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地质灾害图件编制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8.86 MB
- 文档页数:64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要点地质灾难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要点地质灾难治理工程设计总体原那么:查明病因,分析病理,对症下药。
(1) 查明病因是基础——强调地质分析和地质认识;(2) 弄清病理是关键——注重坡体稳固性分析;(3) 对症下药是目标——设计方案应具有针对性。
要紧内容:一、施工图设计思路二、施工图设计差不多要求三、施工图设计各图件应表达的差不多内容四、要紧工程构筑物施工图设计应本卷须知一、施工图设计思路遵循初步设计方案进一步复核:工程治理的有效性:操纵灾难体,爱护对象构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工程等级,设计标准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主体工程、辅助费用施工可行性:施工工序、工艺、机械。
以初步设计图纸为基础进一步深化、细化设计深化设计:综合考虑工程有效性、安全性、造价、施工可行性、完善设计方案,使治理方案能够落地。
细化设计:工程间的衔接、工程分部结构、专门部位、施工做法、不同地段开挖断面、外观要求等。
二、施工图设计差不多要求〔一〕施工图设计现场踏勘复核要求施工图设计人员必须进行现场踏勘,复核与设计有关的工作。
1、现场复核:地质灾难治理范畴、灾难体差不多特点、明确爱护对象;治理工程布置地段和位置、工程结构形式;评估治理工程施工可行性和治理预期成效。
复核基准点、地势图、剖面图与实地的吻合性,必要时应修测或补测。
对存在异议或疑问的应及时与勘查〔可研、初设〕成果编制人员沟通。
2、施工图设计定测:现场查看工程布置位置的施工可行性,对各工程构筑物中轴线两端点、中心点等固定工程位置的测量关键点必须打桩标识〔埋木桩或水泥桩并编号、补测其坐标、高程〕;测桩和测量数据表作为设计交底资料之一。
补测施工图设计所需的各分部工程、结构变化部位、连接处等操纵部位的大比例尺地势地质断面图。
3、施工条件复核:地质灾难治理工程的永久和临时占地、施工用电、用水、原材料来源、施工弃渣堆放及相关费用、价格等进行调查,并与当地国土资源局、当地乡镇政府沟通、会商、和谐,形成«施工图设计踏勘会商记录表»〔附表〕,记录表附在施工图设计文件扉页后,作为施工图设计成果送审的要件。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要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总体原则:查明病因,分析病理,对症下药。
(1) 查明病因是基础——强调地质分析和地质认识;(2) 弄清病理是关键——注重坡体稳定性分析;(3) 对症下药是目标——设计方案应具有针对性。
主要内容:一、施工图设计思路二、施工图设计基本要求三、施工图设计各图件应表达的基本内容四、主要工程构筑物施工图设计应注意事项一、施工图设计思路遵循初步设计方案进一步复核:工程治理的有效性:控制灾害体,保护对象构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工程等级,设计标准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主体工程、辅助费用施工可行性:施工工序、工艺、机械。
以初步设计图纸为基础进一步深化、细化设计深化设计:综合考虑工程有效性、安全性、造价、施工可行性、完善设计方案,使治理方案能够落地。
细化设计:工程间的衔接、工程分部结构、特殊部位、施工做法、不同地段开挖断面、外观要求等。
二、施工图设计基本要求(一)施工图设计现场踏勘复核要求施工图设计人员必须进行现场踏勘,复核与设计有关的工作。
1、现场复核:地质灾害治理范围、灾害体基本特征、明确保护对象;治理工程布置地段和位置、工程结构形式;评估治理工程施工可行性和治理预期效果。
复核基准点、地形图、剖面图与实地的吻合性,必要时应修测或补测。
对存在异议或疑问的应及时与勘查(可研、初设)成果编制人员沟通。
2、施工图设计定测:现场查看工程布置位置的施工可行性,对各工程构筑物中轴线两端点、中心点等固定工程位置的测量关键点必须打桩标识(埋木桩或水泥桩并编号、补测其坐标、高程);测桩和测量数据表作为设计交底资料之一。
补测施工图设计所需的各分部工程、结构变化部位、连接处等控制部位的大比例尺地形地质断面图。
3、施工条件复核: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永久和临时占地、施工用电、用水、原材料来源、施工弃渣堆放及相关费用、价格等进行调查,并与当地国土资源局、当地乡镇政府沟通、会商、协调,形成《施工图设计踏勘会商记录表》(附表),记录表附在施工图设计文件扉页后,作为施工图设计成果送审的要件。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图设计的一般要求及编写格式2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要求施工图阶段的设计是工程最后阶段的设计,是施工的唯一依据,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工程图设计。
使所设计的工程更加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美观大方。
这里提到的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和施工图设计的编写提纲含初步设计的内容。
