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56
作者简介:黄 峰(1977-),男,广东梅县人,体育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篮球运动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生化特点及恢复手段黄 峰1(11嘉应学院体育系 梅州 514015)摘 要:篮球运动是一项比赛强度大,比赛时间长的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相当高。
因此训练也必须达到很大的负荷,但是大负荷训练必然引起疲劳的产生,运用常见的生理生化指标去判断疲劳,并运用合理有效的恢复手段,以达到最大的训练效果,为广大篮球运动的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篮球运动;运动性疲劳;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疲劳恢复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port F atigue in B asketball Sports and the R esuming MethodHuang Feng(Dept 1of P 1E 1,Jia Y ing Institute )Abstract :Basketball sports is a competitive ,intensive and chronic sports which has a high requirement for the athlete ’s physical stamina 1So its training must have a heavier load which ,however ,will cause fatigue 1This article uses the regular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 to evaluate the fatigue ,which aims to make the greatest effect of training with the rational and effective resuming method 1This is a reference for all basketball fans 1K ey Words :basketball sports ;physical exercise fatigue ;physiological index ;biochemical index ;fa 2tigue resuming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对运动训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运动训练中,疲劳的出现是正常现象,训练必须达到一定的疲劳程度,才能引起机体剧烈变化,进而产生适应,提高体力,取得训练效果。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也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及恢复手段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价值,对运动实践有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通过资料文献法着重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和恢复手段做综合分析。
【关键字】:运动疲劳产生机制中枢疲劳外周疲劳恢复方法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运动,即为运动性疲劳。
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才正式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运动的特定强度。
从生物化学方面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运动能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动强度。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2.1中枢疲劳: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腺上腺素乙酰胆碱以及代谢物氨和细胞介素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
2.11脑5-HT浓度升高对唤醒,失眠和心境有重要作用,可能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有重要关系。
此外,5-HT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机能2.12 D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李倩茗等发现大鼠尾核DA代谢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
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这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
ACH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
如马拉松在比赛中其血浆水平约下降40%,如果补充血浆胆碱水平或补充适当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
当中枢ACH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2.2外周疲劳。
从神经-肌肉接点致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2.21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纤维之间的必须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使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这一现象称为“突触前衰竭”。
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的代谢障碍,引起做功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