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范文.doc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4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第一篇: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浅析我国的夫妻约定财产制度法律系法学专业00000000000某某某某某指导老师某某某某【摘要】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是随着物质生活提高而发展的,体现了夫妻之间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财产关系的要求。
夫妻约定财产制不仅能够妥善处理夫妻之间的财产归属及对财产行使相关权利的资格,而且能够减少婚姻关系终止时由于财产引起的纠纷,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保证诉讼的高效率,维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虽然婚姻法的修改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夫妻约定财产制度,因为我国的化观念以及经济基础等先天性条件的制约下,夫妻约定财产制度在实践中还是有诸多缺陷。
本主要是介绍夫妻约定财产制度,指出该制度主要的缺陷以及对相应问题提出几点立法建议。
【关键词】夫妻约定财产制婚姻法完善一、夫妻约定财产制度概述夫妻约定财产制,是指夫妻双方以契约的形式确定婚前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和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双方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分割等事宜的一种夫妻财产制度。
夫妻约定财产制被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所肯定,在法律效力上也具有优先性,其优先性在法律条中体现为,只有在夫妻双方没有约定或者夫妻之间的约定没有法律效力的情形下才适用法定夫妻财产制。
但这种制度并不当然适用于所有国家,它也被推崇法定夫妻财产制的苏联等国家的立法所排斥。
立法方面,在国外主要有两种方式:自由式约定和选择性约定。
前者是指立法对于夫妻之间的财产约定限制较少,对财产关系的围和内容都没有严格的限制,甚至在程序上的要求也很少,如英国的立法。
后者则相反,立法对于夫妻双方的约定限制较多,对于约定财产的围,通过法条限定了财产制的种类;对于约定的内容也有一些强制性的规定;在程序上要求夫妻双方以书面的形式订立协议,如法国、德国的立法。
[1]二者相比,前者灵活、简便,但是未经公示,很难在实践中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后者相对不灵活,但是符合物权公示原则,有利于保护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尊敬的导师:您好!我是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我选择的题目是《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现将我的论文摘要呈上,请您审阅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网络侵权行为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犯罪行为。
本文通过对网络侵权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以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为研究重点,探讨了如何在网络发展的背景下有效遏制网络侵权行为。
首先,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侵权行为与传统侵权行为的异同,阐明了网络侵权行为的特点与独立性。
网络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扩散性强、跨界性等特点,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
同时,本文还对网络侵权行为进行了分类,包括网络侵犯版权、网络侵犯商业秘密、网络诽谤等等,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法律规制。
其次,本文对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主要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等。
在刑事责任方面,本文探讨了网络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刑事处罚的种类等问题,并针对网络侵犯版权和网络诽谤两个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民事责任方面,本文研究了网络侵权行为的民事赔偿制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在行政责任方面,本文则以政府监管为视角,探讨了政府在网络侵权行为中的责任与作用,提出了加强网络监管以及完善网络侵权行为惩罚机制的建议。
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我国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网络侵权行为法律规制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认为,网络侵权行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以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的摘要部分,希望导师能够对我的论文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将认真对待,不断改进和完善。
谢谢您的耐心阅读!此致敬礼。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精选10篇),法学毕业论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精选10篇)之第一篇:法经济学视角下生态文明法治的完善摘要:祁连山环境污染问题只是我们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问题的缩影。
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解决实实在在的环境问题,应探寻一条多元化、多角度的路径。
文章从法经济学的角度着手,剖析环境治理的法律成本和法律收益,提出利用“差别生态责任”“生态补偿机制”和“完善政府环境治理的手段”达到较低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实现控制污染的目标,实现“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梦。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法治,正义,和谐一、生态文明法治(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大的作用,生态文明是主导,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盘,唯有掌握好方向盘,生态文化建设才会越来越好。
从细节着手,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观念等觉悟都是生态文化在实际生活里的写照。
没有生态文化的生态文明就像一个得了软骨病的小孩,不能正常奔跑前行。
然而现在,这类现象却到处都是。
最为典型的就是2017年发生的甘肃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事件,生态文化的缺失导致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如果仅仅靠政府的政策性方法只是杯水车薪,所以需要正确处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发展过程中二者兼顾,这样人类文明才会更进一步。
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自然也是一个物质转换的过程。
然而在转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这些废物的消解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是这个时间取决于物质与能量彼此间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转换所需要的时间,我们暂且称为“生态时间”。