1 一般要求1.1 施工图设计是在充分利用前期的可研报告,勘查报告成果基础上进行的,认真阅读理解成果报告是首要任务,通过阅读理解要全面掌握工程的概况和勘查区工程地质条件,进一步研究分析滑坡灾害特征与稳定性评价,详细论证分析滑坡灾害防治方案和构筑物形态设计,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1.2核实工作,设计者要对照前期的成果报告,从工程概况、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到推荐的治理方案、构筑物大小等一一进行野外核实工作,特别对推荐的工程位置、工程地质条件、治理措施及构筑物大小等进行勘测核实,在野外踏勘中,对情况不明的、对不符合实际的要进行补充勘查。
2 文字要求对于滑坡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其文字说明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份较完整的文字说明主要由前言、工程概况、地质环境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滑坡灾害的特征与稳定性分析、方案设计与论证、分部分项工程设计、监测设计、施工注意事项、其他设计、工程数量和工程预算等组成。
2.1 前言与工程概况主要叙述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行政区别、任务由来等。
工程概况要简要说明本次治理工程的任务与范围。
简述所要治理滑坡灾害的种类、数量、致灾对象、危害性和治理的必要性;简述针对该项目工程的前期工作结论、审批意见和本次设计文件的编制依据,如可研报告、勘查报告或初步设计、相关文件和规定等。
2.2 地质环境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针对治理工程从区域上阐述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地震与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环境条件,其阐述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针对性较强。
也可直接录用勘查中的内容。
XXX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程XXX省国土资源厅20XX年6月目录1 范围 02 依据 03 一般规定 03.1 设计阶段划分 03.2 设计资质条件 (1)3.3 设计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 (2)3.4 设计文件构成与文本形式要求 (2)4 设计成果编制要点 (3)4.1 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3)4.2 施工图设计 (5)4.2.1 基本要求 (5)4.2.2 施工图设计图件表达的基本内容 (9)4.2.3 工程构筑物施工图设计注意事项 (15)4.2.4 施工组织设计 (20)5 设计文件评审规定 (20)5.1 技术评审程序 (20)5.2 技术评审要点 (21)5.2.1 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21)5.2.2 施工图设计 (21)6 设计变更 (23)6.1 设计变更原则 (23)6.2 设计变更内容 (23)6.3 设计变更分类 (24)6.3.1 重要变更 (24)6.3.2 一般变更 (24)6.4 设计变更处置 (24)6.4.1 重要变更的处置 (24)6.4.2 一般变更的处置 (25)1 范围本规定是《XXX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云国土资﹝2014﹞103号,以下简称《项目管理办法》)的配套管理文件,对治理工程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做出规定。
本规程适用于由中央财政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并经XXX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
各州(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参照本规程,制定“中型”、“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管理规程,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2 依据《XXX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云国土资﹝2014﹞103号)《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 0239-200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 0222-2006)3 一般规定3.1 设计阶段划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下简称“治理工程”)设计一般分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
地质图件编制【摘要】:地质图件的编制、主要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
根据不同矿区的实际需要,分别编制矿区(床)地形地质图、阶段地质平面图、勘探线剖面图、矿体垂直纵投影图、矿体水平投影图、矿体底(顶)板等高线图、矿体等厚线图、地表矿石品级分布平面图、辅助地质图等。
