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受欺负是忍受还是攻击?
- 格式:docx
- 大小:597.29 KB
- 文档页数:4
有些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受到欺负时能够积极反抗和自卫,以免养成懦弱的个性。
也有些父母同时又理智地认识到“打回去”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还与我们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
·及时判断孩子是否受欺负对于父母来说,最难过的事情之一就是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其他人的欺负。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又能够对孩子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美国的类似情形以及那里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如果怀疑孩子受到了欺负,首先要弄清事实真相——你的孩子是受欺负者吗?不幸的是,孩子们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向你透露这个情况。
“我的儿子放学回来时,衬衫被撕坏了,脸上带着擦痕。
”鲍拉说。
她有一个7岁的儿子泰勒,最近在学校受到了他人的欺负。
“我不停地问他这是不是有人故意弄的,他却总说不是,要么告诉我是在学校跌了一跤,要么说衬衫是被路上的栅栏剐破的。
整整1个月之后,我才弄清楚是一个大男孩儿每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跟着他,对他进行身体侵犯。
”孩子们之所以不愿意告诉父母或让父母牵扯进来有很多的原因。
“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往往把一种羞耻感灌输到这些受到欺负的孩子心中。
”凯特-葛恩波斯说(《应对欺负、挑衅与恶意》一书的作者)。
“这些孩子或许认同了别人给他起的难听的绰号,或许认为他们应该自己来处理这件事情。
”此外,影响孩子们说实话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孩子们对父母可能作出的反应没把握。
“如果孩子们担心父母得知事实后,可能会有过激的反应;或者认为父母已经有一大堆让他们难缠的问题了,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他们往往就会保持缄默。
”葛恩波斯说。
而每位父母对此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简妮特对于儿子受欺负一事就采取了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态度。
“当我的儿子鲍尔上一年级时,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每天在上学的路上都能遇到他,并让鲍尔把自己的汉堡拱手让给他。
”简妮特说。
“我和鲍尔一直以来都乐于烹制美味可口的汉堡,所以那个家伙还真是很享受了一段白来的美味。
直到两个多星期以后,鲍尔才告诉我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吃到自己的午餐了。
孩子受欺负还击忍让小孩在别处总受欺负,确实让家长专门头痛,教小孩还手反击吗,可又担忧以暴抗暴会使小孩受到更大损害,并养成爱打架的适应,如此,长大了还得了吗“可总是告诉小孩”不理他,他是坏小孩“之类的话或让小孩躲开,如此的小孩会可不能今后成为“阿Q”?注重文明行为的家长可能会对受了欺负的小孩说:“别理他,告他妈妈(老师)去”或“你是不打架的好小孩”之类的话,使小孩得到一些心理安慰。
但家长可想到,当你不在小孩周围时,谁能随时给小孩如此的安慰?他的愤懑、委屈又能赢得多少同情和关心?只可能使小孩更退缩,受到欺负时只会怨天尤人。
有些家长可能会告诉小孩。
“别人打你,你就狠狠打他,别以为你好欺负。
”有些家长甚至告诉小孩:“他打你一拳,你还他两拳,让他明白不能随便欺负人。
”因此,这是出于正义感,认为不禁止欺负人的人等因此纵容他们,但家长可明白,这是在教小孩以暴抗暴,可能会使小孩成为一介武夫。
如此,不仅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反而火上浇油。
而且,小孩对强大对手一味反击,可能会带来更大损害。
专家建议应该告诉小孩学会抵抗,不能一味地忍让,但不是打架才能让小孩爱护自己。
“该出手时就出手”,讲一个小故事,或许能给家长带来一点启发——篮球飞人乔丹小时候个子专门高,当他要上小学时妈妈有些担忧,亲小孩个儿大会可不能爱打架?因此,她严肃地告诉亲小孩不许打人,就如此大个子的乔丹成为班里同学欺负和嘲笑的对象。
同学们经常打他、推搡他、抢他的东西,玩游戏时也不带他,听话的乔丹经常哭着回家,有一天他哭得专门委屈,父亲正好在家就问他如何回事。
乔丹说同学们打他,还见笑他是大笨蛋。
父亲问他:“你就如此被人打吗?”乔丹说:“妈妈说不让打人。
”父亲让他想一想,能不能用别的方法来抵抗别人的欺负,不一定非要打架来解决。
