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年级政治上册 7.1 家的意味教案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意味

课标分析

本课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编排。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到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增进与父母长辈的感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

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和“让家更美好”三个框题。第一框题“家的意味”主要讲述了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我们应该用行动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之心。第二框题“爱在家人间”由“体味亲情”“爱的碰撞”和“沟通传递爱”三部分内容组成。旨在引导学生体味家的亲情,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在沟通中理解,在沟通中融合,在沟通中并进,在沟通中传递爱,永远对父母心存敬意。第三框题“让家更美好”主要讲述了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家庭氛围越来越民主。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我们要为建设和谐家庭作出自己的努力。

学情分析

“父母”“家庭”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理解“家”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与父母友好相处、怎样建设一个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就比较难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表达我们的爱,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庭,让我们的家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i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家的内涵。

2.沟通传递爱。

3.和谐家庭我出力。

难点:

1. 了解家的内涵。

2.沟通传递爱。

3.和谐家庭我出力。

学法指导

为了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引导学生讲体会、谈感受、说感悟;在课外,帮助学生查阅资料、制订方案、落实行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热烈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并将课堂上培养起来的情感化作课堂外的实际行动。

教学准备

1.了解本班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课的教学内容。

3.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教学所需要的资料。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家的意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家的内涵,知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2.懂得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以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能力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日常观察、内心感悟等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的功能,知道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提高学生上网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活动,认同家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感悟中国的家庭文化。

2.激发学生孝敬父母长辈、关爱家人的社会情感。

3.在小组活动中,建立小组活动秩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了解家的内涵。

突破方法.首先通过教师提出“什么是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家庭的定义。其次结合“阅读感悟”(P73)和学生成长的实际,举例说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家不仅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最后利用“探究与分享”板块,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使学生对家庭的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使学生对家的内涵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探究新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置,启动思维

方法1:谈话式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学生对不同家庭的了解,让学生对家的内涵有初步的认识,从而顺利地导人新课。这样的设计,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的欲望。

过程:

师:同学们,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但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那么,你认为什么是“家”呢?

生:家就是住所、是房子、是一群人、是我们吃饭休息的地方……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说明同学们课前已经作了了解,但是回答得都不够全面、具体。那么到底什么是家呢?家和我们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走进今天的探寻之旅。(教师板书,揭示课题)

方法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家”的图片,让学生对“家”产生直观的感受,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过程:

1.多媒体呈现:一组家的图片。

2.出示问题:什么是家?

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教师指导。

4.小组交流,教师纠偏。

5.揭示课题,导人本课。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探究、交流,启发学生,将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交流合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自学提纲:谈谈你对“家”的认识。

过程:

1.教师呈现问题。

2.要求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梳理教材(P71 —73)内容。

3.针对“探究与分享”(P72)中“家庭承担的功能”问题,将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

4.写一写“阅读感悟”(P73)。

5.师生共同归纳: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

组织。

(2)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3)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满足情感需要的功能,抚养和赡养的功能,社会化功能,经济功能以及健康照顾等方面的功能。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

1.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与分享”(P73、P74)板块中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探究。

问题:

(1)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师生共同总结: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尤其是在春节等这些特殊节日,长期离开家乡的人们,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迫切需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看看自己的子女,向父母长辈表达自己的孝心。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思乡之情无以言表。

(2)分析这些“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