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开采资源的时间是及其短暂的,而且开采资源的数量也很小,但是大自然的自我恢复时间却很漫长,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可以通过控制开采量,开采方式等来控制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与大自然的相协调、相适应。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择优选择的结果,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高度。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引言: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学生需要深入研究一个特定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为例,探讨如何在论文中展示深度和广度。
第一部分: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在论文的开头,需要明确阐述研究的问题背景和重要性。
例如,本文将以“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时代的挑战”为主题进行研究。
在这一部分,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和数据,说明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并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和法律框架在论文的第二部分,需要对相关的理论和法律框架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在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时,可以介绍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法律框架,如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等。
同时,还可以分析这些理论和法律框架在数字时代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挑战在论文的第三部分,需要详细分析数字时代对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挑战。
例如,可以探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如何改变了知识产权的传统保护方式,以及数字化环境下的盗版和侵权行为如何对知识产权权益造成损害。
同时,还可以分析数字时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监管机制的要求和挑战。
第四部分:解决方案和建议在论文的第四部分,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以应对数字时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
例如,可以提出加强法律保护和执法力度,推动国际合作,加强技术保护手段等建议。
同时,还可以探讨如何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结论:在论文的结论部分,需要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并强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还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中,要展示深度和广度,需要从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出发,引入相关的理论和法律框架,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导读: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律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法律职业道德的含义、根本原那么、特征和功能五个方面对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进展阐释,对法律职业道德进展了比拟全面的认识,为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与价值。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中都规定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那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那么。
法律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具有主体的特定性、职业的特殊性和更强的约束性等式特征。
法律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是整个社会调节中的一局部,因此,调节功能是法律职业道德的最主要功能。
关键词:律职业道德,含义,根本原那么,特征,功能[摘要] 摘要: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律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法律职业道德的含义、根本原那么、特征和功能五个方面对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进展阐释,对法律职业道德进展了比拟全面的认识,为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与价值。
强化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加强法律职业道德建立,是法律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法律职业道德进展全面、系统的认识,那么是强化法律职业意识的前提条件。
一、法律职业道德的含义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标准总和。
法律职业道德是社会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中的详细表达和升华。
二、法律职业道德的根本原那么法律职业道德根本原那么的内容构成了法律职业人员共同遵循的根本要求。
我国的法律职业道德原那么的要求主要包括:1、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法律职业人员的权利和权利来自于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中都规定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那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那么。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学生:学号:专业名称:法学学习层次:本科年级: 14 春指导老师:***职称:副教授教学点:修水九江广播电视大学开题报告课题容(包括课题的现实意义、目前该领域国外发展趋势、研究的重点及拟突破的难点等)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是启动诉讼救济的前置程序,“一裁二审”的处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作用,减轻人民法院工作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该制度自身固有的缺陷,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涉及到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各项容的劳动争议也相应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争议案件总量持续大幅度上升,这种在劳动争议处理上以仲裁前置为诉讼前提的“先裁后审”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
从现代法治精神考虑,该制度不能实现劳动争议处理的公正、效率、效益的目标,不利于保护劳动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仲裁机构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原则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思考,努力构建一套适用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审裁协调的裁审模式,建立和谐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法制基础。