翌日,乔丹快乐地回家告诉父母,大伙儿一起玩篮球时又有人欺负他,但他没有打那个同学,只是把他用劲按住,让他动不了,最后不得不认输。
从这以后大伙儿都情愿和他一起玩了,也再没人说他是笨蛋。
龙源期刊网 孩子被欺负“打回去”是最好的方法吗作者:李杨来源:《保健与生活》2020年第01期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时,难免会发生摩擦,很多家长听到孩子被欺负的第一反应就是:真是恨铁不成钢,觉得孩子懦弱胆小。
如果让孩子“打回去”,真的是最明智的做法吗?让孩子学会反击是重要的。
但是,一味鼓励“打回去”,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暴力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
孩子很难分辨什么时候能用暴力,什么时候不能用。
研究表明,很多爱打人的孩子,就是曾经挨打之后,被教育“打回去”的孩子!再者,家长的愤怒,让孩子“打回去”的口吻,很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无能,更加深了自己“不打回去”是懦弱表现的错误认识。
真的打回去了,如果孩子本身在体能上处于弱势,很可能遭受更严重的殴打。
哪怕势均力敌,也把原本的一次小摩擦演变为一场“大战”。
万一打架时受到意外伤害,是谁都无法承受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默默忍受。
从小受欺负不敢反抗的孩子,极大可能会一直受欺负,导致越来越自卑,遭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逞一时之快,还是让孩子健康成长?首先要明确的是,冲突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宝贵机会。
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机会,锻炼孩子表达自己、解决问题、友好相處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不要被愤怒冲昏头脑,想一想,其实,孩子被欺负,无外乎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孩子被打了。
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情况,会一个箭步上去把孩子抱开,并指责对方。
而这样处理可能更好:看孩子年龄如果孩子小于3岁,被同龄人推搡,首先要保障孩子安全。
告诉孩子:“打人不好,小朋友之间应该是友好的。
”因为,3岁前的孩子是不会故意伤害别人的,成人不恰当的解释和阻拦,会扼杀孩子刚刚萌发的社交意愿。
如果孩子大于3岁,事态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自己处理的机会,观察孩子的反应。
看孩子反应如果孩子没哭闹,家长也判断对方没有恶意,那么不要干预。
如果孩子哭闹,家长首先要接受和安抚孩子的情绪,再根据情况,和对方家长一起协商解决。
龙源期刊网
孩子被小朋友欺负了该不该“还击”
作者:
来源:《大众健康》2001年第02期
妈妈去幼儿园接浩浩,发现浩浩的脸上有一道血印,心疼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浩浩告诉妈妈:“今天欣欣抢我的玩具,我不给她,她就抓了我一下。
”妈妈听了很生气:“下次她再抓你,你就打她,要不然她会觉得你好欺负。
”浩浩妈妈的做法对不对,浩浩到底该不该还手呢?
力气大的孩子不易受欺负
北京孙丰:
我很理解浩浩的妈妈。
我儿子从小就胆小,在幼儿园里,他经常被人欺负:他正玩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他虽然觉得委屈,但是不敢反抗;玩滑梯时,明明轮到他了,可是别的小朋友一上来,就把他给挤一边去了;他的脸上还经常会“挂彩”。
作为家长,我实在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这么窝囊,所以我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育儿子:“你不可以欺负别人,但是也不能让别人欺负你。
”不瞒您说,我买了两个拳击手套,常常在家教儿子打拳。
还别说,这招挺管用的,他虽然还是胆小,但是别的小朋友看他力气大,也不敢轻易欺负他了。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经常被欺负的小孩,给人感受是“好欺负的”经常被欺负的小孩没有“自我权益”的概念经常被打的小孩,在被别人打后没有让对方感受到"我是专门愤慨的”,甚至没有让对方明确感受到你不能侵犯我,对方会觉得那个小孩本身是专门容易在攻击下屈服的,要么躲避、退缩的,在这种情形下对方可能会经常欺负他。
或者被打的小孩受到欺负以后,没有还击,也没有想其他的策略使对方受到一个处罚。
或者对方的模样专门凶、专门厉害,因此如此的小孩经常处在一种劣势,会经常被对方攻击。
小孩弱势是家长要求过严或过于溺爱有些家长总是以一种严格的方式跟小孩交流,压制他,他就适应退缩了,一见到别人强势,他就退缩。
要么确实是家里总是迁就他,他一哭就有了或者一闹就有了,然而出去以后想以这种方式要求别人,别人全然不买他的账。