编制这些图件时,应结合开采设计需要,做到比例尺适当、内容完整、线型合理、字体工正、精度符合要求。
地质图件的编制、主要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
根据不同矿区的实际需要,分别编制矿区(床)地形地质图、阶段地质平面图、勘探线剖面图、矿体垂直纵投影图、矿体水平投影图、矿体底(顶)板等高线图、矿体等厚线图、地表矿石品级分布平面图、辅助地质图等。
编制这些图件时,应结合开采设计需要,做到比例尺适当、内容完整、线型合理、字体工正、精度符合要求。
一、矿区(床)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为1?500,1?2000。
图上需表示座标线、地形等高线、水系、各种实测与推断的地质界线、主要建(构)筑物、交通线、主要探矿工程、剖面线等,并由采矿专业附上露天开采境界、爆破危险范围或地下井巷的地表井口位置(或投影位置)和开采错动带等,参见图1。
图1 矿区(床)地形地质1,上二叠统玄武岩;2,下二叠统粉砂岩;3,下二叠统结核灰岩;4,下二叠统结核灰岩泥灰岩;5,矿体及编号;6,露天开采界线;7,爆破危险范围(因故图表不清,需要者可来电免费索取)二、阶段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500,1?2000。
图上需表示座标线、勘探线、勘探工程、地质界线、矿体和矿石品级界线、矿石类型界线、储量级别。
露天开采的阶段地质平面图,尚应表示阶段地形线、露天开采境界,地下开采的阶段地质平面图,应表示井巷位置、采空区和老隆位置。
露天开采阶段地质平面图,有按阶段标高、按阶段顶底线标高和按阶段中线标高三种编制方法、分别参见图2、图3、图4。
图2 阶段地质平面图(按阶段标高)1,云英岩或云英岩化花岗岩;2,爆发角砾岩;3,露天开采界线图3 阶段地质平面图(按阶段顶、底线标高)1,大理岩;2,?级品矿石;3,?级品矿石;4,?级品矿石; 5,220m标高地质界线;6,210m标高地质界线图4 阶段地质平面图(按阶段中线标高)1,表土;2,露天开采界线;3,?级品矿石;4,?级品矿石地下开采阶段地质平面图,均按阶段标高编制,见图5。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图件编制规定一、地质资料综合整理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是对野外地质观察、编录、取样等所取得的原始地质资料进行加工的过程,是用地质规范、术语、符号、图表等进行集中反映地质成果。
(一)、地质资料整理分类1、各种比例尺填图资料的整理对野外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应对岩性、构造、矿化点的描述等文字先核对,对有错误或不完善的地方修正、补充完,对地质点编号、产状等数字、以及所采样品的编号进行着墨,对信手剖面图、地质素描等资料进行整饰上墨;并把地质点投在实际材料图上,绘出该点和有地质内容的路线地质岩性、构造、产状以及矿化特征。
2、各类工程编录资料的整理钻孔、坑道、探井、探槽等工程编录资料整理,应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发的《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为准。
3、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是编制地质报告的基础,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编制综合图件:(1)、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反映内容为区域性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化探、矿床(点)等,所取得矿权范围;(2)、大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1: 1, 1: 50, 1: 20,1: 10 ),反映的主要内容为矿区范围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在地表的展布特征,大比例尺的化探成果等;(3)、地表取样平面图、中段取样平面图,目的是微观反映矿体的平面特征,根据所施工工程的取样分析成果对矿体进行圈联,圈出矿体在平面上的形态,主要内容有所施工工程,取样分析成果,矿体,不同的地质、构造界线等,并附取样分析成果表。
(4)、地质剖面图,目的是反映矿体的产状,纵向上的延伸情况,主要内容有地表的地质特征,矿体,所施工工程的位置,剖面上的取样分析成果等;(5)、矿体资源量估算图,目的是对矿体有多少资源作图估算,是对地质成果的综合反映,有垂直纵投影和水平投影两种;(6)、各类工程素描图、钻孔柱状图。
(二)、是编制各类表格1、工程测量坐标成果表2、各类样品分析化验、鉴定成果表3、资源量估算表(三)、是文字报告的编制(四)、资料的归档对野外所收集的原始资料,编制的图、表、文等分门别类进行清理,装袋,并附上目录,交到资料室。
地质图的整理和编绘地质图是在对编图区范围内所有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进行整理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先要选好地形底图,必要时分幅编制。
在地形底图上除要删掉等高线外,其它在原图上使阅读地质内容产生困难的地物和符号也应进行删节,但须保留原图上的座标网格和经纬度。
其次要拟定统一图例和有关文字代号,以保证编图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在进行落图时,应尽量考虑利用最大比例尺和最新编成的图件,因为这些图件,质量是较高的。
