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2
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
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是考研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资料之一。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本值得参考的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
1. 《古代文学概论》:这本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体裁、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对古代文学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掌握古代文学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本书以时代为线索,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作家的创作风格,有助于培养对古代文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古代文学批评与研究导读》: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为深入研究古代文学奠定基础。
4. 《古代文学选读》:这本书是古代文学的精选集,包括了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通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可以熟悉古代文学的主要作品,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有助于进行重要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以上是一些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的推荐,希望对大家的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当然,除了这些书籍外,还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除“绪论”外,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五部分,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为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为一般章。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课程之一,与《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
本课程的设置,将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识记:1•儒、道两大思想传统,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2.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3.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诗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是重要的词学文献; 4.最早用评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金圣叹把评点批评推向高峰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是最重要的小说评点。
简单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概论:
1.文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
3.文学的分类、流派和体裁。
二、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先秦古籍:《诗经》、《楚辞》等;
2.儒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论语》、《孟子》等;
3.文言散文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创作;
4.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发展;
5.宋元时期的文学:宋词、元曲等的兴起;
7.清代文学的发展:四大奇书、古文运动等;
三、文学批评思潮:
2.古文运动和白话运动;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运动。
四、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
1.先秦文学的特点:诗经的风格和意境;
2.唐宋诗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
3.赋与骈文的兴盛:唐代赋的发展和宋代骈文的兴起;
4.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四大奇书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5.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元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特点。
五、重要的文学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1.孔子及儒家对文学的影响;
2.洪洞赵孟坡和王阳明的文学思想;
3.文天祥和陆游的诗文风格;
4.鲁迅和胡适的现代文学思潮。
六、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问题:
1.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
3.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影响。
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每个阶段和每个重要作品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因此,这些知识点只是一个指导,具体的学习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来进行深入研究。
清代文学--------------------------------------------------------------------------------【字号:大中小】【背景色】第九编清代文学章节名称:清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清代文学的整体状况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清代前期的两个重要思潮:重实与感伤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社会概况明代末年,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
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各种局限,给了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洲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机会。
公元1644年,已称帝建国的清朝统治者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引导下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王朝建立后,用40年时间逐步完成了对全国的军事征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为巩固政权,采取了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
到了康熙20年(公元1681年)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到乾隆年间,耕地面积比顺治年间增加了一倍,农业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较大提高。
当时华北和江南最为繁华,两湖、两广、四川也得到开发。
手工业和商业比明代更为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江宁、广州、汉口、北京已成为规模很大的工商业城市。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被称为“康乾盛世。
从康熙末年开始,伴随着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也日益腐朽,土地兼并也加速进行。
特别是乾隆后期,官僚、贵族、富商、地主豪绅掠夺了大量土地,积聚了巨额财富,朝政日趋腐败,贪污成风,人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相继发生,清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文学史上沿用了历史学的分期,习惯于将此前的称为古代文学,此后的称为近代文学。
第二节文化与学术概况从清初到鸦片战争的近二百年间,文化领域内的斗争也很尖锐。
清王朝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竭力推崇程朱理学,定都伊始便尊孔崇儒。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一、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一、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6月二、参考文献袁行霈著《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原统编教材)人民文学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湖南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李道英选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三百篇〉(本科生背诵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三、阅读书目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年版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2002年7月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张梦新主编,《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7年版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人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夏康达,王晓平著,《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乐黛云,陈珏选编,《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汤显祖著《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孔尚任著《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洪昇著《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施耐庵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曹雪芹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阅读书目神话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
