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主病
- 格式:docx
- 大小:179.61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临床最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shuò)、细、滑等。
浮脉可理解为浅脉,“如⽔浮⽊”,⼀般轻取即得,重按后感觉脉搏稍减但不空。
浮脉⼀般预⽰着病在体表,最常见的是感冒。
若外感风寒,寒主收,则脉多浮紧;外感风热,⾎流急,则脉多浮数(快)。
⼀般风寒感冒,如出现恶寒头痛、⿐塞声重、咳嗽痰⽩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黄汤、桂枝汤等来发散风寒;风热感冒,如出现发热、头胀、⿐流黄涕、咽喉肿痛、⾆红苔黄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桑菊饮、银翘散等来发散风热。
沉脉可理解为深脉,“如⽯⼊⽔”,⼀般轻取不易察觉,重按⾄筋⾻才觉察到脉象搏动。
沉脉⼀般预⽰着病在体内,但冬季⽓⾎收敛,脉象亦偏沉,不⼀定是病脉。
病理性沉脉的形成,分虚实两种。
实证可能由⽓滞、⾎瘀、⾷积、痰饮所致,⼀般常⽤理⽓、理⾎、化痰药来治疗,如柴胡、当归、⼭楂、杏仁等;痰多者可适当按揉丰隆⽳(位于⼩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胫⾻前缘外⼆横指处),有助化痰祛湿。
虚证多因⽓⾎不⾜或阳虚⽓乏,⽆⼒升举所致,⼀般在中医师指导下服⽤⼈参、黄芪、地黄、⼭药等补益药。
迟脉脉动迟缓(每分钟脉搏约60次以下),⼀般多见于寒证。
因为⾎的运⾏有赖于阳⽓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体,阳⽓受损,可导致⼼动迟缓、⽓⾎凝滞、脉流不畅。
寒证⼀般会出现⾆苔⽩、四肢冷、⼩便清等症状。
若经医师判断体内有寒,可以辨证选药,或采取艾灸等⽅法来驱寒,如宫寒者可艾灸关元⽳(肚脐下三⼨)。
数脉脉来急促(每分钟脉搏约在90~120次之间),⼀般多见于热证。
热则⽓⾎运⾏加速,脉搏跳动快,⼀般容易出现发热、⾯红、⾆红苔黄等症状,体热的⼈平时可喝些⾦银花茶、沙参茶等。
细脉脉细如线,但是起落明显,⼀般多见于⽓⾎两虚或湿邪。
⾎虚则不能充盈脉管,⽓虚则⽆⼒推动⾎⾏,故脉细⼩⽆⼒,这种情况下⼀般⽤黄芪当归来煲汤喝,可补益⽓⾎。
湿邪也会阻遏脉管,导致⽓⾎运⾏不利,脉细⼩⽽缓,体湿的⼈⼀般有⼝黏乏味、不想饮⽔、肢体困重、⾆苔厚腻等表现,祛湿建议熬红⾖薏⽶⽔喝,可祛湿消肿。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2014江西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备考:15种常见脉象的疾病对应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中公卫生人才网带着大家学习几种常见脉象对应哪些疾病。
1.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
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
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4.洪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
主热证,阳热亢盛。
常见于高热病人。
5.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6.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
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
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7.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
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8.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
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1、各种脉与主病:(1)浮脉浮脉脉图[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病] 表证。
亦主虚证。
[说明]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
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沉脉脉图[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说明]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3)迟脉迟脉脉图[脉象]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主病] 寒证。
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说明] 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
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故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症合参。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4)数脉数脉脉图[脉象]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 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说明] 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必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上述三者鉴别,还当脉症合参。
(5)洪脉(附大脉)[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 气分热盛。
[说明]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大脉,脉体阔大,但无汹涌之势,这是与洪脉区别的要点。
脉大主邪盛病进,又主虚。
辨邪正的盛衰,区别在于大脉的有力无力。
(6)微脉微脉脉图[脉象]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 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说明] 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
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
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倶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倶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着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倶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倶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十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十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十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十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脉象与主病歌诀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二十八脉象与主病歌诀浮脉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迟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沉含四脉(伏、细、牢、弱)【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肋;或为痰饮,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迟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痛,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症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痈;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迟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
