g 、砂仁10 g 、桔梗10 g 、扁豆10 g 、茯苓10 g 、人参12 g 、甘草10 g 、白术10 g 、山药10 g ;Ⅳ型(痰瘀互结滞耳型)柴胡10 g 、川芎10 g 、香附20 g 、石菖蒲12 g 、枳壳12 g 。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分泌性中耳炎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如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等。
一般是由于炎症导致耳腔渗液的出现,在中耳和乳突里堆积造成的声音传导障碍。
常见表现有耳朵闷堵,自声增强、听力减退、运动时耳内有响动感,明显的水流声音等,中耳积液是中耳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是耳,鼻,喉的常见疾病之一=,孩子很常见。
上呼吸道感染后,主要症状是耳闷和听力下降。
由于耳痛不明显,孩子的主诉不清楚,因此父母直到小J的听力受到影响才找到医生,这通常会延迟诊断和治疗。
带渗出性中耳炎可导致儿童听力下降并影响言语发育。
对于有单侧病变的成年人,应尽早查明病因,并应排除鼻咽及周围空间的占位性肿瘤,以减轻症状并尽快改善生活质量。
一.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感冒引起的口腔炎症,导致咽鼓管阻塞;鼻炎,鼻甲肥大引起咽鼓管阻塞;婴幼儿的护理姿势不正确会使牛奶流入鼓膜,引起炎症;做飞机或汽车的天窗,气压变化,造成耳压不平衡;鼻咽癌等引起的鼻咽疾病。
二.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听力下降,轻度的耳朵痛,耳鸣,鼻塞和耳朵闭合。
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影响平衡能力和语言发展,影响学习和生活。
可能会伴随一些并发症:粘附性中耳炎,鼓膜硬化,胆固醇肉芽肿,原发性胆脂瘤等,其中的一些典型症状主要是听力下降,可能随身体位置而变化。
耳科专业科目的检查中可以明显观察到的是鼓膜下沉,并且呈现出来琥珀色或色泽发暗,而且可以看到气液平面或者气泡导致鼓膜活性降低。
婴幼儿对周围声音反应较差,抓耳,入睡易醒,易烦躁。
婴儿无法对周围的声音做出反应,也无法将其头部准确地对准声源。
也有可能会表现其他的一些症状,即使孩子没有抱怨听力下降,家人也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改变,对正常的谈话没有反应,并且在看电视或使用助听器时总是打开大声的声音。
对于复发性急性中耳炎,要警惕发作之间,学习成绩差,平衡差,无法解释的笨拙和语言发展延迟之间可能持续存在的分泌性中耳炎。
兰索拉唑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咽喉反流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探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兰索拉唑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咽喉反流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了咽喉反流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特点。
进一步探讨了兰索拉唑和地塞米松的作用机制,阐述了兰索拉唑联合地塞米松的可能治疗机制。
对该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和可能带来的启示。
研究结果显示,兰索拉唑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在缓解咽喉反流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展望未来该治疗方案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应用策略。
【关键词】关键词:兰索拉唑、地塞米松、鼓室注射、咽喉反流、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评价、临床表现、作用机制、应用前景、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今,咽喉反流相关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炎类型,其特点是中耳腔内存在黏液性分泌物,常与咽喉反流症状密切相关。
咽喉反流症是指胃部的内容物在反流时进入食管、甚至口腔及咽部的现象,其病因多样,包括食管括约肌功能失调、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等因素。
咽喉反流症状可表现为咽部灼热感、酸呕、声音嘶哑等,并可导致咽喉组织充血、水肿,进而影响中耳功能,引起中耳炎。
1.2 问题提出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儿童中更为常见。
而咽喉反流相关的分泌性中耳炎则是其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传统治疗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我们需要从更深入的角度研究咽喉反流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传统治疗是否能够满足患者需求?是否存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兰索拉唑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这些问题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也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全面评估兰索拉唑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对于咽喉反流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
中国名医指南网的专家说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为大家具体的介绍下治疗方法:
1、是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治疗,大量受用抗生素,会造成细菌对抗菌素渐渐有了“免疫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菌耐药”问题。
2、是采用滴耳法。
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
儿童由于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弱,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
3、鼓室成形术是一种可以有效治疗中耳病灶和重建鼓室传音结构的手术,目的是清除病灶,并修复鼓膜及重建听骨链,以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
