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的制作(第三节 制作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8.33 MB
- 文档页数:22
《制作模型》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掌握制作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二、导学内容
1. 制作模型的基本观点
2. 制作模型的材料和工具
3. 制作模型的步骤和技巧
4. 制作模型的实践操作
三、导学过程
1. 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制作精美模型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模型的制作过程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2. 进修
a. 讲解制作模型的基本观点,如什么是模型、模型的分类及应用等。
b. 介绍制作模型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c. 分步骤讲解制作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设计构思、裁剪拼接、涂装装饰等。
d. 演示制作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步骤。
3. 实践
a. 分组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模型,可以是建筑物、交通工具或动物等。
b. 指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和细节,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c.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培养团队合作认识。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息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模型或原型制作是设计一般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设计图样的绘制》之后的一章。
在技术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将构思或设计从图纸到实物的过程,它不是设计的最后一步,它是设计的中间环节,在模型或原型制作后,通过对模型的测试、评价及优化,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改进的方面,然后对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回到前面的设计过程,循环多次后,形成相对完美的设计。
本章分为三节分别为模型、工艺、制作模型,第一节模型主要以概念的理解为主,区别玩具模型与通用技术教学中模型两个概念,以模型在设计不同阶段的不同的作用为主要学习内容,它为以后制作模型奠定认识基础;第二节工艺以课标要求的金工、木工常见工具为学习对象,掌握常见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保养方法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它为模型制作打下动手基础;第三节制作模型以学生设计的作品入手,通过实际制作,巩固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通过对模型测试、评价,寻找设计中的缺陷,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形成相对完美的设计。
从教材结构分析,本章在技术与设计1中应为关键一部分,学生经历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前面几个阶段后,是收获的时段;从教学设计看,学生从理论学习、动手设计、交流改进,到动手制作,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从狭义意义上是真正的技术课。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概念要求较少,要求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对操作要求较高,通过学习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这就要求有一定量的实际操作课,通过工具使用和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能够列举生活中模型或原型的实例,知道模型或原型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2、能够结合生活中熟知的简单工艺,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见工艺的种类,了解金工常用工具和设备,学会金属材料的锯割、锉削和钻削等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说课稿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三节《工艺的类别与选择》(第2课时)第六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6.3 工艺的类别与选择(第2 课时)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教材(必修)《技术与设计 1》第六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的第三节“工艺的类别与选择”第二课时。
我将从设计依据等8 个方面分别阐述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设计依据1.课程要求掌握简易木工、金工、电子电工常用工具的一些使用方法,了解一至两种数字化加工设备的使用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恰当选择加工工艺,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并对“工匠精神”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材分析本单元“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从四个章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其中“工艺的类别与选择”这章节内容介绍的是从工艺的认识到常见材料的加工过程。
通过前面第三节第1 课时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工艺,并经历了木质材料的加工过程,掌握了木工工具的使用方法,而本节课第2 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金工工具的使用方法。
基于对大单元项目的设计,我重构了本章的教材内容,根据台灯制作的真实情境,将本单元设计为6 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为第4 课时,在教材金工工艺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融入了造型工艺的内容,来进一步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而本节课与其它章节也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为后面学习制作模型打下技术基础。
3.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模型或原型的特性和作用,学会了材料的选择与规划,熟悉了常见的工艺及掌握了木工工具的使用。
(2)能力基础:思维活跃,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具备基本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能力不强。
学生对木工加工工具的使用中,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4.学业要求水平1:能了解金属、木材、电子元器件等常用材料的属性、加工工艺及连接方法,学会模型或产品的成型制作和装配。
水平4:具有初步的工具思维和工匠精神,完成模型或产品的成型制作和装配。
数学第三节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案第三节制作模型【教材版本】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设计理念】以“做中学、学中做”为落脚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产品设计的一般过程,经历挫折和失败,品味成功的喜悦,感受“想”与“做”的差异,激发技术设计的灵感。
【教材分析】立足实践是通用技术课程的一个特色。
学生亲历技能学习的实践过程,从中可以体验和领悟技术操作的要领和方法。
《制作模型》是苏教版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动手操作的章节,其内容也包含着思想和方法,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节课要上得好,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本教材中学生亲历动手操作实践最多的章节,是学生经过发现和明确问题、方案构思、方案呈现等设计环节后,把抽象的纸介设计实体化的过程,是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过程,其过程不仅包含着技术及其设计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还蕴藏着能迁移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广泛领域的思想和方法,况且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还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技术设计中的测试、试验、评估交流起着实体化的支撑。
故本节课应属于本章的重点章节;教材在介绍了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后,以三组台灯的制作加工过程为例展开,由于其既不能吸引学生,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为了加强书中内容前后章节的连贯与交融,本章的制作项目选择了多功能学习用品盒(架)作为示例。
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模型的制作过程。
多功能学习用品盒(架)案例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模型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如:生物中所用的人体模型、人体器官的模型,物理中用到的弹簧振子等模型。
本节应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完成一个简单产品模型或原型的制作,并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
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应加强巡视和指导,并强调操作的安全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模型制作模型制作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模型制作的基础知识,掌握制作模型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自行制作模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重难点(1)制作模型的基础知识;(2)运用所学知识自行制作模型。
3.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或实物等方式,介绍模型制作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2)知识讲解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模型制作,并讲解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3)实践活动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自行制作模型,并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描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彼此之间的制作经验。
(5)作业布置布置与模型制作相关的作业任务,巩固学生对模型制作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
5.教学工具教学工具包括课件、图片、实物等。
6.知识点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模型制作的基础知识(材料选择、制作方式等)、模型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和相关实践技巧等内容。
7.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用现场评价和作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等。
8.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可以重视和改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效果,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总结,总结出在课堂实践中所掌握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