那么在那个时候他就不明白该如何办了。
小孩被欺负了,家长该如何处理?小孩在群体中经常被人欺负或者经常欺负别人,差不多上让家长头疼的情况。
小孩经常被欺负家长专门心疼,有时会发狠告诉小孩:“假如他再打你,你就打他!”这种处理方法合适吗?让小孩了解自己的权益范畴对父母来讲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孩明白得自己的权限范畴,对方不能够超越那个界限。
小孩是不断地在冲突中学习划分与对方的权力范畴,或者合理的相处界限。
在不清晰自己权益范畴的前提下,会经常被对方侵犯都没有反应。
反过来说,因为他不清晰权限范畴,可能在无意识中侵犯到对方自己也不明白,因此权限范畴是小孩第一需要学习的。
教小孩“打回去”的做法能够,但可操作性差当对方有不合理的行为,小孩一而再再而三被侵犯,“打回去”不失为一种专门好的方式,但经常被欺负的小孩这么做的可能性专门小,因为他不敢侵犯对方,或被打得严峻愤慨后只会还击对方一两下。
打回去的同时大声呼叫震慑住对方,也会引起周围人关注。
假如冲突得专门厉害,我不反对教小孩把对方推回去,假如打的话有难度。
最后一个策略是实在没有方法的前提下,小孩需要爱护自己,能够离开。
儿子总被欺负是让他忍让还是还手?最近,韩寒3岁女儿的萌照引来众多网友称赞。
作为父亲的韩寒曾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自己愿意一辈子供养女儿,让她衣食无忧。
显而易见,他不希望宝贝女儿在社会中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永远善良、单纯。
可是,一棵小树苗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不仅有灿烂的阳光,也会经历无情的风雨。
身为父母的你们,会怎么教育孩子?是让他们一直活在绚烂的彩虹中,做个天真无邪的萌孩子,还是打造成“小大人”,提前进入成人的世界,直面现实中存在的无奈与残酷?“不管哪种教育方式,都过犹不及。
”重庆市心灵渤海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婴师李利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阳光与阴影是并存的,家长在引导时要拿捏好尺度,“过于天真式教育,会使孩子幼年警惕性差,长大后对社会难以接受;过于成人化教育会让孩子幼年缺少安全感,长大后缺乏社会责任感。
”李利一再强调教育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能忘了“积极”二字,“凡事都需要用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让他们看到事情好的那面。
这样,孩子的心理是快乐向上的,未来遇到任何问题都不会消极对待,会抱着乐观和踊跃的态度去解决。
”儿子被欺负,该不该让他还手?郑玲 34岁小儿7岁我儿子性格乖巧,有点内向,像只小白兔。
他读幼儿园时老被人欺负,回家时手臂常青一块紫一块,他也不知道怎么应付。
起初,我找了幼儿园老师,情况好了些,但没多久,儿子又被欺负了。
老公认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所以就教儿子做人不能太懦弱,被人欺负了一定还手,打破了头他负责。
没想到老公两三次这样的说教下来还挺管用,以后再也没见儿子带着伤哭着回家了。
令人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儿子上小学后不到3个月,我就被老师请到学校“教育”了3次。
原因不是儿子欺负同学,就是他和别人打架,有一次还把一个同学的牙打掉了。
唉,家里这只“小白兔”已变身“小魔王”了,可愁死我们了!重庆市心灵渤海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李利:对于小学阶段及以下的孩子来说,不存在真正的欺负与被欺负。
教学文档
孩子受欺负,家长该忍让还是对抗?
问一个每一个妈妈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你的宝宝在外面被人推倒,或者是小朋友为了某个原因打了你家宝宝,你会怎么办?
我想很多妈妈会说:“算了算了,反正也不是成心的〞或者“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事,算了算了〞。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非观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已经成熟。
而孩子不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遇到问题他们不懂得去处理,而父母就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孩子会用眼睛去学习、通过亲身经历感受,遇到问题如何爱护自己、如何礼让、如何抱歉、如何还击等等,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父母学习而来。
作为父母,这个时候我们该反思,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做好引导?是不是习惯性地简单化处理?
