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轻重篇中关于经济战的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0.42 KB
- 文档页数:7
管子轻重论的启示与感悟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管子轻重论,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呢!记得有一次,我去逛菜市场。
那天,菜市场里热闹非凡,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我在一个蔬菜摊前停下了脚步,看着那水灵灵的青菜,心里琢磨着买点回去。
摊主是个精明的大叔,他一眼就看出了我有想买的意思,立马热情地招呼起来:“妹子,看看这青菜,多新鲜呀,便宜卖啦!”我问了问价格,觉得有点小贵。
这时候,管子轻重论的那种感觉就冒出来了。
我就开始和摊主大叔砍价啦,我说:“大叔呀,你看这青菜,虽然新鲜,但也不至于这么贵吧,便宜点呗。
”大叔一听,立马摇头说:“哎呀,妹子,这已经很便宜啦,我进价都不低呢。
”我心想,这可不行,得想办法让他降降价。
我就开始跟他说别的摊位的青菜价格怎么怎么低,还说我经常来买菜,以后可以经常照顾他生意啥的。
大叔有点犹豫了,我趁热打铁,又说了一些好听的话。
嘿,你猜怎么着,大叔还真就给我便宜了一些。
买完青菜后,我就边走边想,这不就和管子轻重论有点像嘛。
在管子轻重论里,强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权衡利弊,采取合适的策略。
就像我和摊主砍价,我得了解市场行情,知道其他摊位的价格,然后根据这个来和摊主博弈,让他做出一些让步。
这其实也是一种对轻重的把握呀,要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舍弃或者妥协的。
从这件小事里,我深刻体会到了管子轻重论的智慧。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做出选择和决策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过于执着于某些东西,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但如果我们能像管子轻重论所倡导的那样,学会权衡轻重,灵活应对,也许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更加顺利。
比如说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不同任务的优先级排序。
如果不懂得轻重缓急,可能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没做好。
但如果我们能运用管子轻重论的思维,分清哪些任务是重要且紧急的,哪些是可以稍微缓一缓的,就能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在人际关系中也是一样呀。
《管子.轻重论》读后感
书里还让我想到我们家买菜的事儿。
有时候菜丰收了,市场上菜特别多,那菜的价格就很便宜。
这就好比东西太多了,就变得“轻”了,不值钱了。
我就想到那些辛苦种菜的农民伯伯,他们辛苦种出来的菜,因为太多了,就卖不了多少钱,多可怜呀。
从这本书里,我还明白了国家管理也和这个有关系呢。
就像一个班级,班长要是想让大家都积极参加活动,要是活动的奖品很少,那大家就会很努力去争取,这个奖品就好像变得很“重”了。
国家也是一样,要是能掌握好东西的多少和价格的关系,那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管理得很好。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义卖。
开始的时候,有个同学的手工作品特别少,大家都觉得很新奇,好多人都想去买,他就把价格定得比较高。
后来,又有好多同学做了类似的手工作品,这种手工作品变多了,价格就降下来了。
这就是轻重在我们身边的体现呀。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五计我国自秦汉以后,为大一统之国者千余年,环列皆小蛮夷。
其文物势力,不足与我相竞,故谋国者于对外政略,莫或厝意焉。
即有交涉,亦不过攻掠战争之事。
若夫经济力之一消一长,能影响于一国之兴亡,此则秦汉以后之政治家外交家所未尝梦见也。
欧洲则不然,彼自千年以来,皆列国并立,势均力敌,境壤相接,交通夙开,故其人之奋于商战也。
(梁启超,《管子传•第十一章管子之经济政策》,载《饮冰室合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饮冰室专集之二十八•七十)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完全受管子思想的影响。
《管子·乘马数第六十九》解释说:“…经过计算筹划的物价标准,应当同各诸侯国的标准保持一致。
各类商品,价格偏低则泄散外流,偏高则别国倾销取利。
这便是对立国家互相倾销商品,理财家互相争利的由来。
至于成王业的统一国家,控制住国内市场流通就可以了。
‟桓公说:…何谓控制流通?‟管仲回答说:…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五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四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三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只够两人食用的。
他们都是花费同样劳力种地的。
掌握他们的农业生产与掌握国家的物价政策相辅而行,这就是国家理财政策在按时进行控制了。
如果君上不用政策去控制流通,富民商人就会在下面控制,这样,国家的理财政策就落空了‟”没看明白。
(原文:“乘马之准,与天下齐准。
彼物轻则见泄,重则见射。
此斗国相泄,轻重之家相夺也。
至于王国,则持流而止矣。
”桓公曰:“何谓持流?”管子对曰:“有一人耕而五人食者,有一人耕而四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三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二人食者。