二、研究的容及可行性分析:我国在劳动争议处理上以仲裁前置为诉讼前提的“先裁后审”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
本文主要研究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从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含义与特征出发,研究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探讨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的协调对策,以期对完善我国劳动仲裁制度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从教材、网络及各项法规中查找我国关于《劳动法》的法律条文及法律依据;部分法学家的认识、观点;通过日常工作中走访调查当事人对《劳动法》一些看法收集和在实践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准备好相关资料后,理清自己思路开始进行写作。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篇三:《开放教育法学多元化毕业论文研究》摘要:学员参加国家开放大学、省级法学团体或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法学论文评比,获得奖项,获奖论文可以转化为毕业论文。
关键词:法学;多元化199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明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
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国家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国家开放大学,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定,是中国开放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1]经过十五的发展,开放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到2013年9月,全国电大系统开放教育注册在校生达到369万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写明国家要“办好开放大学”。
[2]国家开放大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重组与升级,国家开放大学重新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内容改革和学习评价。
作为国家开放大学重点专业的法学本科也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其中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取消还是要加强[3],是全员参与答辩还是部分参与答辩,是保留单一传统论文形式还是向多元化转变,成为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内法学教师日常教学中经常讨论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的问题。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毕业论文写作是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2年5月出台了《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试行)》。
1.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不能用专科毕业论文替代本科毕业论文。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摘要:信仰是在法律职业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职业共同的精神追求。
法律职业信仰的表现形态包括法律信念、法律理念、法律观念、法律意识等,其核心是一种对法治的精神追求。
本文在论证法律意识在法制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法治;现代化法律意识的现代化作为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成员基于现代法制实践而对现行法律制度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合理性的主观心理反映。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第一,主宰一切社会生活的形式和手段是法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存在超越宪法和法律的所谓特权;第二,法律意识作为一种非人格力量,是用以特殊的理性原则建构起来的法律程式从关注和关怀人的终极运层面切实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从而全面实现社会正义;第三,每个社会主体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权利和秩序等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因而人们都理应自觉的以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中国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个治国方略的过程就是法制现代化的过程。
法制现代化不仅表现为具体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方式的现代化,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则在于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因此,分析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社会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进程,是全面推进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法律意识现代化在法制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成员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是法律现实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映现。
法律意识与法律制度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不仅蕴涵着法的本体,决定着法的价值取向、法的社会功能和运作机制,而且直接决定着公民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任何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也离不开建立其上的公众意识,而且,法律意识作为人们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上层建筑,必然反作用于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法律现实,因而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必将极大的推进社会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Abstract: Belief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legal nal n。
andis a common XXX。
The n of legal nal belief includes legal beliefs。
legal concepts。
legal awareness。
etc。
and its core is a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rule of law.Keywords: Law。
nal EthicsI。
XXX's Undergraduate Law1.The low score of the legal nal XXXSince 2002.the XXX nal ethics in the scope of the exam。
However。
the score for the assessment has always hovered around 5 points。
which is difficult to attract n compared to other contents that can score dozens of points。
Currently。
