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100篇066 《上善若水》
- 格式:ppt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27
上善若水文言文
“上善若水”是一句来源于《老子》中的名言,相传老子在环境中看
到了水的丰盈、顺应和调和,才有此言论出自于他口中,它代表着水
的态度实践,也是一种臣服,即认为个体应当像水一样去生存和长大,因为水能够表达它自身的特性,而不必去改变自身的性质。
论及“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不仅表明水可以拥有柔和的心态,调和
的性情,更是一种大道至瘦的智慧和理念,它提醒人们应该像水一样,盛容一切,不强求,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具有一颗柔软的心,一种
包容一切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上善若水”的理念可以被应用于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当遇到纠纷和口角时,可以像水一样,耐心淡定,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容不迫,放下自己的情绪,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摒弃自私、自利
的心理,破除心灵的负担,实现内心的真实平静。
总而言之,上善若水这句名言过了千古,不仅有着崇高的哲学理念,
更有着强大的社会效应,从中可以感受出和平的能量,无论谁,只要
能够采用“上善若水”的态度实践,并用它去贴近自然、实现和谐,
就可以不断放大自己内心的温柔和慈悲,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真正
的幸福。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上善若水0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02,故几于道03:居善地04,心善渊05,与善仁06,言善信07,政善治08,事善能09,动善时10。
夫惟不争,故无尤矣11。
今译上善之人有水的美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有近乎得道圣人的品德: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施而不求报,言而有信,善治政事,做事干练,应期行动而不失天时。
只有不争名利,所以才无怨尤。
评议此章是讲人生的道德修养问题。
老子采用比喻手法,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比喻“上善”之人。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与水一样:身居卑下,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而不浮躁;施物与人,而不求回报;言而有信,能取信于民;治国有方;办事干练;行动适时。
“上善”之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怨尤。
老子赞扬“上善”之人有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即是呼吁世人要学习“上善”之人,淳化社会风尚。
严灵峯先生对本章“居善地”七句的看法,有失妥当。
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严先生说:“仁”字,傅奕本、景龙本、河上公本、邓锜本、李嘉谋本俱作“人”。
马叙伦曰:“人、仁,古通。
”疑即七十九章下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诸句,因文字脱佚,仅存“与善人”三字,校者不察,又涉“言善信”一句,遂臆改“人”作“仁”。
并妄置于“心善渊”句下也。
按此“善”字七句,考与全书文例不合;盖《老子》文,凡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且老氏思想,不重“仁”字。
如原第五章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原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原十九章:“绝仁弃义。
”原三十八章:“失德而后仁。
”故“与善仁”句,疑为错简复出,当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不难看出,严先生所说,想当然成分居多,难能成立。
所谓《老子》“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而疑“与善仁”句,“为错简复出。
”这也只是自疑而已,并不等事实就是如此。
上善若水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上善若水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选自《老子》)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接近。
B.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尤其。
C.强为之名曰大/强:勉强。
D.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衰败。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B.夫唯不争,故无尤/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C.可以为天下母/清静为天下正D.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项是()”上善若水“阅读答案”上善若水“阅读答案①上善若水②居善地,心善渊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④天法道,道法自然⑤清静为天下正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A.③⑤⑥B.①②④C.①②⑤D.③④⑥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身处下位,这样内心才能像水那样有容纳百川的深广与浩大,也才最接近“道”。
B.关于“道”是什么,老子认为,它先于天地而生,却不容易为之命名,它超越于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
C.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
即今雅砻江。
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
[1]通俗一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小说:《炽天使传说》,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传媒:北京西三环中央电视塔下的标志建筑物上,有著名书法家、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总后政治部丁嘉耕大校书写的“上善若水”,被誉为“首都文化风景”。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上善若水”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却鲜有人知道它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善若水的意思解释和造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意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解释: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道德经》影响: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并对孔子有重大的影响。
孔子:“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
”《孔子家语·三恕》:“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
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上善若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水多变,或动或静,彰显灵性。
水无色,不着墨染,虚纳万物。
水无香,素淡清凛,表里如一。
水无声,平静淡泊,胸蕴狂澜。
水无华,柔柔坚坚,志坚意强。
孔子曰:智者乐水。
就是说智慧当如水一样灵活。
或喷涌,或飞落,或动为溪为河为江,或静为潭为湖为海;遇山则绕,遇崖则泄,遇隙则钻,遇壑则奔,遇石则溅!细腻如春雨,轻柔如晨雾,猛烈涌狂涛,坚硬穿顽石!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貌柔,性强!水静美,绵长!水灵动,洒脱!水含蓄,内敛…水的内涵,水的品质,不正如人的一生吗?人生如水!人生如水,人应如水一样灵活。
人生在世要面对各种挑战,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我们无论是在处理问题时,还是接人带物时,都应因情因时因人因事而异,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策略。
处事不能一承不变!人生如水,人应向水一样坦荡正直。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做人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一颗公平之心,待人接物。
对朋友诚实,对工作认真,对弱小帮助。
以博大的情怀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人生如水,人应如水一样平静明丽。
人的一生苦、辣、酸、甜各种滋味都得品尝。
生活的波折,事业的成败,情感的得失…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出现。
当你沮丧懊恼时,当你失望无助时,当你面对命运的不公时…我们应以平和之心处之。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你的生活会洒满阳光!人生如水,人应如水一样淡泊清澈。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生活在纷杂的社会,会遇到金钱、地位、美女…等各种诱惑。
其实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看得过重?水清则无鱼!名淡则心静!人生如水,人应如水一样坚韧执著。
人的一生就是在得与失中度过,有春风得意之时,亦有落魄失意之时。
得意时勿忘呼所以,失意时勿一撅不振。
坚韧不拔迎风立,随遇而安傲沧桑。
此乃大丈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的一生,辉煌也好,平淡也罢,只不过几十年,最终都归于黄土!大道似水!让我们的人生如水之淡雅,水之坦荡,水之清丽,水之柔美,水之坚韧吧!让我们的生活如行云流水,享受人生的碧水青山吧!行到水深处,坐看云起时。
