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传统养生的五大流派
- 格式:ppt
- 大小:277.50 KB
- 文档页数:29
中医七大门派中医七大门派一、黄帝内经派黄帝内经派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该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
其中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分别论述了人体的基本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
此门派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等观念,在临床上注重辩证论治。
二、针灸派针灸派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以针灸疗法为特征。
该派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和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针灸学派系,如吴式、赵式、马氏等。
针灸派注重辨证施治,通过针刺手法的不同,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三、草药派草药派是中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门派之一,其特点是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
该派注重研究草药的性能、功效以及配伍禁忌,并通过草药的组方来治疗疾病。
草药派的代表性著作有《本草纲目》等。
此门派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疾病的不同病机,选用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四、推拿派推拿派是以推拿手法为主要特点的门派,通过推、拿、揉、按等手法,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派注重手法的准确性和疗效,包括经络推拿、脉络推拿、神经推拿等。
推拿派的代表性著作有《医经推拿》等。
此门派的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外伤、骨伤等疾病。
五、外科派外科派主要以手术治疗为特点,治疗各种外伤、疮痈以及一些内部疾病。
外科派的代表性著作有《外科正宗》等。
此门派讲究手术技巧的熟练和操作的精确性,对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也有一定要求。
六、医学派医学派是以现代医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和技术进行诊疗的门派。
此派的医生既掌握了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又熟悉中医理论和技术,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医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有《中西医结合教程》等。
医学派的治疗方法更加综合、灵活,适用范围较广。
七、五行派五行派是以五行学说为特点的门派,通过调节人体的五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该派强调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来平衡人体内外的五行元素。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刘玉贤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
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
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
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
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
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两大派。
本文总结前贤的创见并结合中医学理沦,将道教养生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浅述之。
一、养神之道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
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
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
《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n}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中医里的六大流派,包括“黄帝内经”流派、“伤寒杂病论”流派、“温病学派”、“气机派”、“脾胃学派”和“上海学派”。
首先,我们来介绍“黄帝内经”流派。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这一流派注重人体整体的观察与研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的疾病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中的重要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介绍“伤寒杂病论”流派。
这一流派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作,强调病因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案。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表里辨证论治”的概念,即通过对疾病的内部与外部症状的观察,来判断病情与治疗方案。
第三个流派是“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以温病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学派,它主要研究急性传染病与温邪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
温病学派提出了“辨病辨证”和“辨寒辨温”等概念,指导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接下来是“气机派”。
气机派注重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气分布情况,强调气的运行与调节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气机派的代表作有《太素·中藏论》和《营卫学》等,这些著作对中医学的气机学说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五个流派是“脾胃学派”。
脾胃学派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其中尤其重视脾胃的功能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脾胃学派提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苗”和“脾胃失调则营卫失调”等理论,为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是“上海学派”。
上海学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派中医学思想流派,以叶天士、吴昆、吴阶平为代表。
上海学派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使中医学更贴近现代科学。
上海学派提倡以“辩证”为中心,结合西医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全面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养生的流派中医养生数千年的发展演生了众多的流派,流派之间各有其侧重的学术思想。
各种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中医养生数千年的发展演生了众多的流派,流派之间各有其侧重的学术思想。
各种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动形学派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
动形养生的观点最早见于《子华子》、《吕氏春秋》二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指出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通畅,其生理机能才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
《黄帝内经》很好地汲取了这一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了动形养生能疏畅气血、和调五脏、通达六脆、舒缓筋骨、调节精神。
《内经》还提出了;“导引”“按蹻”的具体动形的养生方法。
继之,历代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养生方法上的探索,如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势创“五禽戏、动形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重视,如各种健身操等,无疑是人们对这一理论反躬践履的具体体现。
2.静神学派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
最早提出静养精神的是道家始祖老子,如《老子》中提到“至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静养“思想,如《庄子》言“夫恬淡寂寞,虚无无力,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侵袭,故德全而神不匮。
……淡而无为,动而无行,此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素问》则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聚精可以全神,静神可以使真气内守,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平。
精神的静躁,与人体气、血、神的盛衰及人寿命长短密切相关。
神静则气、血、神充盛,人体健康长寿;神躁则气、血、神衰败,人体体弱短寿。
另外,佛教坐禅养生方法也是以静神为主。
3.调气学派调气学派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而不散,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养生导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
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
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食养学派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
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
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