把小事简单处理,大人没觉得有什么,但是孩子却以为:原来自己委屈的时候只能忍一忍,反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反之,有些家长选择处理,但是他们利用武力或者言语逼迫别人,孩子学到的就是用武力解决问题比任何方法更简单快捷。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了解这两种方法并不是处理问题或者事情的最正确方法。
.。
当孩子受欺负时,教他容忍还是反击?佳佳是个文静听话的孩子,可在幼儿园里经常挨同伴的欺负,妈妈既心疼又恼火,常对佳佳说:“再有人欺负你,你就打他!”可是,佳佳总是摇头说:“老师说,好孩子不可以打人。
”妈妈也犯难了:“按理说教孩子打人是不对,但面对未来的竞争社会,孩子的这种软弱个性将何以取胜?”这个问题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家长:马先生 30岁职业:自由撰稿人宝宝年龄4岁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正当防卫的方式,在竞争社会,教孩子学会反击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教孩子去欺负别人,但若别人欺负到自己头上来了,就应该反击。
孩子将来面对的是一个竞争社会,如果事事都教孩子宽容退让,容易造成他形成软弱怯懦的个性,无法做到自强自立。
所以,让孩子具有反击精神,学会自我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骆女士 35岁职业:公务员宝宝年龄6岁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问题的症结,教给他正确的交往策略。
如果孩子经常受欺负,起码可以说明一点:他的交往方式有问题,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应该首先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帮他调整与同伴交往的策略,比如礼貌、协商、主动关心等,决不能强行要求他“打回去”。
因为孩子本身对交往就有畏缩心理,万一动了手也“打不回去”,他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如了。
家长:马女士 32岁职业:银行会计宝宝年龄3岁应该从爱的角度出发,正面教育,正确引导,让孩子学会宽容对人。
一般来说,孩子平时所受的欺负,无非就是被小朋友推了一把,如果没有严重的伤害,家长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该用“打回去”的方式进行反面强化。
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事例对孩子进行适时的引导教育,让他体会到这种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是大家都不喜欢的,小朋友应该团结友爱,和气相处。
我的观点是,要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出发,尽可能地去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敌意”,教孩子宽容待人。
家长:王先生 40岁职业:私营企业管理者宝宝年龄6岁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知识能力的抗衡,暴力并不能使孩子取得成功。
【家庭教育】宝宝被欺负时不能以牙还牙“打人”是宝宝为了吸引注意2岁左右的宝宝(特别是男宝宝)变得爱打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希望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如果出现了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还不是很善于处理“冲突”的他们难免习惯诉诸“打人”这种简单的反应方式。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会“打”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还不会与别的宝宝沟通交流,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他会用打人的方式来引他人的注意。
打人行为无意中被强化:?在家受宠的宝宝每次动手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宝宝发现“打人”是他左右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会频繁借助它的威力了。
?宝宝第一次及最初开始打人的时候,你可能没有及时教育并明确自己的立场。
要知道习惯的修正,总是越早越好,忽视了这个关键期,有可能造成难以改变困境。
教育避免4误区误区一:教宝宝以牙还牙“他打你,你就打他!”这样的教育可不利于宝宝的成长。
宝宝会误以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最正确的,将来也有可能变成具有攻击性。
误区二:介入宝宝的纠纷看到自己宝宝受欺负了,气不过的你亲自去找到打人的宝宝,帮宝宝出气,有的甚至直接找到对方理论一番,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
要知道,小宝宝打架不记仇,一会儿就又好了。
如果我们亲自出面,反而给宝宝造成了心理压力。
误区三:教宝宝不和打人的宝宝玩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这其实使宝宝失去了很多,变得懦弱。
其实在宝宝发生争执中,他们也是在经历、在尝试、在体验,宝宝间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误区四:直接找园长理论有的家长看到宝宝受欺负,不与班里的老师沟通,而是直接找园长,让园长来解决。
这将在带班老师和家长间产生隔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正确做法:应当先找到带班老师了解情况,看看带班老师的态度。
如果宝宝总是受欺负,经常身上带着伤回家,那可能是老师的责任心不够或是师生比例不合适,这时需要找园长解决。
孩子受到欺负究竟要不要打回去?有位妈妈来询问,说她的宝宝只有2岁,比较狡猾,而且不会攻击别人,因此每次和别的小朋友玩时,有宠爱打人的小朋友就打他,可他也不会躲,就知道硬生生地接着。
这位妈妈特殊困惑,她问,我是该教宝宝打回去呢,还是让她学会回避呢?她的一位朋友给她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她很困惑该不该听从她朋友的建议。
1.告知打人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宠爱无故打人,让他们留意到平常要对自己孩子加强教育。
