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_第六章、戊戌维新运动(整合版)..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53
戊戌维新戊戌维新: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引言:戊戌维新是指清朝末年的一次重要政治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该运动以推翻封建统治、实行宪政民主为目标,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戊戌维新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戊戌维新的背景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的时期。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外矛盾的日益尖锐使得清朝统治日益岌岌可危。
此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醒悟到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迫切希望改革现状,以挽救国家危机。
二、戊戌维新的原因1.外部压力: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被迫接受不利于国家利益的条款。
这导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政治体制的不足,并希望实行国家现代化以对抗外敌。
2.国内危机: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一系列的社会动乱让人们认识到清朝统治的腐败和无力。
同时,农民起义的大规模发生也揭示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弊端,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
三、戊戌维新的主要内容1.政治改革:主张取消科举制度,推行平等选举制度,以保证政府的公正和民主。
同时,提出成立议会,实行宪政,以实现君主立宪制。
2.经济改革:提倡自强求富,主张发展工商业,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国家的独立经济实力,以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3.军事改革:主张改革军队,加强军事实力,从而能够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四、戊戌维新的影响1.激发了民族自豪感: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使中国人们开始觉醒自己的民族意识,以及对于国家强大的渴望。
这种民族自豪感成就了之后的中国革命和抗争。
2.为后来的变革打下基础: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实现宪政民主,但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打下了基础。
其中一些改革思想和理念在后来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3.加速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虽然戊戌维新并未成功实现改革目标,但正是因为新思想的兴起和推广,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得到了加速。
结论: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它奠定了改革思想的基础,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兴起。
它是在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大众试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斗争的反映。
这次运动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梁启超后来回忆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昔日本当安政间,受浦贺米舰一言之挫辱,而国民蜂起,遂成维新。
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吴玉章在他的回忆录中描述过当时的心情:“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包天笑的《钊影楼回忆录》中写到:“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
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
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呢!”重挫之下,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乘势而起。
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并不归结于愤激,其确定含义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实名的自觉意识。
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历史使命。
因此,中国近代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这一批人,兼有学生和士大夫两种身份,是从各地汇集而来的优秀人才,他们曾经饱读四书五经,但他们起草和上书的《上皇帝书》,却已经超越康雍乾以来历禁知识分子干预时事的成规,创“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举”。
1300余名知识分子,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群”。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简答部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领会)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简单运用)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各级官僚贪污成风。
②经济上,兼并土地,苛捐杂税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综合)①19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至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英美法等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
②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古老的中国。
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第二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它是外国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2、近代工人阶级的形成及特点:**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特点:第一,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综合)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答: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导致整个社会的日益贫困,广大农民处于破产的边缘,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答: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第三,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答: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是:建立完善可行的社会制度,并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防止制度和执政群体的腐败。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包括作战能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稳步提高。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这次起义历史14年,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各地各种人们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六章辛亥革命一、孙中山与同盟会孙中山,名,号,化名,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的先行者,“”和“”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1894年,孙中山在组织,以“”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05年,孙中山与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 ,孙中山被推荐为。
他提出同盟会的纲领“”;在机关报《》发表刊词,首次提出“”“”“”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标志着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
2、三民主义的内容及意义?(小册P6)二、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起义,发生于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是中国同盟会反对清朝统治的起义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
1、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成功后,中原十二省纷纷宣布独立,1911年12月,十七省代表齐聚;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又选副总统,为内阁参谋总长;负责军事事务。
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国旗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华民国的诞生,结束了的统治;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
1912年3月11日公布实施了《》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有哪些?及历史意义?4、如何评价辛亥革命?5、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1912年,在孙中山、黄兴的同意下,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了。
1913年为反对袁世凯进行了““; 1915年,袁世凯准备登基,爱国将领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云南独立;1917年,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军政府,出师北伐,即“”。
目的是反对复辟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