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
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注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家五种养生法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提倡追求自然之道,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的养生法是一种重视身心平衡的健康理念,试图通过舒缓心灵、修养身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道家五种养生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一、静心养生法静心养生法是道家强调修养心灵的一种养生方式。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所困扰,心灵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平静。
而道家提倡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静心沉思,排除杂念,使心境平静。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闭目静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自律能力。
静心养生法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质。
二、养生饮食法道家强调饮食的平衡和养生效果。
在道家的养生观念中,养生饮食应以谷类、蔬菜、水果为主,适量摄取优质蛋白质和脂肪,避免过量的肉类和加工食品。
此外,道家还强调草药和中药的应用,推崇以天然植物为食材的药膳。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减少疾病的发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养生运动法道家养生强调运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道家主张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活力。
可以选择柔和而养生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瑜伽等。
这些运动形式既有助于锻炼身体,也可以调和气血、调整呼吸,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养生运动法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
四、自然养生法自然养生法是道家最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享受自然的美好。
可以选择户外活动,如散步、郊游、露营等,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赏花草树木、听泉声鸟鸣等方式,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好感觉。
五、调养精神法道家养生法注重内心的调养,修身养性。
人们应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绘画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内心。
五家养生---周易、道、儒、佛、中医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
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内经》认为,生命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
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这个意思。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
所以《素问》又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
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
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下面从五家(周易、道、儒、佛、医)养生法中,学习天地人养生之道,一知人的天年。
《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这种学术巴想,也直接影响着祖国医学理论。
诸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等,即源于易理。
养生学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
故自古以来,即有医易则通之说。
《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
恰如《易·系辞下》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给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
中医的七大门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中医的七大门派是指传统中医学中的七个主要学派或流派,它们分别是:黄帝内经学派、伤寒论学派、阴阳学派、气血派、经络学派、脏腑学派和经方学派。
下面我将对每个门派进行简要介绍。
1. 黄帝内经学派黄帝内经学派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该学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强调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提倡预防为主、调理为辅的医疗观念。
2. 伤寒论学派伤寒论学派以《伤寒论》为代表,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张仲景。
伤寒论学派主要研究传染性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对温病和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贡献。
3. 阴阳学派阴阳学派强调阴阳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平衡。
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素问》等。
阴阳学派认为疾病是由人体阴阳失调引起的,治疗上注重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4. 气血派气血派强调气和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该派别注重通过调理气血来治疗疾病,对于慢性病、血液病等有一定的专长。
5. 经络学派经络学派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灵枢》等。
经络学派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研究经络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对于疼痛症状、运动损伤等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手段。
6. 脏腑学派脏腑学派以脏腑理论为基础,研究脏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
该学派注重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7. 经方学派经方学派以方剂学为主要内容,研究和应用古代医药方剂。
该学派注重通过合理运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对方剂的配伍、煎煮等有着丰富经验。
以上就是中医的七大门派的简要介绍。
每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研究方向,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
这些门派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治疗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使得它能够在保健、治疗和康复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中医养生的九大流派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如顺应学派、养性学派、动形学派、静神学派、温补学派、培元学派、调气学派、药饵学派及食养学派等。
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
从本期开始,本版将分3次介绍这些养生流派的起源、理论和特点等。
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
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欲望。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
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
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
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
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
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
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欲望,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
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
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
”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
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
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
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
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
《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国养生思想各流派特点评价作者:吴丽娜车琳娜毛军柴昕薄潜曹霞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养生四大主要养生流派养生思想进行分析,一一探究了养生流派—道家养生派、佛家养生派、儒家养生派、医家养生派的发展渊源以及流派特点,并对其特点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中医养生;养生流派;养生思想;评价中国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的生命现象的精心观察与深入探讨,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中国养生思想概述中国的养生思想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成长而逐步形成的。