小古文100篇(下)51、大禹治水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52、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骘鸟攫老弱。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53、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54、牛郎织女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
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逐废织纫。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舆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55、后羿射日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第二组可笑之人,可笑之事56、性缓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
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57、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
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
待我与其对立在此。
"58、北人不识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上善若水的意思解释和典故“上善若水”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却鲜有人知道它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善若水的意思解释和造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意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解释: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道德经》影响: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并对孔子有重大的影响。
孔子:“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
”《孔子家语·三恕》:“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
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上善若水的意思解释和典故“上善若水”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却鲜有人知道它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善若水的意思解释和造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意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解释: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道德经》影响: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并对孔子有重大的影响。
孔子:“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
”《孔子家语·三恕》:“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
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原来这句话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
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这种能生万物,同时也能毁灭万物的自然力量,通过疏导、引导、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么自然界和人类就可以达到平衡的目的了。
但是,现在的人们不能发挥个人和社会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好像当年需要大禹治的水,所以才会呈现出这样无道的愚昧状况。
如果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能将自己放在一个智慧或说是明智的位置,将心放在一个明智而对生活有着深刻体验、洞察力和为他人着想的位置,对人能以合适与体贴的态度,说话能有实际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动脑子考虑周全、量力而行,有什么计划能够审时度世,那只有平衡的世界了,哪还有什么因为不平衡而起的争端呢?如果真能这样就没有什么值得痛苦和相互伤害的了。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上善若水小古文
上善若水,是一句简洁而深刻的名言,意为“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流淌,至善无为”。
这句话的内涵非常的丰富,它传递了一个与水相关的哲学观念,即水是一
种最柔软的物质,而同时又具有无比的力量。
水的柔软使它能够适应各种形状
的容器,而水的力量又能够使大山倒塌,海枯石烂。
正是由于这种柔软和力量,水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上善若水的含义是:最高的善行应当像水一样,柔软而不强硬,能够以和
为贵,以柔克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看到一些人在处理问题时采
用了强硬的态度和手段,努力让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
致矛盾激化、关系僵化。
而如果能够像水一样柔软,包容他人的意见,并寻求
共同的解决办法,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在团队协作、社
会交往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另外,上善若水也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和付出。
水不计较自己的辛苦和奉献,始终在为他人服务,洒尽照人的光辉。
同样,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无私的奉献和
付出,不计较得失,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帮助,那么也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人生
意义。
总之,上善若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而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
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发掘其内涵,并在自己的处世准则中实践它,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像清新的溪水一样流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穷的喜悦和成就。
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最好善行是像水那样。
水润万物而无声,却从不与万物相争。
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更趋近于自然。
有道的人非常善于选择自己居住的环境,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办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
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忧。
老子用无形的水,来表达人的心境应该像水一样。
它柔和得可以始终从高处往低处流;可以随着各种器物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变成甘露润万物而无声。
它刚强得可以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无孔不入。
它强大得可以推动巨石、掀翻巨轮。
人的思维要冲破有形的禁锢,达到无形的境界。
这就是所谓的“致阴致阳,致柔致刚”的道理。
曾国藩九江一战,被石达开打得大败,苦心经营的水师全军覆灭。
曾国藩投湖自杀,被部下救起。
恰逢他的父亲去世,曾国藩回家守孝。
从此他一蹶不振,骨瘦如柴。
一天他的弟弟告诉他,有个老和尚看病很准,不妨一试。
老和尚听说来人是曾国藩,连面都没见,写了一张纸条给他。
曾国藩打开一看:“黄老治心病”。
曾国藩心想:“尽管《道德经》我都会背诵,也不妨好好研究一下”。
曾国藩研究了三年,大彻大悟,展现于世人的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桀骜不驯、凶神恶煞的“曾剃头”了。
为使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更好的发挥才干,曾国藩宁愿让出自己的位置;为联络旷世奇才左宗棠,曾国藩情愿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
曾国藩是用“心”一举打败了洪秀全。
打败洪秀全以后,曾国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经营的军队。
后人都非常推崇曾国藩,曾国藩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好推崇的,推崇的是他“上善若水”的心境。
道学崇尚“水”,崇尚“不争”,崇尚“柔弱”、崇尚“无为”,崇尚“无私”。
听起来很深奥,从道学演变出来的“武学”,诸如“太极”、“八卦”等拳法就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是进攻的,全部是防守。
老子·八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老子·八章先秦:佚名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善于选择地方居住处所,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居善地,心善渊(yuān),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渊:沉静、深沉。
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怨咎、过失、罪过。
赏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
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