2.假如别的孩子老无故打自己孩子,我觉得不能光教她回避,而要教她反击。
3.告知自己孩子不要跟宠爱打人的孩子一起玩。
我想,很多妈妈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困惑。
我也是孩子妈,当我的孩子受到攻击的时候,我一样会觉得很心疼。
不过我还是要对前面提到的这位朋友的做法提出一些异议。
首先,孩子们之间的打斗跟我们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的区分的,他们之间的打斗更多的带有玩耍的成分,就是在打斗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学会与四周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孩子来说,他们也还没有建立起吃亏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是我们大人的想法。
所以他们刚刚打过了,眼泪一抹,又可以搂抱在一起亲热无间。
他们之间的打斗其实跟自然界其他小动物,比如小老虎、小狮子之间的打斗是有相通之处的。
只要保证孩子的平安,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的过于严峻。
其次,对于一个才刚刚2岁的孩子来说,我是不主见教他打回去的,由于教他打回去,你传递给他的是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他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也会变成一个富于攻击性的儿童,那么他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比如,他可能会交到比较少的朋友,甚至导致四周的孩子都对他敬而远之,对他的成长实际上是不利的。
另外,不教他打回去,并不是鼓舞他成为一个脆弱的人,脆弱与强硬与否并不由拳头的冲击力来准备。
况且,将来他长大后,真正需要打回去的时候并不多,多的是用他的脑子去思考,去想方法化解冲突,解决问题。
战胜对手,更多的需要脑子而不是拳脚。
遇到别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告知别人的家长当然可以,但是我觉得更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孩子规避,另外就是直接跟打人的孩子说你不希望他打人,你的态度会让他意识到,一旦他打了你的孩子,他就会面临一种压力。
宝宝受欺负是忍受还是攻击?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难免遇到一些小矛盾,很多时候甚至会“动手解决”。
若家中的小宝宝被其他小朋友“暴力欺负”,家长是教育孩子做“狼”主动攻击,还是当“羊”默默忍受?爸爸妈妈们为此争论不休。
“还手”派:霸道比懦弱好。
案例:前几天,张女士从幼儿园接回4岁的儿子乐乐时,发现乐乐一见她就满脸委屈,脸颊上还明显肿起了一块青紫,隐约可以看出两排小牙印。
幼儿园老师解释是同班小朋友抢玩具起冲突咬的。
老师表扬乐乐很乖,挨打了并没还手,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
张女士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宝宝从小就打不还手,在这遍地是‘狼’的社会里,就怕善良的宝宝会成为‘美德’的祭品……”“不主动打人,但被打了一定要还手。
”同是4岁孩子家长的王先生说,自从进入幼儿园后,宝宝已不止一次被打,每次他都教育宝宝要适当还手。
他坦言,他为孩子的“懦弱表现”感到担忧:“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案,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懦弱非常危险。
霸道总比懦弱好。
”。
“忍让”派:不能以暴制暴。
案例:黎女士说,她常常教育5岁的儿子,不能动手打人,甚至被打都不应该还手。
“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宝贝,伤了谁都不好。
”对此,同为妈妈的刘女士很认同,她说同事的儿子很老实,在幼儿园老被欺负。
同事心疼儿子,教孩子要还手。
结果孩子下手太重,敲破了同学的脑袋。
“小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不能打。
一旦造成严重的伤害,家长会一辈子内疚和难过。
”。
专家:让孩子“学会”打架。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性格的成长。
”专家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
“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尤为重要。
”。
父母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孩子被打后回家哭,父母在此时应该引导其自己找到解决方式。
比如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被打,让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先有不当,若孩子没有不当之处,教孩子向对方表达抗议,倘若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励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让对方知道欺负人的后果。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对比,以及老师的态度,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还是和这个孩子化敌为友,或是去请大人帮忙。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总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家长不妨让孩子学会打架,孩子通过打架可以逐渐适应集体活动,并从中学会许多,如挨打时何等痛苦、怎样调节情绪、如何激怒对方、怎样相互原谅等。
#早期教育##宝贝教育#。
爱乐活母婴育儿攻略早期教育。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 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post/551924af6e26ab39d9170acd?from=wenku/?from=wen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