XXX this approach。
XXX nal ethics courses。
and even some universities do not offer this course at all。
The content related to legal nal XXX jurisprudence。
XXX。
or XXX nal ethics courses have a low status in the XXX。
many universities set up XXX plan for lawmajors。
as a compulsory course。
本科法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参考(2)推荐文章毕业论文法学论文热度:毕业论文法学热度:本科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热度:法律事务专科毕业论文分享热度:精选范文关于法学理论锦集热度:本科法学毕业论文篇二:《我国法学未来的走向趋势分析》当我们研究法律时,我们不是在研究一个神秘莫测的事物,而是在研究一项众所周知的职业。
我们是在研究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以使其可以呈现于法官面前,或者可以建议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免于卷入诉讼。
——霍姆斯[1]一、引言2005年,邓正来教授发表了《中国法学向何去》一文[2]。
此后的3年中,正来教授又以同类主题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以下统称“邓文”)[3]。
邓文的发表,在法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我认为,引起这种反响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邓文提出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恢宏、甚而惊世骇俗的问题,涵盖着所有中国法学人的价值、利益和关切。
面对“向何处”这一根本性的设问或诘问,任何一个法学人都没有理由不对邓文投过一束关注的目光,并期待从邓文中获得某种答案,潜隐地比对自己在前行中的方位。
其二,邓文中的一些观点及其论证,留下了太多可以质疑的空间,从而吸引了一批关心中国法学命运、学术激情丰沛的年轻法学人,尤其是博士、硕士研究生(主要限于法理学、法哲学专业)对相关讨论的介入。
[4]如果不是法学界多数主流学者(包括其理论观点受到邓文重点批判的学者)对邓文抱以“不相为谋”的态度,可以想见,邓文所引起的反响必定会更为壮观。
始自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法治的实践,把中国法学也带入到“显学”的地位;法学获得了任何时期都不曾有过的社会意义。
并且,基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中国的法治必定有其独到的性状与特征,建构法治秩序的过程必然包含着多方面的创造与探索,这又更加凸现出法治实践对法学的借重与依赖。
因此,在中国法学与法治实践相伴而行30个年头的当口,法学人对这一历程进行审慎的反思,检视一下自己脚下的道路,无疑是必要而富有意义的。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国际商法中的争端解决机制,分析了国际商法中常见的争端解决方式,包括仲裁、诉讼和协商等。
通过对比不同争端解决机制的优缺点,提出了在国际商法中选择合适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国际商法领域的争端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际商法、争端解决、仲裁、诉讼、协商。
一、引言。
国际商法是指涉及跨国经营活动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其特点是涉及多国法律和跨国争端解决。
在国际商法中,争端解决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国际商事交易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国际商法中的争端解决机制展开研究,分析不同的争端解决方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国际商法中的争端解决机制。
1. 仲裁。
仲裁是国际商法中常见的争端解决方式之一。
仲裁是指当事人协商一致选择一名或数名仲裁员,将争端交由他们进行裁决的一种争端解决方式。
仲裁的优点是程序灵活、裁决具有强制力、保密性好等,但也存在着费用高、程序较为复杂等缺点。
2. 诉讼。
诉讼是指当事人将争端提交给国际法院或国际商事法庭进行解决的一种方式。
诉讼的优点是裁决具有强制力、程序公开透明等,但也存在着耗时长、费用高等缺点。
3. 协商。
协商是指当事人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自行解决争端的一种方式。
协商的优点是程序简便、费用低等,但也存在着无法保证裁决的强制力、可能出现僵局等缺点。
三、选择合适的争端解决机制。
在国际商法中,选择合适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于当事人的利益至关重要。
在选择争端解决机制时,当事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争端性质。
不同的争端性质适合不同的解决方式。
例如,技术性争端适合仲裁解决,而复杂的法律问题适合诉讼解决。
2. 当事人意愿。
当事人的意愿是选择争端解决方式的重要因素。
有些当事人希望快速解决争端,而有些当事人更注重裁决的公正性和强制力。
3. 费用和时间。
费用和时间也是选择争端解决方式的考量因素。
当事人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时间安排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本法学又称法律学、法律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它是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本篇1浅谈执法中的法律人性化摘要:法律人性化的意思主要是指: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中,尊重和保护人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本文通过对执法与司法中人性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提出实施人性化执法的措施。
关键词:执法;人性化;必要性;措施オ一、法律人性化法律与人性的探讨在法律理论研究上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西方国家认为,人有理性、非理性;传统文化认为,人分性善和性恶,之所以需要法律,就是要用来矫正人的非理性行为和人的恶习。
法律人性化由专门用语向普及化发展,如“制度人性化”、“立法人性化”等等。
其表达内容与西方国家认为的良法应尊重人权,保障人权,限制政府的权力等有较多的共同之处。
概括来说,法律人性化的意思主要是指: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中,尊重和保护人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人;理解人的正常情感和需求;尊重人、信任人、关爱人、培养人,使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把人不仅仅当作国家、集体的人,还应把人还原为个人,并与家庭、亲属和环境联系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立法、执法和司法方面的改革,其价值选择的人性化取向愈来愈明显。
据报载,今年8月27日上午,27名被判刑的罪犯在北京市房山区法院签下“社区矫正保证书”后,开始“回家服刑”。
这是北京市今年推出的司法改革措施之——社区矫正,这是执法人性化的体现。
再如刑事立法中的缓刑、假释制度是立法人性化的表现,说明法治人性化改革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以下从执法角度谈谈我国人性化执法的必要性。
二、目前我国刑事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3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研究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研究必须承认,中国的论文联盟大学教育,早已经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向现在的大众教育,法学专业作为热门专业,更是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
据中国社科院法学所《2021年中国法治蓝皮书》统计:截止2021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法学本科在校生达30万人左右。