此齐力而功地。
田策相圆,此国策之时守也。
君不守以策,则民且守于下,此国策流已。
”)《管子》的作者将对外经济权谋总结为五个方面,包括在平衡供求上作战,在调节物价上作战,在物资流通上作战,在运用权术上作战,在利用形势上作战。
认为这样就能作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子·轻重甲第八十》中有:“桓公曰:…轻重之数,国准之分,吾已得而闻之矣,请问用兵奈何?‟”管子对曰:…五战而至于兵。
管子·轻重篇《管子·轻重篇》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
《轻重篇>>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调控经济的理论。
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仍然可资借鉴。
一、《管子·轻重篇》的轻重理论.在中国历史上“轻重”概念常常是与管仲联系在一起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既任政齐相……贵轻重,慎权衡。
”《史记·平准书》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管子……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这些记载都是把“轻重”与管仲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管仲通轻重之变,使齐国富强,所以齐国人缅怀其遗教,不断地根据管仲的言行和有关档案及现实的需要探讨轻重理论,至战国时形成了《管子·轻重》各篇。
《管子.轻重》诸篇虽非管仲所作,但它从轻重理论出发提出国家从宏观上管理和调节经济的主张却值得注意和重视。
那么《管子·轻重》诸篇阐发的轻重理论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轻重”是一个矛盾的对立面,作为一种治国之术,主要用于经济方面’犹如孙子兵法中“正奇”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一样。
在经济领域中,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采取措施使国家富强,并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
在对外方面,就是要权衡轻重,在经济上通过对外贸易和商战制服、搞垮别国。
从以下方面可看出轻重的运用:其一,轻重理论用之于万物方面,则任何商品都如《管子.揆度篇》所说是“重则至,轻则去……物臧则重,发则轻”。
《管子·轻重甲篇》则说:“章(障)之以物则物重,不章以物则物轻;守之以物则物重,不守以物则物轻。
管子军事经济的博大精深管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兼思想家,他对军事经济的研究经验和理论贡献被广泛认可。
管子的著作《管子》是一本揭示战争与经济关系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管子军事经济的博大精深。
一、军事经济的重要性管子认为,军事经济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军队需要有足够的物质资源,以保证战斗的持久性和胜利的可能性。
军事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国家的安全。
因此,建立健全的军事经济体系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二、军事经济的基本原则管子提出了许多军事经济的基本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经济优先。
他认为,为了维持军队的作战能力,国家必须优先满足军事需求,以确保战胜敌人的能力。
这一原则在今天的军事经济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管子还强调了节约和效益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军事经济中,应该尽量避免浪费,并追求最大的效益。
通过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管理,国家可以在战争中取得更好的战果。
三、军事经济的组织与管理管子在《管子》一书中详细讨论了军事经济的组织与管理。
他强调,国家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军事经济的规划和执行。
这些机构应该具备专业能力,能够准确评估军事需求,并合理分配资源。
此外,管子还提出了一些军事经济的管理原则。
例如,他强调了军队内部的财政独立,以避免经济资源被滥用或浪费。
同时,他还主张给予军事经济管理者更大的决策权和激励措施,以提高经济管理的效果。
四、军事经济的发展与应用管子的军事经济思想不仅在古代有重要影响,在今天也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改变,军事经济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军事经济中,除了强调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外,还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应用。
国家的军事经济发展需要结合科技进步,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性能,以赢得信息化战争的竞争优势。
总结:管子军事经济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其对军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对军事经济的基本原则的提出,以及对军事经济的组织与管理的探讨。
管子的军事经济思想在古代和现代都有重要意义,对于科学发展军事经济具有指导作用。
