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常州工学院教务处
- 格式:doc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5
附件52018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注意事项各二级学院、体育学部,有关部门:各申报单位在组织2018年校级大创项目评审时,除了审核项目的格式、选题、内容、预期成果和可行性之外,请注意以下事项:一、关于表格和材料1.各种表格及申报材料须为2018年最新版本(从教务处或创新创业学院网站发文通知的附件中下载),不能用以往的旧版或省级项目申报表。
2.申报表中的项目所属专业门类遵照《本科专业门类目录》规定。
3.申报表封面的项目名称、负责人、指导教师信息须与内页所述完全一致,纸质稿和电子稿以及汇总表信息前后一致,排序一致。
4.申报表中须标明项目的预期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实物、模型、论文、研究报告、竞赛获奖、创业计划书等。
5.申报表中的栏高不够可增加,但请保持栏目大小合适、表格整体美观,每栏不能破页,特别是最后一页的审批栏务必排版在同一页。
6.申报表中的签名栏必须手签,不得打印。
二、关于学生和指导教师1.每位学生本次只能主持申报一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得同时在不同项目之间交叉主持申报。
每个项目可以有1-2名校内外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参与指导的重点项目不超过2项。
2.校内指导教师应具有研究生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校外指导教师应为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负责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
3.以往已经结项或已取得成果的重复项目不得再次申报。
若因材料填写不规范导致项目未批准立项由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自行负责。
4.学校不受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个人申报材料。
三、关于时间2018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的截止时间:2018年11月9日。
项目立项后的实施周期为2018年11月-2020年4月。
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二○一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常州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试行)一、总则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学生中实施创新学分制度,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1.学生在修业期间必须取得2学分的创新学分。
2.创新学分可以通过选修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参加各类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获得。
3.选修创新创业类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
各类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由相关二级学院和部门核定可授予的创新学分数。
二、创新学分认定范围1.“创新创业类课程”是指由学校规划开设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由学校每学期按规定时间开出。
通过相关课程考核的学生可以申请创新学分。
2.“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等。
3.“科技创新活动”指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开发活动,含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科技制作、申报各种专利等。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结题通过为准,学术论文以正式发表为准,专利以正式的专利证书或相关公告为准。
4.“学科竞赛活动”指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的与学生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各类课外大学生竞赛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
所有按照要求正常参赛的学生均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5.由政府、学校、二级学院、或校内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三、创新学分的申请、认定程序1.创新学分认定部门:二级学院、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团委。
2.对创新学分认定部门组织的活动,由认定部门填写《创新学分认定表》,并提交给学生所在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专业系依据《创新学分认定表》填写《班级创新学分汇总表》,作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依据。
3.个人创新学分的申请:由学生本人填写《创新学分申请表》,并出示必要的证明材料。
关于申报2008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通知盐师院教[2008]14号各学院、各有关部门: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08〕7号)精神,今年我校继续在全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工作。
现就2008年项目申报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立项数量2008年遴选确立训练计划立项项目14项(包括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
二、资助对象训练项目申请人为我校本、专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项目主持人不超过2人。
鼓励学生跨学校、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创新团队申报项目。
训练项目不限学科专业,根据学生兴趣在一定范围选题。
训练项目请勿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重复。
选题范围与立项要求详见苏教高〔2007〕5号的附件《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方案(试行)》。
三、组织管理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院、各有关部门要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运行管理等各项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明确专人负责。
训练计划的申报与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由学校教务处、团委具体负责,每年对训练计划的实施及成效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省教育厅。
四、申报要求1.指导教师资格: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
2.申报材料: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一式三份)(表格下载:/news)。
3.申报时间与方式:各项目组指导教师于3月28日前将申报材料报至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同时将Word格式电子文本发送至:xuyusheng111@五、课题经费使用范围项目研究课题经费使用范围一般为三个方面:资料收集费、调查研究费、成果论证费。
2016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立项项目评审结果公示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苏教办高〔2016〕3号)和《关于做好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常纺院教字〔2016〕7号)文件精神,教务处组织评审专家,对全校各系(院)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决定推荐省级一般项目15项,省级指导项目5项,校企合作项目6项,现予以公示,具体名单见附件。
若有异议,请于2016年5月9日前将反映材料以书面实名形式交教务处7210
办公室。
电话86336054。
教务处
2016年4月29日
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申请情况汇总表。
常州工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试行)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保证我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总则1.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2.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注重过程、兴趣驱动、突出重点、鼓励创新”的原则,按照“自主选题、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创业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第二条项目申报3.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
申请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
4.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持人不超过2人,负责人不得同时申报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项目。
有未结题项目的学生不得申请主持新项目。
四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宜作为主持人申报新项目。
5. 每个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团队人数一般控制在5人以内。
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跨学校、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创新团队申报项目。
院教发〔2008〕23号院财发〔2008〕 6号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学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学经费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经费”特指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或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经费、自制实验装置建设经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经费、试题库建设经费、教材建设经费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费等。
第三条项目经费管理1.项目经费经审批后以文件形式下达。
立项项目经费专款专用,使用权归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教务处、财务处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负责监督、检查和审核。
2.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一般限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自制实验装置建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试题库建设、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直接发生的经费。
开支范围见附件。
3.根据管理的需要,教务处将对各立项项目经费预留10%作为项目结题评审费用,其余经费将采取分期拨款的形式下拨。
原则上,项目开题后(交项目研究计划书)拨付总经费的50%,其余经费在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付使用。
4.学校对各项教学建设项目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实行中期检查验收制度,对检查验收不合格者给予勉诫,限期整改。
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停拨有关费用。
对于经费使用不合理,导致项目不能按时完成的,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处理。
5.项目经费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项目负责人对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严禁弄虚作假。
6.所有报销凭据均须符合财务规定。
对于符合固定生产标准的仪器设备办理固定资产入库手续后予以报销。
第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开始执行,适用范围为自2007年度以来立项的教学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07年以前的立项项目依据原有规定实施管理。
如有新增的其他教学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如与上级文件发生冲突,则以上级文件为准。
第五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财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