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
- 格式:docx
- 大小:11.27 KB
- 文档页数:2
第01讲乘法分配律之速算巧算(上)教学目标:1、引导学员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的特点;2、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速算和巧算进行相关应用题题型的解决;3、使学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员掌握乘法分配律并用于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员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转化及应用。
教学过程:【环节一:预习讨论,案例分析】【知识回顾——温故知新】(参考时间-2分钟)涉及时间方面的统筹安排,如何考虑?①要做哪些事情;②每件事情需要多少时间;③弄清所做事情的程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工作可以同时做,从而根据题意找出最佳方案。
涉及最优方案选择方面的统筹安排,如何考虑?可以将所有的方案一一枚举,再根据问题的要求去分析每个方案,从而选择出满足条件的方案或者几个方案的组合;如果可供选择的方案过多,我们可以调整法进行解答,即先对条件进行假设,再由此进行分析并调整,这样可帮助我们快速将问题解决。
【知识回顾——上期巩固】(参考时间-3分钟)某工地A有20辆卡车,要把60车渣土从A运到B,把40车砖从C运到D(工地道路图如下所示)。
问如何调运最省汽油(最后卡车还要回到A处)?解析部分:把渣土从A运到B或把砖从C运到D,都无法节省汽油,只有设法减少跑空车的距离,才能省汽油。
给予新学员的建议:对于图形尽可能画的更为精确,并强调基础计算能力。
哈佛案例教学法:引导学员多多进行纸上的动手操作演练,鼓励积极的课堂发言。
参考答案:如果各派10辆车分别运渣土和砖,那么每运一车渣土要空车跑回300米,每运一车砖则要空车跑回360米,这样到完成任务总共空车跑了:300×60+360×40=32400(米)。
如果一辆从从A→B→C→D→A跑一圈,那么每运一车渣土,运一车砖要空车跑:240+90=330(米)。
因此,先派20辆车都从A开始运渣土到B,再空车开往C运砖到D后空车返回A,这样每辆车跑两圈就完成了运砖任务。
乘法分配律六年级简便计算《乘法分配律:六年级简便计算的神奇钥匙》我呀,是个六年级的小学生。
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有好多有趣又有用的东西,乘法分配律就是其中超级厉害的一个呢!咱们先来说说乘法分配律是啥样的吧。
就像有a、b、c三个小伙伴,那乘法分配律就是(a + b)×c = a×c + b×c。
这看起来好像有点复杂,其实就像是分糖果一样。
假如有两堆小朋友,一堆有a个小朋友,另一堆有b个小朋友,老师要给每个小朋友c颗糖果,那可以先把两堆小朋友合起来,再给每人发c颗糖,这就是(a + b)×c;也可以先给第一堆小朋友每人发c颗糖,再给第二堆小朋友每人发c颗糖,最后把糖的总数加起来,这就是a×c + b×c。
在做简便计算的时候呀,乘法分配律就像个魔法棒。
比如说,计算32×(20 + 5)。
要是按照原来的顺序,得先算括号里的20 + 5等于25,再算32×25,这可有点麻烦呢。
可是用乘法分配律就简单多啦。
32×(20 + 5)就等于32×20 + 32×5。
32×20等于640,32×5等于160,然后把640和160加起来,一下子就得出800啦。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同桌小明在做数学作业。
有一道题是45×101。
我当时就有点懵,101这个数字看起来有点奇怪呢。
小明就得意地跟我说:“这题用乘法分配律可简单啦。
”他把101拆成了100 + 1,然后说45×101就等于45×(100 + 1),那就等于45×100 + 45×1。
45×100是4500,45×1是45,加起来就是4545。
我当时就觉得小明好聪明啊,也对乘法分配律更加佩服了。
还有一次考试,有一道题是99×23。
我当时就想到了乘法分配律。
我把99看成100 - 1,那99×23就等于(100 - 1)×23,就等于100×23 - 1×23。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或性质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二、几何图形计算公式(1)周长:物体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①长方形周长=(长+宽)×2 C=(a+b)×2②正方形周长=边长×4 C=4a③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圆周率×半径×2 C=πd C =2πr(2)面积: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①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②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a2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④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⑤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⑥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S=πr2⑦直径d=2r 半径=直径÷2 r= d÷2⑧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环=S外-S内【相互联系】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的。
如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圆拼成长方形的长时1/2C,宽是R.(3)表面积:立体图形的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①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②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6a2③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Ch =2πrh④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S= Ch+2πr2 = 2πrh+2πr2 注意: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正方形,C=h 2πr=h(4)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2、汇报: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4+2)×25=6×25=150(人)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100+50=150(人)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三、巩固练习1、P27做一做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验证:18x5-5x8(18-8)x5265×105-265×5265×(105-5)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师出示试题:1.(35+65)×37 2.35×37+65×373.85×(174+26) 4.85×174+85×265.(80+8)×25 6.80×25+8×257.32×(200+3) 8.32×200+32×3“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
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
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
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局部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