如果研究范围内有砂矿或风化壳矿床发育时,要尽可能保留地形等高线及地貌符号,特别是大比例尺图纸。
一、按附表1对于地层划分的要求,对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进行尽可能详细的划分。
划分时要考虑到成矿研究的需要。
变质岩尽可能恢复原岩,在原岩基础上,加上代表不同变质作用和变质程度的花纹,特别是大比例尺图纸。
如果不能恢复原岩时,则以色例表示时代,以花纹表示不同变质作用和变质程度;变质岩全面分布地区,除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岩石外,可不用花纹。
火山岩应区分不同的时代、不同系列和不同的岩性,分别以颜色、色调深浅及花纹或代号来表示。
二、侵入岩对于中比例尺图纸,一般按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及碱性五类划分,并表示不同时代,在图纸比例尺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划分出不同的相,对大比例尺图纸一般要划分出不同的相,对于岩脉、岩墙及各种单矿物脉,均用相当岩性的粗色线按其走向表示,在图纸比例尺允许的范围内,按实际情况表示。
图纸比例尺不允许时,划分岩墙(脉)组。
很小的单矿物脉,个别出露,没有实际意义时,可以忽略,成群出现时,以特定符号表示,并表示其走向及分布范围。
对于复杂侵入(喷发)岩组图上无法区分成份时,按其两极组份联结起来表示,例如闪长岩至辉岩和角闪岩之间的一套岩组用δ-φ来表示。
三、要用不同图例表示地层的斜交不整合接触(包括地层与侵入岩)及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与其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接触例外。
四、其他与一般地质图的要求相同岩性柱状图:岩性柱状图是充分反映工作区地层岩性特点,特别是影响该矿区(床)矿化分布的岩石成份、结构、构造、次生变化(包括沉积变化和热液作用)及其他有利于矿液富集的岩性、岩相特点和矿化沿剖面分布的特点的的图纸,其目的是查明该矿区(床)在岩性控矿准则上的特殊性,以便确定在编绘成矿规津图及顶测图时,应重视哪些岩性准则。
水文地质图及调查报告编制方法报告一、引言水文地质图是展示地下水形成与运动规律、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开采利用等信息的综合性图件。
它是进行水资源评价、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开展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报告将介绍水文地质图及调查报告的编制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编制流程1.收集资料:收集相关的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利工程等资料,以及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2.现场调查: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
3.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包括对数据进行校核、分类、整理等。
4.编制图件:根据处理后的数据,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编制水文地质图。
5.编写报告:根据调查结果和编制的图件,编写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三、编制方法1.确定制图内容与范围: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水文地质图的制图内容与范围。
2.选择合适的比例尺:根据制图内容与范围,选择合适比例尺,确保地图精度和实用性。
3.确定地图符号:根据制图内容,选择合适的地图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和特征。
4.标注地图元素:对地图中的重要元素进行标注,包括地形地貌、含水层类型、地下水流速流向等。
5.进行地图整饰:对地图进行整饰,使其美观、易读、易于理解。
四、注意事项1.在编制水文地质图时,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和处理。
2.在选择地图符号时,应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认知能力,使用易于理解的形式来表示各种地质、水文地质现象和特征。
3.在标注地图元素时,应考虑到地图的实用性,标注的内容要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4.在进行地图整饰时,应考虑到地图的整体美观性和易读性,使地图更加清晰明了。
五、结论水文地质图及调查报告的编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编制过程中,应注重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应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和地图符号,标注重要的地图元素并对其进行整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