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二)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5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雨霖铃》教案一、教材分析:《雨霖铃》为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内容。
本单元鉴赏的是宋词,重点是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了解词的格律常识。
《雨霖铃》作为婉约词的代表作,极能体现婉约词的特点,作为教读课,用于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宋词有过接触,但不甚了解。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
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作品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的风格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宋词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柳永及婉约词的特点。
(2)名句赏析,感受词中浓浓的离情别意。
(3)体会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安排一课时。
知人论世——朗读欣赏——抓意象,品意境,把握作品的景与情——分析艺术手法,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拓展阅读,了解婉约词的特色。
方法:诵读法赏析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婉约词的代表作,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五、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曲,后导入:长亭外,古道边,凄凉话离别。
当《城南旧事》在凄凉地吟唱人生自古多别离时,我们却有缘相聚在美丽的岳麓中学。
正所谓人生何时不别离,人生何处不相逢。
聚散离合已成为生活不变的旋律。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诗的海洋,词的世界挥毫泼墨,写下不少动人的篇章。
今天我们乘着诗歌的翅膀,泛舟于悠悠的历史长河,去看看那个风流才子柳三变,去听听他的离别绝唱——《雨霖铃》。
自古以来,唐宋诗词就如一座珍馆,浓缩了中国文学的奇珍异宝。
近年来,在高考中,古典诗歌鉴赏这一块更是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鉴赏诗歌要从那几个方面入手呢?(明确:1、知人论世,大致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课程背景《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代表作,是一篇较长的绝句诗。
此诗是柳永的自嘲和抒发爱情不遂之情的产物。
学习此诗,不仅能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2.理解《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
三、教学内容1.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如他的身世、性格和生活经历等。
同时,配以柳永诗歌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流派,如他的小调词和绝句诗等。
2.《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学习《雨霖铃》时,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解读诗歌的含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柳永用“雨霖”来形容铃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柳永的抒发的情感有哪些?重点解读转折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乱乱翻翻,总总这这,道道涟涟”这一段,柳永用“乱乱翻翻”和“总总这这”来交替并列,和之前冷清凄惨的语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讲解这一转折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转折,体会到人生的波澜,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学生在了解了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诗歌含义后,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情感表演和心得分享等方式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柳永抒发的情感。
通过此过程,不仅能感悟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生命意义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2.情感表演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情感表演法,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情感原料,表达出对《雨霖铃》诗歌的感悟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表达能力。
雨霖铃教学目标1、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深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3、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境。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都很喜欢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吧?里面有一段台词很经典,你们还有印象吗?“曾经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地珍惜,直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周星驰的对白一时被奉为经典,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报不平,为之流泪难过,觉得这便是最大的痛苦。
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假如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一对恋人面前,这对相爱的人可以抓住可又不得不放弃,这,对恋人来说又是何等的痛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笔下的《雨霖铃》,去感受那一份离愁别苦。
二、作者及常识简述(3分钟)首先,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些我们有必要掌握的文学常识。
大家一起看到导学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柳永,何许人也?一个仅仅用102个字就能将离愁别苦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人。
(一)词牌名《雨霖铃》(二)作者简介(三)写作背景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3分钟)大家通过预习知道,这是一首离别词。
生离比死别更让人伤心,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配乐朗读,初步感悟词人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1、听“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学生通过听朗读,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基调(板书:感情:无奈、伤痛、眷恋)四、学生齐读,描绘画面,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