其实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做重要的还是医生的选择,医生是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你想要手术效果好的话,你一定要选名医做手术,如果莫对找名医不是很了解的话,你可以联系中国名医指南网,中国名医网旨在通过权威医院的权威医生,给出与健康、疾病乃至生命相关的权威答案。
为实现这一目的,网站对每个有需求的求助者进行帮助,让他们有面对面与名医交流,像“专家门诊”一样的“望闻问切”真实环节,使名医对求助者有个清楚的
了解,以便对每个悬而未决的疑难病给出明确诊断,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与求助者有相同宿求、相同病患的病例,针对相关疾病做详细通俗的解释整理成文章发布到名医网站上,使其他患者能够从网站中找到自己的健康之需,使不能挂上名医号,无缘与名医面对面的患者,也能身临其境达到“网络会诊”的效果,你可以通过上网搜索中国名医指南网找到网站。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药治疗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发生炎症,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中,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急性炎症,伴随有中耳腔积液。
中医学认为,该疾病是由外邪侵袭所致,以湿邪为主,兼有风、热、瘀等因素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原则中医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则是疏风祛湿、利水除痰。
具体来说,中药应当用于宣肺化痰、清热祛湿、解毒止痛等方面,以调整患儿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维护健康。
中医药方1. 桑白皮汤组成:桑白皮30g、连翘15g、黄芩10g、三七10g、生甘草3g、地龙3g、白术2g、陈皮3g、枳壳2g。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透窍。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50~100毫升。
2. 三妙丸组成:地蒲、荆芥、葛根、薄荷、草果、人工牛黄等药材。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止痛,利咽开窍。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3克。
可用冷开水送服或用草药汁送服。
3. 地骨皮汤组成:地骨皮、黄芩、银花、白芷仁等药材。
功效:祛湿清热,解毒止痛。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
4. 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连翘、板蓝根等药材。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止痛,通利咽喉。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
5. 四神汤组成:人参、桂枝、白术、甘草等药材。
功效:补气健脾,活血通络。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
总结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的小儿疾病之一,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坚持中药饮片治疗,同时合理调节膳食,加强营养,改善患儿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中药方,以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主要表现为中耳腔内分泌物的潴留和分泌物的粘稠化,导致听力下降、耳鸣、头晕等症状。
对于这种疾病,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最佳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分泌性中耳炎的最佳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对于轻度的分泌性中耳炎,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利用鼻窦导通、鼻腔冲洗等方法来改善症状。
而对于严重的分泌性中耳炎,尤其是伴有化脓性分泌物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耳腔穿刺引流、鼓室成形术等。
其次,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患者的日常护理。
保持耳部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定期使用温盐水清洗耳朵,避免耳部受凉,保持耳部干燥。
此外,患者还应该避免接触过多的灰尘、烟尘等刺激性物质,以免加重症状。
另外,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我们还可以考虑辅助治疗方法,如针灸、艾灸、中药熏洗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
最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杂粮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当锻炼,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
总的来说,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护理和饮食调理,辅助治疗方法也可以作为治疗的补充。
通过综合治疗,我们相信患者一定能够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
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glueear)。
分泌性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5%
易感人群:无特发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五官科耳鼻喉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95%
常用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氨苄西林丙磺舒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10000元)
温馨提示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分泌型中耳炎怎么治疗?
