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西方文明史精品课件导论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12
古希腊精神极度的诱惑与极度的克制之间动态的平衡目录一、为什么西方人总是“言必称希腊”二、希腊文化的特征三、希腊的遗产: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四、对我们的启示1.希腊文化优秀,优秀的事物能完成时间、空间题材三个超越。
2.古典的自然主义同过于人为修饰的近代文明形成的巨大反差。
一、为什么西方人总是“言必称希腊?”一、为什么西方人总是“言必称希腊?”3 希腊文化的极性他们自称英雄,把一切都放到生与死的永恒天平上来称量。
古希腊的三本历史著作都是讲战争的。
荷马:公元前9-8世纪《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公元前484-425 《历史》修昔底德:公元前464-396,《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公元前431-404)荷马公元前9到8世纪一、为什么西方人总是“言必称希腊?”4 希腊人纯情,是自然主义者。
希腊的建筑、生活,都溶化在大自然之中。
5 希腊爱美。
美是分等级分内外的。
最后,美是必须独立的。
关于希腊人体雕刻的哲学解释。
6 世界上有四种动力观:生存、信仰、功利、理想主义。
希腊人属于最后一种。
一、为什么西方人总是“言必称希腊?”7 希腊喜欢进行抽象的思考,喜欢理性,强调生活的精度、广度、深度和强度。
8 希腊人守纪律,例如斯巴达人。
9 小结:这是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希腊人,希腊真正的文化基础是英雄主义。
二、希腊文化的特征第一个特征:英雄主义1《荷马史诗》:友情和智慧2 斯巴达的英雄:体魄与力度3 雅典的英雄:美和文化二、希腊文化的特征第二个特征:爱文化文化(CULTURE)的原意就是培育。
1. 以艺术为例,希腊人对生命的热烈的爱。
文化从外在进入内心,再从内心进入“精神的太阳”。
2. 以神话为例:希腊神都是战斗英雄,中国神都是农业工程师。
西方人用武器吃饭,中国人拿树枝就餐。
猛兽崇拜与龙凤崇拜、十二生肖的比较。
3. 以伦理为例,幸福的观念:五种基本处境:物质、身体、社会、情感、文化需求。
4. 以哲学为例,苏格拉底(BC469-399)、柏拉图(BC427-347)、亚里士多德(BC384-322)二、希腊文化的特征苏格拉底(B.C.469--399)柏拉图(B.C.427-347)亚里士多德(B.C.384-322)希腊文化熔诗性和纪律性为一炉,体现出人的真性情,因此成为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要素。
第五讲西方的传统:基督教中世纪时期,罗马教会非常有势力。
教会自成体系,在宗教、政治、司法和道德、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到了近代前期,教会已经处于危机之中。
造成教会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会的世俗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十字军的负面影响十字军运动对于教会的组织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使得天主教罗马教会的声望大受影响。
12世纪时,西欧十字军对于异教徒的讨伐曾被教会广泛宣传,为教会赢得许多声誉。
但是到了13、14世纪,对伊斯兰教的战争节节失败,巴勒斯坦等基督教圣地降服于穆斯林。
教皇呼吁各国君主重兴十字军,但没有成功。
事实上十字军已经变质,如第四次十字军并不攻击叙利亚和埃及的伊斯兰教徒,而是攻击拜占庭的帝国的正统派基督徒。
十字军一般都由世俗的君主和意大利商人来领导,目的不在增加上帝的光荣、扩张基督教的势力,而是在发展国家的威力,促进个城市的贸易罢了。
十字军的这种变质,还表现在十字军被用来攻击在欧洲的基督教异端。
十字军曾被用来镇压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宗教派别,又屡次用来攻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其他基督教的君主,这使许多良好的基督徒都觉得教皇在利用十字军为自己谋取利益和世俗权力。
他们不愿再服从教廷的命令和需要了。
人们十分惊奇为什么教皇要鼓动基督徒杀戳基督徒,并且给杀戳者和以前杀戳不信奉基督教者同样的报酬。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表明十字军运动走向衰败。
教皇庇护二世曾就欧洲没有能力讨伐土耳其人一事,发表坦率的谈话:“这里既没有尊敬也没有服从。
‘教皇’和‘皇帝’都成了空洞的头衔。
每个城市有自己的首领,还有数不清的家族和君主。
如何能够说服这些基督教王国的国王们去组成一支军队,并服从于统一的原则?如果你传话给他们,国王也都召集军队,你又能相信谁能担当统帅之职?这支军队的秩序会如何?会有什么军事纪律?要服从什么?谁来照管这群混合的羊?谁能够搞得清楚各种不同的地方语言?谁能够把他们的不同习惯加以统一?怎么能使英国人热爱法国人?谁能把热内亚人和阿拉贡人联合起来?谁能把德国人和匈牙利人和波希米亚人统一起来?如果你率领一支小部队去抗击土耳其人,你必是必败无疑,如果是一个大部队,不久就会疑心四起。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明的相关基本概念及起源,了解什么是文明史,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了解西方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文明的含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系统学时:2学时一、文化与文明(一)文化的概念在谈文化的概念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文化”一词的发展。
先看一下西方人对文化概念的讨论:古希腊作家曾经使用“tropos”(“样式”或“方式”、)、“ethos”(“气质”或“精神”)、“nomos”(社会地位的多样性与可变性)、“Paideia”(智力与教育)等词汇,分别表示古希腊人的文化观念。
这些名词的意义在后世西方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特别是“Paideia”一词,是最接近我们今天的文化概念的。
我们今天所用的英语和法语关于“文化”(culture)的单词源于拉丁语,也就是说,是在古罗马的时候出现的。
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文化遗产,在文化概念研究的演进上也是如此。
这一时期出现了后来“文化”一词的语言形式Cultura。
Cultura这个单词来自于拉丁语Colere,含有耕耘、培植的意思。
这种用法今天仍在“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ticulture)两词中保存着。
古罗马雄辩家和政治家西塞罗(前106-前43)使用“文化”一词时已有了一个转移或比喻的意义。
他言及“智慧耕耘”(Cultura mentis)。
然而,在拉丁语中,这种用法是罕见的。
《牛津词典》把 1510年作为该用法在英语中首次出现的日期。
这个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意味着为增进某种东西的质量所作的努力。
人们提到,“麦子的改良”,(The culture of Wheat)或“工艺的改进”(The culture of the arts)但还没人单独地说,“culture”。
晚至1852年,清教徒纽曼使用了“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或“智力耕耘”(intellectual culture),而仍不单独使用“文化”(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