在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中,逐渐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最终集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
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如主静说、主动说、养性说、补益说……,并由此衍生出多家风格迥异的学术流派道家、佛家、儒家、医家、杂家等养生流派,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本文挑选了四个最为主要养生流派进行特点分析研究,使得能够充分掌握其特点。
2 中国养生思想各流派及其特点2.1 道家养生派道家养生,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养生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守静笃”、“致虚极”的养生思想,反映出道家的处世哲学,是先秦老子、庄子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
神仙家是以炼丹术和神家论为主要方法的养生流派,而后,经老子、庄子等人进一步发展,更加侧重于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延长寿命。
反映了由仙人向真人的转变,区别了道家与神仙家,标志了道家养生自成流派,为今后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道家养生也继承了神仙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及身体长生不死的思想,并将其论断由此延伸。
由此成为道家养生派的最明显的特点,除心理调养之外,道家养生派的吐纳导引、服食丹药、见微知著等也是其重要特点。
其中吐纳导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道家养生气功。
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养生五部曲:通、排、调、补、松。
养生五部曲:通、排、调、补、松。
一、通所谓通,即通经络,就是指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如《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黄帝内经》中,将风、寒、暑、湿、火、热、痰、饮等等都归结为人体内的“邪毒”,这些“邪风贼气”聚集体内,阻塞经络、管道,如同高速路上的汽车,原本一路畅通,结果仅仅是因为一辆车出了事故,便一辆接一辆地拥堵,最终形成血管堵塞、运化不良、体液变酸、细胞缺氧,自由基氧化腐蚀,进而五脏六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百病缠身。
从这一点上说,通即为大补。
传统通经络方法有推拿、按摩、刮痧等,我们的红花掌灸是传统功效的20倍。
中医认为人有病,主要来自人体经络堵塞和元气不足。
中医治病有三宝,一针二灸三用药。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黄帝内经》一书中说:“一切阳气不足,经脉下陷及虚寒性疾病,皆可用灸法。
”灸法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
灸法发展到今天,中医瑰宝,藏药古方,纳米科技,液体针灸、绿色医疗,既不伤肝又不伤胃,用自己的手给自己治病。
不打针不吃药,效果立竿见影!从专业针灸走向家庭自疗,堪称家庭小医生,可以治疗1000多种慢性病!通过穴位给药,内病外治,全新的经络理疗方式。
掌灸就是用手掌做针灸,疗法新颖:药做无形针,掌是神秘灸,药一抹,掌一扣,捂一捂,三十秒,掌到痛消,药到病除。
只用掌无用,单用药无效。
药掌合一,神奇自显。
二、排所谓排,即排毒素。
人体毒素,就是体内多余的垃圾。
来源主要有两个:食物消化、吸收后产生的代谢废物滞留;环境中得来的各种污染在体内沉积。
为什么要排毒呢?中医认为,“毒”侵害人体,可阻滞气机,耗伤气血,破坏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正常运行,从而发生疾病与衰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毒”长期积存体内,必然导致多种组织细胞的功能障碍,对人体产生众多危害。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世人所称道。
在中医理论中,有一种重要的养生智慧被称为“五养”,即饮食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穴位养生和药膳养生。
这五种养生方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养生的重要体系,对于保持人体健康、延年益寿起着重要作用。
一、饮食养生中医强调饮食养生的重要性,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首要因素。
中医食疗学认为,饮食应该合理搭配,注重荤素搭配,五谷杂粮均衡,以滋养脏腑,增强体质。
中医食疗倡导根据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食物来调理身体,比如夏季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冬季则需多吃温热滋补的食物。
中医强调在饮食中忌辛辣、煎炸等食物,注重清淡饮食,避免对脏腑造成伤害。
二、精神养生中医强调保持心情愉快、心态平和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精神养生包括调节情绪、保持宽容豁达的心态、学会放松身心。
中医认为,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气血运行,如果长期情绪不畅,容易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中医建议人们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保持内心的平和。
三、运动养生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至关重要。
不过,中医强调的是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的运动方式。
根据中医的理论,适宜的运动方式应该是以柔和的方式进行,避免激烈运动过度消耗体力。
中医强调,运动后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四、穴位养生穴位养生是中医特有的养生方式,它利用针灸、按摩、拔罐等方法来刺激人体的穴位,起到调整气血、调养脏腑的作用。
穴位养生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其理论深厚、实践丰富。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状况,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功效显著。
中医推拿按摩中常常利用穴位的理论来进行调理,可以有效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
五、药膳养生药膳是中医中一种特有的养生方式,它利用各种食材烹饪成药膳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中医常常推荐人们在某些季节或身体状况下食用具有保健作用的药膳,比如银耳汤、糯米红枣粥等。
中医学术流派概说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悠久,涵盖了
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
这些学术流派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有着独
特的特点和贡献。
下面我们将就中医学术流派进行概述。
一、黄帝内经学派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自汉代以来一直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黄帝内经学派强调“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强调平衡身体阴阳平衡,
强调预防和保健。
代表医家有张仲景、孙思邈等,开创了中医学的黄
帝学派。
二、四诊法学派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四
诊法学派注重通过仔细观察、倾听、询问和按压患者来进行诊断,代
表医家有王冰等。
三、针灸学派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
针灸学派强调“经络”理论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代表医家有扁鹊、杨上善等。
四、草药学派
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草药学派强调草药的配伍和功效,注重通过调理阴阳来治疗疾病,代表医家有李时珍、陶弘景等。
五、养生学派
养生学派注重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强调“饮食起居劳逸”的平衡,提倡节制养生,代表医家有何首乌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部分概述,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学派如医学思想、辨证施治等,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特点。
中医学术流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中医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多种方法和思路。
希望未来中医学在各个学派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传统养生九大学术流派探析
郭岚;王平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019)006
【摘要】中华养生学术流派众多,如顺应学派、养性学派、动形学派、静神学派、温补学派、培元学派、调气学派、药饵学派及食养学派等.中华传统养生是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手段的一系列综合保健措施.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早在《黄帝内经》里,养生学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本文旨在探析诸学术流派的形成源流、学术思想和养生方法.
【总页数】3页(P699-701)
【作者】郭岚;王平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武汉 430065;湖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武汉 43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思辨与化用:中华传统养生与西方竞技体育融合下的大学体育 [J], 吴海英
2.“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 [J], 李莉;黄剑敏
3.后疫情时代中华传统养生术的推广价值研究 [J], 白彦荣
4.从白居易《病中五绝句之四》论中华传统养生 [J], 任俊伟
5.实现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与健康管理创造性的融合 [J], 谢敬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