(5分钟)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请同学们再跟着示范朗读齐读一遍,注意节奏,同时发挥想象,把词描绘成画面。
(小组讨论后代表回答)明确:三幅画面a 、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放筷不吃,四目相视,忧伤难言。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请看一则对话故事(幻灯2):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婉约词读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关于柳永(幻灯3)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雨霖铃(寒蝉凄切)- 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材中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文的教学设计。
此教学活动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含义;•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了解本文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优秀古文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主旨和含义;•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难点•理解古文中较为抽象的意象和用词;•理解并掌握本文的结构和脉络。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老师出示范文作者林则徐相关人物画像和历史典故,介绍林则徐的生平和内涵,以烘托出本文的独特性。
步骤二:朗读和理解老师指导学生全班朗读本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探讨本文的主题和情感,并对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进行分析。
步骤三:分析篇章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篇章结构和脉络,并带领学生探究文中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用法和含义。
步骤四:探究语言风格老师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和用语,并从中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人物形象和意义。
步骤五: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别总结文中描写的场景、人物和情感,并对本文的结构和内涵进行展开讨论和交流。
步骤六:作文实践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本文,进行写作实践,创作出与本文相关的小说、诗歌或散文,并对所写作品进行互相分享和点评。
五、课堂展示学生们通过个人思考、合作讨论、写作实践等形式,完成了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要求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内涵,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比如写一篇关于文学名句的感想或者写一篇类似于本文的小说或诗歌。
七、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柳永《雨霖铃》教案文昌中学语文组陈文强【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鉴意象,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吟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鉴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要面对总总的别离。
刚经历过分班的你们,可能对于离别有了更深的体悟。
那种为了各自的前程,走好前方的路不得不分离的无奈和惆怅,还有每次回到昔日熟悉的地方走走、坐坐的依恋和不舍。
大家想想,我们只是在不同的教室学生,还在一个学校,一栋楼,就已如此,设想在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别可能就是永别,“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这种离愁别绪会更加得浓郁强烈。
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北宋第一专业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体悟一下他的伤离别。
二、整体感知1.反复吟诵,体会声律美,感知情感基调(1)请同学们拿出材料,我们一起来齐声读一遍这首诗。
师:读得相当不错,整齐而动听。
我们诵读诗词要把握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么整齐划一,有长短句之别。
(2)展示节奏,请一生读,其他同学划分节奏。
多媒体展示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把握了节奏,但是有没有觉得还是少了些什么啊?对,就是情感。
——离别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3.范读录音:注意把握语气和语顿,并用符号标出轻重缓急。
4.生自读:初步感知这首词的内容。
5.生齐读: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放声读一遍,不要求齐读,但要求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略)(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尤其是婉约词的诵读兴趣和审美情趣,了解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并学会初步运用意象表达个人的情绪。
二、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搭建平台,用场景课件和熟悉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已有的审美体验基础上,形成客体和主体的情感共鸣。
将体会到的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艺术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感知作品内容,把握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但诵读兴趣并不高。
在典型意象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多媒体课件
3、印发的资料
①作者及背景简介
②解读:借助诗句了解中国古诗词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六、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课间播放《送别》这首学生熟悉的歌曲,营造出一种哀婉缠绵的送别氛围,然后和学生一起回顾背诵关于送别的名篇(ppt展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孤帆远影碧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古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送别图,今天,让我们走近柳永,去感受他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二)合作探究
1、①师配乐朗诵《雨霖铃》(所配音乐是《梁祝》让学生从友人之间离别的深情过渡到恋人之间的情怀)为学生正音,读准句读。
②自由朗读全词,播放背景《送别》的曲子。
使学生沉浸在送别的氛围中。
(用熟悉的音乐搭建起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平台)
③听名家朗诵。
(进一步把握情感基调)
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用相应词语概括
学生体会结合《雨霖铃》词牌由来得出:哀婉悲伤
2、探究思考:从哪些词句中你读出了哀伤?词人是如何来表现的?(品读过程后有附文)