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中医)常见病脉及主病不同疾病,即可呈现不同形象的病脉。
根据脉搏搏动的部位、至数、形状、气势等不同情况,把病脉分为若干种,并根据每种脉的形象进行命名,此即病脉名称之由来。
中医临床切诊病脉,即是了解脉搏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脉管的充盈度、脉形显现的部位、脉道的通畅程度及脉搏波动的幅度等。
1.浮脉与沉脉浮与沉,是脉位高低相反,以切取力度轻重区分的两种脉象,轻取而得为浮,重取而得为沉。
(1)浮脉【搏动形象】脉位高浮,脉搏显现部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即浮取搏动有力,重按之后则反觉搏动力量相对减弱。
如《脉经》所言:“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主表证。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搏动形象】脉位低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即是说浮取或中取,其脉象不明显,须重按方能摸清其脉搏跳动形象。
【临床意义】主里证。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2.迟脉与数脉迟与数,是脉搏快慢相反,以至数来区分的两种脉象。
(1)迟脉【搏动形象】脉搏缓慢,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如《脉经》所说:“呼吸三至,来去极迟。
”【临床意义】主寒证。
迟而有力为实寒冷积;迟而无力,则为阳气不足的虚寒病证。
(2)数脉【搏动形象】脉来搏动快速,一息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来去促急。
《脉经》说:“数脉来去促急,一息六七至。
”《濒湖脉学》说:“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数脉一般比较流利,且常与滑脉同见,但数系指脉搏至数快速而言,而滑则是指脉象形态之流利。
故《濒湖脉学》又说:“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唯在至数间。
”【临床意义】主热证。
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3.虚脉与实脉虚与实,是脉来搏动力量强弱相反的两种脉象。
(1)虚脉【搏动形象】浮大迟软,寸、关、尺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是无力脉的总称。
如《脉经》说:“虚脉,迟迟大而缓,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临床意义】主虚证。
二十八种脉象,可以通过脉位、次数、形状和脉的气势等四方面来体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次数的不同,大小是形状的不同,虚实是气势的不同。
有些脉象又是几方面相结合的。
二十八脉的体象与主病分述如下:1.浮脉脉象 : 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
主病 : 表证(表实或表虚)。
说明 : 浮为经络肌表之应,主病在表。
邪袭肌腠间,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但内伤久病虚证也有脉浮的,这是虚阳外浮之象,除浮而无力之外,还兼有其他虚候,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脉象 :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 : 里证(里实或里虚)。
说明 : 沉为筋骨之应,主病在里,阳气不舒,气血困滞,所以脉见沉象。
里实热证,火邪内郁,则脉沉有力;里虚塞证,阳虚气陷,则脉沉无力。
表邪初感,时或反见沉脉,这是风寒外束,阳为阴蔽,不能鼓搏脉气于外的现象。
3.迟脉脉象 :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主病 : 寒证(虚寒或积冷)说明 :寒凝气滞,阳气失职,故脉象见迟。
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塞。
邪聚热结,阻塞经隧亦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又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证合参。
4.数脉脉象 .:一息脉来超过五至。
主病 :热证( 实热戎虚热)。
说明 :数为阳盛,邪热鼓动脉行加速,故令脉数。
必数而有力;阴虚久病阳偏胜的脉亦数,但必数而无力。
虚阳外浮而见数脉,必按之豁然而空。
上述三者的鉴别,还应注意证脉合参。
5.虚脉脉象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
主病 :虚证。
说明 :内虚不足,故脉来无力,无论何脉,但见指下无力,便是虚脉。
6.实脉脉象 :全部脉举按皆有力。
主病 : 实证。
说明 :邪气有余,壅遏正气,所以脉道坚满,应指有力。
凡脉来指下有力的,便是实脉。
7.滑脉脉象 :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生病 : 痰、食、实证。
说明 :滑为阳脉,气实血涌,故脉来应指圆滑。
痰逆食滞,阳盛热实,多见滑脉。
脉象与主病歌诀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二十八脉象与主病歌诀浮脉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迟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沉含四脉(伏、细、牢、弱)【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肋;或为痰饮,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迟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痛,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症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痈;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迟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
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二十八脉象与主病歌诀浮脉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迟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沉脉:沉含四脉(伏、细、牢、弱)ﻫ【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肋;或为痰饮,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迟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痛,沉缓寒湿、迟脉ﻫ【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症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ﻫ【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痈;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ﻫ【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ﻫ【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迟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