经济新常态下管子的轻重论思想浅析作者:景红霞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6期[摘要] 轻重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经济理论,包括轻重之学、轻重之势、轻重之术,通过利用货币与商品的比价关系,最终实现国富民强、称霸天下的目的。
国家干预经济在特定的时期确实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
时至当下,经济发展纷杂多变,在经济新常态下,轻重论对于认识当前的经济问题、理解政府的经济决策、分析经济形势、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有许多现实意义。
[关键词] 轻重论;经济新常态;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 F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160-02管仲,又名管子,曾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定天下,他在治理齐国时提出的四民分业、相地而衰征、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的思想,是古代富民思想的先声,使地处海滨之地的齐国利用其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取得了春秋首霸的地位。
《管子》是西汉时期刘向托名管仲所写,其中包括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值得重视的是轻重篇。
轻重论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思想,核心理念是借助市场上商品的流通,控制商品和货币的比价,操纵市场,调剂余缺,进而掌控整个经济,实现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和道德水平,达到国富民强的治国目的。
当下,我们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国际形势纷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实施政府干预,同时作为时代遗产的轻重论很好地诠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典范,虽有时代局限性,但作为能够创造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经济奇迹有着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持和示范效应,为此作者认为当下研究轻重论有许多现实借鉴意义。
一、管子的轻重论思想的具体内容(一)何谓“轻重”“轻重”我们现在看来是指一物品的重量,其实在历史上“轻重”一词蕴含的寓意非常多。
轻重思想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单旗的子母相权论中,在这个货币理论中,“轻重”主要是指钱币分量的轻重。
对于《管子·轻重篇》的经济管理思想'\r\n 《管子·轻重篇》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瑰宝。
《轻重篇%26gt;%26gt;在重视、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调控经济的理论。
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仍然可资借鉴。
一、《管子·轻重篇》的轻重理论.\xa0在中国历史上“轻重”概念经常是和管仲在一起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摘要: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摘要:“管仲既任政齐相……贵轻重,慎权衡。
”《史记·平准书》说摘要:“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摘要:“管子……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这些记载都是把“轻重”和管仲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管仲通轻重之变,使齐国富强,所以齐国人缅怀其遗教,不断地根据管仲的言行和有关档案及现实的需要探索轻重理论,至战国时形成了《管子·轻重》各篇。
《管子.轻重》诸篇虽非管仲所作,但它从轻重理论出发提出国家从宏观上和调节经济的主张却值得注重和重视。
那么《管子·轻重》诸篇阐发的轻重理论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轻重”是一个矛盾的对立面,作为一种治国之术,主要用于经济方面’如同孙子兵法中“正奇”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一样。
在经济领域中,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采取办法使国家富强,并平抑物价、安宁民众生活。
在对外方面,就是要权衡轻重,在经济上通过对外贸易和商战制服、搞垮别国。
从以下方面可看出轻重的运用摘要:其一,轻重理论用之于万物方面,则任何商品都如《管子.揆度篇》所说是“重则至,轻则去……物臧则重,发则轻”。
《管子·轻重甲篇》则说摘要:“章(障)之以物则物重,不章以物则物轻;守之以物则物重,不守以物则物轻。
读《管子·国蓄第七十三》有感《管子〃国蓄第七十三》篇再次系统论述了国君如何运用赋税轻重之术和物价调节等手段,使国家物阜民丰、储备增加的基本道理。
统治者要借助政权力量,把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和货币牢牢控制起来,一方面使“大贾蓄家”不能操纵市场,巧取豪夺;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利用粮食和货币,通过市场、价格、信贷等调节,保证府库收入。
如果国家不能调控市场,由于市场本身的正反馈功能,商业阶层必然垄断市场,导致贫富不均,社会结构失衡。
这时仅靠发行货币的办法刺激经济不行,还要用政治手段调节分配。
《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中写道:凡将治国,不懂得轻重之术,就不能组织经济控制民众。