导语:有些人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觉得自己有一些听力下降的情况出现,有的时候还会觉得自己耳朵很疼,闷闷的,里面有一些闭塞的感觉,其实有
有些人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觉得自己有一些听力下降的情况出现,有的时候还会觉得自己耳朵很疼,闷闷的,里面有一些闭塞的感觉,其实有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就是由于中耳炎所导致的症状了,那么有中耳炎的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应该要如何治疗才比较好呢!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
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
婴儿对周围的声音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应警惕在发作间歇期可能持续的分泌性中耳炎;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言语语言发育迟缓。
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通畅引流鼓室内的积液,防止鼓室粘连和中耳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生。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常用药物为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药物。
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时候,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如果是一般的成年男性的话比较推荐的方法还是保守治疗,尤其是病情不是很严重,药物治疗就能够及时的控制了,但是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话,建议最好还是要通过手术治疗的方法才能够完全根治。
分泌性中耳炎新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作者:玛依拉·吐迪,皮力东·库亚西,石磊,田刚【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新型滴剂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目前认为主要的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但大多研究倾向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主要的病因[1]。
外科手术是比较新的治疗手段,特别针对婴幼儿[2]。
近年来,我科以进口的新型滴剂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新治疗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患者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1月门诊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15例(133耳),男66例(75耳),女49例(58耳),年龄14~62岁,平均(37.6±11.5)岁,病史5天~3月,均符合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
除外鼻腔、鼻咽腔肿物及增殖体肥大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68耳),男34例(38耳),女25例(30耳);年龄14~60岁,平均年龄(36.4±8.55)岁。
对照组56例(65耳),男32例(37耳),女24例(28耳);年龄16~63岁,平均(37.9±8.6)岁。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变程度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抗生素及短期地塞米松片,0.5%麻黄素滴鼻,中耳穿刺抽出鼓室积液,对黏稠者可注人少量糜蛋白酶液后抽吸。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新型滴剂(主要成分欧龙胆、报春花、酸模、洋接骨木、马鞭草等,德国比奥罗历加公司生产仙璐贝的改装剂型),第1~5天每次100滴,每日3次;第6~14天:每次50滴,每日3次。
疗程14天,疗程内达痊愈标准者可停药。
3.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自觉听力恢复,鼓膜颜色正常,鼓室曲线恢复正常;②有效:自觉听力改善,鼓膜颜色接近正常,鼓室曲线有好转;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很不明显,各项检查无明显变化[3]。
咽鼓管阻塞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
对于鼓膜正常的患者,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管道。
正常情况下,中耳内、外的气压基本相等。
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而出现负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
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婴
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等,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可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语言发育迟缓等,临床应警惕耳朵的问题。
分泌性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病,其最佳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引起的中耳炎,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抗过敏药物和镇痛药物缓解症状。
2. 清洗耳道:由于中耳炎会导致中耳腔内分泌物的积聚,清洗耳道可以帮助清除积水和分泌物,减轻炎症反应。
3. 热敷:可以利用热敷或热湿敷来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的吸收,缓解耳痛和压力感。
4. 管通挖除术(myringotomy):对于反复发作的中耳积液,可以考虑通过在鼓膜上做一个小孔,使积液排出中耳腔,同时插入耳通气管或引流管,促进中耳恢复正常通气。
5. 其他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鼓室成形术或乳突切开引流术等。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外,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耳道受到污染或受凉,及时治疗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减少中耳炎的发生和复发的可能性。
最后,建议在治疗中耳炎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分泌性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成年人身上。
它是中耳黏液分泌异常引起的炎症反应,常伴有听力下降和耳鸣等症状。
为了有效治疗这一疾病,医学界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最佳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轻度和中度的分泌性中耳炎,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
抗生素和消炎药通常被用来控制感染和减轻炎症。
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消炎药能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分泌物的产生。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
其次,对于顽固性的分泌性中耳炎,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手术通常采用鼓室穿刺术或鼓膜切开引流术。
鼓室穿刺术是通过在鼓膜上穿刺并引流分泌物,达到清除中耳内积液的目的。
鼓膜切开引流术则是在鼓膜上切开一个小孔,将中耳内的积液引流出来。
手术治疗可以迅速改善中耳腔内的环境,促进中耳黏液的排出。
此外,对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预防复发也是很重要的措施。
首先,需要保持鼻腔通畅,避免鼻腔过于干燥或阻塞。
可以通过经常饮水和使用鼻腔清洗剂保持鼻腔湿润和清洁。
其次,要避免接触过敏原。
过敏原可以引发鼻窦炎和鼻塞,进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定期清洁家里的床上用品和空调过滤网,避免过敏原滋生。
最后,注意儿童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合理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不同严重程度的病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建议在接受治疗前,一定要经过医生的诊断和指导。
其次,治疗期间要坚持用药,注意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即使症状减轻或消失,也不能随意停药,以免病情复发。
最后,治疗期间要避免吹风、游泳和接触冷水,以免引起中耳感染。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的最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预防复发。
药物治疗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疾病,手术治疗适用于顽固性疾病,预防复发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措施。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来是这四种
文章导读
众所周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是会导致人们出现听力减退的症状的,这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了解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来说就变的十分重要了。
其实生活中,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是有四种的,第一种就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一、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
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
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
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
用鼓膜切开术。
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
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
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