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与,娠孕可决。
ﻫ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肋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浮脉【体象歌】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 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 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中医如何从脉象分析心脏病症状中医诊病,脉象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对于心脏病的诊断,脉象也能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聊聊中医是如何通过脉象来分析心脏病症状的。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脏的功能状态会直接反映在脉象上。
正常的脉象应该是从容和缓、节律整齐、有力有神的。
而当心脏出现问题时,脉象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常见的心脏病脉象之一是结脉。
结脉的特点是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这种脉象通常提示心脏的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存在心律失常,如早搏等情况。
如果结脉频繁出现,且伴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就更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心脏的具体问题。
还有代脉,其特征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代脉多表示心脏的气衰血少,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临床上,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等患者。
另外,促脉也是心脏病常见的脉象之一。
促脉的表现是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它往往反映了心脏有热邪内扰,或者是血瘀、痰饮等阻滞心脉,导致心跳加快且不规律。
除了上述几种典型脉象,脉象的强弱、粗细、流利度等方面的变化也能反映心脏的健康状况。
比如,脉象虚弱无力,可能提示心脏气血不足;脉象弦硬,则可能是心脏阳气过盛或者血压过高。
在实际的诊断中,中医医生会通过“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对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进行细致的探查。
寸部主要反映心肺的状况,关部对应肝脾,尺部则与肾相关。
对于心脏病的诊断,重点会关注寸部的脉象变化。
同时,中医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其他症状,如心慌、气短、胸痛、乏力等,以及面色、舌苔、舌象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比如说,一个患者脉象结代,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自汗等症状,中医可能会判断为心气不足、心血亏虚。
治疗上就会采用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的方法。
再比如,患者脉象促而有力,伴有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症状,可能是心有实热。
治疗则会以清热泻火、清心安神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通过脉象分析心脏病症状,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读脉书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
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
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
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
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
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
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
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
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
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
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
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状者也。
六部俱如是象,贝U俱有胃气”。
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
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
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贝『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
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
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30 岁。
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 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
看脉既可以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测验的。
脉名脉象
浮脉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像捻葱叶。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举之不足,重按有余。
沉脉深沉在里,必按至中部始应指,重按乃有力。
迟脉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二至一至,又迟也。
二呼二吸一至,迟之极矣。
数脉一息脉来超过五次。
诊象枢要曰:一息六至,过平脉二至也。
虚脉三部脉举皆无力,按之空虚。
张景岳曰:凡洪大无神者,阴虚也;细小无神者,阳
虚也。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与数相似。
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长脉长者,阳也。
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
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
短脉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
表证。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浮而有力有神,为阳有余,属热证。