抓住关键词语: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词语。
通过关键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把握词人对伊人的无限眷恋,和离别的缠绵悱恻的情怀。
(合乎“批文入情”的思维特点,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到对情感的把握过渡)通过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概括出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艺术特色。
(ppt 展示)
离别环境(凄切悲凉)
离别场面(缠绵悱恻)
此去行程(惆怅伤感) 别后情境(凄凉难耐)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
——王国维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当时的场面,完成作品的再创造。
(以读导写,深化对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生朗读自己的思维成果。
(配上背景音乐,效果不错)然后老师展示课件:雨霖铃MTV.exe
①阴沉的天气,拂岸的垂柳,话别的长亭,执手相看的恋人、焦急催促的船家……(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画面,对文字的理解更加细腻深刻)
②凄婉的唱词(用音乐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兴趣,为快速记忆提供良好的氛围)
5、生有感情的朗诵全词,体会全词的意境。
(三)拓展迁移
欣赏《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曲子(端正好)(四边静)(一煞)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
(ppt 展示)(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同类题材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
(四)课堂小结
爱情,历来是人类的高尚而美好的情感之一,在分离的时候 ,尤其显得凄美感人。
要把这种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风格各异,这要和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作为婉约派的柳哀 婉 悲 伤 情景
交
融 点染结合
永,就借助了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愿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鉴赏和写作中好好地将这种表现方法加以利用。
(五)布置作业
当你遇到高兴(或伤感)的事,怀着满腹的喜悦(或)辛酸走在回家的路上,用一段文字来表现你此时的感受,恰当运用景物描写,字数不少于400字。
(ppt展示)
七、教后反思:
在这课教学中我一扫那种将浑然天成的文章肢解到支离破碎,把浓情洋溢的文章分析到索然无味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了审美上的享受和人文性的升华.该课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展开。
其中掀起两次高潮:一是学生自行研读词作,体会柳词哀婉缠绵的特点时,结合一些诗句以诗读词;二是学生各自描述场景。
可以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归结起来,这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两点:
1、突破传统课堂信息的单向、单渠道传递模式。
这节课突破了教师独霸讲台,满堂灌的模式,组织学生自主研读作品。
使得课堂内容充实,信息量充足,学生参与广泛,思维火花碰撞以及学生能力都得到增长。
2、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承,融知、情、义、能的培养为一炉。
这节课绝非单纯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课堂中充满浓浓的情,和谐的美。
通过这节课,我更加坚信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动性和他们的自主意识,使学生能走进语文,品味语文。
我相信通过我的实践和不断探索,定会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附:教学情景片段
师:从哪些词句中你读出了哀伤?词人是如何来表现的?(学生研读探究讨论之后)
生:“寒蝉”句,蝉声凄切,增添了词人内心的悲凉;时间又是在秋天的傍晚,本是归家时候却要分别;另外骤雨停了,得起程了;这些都体现出了悲伤。
生:“无绪”可以想到:虽有一桌酒菜,两人却红着眼呆呆地坐着;举起酒杯来,又哀叹一声痛苦地放下。
船夫“开船了”的催促声让这两人心中一紧,抱头痛哭。
师:这位同学的想象丰富,具有大导演的才能了!(生笑)这些都刻画出了当时别时环境的凄切悲凉。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以看出离别时的悲伤,满眼流泪,依依不舍却无话可说。
师:离别在即,本应千叮咛万嘱咐,可为什么竟会“无语凝噎”呢?
生:该说的话,在这之前都已经说了。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这样写更能表现人物当时离别时痛苦的心情。
师:对。
有一句话“大爱无言”是说真正的爱并不用喋喋不休老挂在嘴边;那么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套用一下?
生:大悲无语,大痛无声……(生似有所悟)
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今生无以实现,但有情人的手紧握在一起,就算不能终老,也还可以感受这最后的温存。
这里寥寥十一个字,我们却能看到缠绵悱恻、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
由此可见柳词语言的精炼。
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乍一看大气豪迈,怎么看出悲伤?
生:此处一别,两人将会受重重山水的阻隔,所以想到这一点心中势必痛苦。
师:分析的不错。
除此之外,这些景物描写与作者的愁绪还有什么联系吗?(生比较沉默)
师:“愁”为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无声无形,无色无味,极难把握。
历来写愁之佳句往往都化抽象为具体,以山、水、烟、雨、草、木等来摹写。
(ppt展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蓑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手法: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师:柳词中这句是抓住江面上烟波的浩淼、傍晚云雾的浓重和楚地天空的辽阔写出了词人愁绪的绵长、浓重、无边无际的特点。
师:我们看课后的“文本研习”,这句还用了“点染”手法。
所谓“点染”原意是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
这里“点”指点情感,“染”指绘景色。
先点别离之情,再用景物(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加以渲染。
朗读上阕,注意读的深沉低缓,愁味浓浓。
师:下阕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哀婉悲伤?
生:“多情”句直接写出了离别的伤感,又是在清冷的秋天。
这一句让我想到了许多离别的诗歌,就是我们刚上课时读的那些诗。
还有最后一句中“虚设”也体现出了离别后知己不在的凄凉寂寞的心境。
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通过您发给我们的资料中对酒、柳、风、月意象的解读,我觉得词人通过景物刻画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写出了词人心境的悲凉。
师:能够把资料联系起来,很不错。
柳永将柳、风、月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画,与酒醒后的惆怅交融在一起,情景格外凄凉难耐。
此景正是词人当时凄凉、悲苦、寂寞心境的体现。
(ppt展示图面背景与诗句完美融合,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同样这一句也用了点染手法。
点染是绘画术语,如果用文学语言描述也就是情景交融。
朗读下阕,注意读出情感。
(生读有丰富的情感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