东师《中国古代文学史(2)》在线作业2021122102 (单选题)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A、《赵氏孤儿》B、《张生煮海》C、《墙头马上》D、《柳毅传书》正确答案: D(单选题)2、“元曲”包括杂剧和A、题目正名B、诸宫调C、散曲D、折正确答案: C(单选题)3、其诗被称为“女郎诗”的作家是A、梅尧臣B、秦观C、陈师道D、赵师秀正确答案: B(单选题)4、下面诗学主张继承晚明公安派思想的是A、性灵说B、神韵说C、格调说D、肌理说正确答案: A(单选题)5、《老残游记》属于A、公案小说B、科幻小说C、谴责小说D、政治小说正确答案: C(单选题)6、裴少俊这个文学人物出自A、《拜月亭》B、《救风尘》C、《墙头马上》D、《倩女离魂》正确答案: C(单选题)7、《潇湘夜雨》的作者是A、马致远B、纪君祥C、杨显之D、郑光祖正确答案: C(单选题)8、苏轼的雅号是A、六一居士B、淮海居士C、后山居士D、东坡居士正确答案: D(单选题)9、被称为“下字运意,皆有法度”的词人是A、晏殊B、柳永C、贺铸D、周邦彦正确答案: D(单选题)10、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著名诗论观点为A、以俗为雅B、别材别趣C、点铁成金D、别是一家正确答案: B(单选题)11、《词源》的作者是A、史达祖B、张炎C、周密D、蒋捷正确答案: B(单选题)12、李清照词论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是A、点铁成金B、夺胎换骨C、别是一家D、别材别趣正确答案: C(单选题)13、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作者是A、李清照B、辛弃疾C、姜夔D、张炎正确答案: A(单选题)1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A、《三国志通俗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金瓶梅》正确答案: A(单选题)15、胡寅《酒边集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是评价()的词作。
A、苏轼B、柳永C、欧阳修D、晏殊正确答案: A(多选题)16、关于《大宋宣和遗事》叙述正确的是A、是宋元之间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资料书B、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C、其中的水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D、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要基础。
概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分期先秦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
唐宋时期
元明清时期
二、先秦文学的特征
1就散文而言,文史哲不分。
2就诗歌而言,诗、乐、舞三位一体。
三、先秦文学应该掌握的方法与素养
1扎实的小学基础。
2深厚的文学理论基础。
3深厚的史学素养和哲学素养。
4广博的文化视角。
5贯通的文学史意识
第一章远古神话一、神话研究
1西方学者的神话研究
自然神话学派为开端。
(马克斯.缪勒为代表人物)文化人类学派(泰勒、安德鲁)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宗教仪典学派(哈里森)
2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神话研究
(梁启超、茅盾、鲁迅、袁珂)
茅盾《神话研究》
袁珂《古神话选释》
二、神话的概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之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释之,凡所释,今谓之神话。
”
2茅盾《神话研究》:“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
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
”
3袁珂广义神话概念。
他认为神话是非科学却联系着科学的幻想的结构。
他将神话分为狭义神话,传说,历史,仙话,怪异,带有童话趣味的民间传
说,源自佛经的神话人物故事,关于节日、法术、宝物、风习和地方风物的神话传说,少数民族神话传说。
4马克思神话观。
“神话是在人民的幻想中经过不自觉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
三、神话产生的根源
1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2原始思维(万物有灵观念)
四、中国神话的分类
1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是回答世界如何起源的神话。
创世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神话的一个普遍主题,它是原始先
民基于其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而对宇宙所作出的具体而生动的解释。
2始祖神话。
就是回答人类或部族怎样起源的神话。
3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西方的洪水神话,主题大多是表现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
而中国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
4战争神话。
反映远古氏族或部落之间战争的神话。
5发明创造神话。
(教材P39)
五、中国上古神话的影响1志怪小说的直接源头和神魔小说的渊薮。
2对叙事文学叙述模式的影响。
3给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厚的题材。
共工觸天柱,西北遂傾墜。
重煩五色石,復得天定位。
神媧抑何心?補天不補地。
東南大海中,遂令日生事。
靈鰲實天遺,受釣誤貪餌。
岱輿與員嶠,坐失神山二。
【1】蓬萊固無恙,左股復割棄。
為天謀者誰?敢道無遺議?諸仙各神通,坐視果何意?閒愁落萬古,茫茫渺難計。
徒勞炎帝女,填海作精衛。
(丘逢甲《杂诗》)
“【1】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有昔心,良晨讵可待。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在昆仑虚北。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
———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 投物辄然。
有人戴胜, 虎齿, 豹尾, 穴处,名曰西王母。
此山万物尽有。
《穆天子传》: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绵组百纯, □组三百纯, 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 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又将去子。
吹笙鼓簧, 中心翔翔。
世民之子,唯天之望。
”天子遂驱升于山,乃纪名迹于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汉武故事》写西王母写得很有文采。
七月七日,上天承华殿斋,日正中, 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
上向东方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扫以待之。
”上乃施帏帐,烧兜末香。
香,兜末国所献也。
香大如豆,涂宫门,闻数百里..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色。
有顷,王母至,乘紫车, 玉女夹驭,戴七胜,履玄琼凤文之,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乌,夹侍母旁。
下车,上迎
拜, 延母坐, 请不死之药。
母曰:“大上之药,有中华紫蜜、云山朱蜜、玉液金浆;其次药,有五云之浆、风实云子,玄霜绛雪,上握兰园之金精,下摘园丘之紫柰。
帝滞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
”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
帝留核著前。
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
”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
”留至五更,谈语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
东方朔于朱雀牖中窥母。
母谓帝曰:“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退,不得还天,然原心无罪,寻当得还,帝善遇之。
”母既去,上惆怅良久。
《汉武帝内传》,王母的故事更加完整,形象更加生动, 文辞缛丽,极具仙化色彩: 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锦褡衤属,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大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 履玄凤文之,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 天姿掩霭, 容颜绝世, 真灵人也。
下车登床,帝跪拜向寒暄毕立。
因呼帝共坐。
帝面南。
王母自设天厨,真妙非常, 丰珍上果, 芳华百味, 紫芝萎蕤,芬芳填木累,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 香气殊绝,帝不能名也。
又命侍女更索桃果。
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
王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
桃味甘美,
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
王母问帝, 帝曰: “欲种之。
”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 中夏地薄,种之不生。
”帝乃止。
于坐上酒觞数遍,王母乃命诸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王敖,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
石公子击昆庭之金, 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婉凌华附五灵之石,范成君击湘阴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钧。
于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