浮而无力而空滑,为阴不足,属寒证。
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腰背痛、水气、留饮、浮肿、臂不能举、下重、带下、瘀血、蓄血、症瘕、泄泻、精遗。
寒证(虚寒或积冷)。
迟寒属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寒虚。
例外:热证脉迟,多与神昏谵语、闷乱烦躁等脑病并发,需细诊。
热证。
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阳盛、外邪寒热、烦躁、
烦渴、痰热、便血、痈疡。
数为阳盛,邪热鼓动,脉行
加速,故令脉数,必数而有力,阴虚久病,阳偏盛的脉
也数,但必数而无力。
虚阳外浮而见数脉,必按之豁然
而空。
虚证。
气血俱虚、肺痿、伤暑、多汗、脚弱、食不化。
虚与实是相对待的,有因于生理者;有因于时令者,夏
季多虚,冬季多实;有因疾患而异者,邪甚多实,正衰
多虚。
实证。
气塞、瘀积、肺痈、食滞、热盛、便难。
邪气与正气相搏,故脉道坚满,应指有力,浮中沉三候俱有。
有胃有神,为元气充实之象;无力无神,为邪气壅滞之象。
若发汗后、泄泻后、失血后、新产后及一切虚弱证,倘见实脉,为血管变硬,多属难治。
痰、食、寒热、呕逆、咳嗽、伏痰、水饮、畜血、中满、宿食、泄痢。
滑为阳脉,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
痰食内滞,邪气盛实,多见滑脉。
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无病而见滑脉,应考虑是否有孕。
津液亏少、少气、痹疼、寒湿、下痢、拘挛、疝瘕、痰食胶固、男子伤精,女子失血。
呕吐便血、四肢逆冷、汗
出恶寒、苔白不渴、若见涩脉,则属于寒;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舌赤少津、便闭腹胀,则属于热;津亏液枯、骨蒸潮热,盗汗失眠,若见涩脉,则属津枯。
有余热、亢热、三焦烦热、阳毒内蕴、阳明热结。
脉长
而和缓,乃健康之脉;脉长而弦,乃肝阳有余,阳热内
盛之病脉。
短气、血虚、肺虚、宿食不消、汗多亡阳。
有力主气郁,
无力主气损。
内经:寸口短脉者头痛。
指血管收缩,可
动脉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有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
动摇者,名曰动脉。
洪脉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洪脉,如春能发现脑贫血之头痛;短促而数,指心脏有麻痹之可能。
痛、惊、气郁、拘挛、遗泄、虚损。
动脉与短脉相似,
但短脉为阴,不数不滑不硬;动脉为阳,数硬而滑,盛
大有力,是有余的脉象。
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阻滞;
惊则气窜迸,所以都见动脉。
热盛、壮热、烦躁、口渴、吐血、胀满。
钩脉潮之初,至按之懰懰然。
大脉脉形大于平脉,但无汹涌之象。
微脉极轻极软,似有似无,欲绝非绝。
紧脉脉来绷急,状如牵绳转索。
紧不散也。
谓其广,有界限,而脉与肉划然分明也。
寒
主收引,脉道为之束紧,而不敢开散涣漫,
故伤寒见此脉也。
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缓,不急也,往来舒缓。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脉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弓弦。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革脉浮而抟指,中空外硬,如按鼓皮。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
濡脉极软而浮细,按之似无,举之有余,如帛衣在水中,轻手与肌肉相得而软,是浮小
而软。
主虚、病进、邪盛。
有力为邪实,无力为正虚。
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
久病得此脉是正气将绝;新病得此脉,是邪不太深重,或尚可救。
微脉和虚脉的分别:微是至数不清,起落模糊;虚则三部至数分明。
风寒抟急,伏于营卫,为疼痛、呕逆、伤寒、下痢、惊风、宿食。
热为寒束,寒热交作。
紧脉阴多阳少,是阴邪抟结之象,非表寒外束,便是里寒独盛。
内有宿食之紧脉,亦是寒气宿食积于中而不泄,阻碍阳和之气达,引起正邪相争的现象。
湿病、伤风、麻痹、眩晕、虚弱。
凡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过于有力,不过于无力,即所谓有胃气,乃平人之脉,古人名为缓脉。
疾患之脉,脉管弛缓宽大,收缩力量不够,与紧脉收缩太过者,恰成对待。
肝病、诸痛、痰饮、疟疾、拘急、痉病、血虚、胁痛、腹痛。
弦脉为风木之应,故主肝病、风痰、诸痛等症。
弦为风邪之征,为疟病的主要脉象。
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不治。
失血、吐血、衄血、下血、血崩、瘀血。
大失血后,血液骤少,血管扩大,压力降低,按之豁然而空,因血液不能满注,而暂时与血管失却连络。
按寻上下血管壁,尚能觉其跳动,中候无脉者,因血液减少,新血未至,与血管壁失却连络之故。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牢脉多是病气牢固,证属阴寒积着,虚证无此脉象。
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症积有形痞块,是实在血分;瘕聚无形痞结,实在气分。
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症,便属危重的征象。
诸虚、又主湿。
濡脉细软,是气血不足,故主诸虚。
但湿气压抑脉道,脉亦软而浮小,又不可做为虚论,应与证合参。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于指下。
弱,不盛也,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接之欲绝未
绝,举之即无。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散不收,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
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显然。
细脉小,大于微常气血不足、元气虚耗、阳气衰微、遗精盗汗、血虚筋萎。
弱脉与濡脉相类,濡软而浮,弱细软而沉。
病后,老人
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
前贤论脉,以浮而无力为虚,沉而无力为弱,浮而柔细为濡,浮散欲绝、似有若
无为微,浮而散大不任寻按为散。
沉细为细,沉小为小。
元气离散。
孕妇未足月者胎欲堕,已足月者将临盆。
散脉,按之满指而不聚,漫无根蒂,是气血耗散,脏腑之
气将绝的征象。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气下注。
有,但细耳。
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促脉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结脉脉来缓慢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
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至八至。
邪闭、厥证、痞塞、停痰、积滞、剧痛、水气、霍乱、疝瘕、厥逆。
伏脉是气机郁伏,肢厥剧痛等证。
由于邪气闭寒而正气不能宣通,脉遂潜伏不显。
阳盛热实、血气痰饮、宿食停滞,亦主痛肿。
阳盛而阴不和,故脉急数而时一止,凡气血、痰食、痛肿诸实热证,多见此脉。
脉促无力而小,便是虚脱之象。
阴盛气结、气壅痰滞、积聚症瘕。
阴盛而阳不和,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
脉搏正常跳动之时,忽然停止,可能有壅滞状态,多因心脏瓣膜障碍,血液逆流,故脉搏停止,但顷刻间即能恢复,每于大惊恐惧之时多见之。
久病衰弱者,亦有此现象。
若无故发现结脉,是心脏瓣膜闭锁不全所致。
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代脉与结、促两脉的分别,在于止有定数。
妇人妊娠亦可见代脉。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小孩平脉较成人为数,一息七八至亦不作疾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