不能够调剂民利,就不能讲求管制经济来实现国家大治。
所以,一个万乘之国如果出现了万金的大商贾,一个千乘之国如果出现了千金的大商贾,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国家财利大量流失,这样臣子就不肯尽忠,战士也不肯效死了。
年景有丰有歉,故粮价有贵有贱,号令有缓有急,故物价有高有低。
如果人君不能及时治理,富商就进出于市场,利用人民的困难,牟取百倍的厚利。
相同的土地,强者善于掌握;相同的财产,智者善于收罗。
往往是智者可以攫取十倍的高利,而愚者连本钱都捞不回来。
如果人君不能及时调剂,民间财产就会出现百倍的差距。
人太富了,利禄就驱使不动;太穷了,刑罚就威慑不住。
法令的不能贯彻,万民的不能治理,是由于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缘故。
而且,君主经过计算度量,耕田垦地多少,本来是心中有数的。
百姓口粮,也换算成每人一定亩数的土地。
统计一下产粮和存粮本来是够吃够用的,然而人民仍有挨饿吃不上饭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粮食被囤积起来了。
君主铸造发行的货币,是民间的交易手段,这也算好了每人需要几百几千的数目,然而仍有人用费不足,钱不够用,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钱财被积聚起来了。
所以,一个君主,如不能散开囤积,调剂余缺,分散兼并的财利,调节人民的花费,即使加强农业,督促生产,而且自己在那里无休止地铸造货币,也只是造成人民互相奴役而已,还哪里谈得上国家大治呢?(原文: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
内容摘要:《管子·轻重篇》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
《轻重篇&&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调控经济的理论。
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仍然可资借鉴。
《管子·轻重篇》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
《轻重篇&&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调控经济的理论。
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仍然可资借鉴。
一、《管子·轻重篇》的轻重理论.在中国历史上“轻重”概念常常是与管仲联系在一起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既任政齐相……贵轻重,慎权衡。
”《史记·平准书》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管子……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这些记载都是把“轻重”与管仲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管仲通轻重之变,使齐国富强,所以齐国人缅怀其遗教,不断地根据管仲的言行和有关档案及现实的需要探讨轻重理论,至战国时形成了《管子·轻重》各篇。
《管子.轻重》诸篇虽非管仲所作,但它从轻重理论出发提出国家从宏观上管理和调节经济的主张却值得注意和重视。
那么《管子·轻重》诸篇阐发的轻重理论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轻重”是一个矛盾的对立面,作为一种治国之术,主要用于经济方面’犹如孙子兵法中“正奇”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一样。
在经济领域中,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采取措施使国家富强,并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
在对外方面,就是要权衡轻重,在经济上通过对外贸易和商战制服、搞垮别国。
作者: 王同勋
出版物刊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0-36页
主题词: 《轻重》;经济管理思想;国君;《管子》;管仲;封建统治者;齐国;物价;粮价;奢侈性消费
摘要: <正>《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名著之一,它假托管仲之名,记述了管仲的思想及其施政主张。
该书在战国时已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但《管子》此书,并非出自管仲之手,乃管仲之后,经过多人编写增删修改整理而成。
宋代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作”(《叶适集》),此论极。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五计我国自秦汉以后,为大一统之国者千余年,环列皆小蛮夷。
其文物势力,不足与我相竞,故谋国者于对外政略,莫或厝意焉。
即有交涉,亦不过攻掠战争之事。
若夫经济力之一消一长,能影响于一国之兴亡,此则秦汉以后之政治家外交家所未尝梦见也。
欧洲则不然,彼自千年以来,皆列国并立,势均力敌,境壤相接,交通夙开,故其人之奋于商战也。
(梁启超,《管子传•第十一章管子之经济政策》,载《饮冰室合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饮冰室专集之二十八•七十)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完全受管子思想的影响。
《管子·乘马数第六十九》解释说:“‘经过计算筹划的物价标准,应当同各诸侯国的标准保持一致。
各类商品,价格偏低则泄散外流,偏高则别国倾销取利。
这便是对立国家互相倾销商品,理财家互相争利的由来。
至于成王业的统一国家,控制住国内市场流通就可以了。