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拟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局部同学都做得快了?”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拟方便。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1.教学例7(1)教师出例如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或性质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二、几何图形计算公式(1)周长:物体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①长方形周长=(长+宽)×2 C=(a+b)×2②正方形周长=边长×4 C=4a③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圆周率×半径×2 C=πd C =2πr(2)面积: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①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②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a2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④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⑤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⑥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S=πr2⑦直径d=2r 半径=直径÷2 r= d÷2⑧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环=S外-S内【相互联系】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的。
如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圆拼成长方形的长时1/2C,宽是R.(3)表面积:立体图形的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①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②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6a2③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Ch =2πrh④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S= Ch+2πr2 = 2πrh+2πr2 注意: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正方形,C=h 2πr=h(4)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人教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知识点分数乘法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掌握分数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中的分数概念、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分数乘法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概念。
一、分数乘法的概念1.分数乘法定义:两个分数相乘,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2.乘法公式:对于任意两个分数a/b和c/d,(a/b)×(c/d)=(a×c)/(b×d)。
3.乘法运算规则:分数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二、分数乘法的应用1.解决问题:分数乘法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部分数量、比例关系等。
2.计算复合分数:复合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组合,计算复合分数的乘法需要将其转化为假分数或带分数进行运算。
3.简便计算:通过约分、通分等方法,可以简化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
三、知识点解析1.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乘:在分数乘法中,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
例如,(2/3)×(4/5)=8/15。
2.分数的乘法运算顺序:在进行分数乘法运算时,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
例如,(1/2)×(3/4)×(5/6)=15/48=(5/16)。
3.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乘法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例如,(1/2+1/3)×2=1+2/3=5/3。
4.分数乘法的约分与通分:在进行分数乘法运算时,可以通过约分和通分来简化计算过程。
约分是指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得到最简分数;通分是指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统一为相同的数,从而便于进行加减运算。
5.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乘法: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假分数是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
在计算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乘法时,需要将其转化为假分数或带分数进行运算。
例如,3(1/2)×(5/6)=7/2×5/6=35/12=2(11/12)。
四则运算与简便计算(一)四则运算一、知识点归纳1.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2.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3.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中,已知的两个加数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另一个加数叫差.4. 乘法的意义:一个数乘以整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是求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5.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两个因数的积叫做被除数,其中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另一个因数叫商.二、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加数+加数=和;和-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加数;2.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3.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不为0);5.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6.四则运算分为二级,加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三、四则混合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四、注意事项1、0的运算“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2、“除”与“除以”的区别。
36÷6可以读作:36除以6,也可以读作:6除36;总结:a除以b,即a÷b; 也可以读作:b除a,即a÷b。
一: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与整理第一单元分数乘法(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得简便运算。
例如:512×6,表示:6个512相加是多少,还表示512的6倍是多少。
2、一个数(小数、分数、整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不相同,是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6×512,表示:6的512是多少。
2 7×512,表示:27的512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1、整数和分数相乘:整数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和分数相乘: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得数必须是最简分数。
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分数大小的比较:1、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小于它本身。
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它本身。
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积大于它本身。
2、如果几个不为0的数与不同分数相乘的积相等,那么与大分数相乘的因数反而小,与小分数相乘的因数反而大。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分数应用题一般解题步行骤。
(1)找出含有分率的关键句。
(2)找出单位“1”的量(3)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
(4)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
2.乘法应用题有关注意概念。
(1)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找单位“1”的方法:从含有分数的关键句中找,注意“的”前“比”后的规则。
当句子中的单位“1”不明显时,把原来的量看做单位“1”。
(3)甲比乙多几分之几表示甲比乙多的数占乙的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表示甲比乙少数占乙的几分之几。
(4)在应用题中如:小湖村去年水稻的亩产量是750千克,今年水稻的亩产量是800千克,增产几分之几?题目中的“增产”是多的意思,那么谁比谁多,应该是“多比少多”,“多”的是指800千克,“少”的是指750千克,即800千克比750千克多几分之几,结合应用题的表达方式,可以补充为“今年水稻的亩产量比去年水稻的亩产量多几分之几?”(5)“增加”、“提高”、“增产”等蕴含“多”的意思,“减少”、“下降”、“裁员” 等蕴含“少”的意思,“相当于”、“占”、“是”、“等于”意思相近。
六年级乘法分配律《六年级乘法分配律》我呀,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
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有一个特别有趣又超级有用的东西,那就是乘法分配律。
你们知道吗?乘法分配律就像是一个魔法规则。
就好比我们分糖果的时候,有两种不同口味的糖果,一种是草莓味的,一种是柠檬味的。
假如我们有两组小朋友,每组小朋友的人数是一样的,我们要把草莓味和柠檬味的糖果分给这些小朋友。
那我们可以先把草莓味糖果分给所有小朋友,再把柠檬味糖果分给所有小朋友,这是一种分法;还有一种呢,就是先算出每个小朋友一共能得到多少糖果(把草莓味和柠檬味糖果看成一组),再乘以小朋友的人数,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就很像乘法分配律啦。
在数学式子里面,乘法分配律是这样的:(a + b)×c = a×c+ b×c。
我刚学到这个的时候,可迷糊了呢。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好多式子,我就像在云里雾里一样。
可是后来,我慢慢就懂了。
我们班上有个数学小天才,叫小明。
有一次,我拿着一道关于乘法分配律的题目去问他。
题目是这样的:32×(20 + 5)。
我就挠着头说:“小明啊,这个题我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小明就笑着说:“你看啊,这个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啊。
把32分别乘以20和5,就像把东西分给不同的小盒子一样。
32×20是640,32×5是160,然后把这两个结果加起来,640 + 160 = 800。
”我听了之后,眼睛都亮了,说:“哇,这么简单啊!”还有一次,我们小组一起做数学练习册。
有个题目特别难,是关于有括号的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
那个式子是45×19 + 45×81。
我们几个人都愁眉苦脸的。
这时候,我们组的小红突然说:“这个我觉得可以看成45乘以19和81的和啊。
”我就疑惑地问:“为啥呀?”小红就说:“你看啊,乘法分配律反过来用也是可以的嘛。
就像我们把一些一样的东西先分开给不同的地方,现在要把这些东西合起来算一样。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初步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初步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三、预计教学时间:2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23 X3 48- 2 600 V 54 十手78-2 10=
7 X 42 -= (17+ 19) -4 56- 48-= 5 (80 - 40 ) = 42+ 5 X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袋核桃的重量是一袋红枣的2倍。
这袋核桃重8千克, 这袋核桃重多
少千克?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
这一=54+36
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1
教师: 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
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X 9+4X 9
=90 (块)
学生B:(6+4)X 9
=10 X 9
=90 (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 X 25和40 X 25+4X 25
42 X 64+42 X 和6 42 X (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最后教师板书。
(a+b) x c=a x c+b x c
7、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课本36页做一做。
2•算一算,比一比。
49 X 49+49 X 5140+6) x 25( 68+32) x 5
49 X 99+49 46 X 25 68+32 X 5
3. 课本38页第5题。
4. 课本38页第6题。
【提高练习】
5. 课本38页第7题。
6. 课本38页第8题。
7. 算一算,想一想。
1234+2341+3412+4123 5678+6785+7856+8567
你发现什么规律?自己编几道练一练.
【拓展练习】
8. 你会简算吗?
25 X 137 X 69137 X 65 X 25 125 X 859 X 1-23B59 X 125 X 115
9. 怎样算得快?
(1 X 3 淙4X 6 X-^3 X 9 X 12) - ( 1 +XXX3<^3X 6 X 9)
10. 课本38页第9题。
(四)全课总结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 用乘法分配率计算下面各题。
102 X 4 40 X 55 32 X 305 103 X 15
2. —件上衣64元,一条裤子34元,买5套衣服要花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