’桓公说:‘何谓控制流通?’管仲回答说:‘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五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四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三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只够两人食用的。
他们都是花费同样劳力种地的。
掌握他们的农业生产与掌握国家的物价政策相辅而行,这就是国家理财政策在按时进行控制了。
如果君上不用政策去控制流通,富民商人就会在下面控制,这样,国家的理财政策就落空了’”没看明白。
(原文:“乘马之准,与天下齐准。
彼物轻则见泄,重则见射。
此斗国相泄,轻重之家相夺也。
至于王国,则持流而止矣。
”桓公曰:“何谓持流?”管子对曰:“有一人耕而五人食者,有一人耕而四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三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二人食者。
此齐力而功地。
田策相圆,此国策之时守也。
君不守以策,则民且守于下,此国策流已。
”)《管子》的作者将对外经济权谋总结为五个方面,包括在平衡供求上作战,在调节物价上作战,在物资流通上作战,在运用权术上作战,在利用形势上作战。
认为这样就能作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子·轻重甲第八十》中有:“桓公曰:‘轻重之数,国准之分,吾已得而闻之矣,请问用兵奈何?’”管子对曰:‘五战而至于兵。
’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请战衡,战准,战流,战权,战势。
此所谓五战而至于兵者也。
’桓公曰:‘善。
’”这五个方面就是管子经济战思想精髓.从整体上说,保存在《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中的这些经济战计谋的核心都是通过让他国发挥某种产业优势,利诱其放弃基础产业(管仲时代主要指农业),使其产业结构弱化。
等到时机一成熟,就通过禁运手段强迫对方屈服。
马非百先生以为,这些经济战术“均是以轻重之策灭亡人国之具体说教,而其中心思想,则只是一个阴谋,即运用‘天下下我高’之原则,将某种外国特产之国内价格提高到比出产国更高之办法,使其变成单一经济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已。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中经济战计谋思想核心一致,但实现形式却变化多端,有的一国独战即可,有的需要诱使各国参与。
有的花费巨大,有的则不费一文;这些计谋依次是:制鲁梁之谋,制莱莒之谋,制楚国之谋,制代国之谋,制衡山之谋。
详述如下:32.制鲁梁之谋平衡供求,贸易领域白话:桓公说:“鲁国、梁国对于我们齐国,就象田边上的庄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样。
现在我想攻占鲁梁两国,怎样进行才好?”管仲回答说:“鲁、梁两国的百姓,从来以织绨为业。
您就带头穿绨做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会跟着穿。
您还要下令齐国不准织绨,必须仰给于鲁、梁二国。
这样,鲁梁二国就将放弃农业而去织绨了。
”桓公说:“可以。
”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绨服。
十天做好就穿上了。
管仲还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三千斤。
”这样,鲁、梁二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
鲁、梁二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
十三个月以后,管仲派人到鲁、梁探听。
两国城市人口之多使路上尘土飞扬,十步内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拖着鞋不能举踵,坐车的车轮相碰,骑马的列队而行。
管仲说:“可以拿下鲁、梁二国了。
”桓公说:“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应当改穿帛料衣服。
带领百姓不再穿绨。
还要封闭关卡,与鲁、梁断绝经济往来。
”桓公说:“可以。
”十个月后,管仲又派人探听,看到鲁梁的百姓都在不断地陷于饥饿,连朝廷‘一说即得’的正常赋税都交不起。
两国国君命令百姓停止织绨而务农,但粮食却不能仅在三个月内就生产出来,鲁、梁的百姓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齐国粮价才每石十钱。
两年后,鲁、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齐国。
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也都归顺齐国了。
原文:桓公曰:“鲁粱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
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粱之民俗为绨。
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
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
”桓公曰:“诺。
”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
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
”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
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
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曳繑而踵相随,车毂齺,骑连伍而行。
管子曰:“鲁梁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
闭关,毋与鲁粱通使。
”公曰:“诺。
”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
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
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
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33.制莱莒之谋价格战白话:桓公问管仲说:“莱、莒两国砍柴与农业同时并举,该怎样对付他们?”管仲回答说:“莱、苔两国的山上盛产柴薪,您可率新征士兵炼庄山之铜铸币,提高莱国的柴薪价格。
”莱国国君得知此事后,对左右近臣说;“钱币,是谁都重视的。
柴薪既是我国的特产,用我国特产换尽齐国的钱币,就可以吞并齐国。
”莱国随即弃农业而专事打柴。
管仲则命令隰朋撤回士兵种地。
过了两年,桓公停止购柴。
莱、莒的粮价高达每石三百七十钱,齐国才每石十钱,莱、莒两国的百姓十分之七投降齐国。
二十八个月后,莱、莒两国的国君也都请降了。
原文:桓公问于管子曰:“莱、莒与柴田相并,为之奈何?”管子对曰:“莱、莒之山生柴,君其率白徒之卒铸庄山之金以为币,重莱之柴贾。
”莱君闻之,告左右曰:“金币者,人之所重也。
柴者,吾国之奇出也。
以吾国之奇出,尽齐之重宝,则齐可并也。
”莱即释其耕农而治柴。
管子即令隰朋反农。
二年,桓公止柴。
莱、莒之籴三百七十,齐粜十钱,莱、莒之民降齐者十分之七。
二十八月,莱、莒之君请服。
34.制楚国之谋白话:桓公问管仲说:“楚,是山东的强国,其人民习于战斗之道。
出兵攻伐它,恐怕实力不能取胜。
兵败于楚国,又不能为周天子立功,为之奈何?”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
”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生鹿。
”桓公便营建了百里鹿苑,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
楚国的鹿价是一头八万钱。
管仲首先让桓公通过民间买卖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
其次派左司马伯公率民夫到庄山铸币。
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
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谁都重视的,国家靠它维持,明主靠它赏赐功臣。
禽兽,不过是一群害物,是明君所不肯要的。
现在齐国用贵宝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真是楚国的福分,上天简直是把齐国送给楚国了。
请您通告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换取齐国的全部财宝。
”楚国百姓便都放弃农业而从事猎鹿。
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加十倍,则给您黄金千斤。
”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
楚国的男人为猎鹿而住在野外,妇女为猎鹿而住在路上。
后来隰朋让齐国百姓藏粮增加五倍,楚国则卖出生鹿存钱增加五倍。
管仲说:“这回可以取下楚国了。
”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存钱增加五倍,楚王将以自得的心情经营农业,因为钱增五倍,总算表示他的胜利。
”桓公说:“不错。
”于是派人封闭关卡,不再与楚国通使。
楚王果然以自鸣得意的心情开始经营农业,但粮食不是三个月内就能生产出来的,楚国粮食高达每石四百钱。
齐国便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去卖,楚人投降齐国的有十分之四。
经过三年时间,楚国就降服了。
原文: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
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为百里之城,使人之楚买生鹿。
楚生鹿当一而八万。
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什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人即释其耕农而田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
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于居外,女子居涂。
隰朋教民藏粟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
钱五倍,是楚强也。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修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三年而楚服。
35.制代国之谋白话:桓公问管仲说:“代国有什么出产?”管仲回答说:“代国的出产,有一种狐白(狐腋白毛)的皮张,您可用高价去收购。
”管仲又说;“狐白适应寒暑变化,六个月才出现一次。
您以高价收购,代国人忘其难得,喜其高价,一定会纷纷猎取。
这样,齐国还没有真正出钱,代国百姓就一定放弃农业而进到深山去猎狐。
离枝国听到消息,必然入侵代国北部,离枝侵其北,代国必将归降于齐国。
您可就此派人带钱去收购好了。
”桓公说:“可以。
”便派中大夫王师北带着人拿着钱到代谷地区,收购狐白的皮张。
代王听到后,马上对他宰相说:“代国之所以比离枝国弱,就是因为无钱。
现在齐国出钱收购我们狐白的皮张是代国的福气。
您火速命令百姓搞到此皮,以换取齐国钱币,我将用这笔钱招来离枝国的百姓。
”代国人果然因此而放下农业,走进山林,搜求狐白的皮张。
但时过两年也没有凑成一张,离枝国听到以后,就侵入代国的北部。
代王知道后,大为恐慌,就率领士卒保卫代谷地区。
离枝终于侵占了代国北部领土,代王只好率领土兵自愿归服齐国。
齐国没有花去一个钱,仅仅派使臣交往三年,代国就降服了。
原文:桓公问于管子曰:“代国之出,何有?”管子对曰:“代之出,狐白之皮,公其贵买之。
”管子曰:“狐白应阴阳之变,六月而壹见。
公贵买之,代人忘其难得,喜其贵买,必相率而求之。
则是齐金钱不必出,代民必去其本而居山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