在现行体制下,毕业论文是法学专业本科生顺利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必备条件,教育部门设置本科毕业论文的初衷在于检测学生在本科阶段是否学到了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然而,从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答辩和管理等环节来看,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论文指导、答辩和管理更侧重形式,毕业论文相同鸡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取消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声音也或有响起。
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对其经过四年学习是否具备运用法学专业知识能力的一次综合考察。
尽管毕业论文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学校一般也为学生安排较为充足的论文写作时间,但毕业生对本科毕业论文并不以为然,应付论文提交和过关更是自有一套方法在手,离开下载、剪贴、拼凑甚至抄袭,毕业论文简直无法炮制。
以被迫重视和一旦过关就严重鄙视的态度对待毕业论文,显然不可能写出什么具有个人体悟或者创新思想的论文来。
(一)写作态度不重视毕业论文在获得学位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学生无法忽略毕业论文的存在。
不过,毕业生们不会把毕业论文置于多么重要的位置,在很多学生心里,毕业论文充其量就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小小工序,论文写得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凑合着能过就得了。
考虑到撰写一份有质量的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一定的实际难度,各政法院校和开设法学专业的综合性高校,一般都要给毕业生安排半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自由支配,有些高校甚至在大三下学期就完成了毕业论文选题、确定指导教师、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等工作(我校自2021年开始就采取这样的做法)。
中国引进被告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作者:××指导教师:××[论文摘要]沉默权的实行是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要求,但在中国现今还没有确立被告沉默权制度。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实陈述”义务的存在,遏制这一制度在我国确立。
本文通过结合沉默权的历史渊源及在中国的现状,研究我国引进沉默权制度的必然性及可行性,并对我国引进被告沉默权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沉默权可行性必要性沉默权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可以对司法机关的讯问保持沉默,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并且不因拒绝陈述而被司法机关作出对其不利的法律推定的制度。
沉默权的实行是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沉默权制度是一个典型的舶来品。
沉默权问题是刑事诉讼中存在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在这一制度的背后,自然渗透着西方国家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
对沉默权在我国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探索和揭示,将有助于增进我国人对这一制度的了解和把握,也是我们进行法律移植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沉默权在中国的现状,沉默权在中国的必然性分析,论述我国引进被告沉默权的可行性,并提出我国应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被告沉默权的几点建议。
一、沉默权渊源和在中国的现状(一)沉默权的渊源沉默权是纠问诉讼程序的直接对立物,它是在人们反对纠问诉讼程序中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回答针对他提出的所有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其起源的历史从12世纪一直续到17世纪。
最为著名的是十七世纪的英国的李尔本案件,李尔本以“自己不能控告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拒绝宣誓。
在这一案件的审理中,沉默权被人们所主张,并得到承认。
①至此,沉默权在英国已经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并在1898年的《刑事证据法》中得以明确。
规定主要的内容是:1、被告人在受到讯问或指控时,如果被告没有提供的事实是指他所赖以进行辩护的任何事实,而期望这种事实由他提供是合理的,或者被告人没有提供事实的场合包括他被起诉之前的讯问阶段,这种讯问则需要警察事先向他作出警告,以及在被提起公诉或者被正式告知他可能受到起诉以后;那么,法庭或陪审团可以在法定的场合下下作出看起来适当的推论。
苏州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浅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构与改良学院:王健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零四级(2)班导师:***作者:学号:2005年4月25日目录导言……………………………………………………………………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特征……………………………………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责任构成与责任形式……………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构成…………………………… ()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形式……………………………() 三、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及不足………………………()(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 四、对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改良………………………()(一)逐步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 (二)改革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适用程序……………() (三)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方面的改良…………() 结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摘要: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和司法界长期以来所关注的,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维护民事主体的权利就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相关的法律主要是依据《民法通到》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但是目前看来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显然不够具体和完善。
笔者将就该问题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国内外司法实践谈一谈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构和改良。
关健词: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国外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制度改良Abstract: The spirit damage compensate related question always is, also further consummates the important topic our country socialism government by law construction which the law educational world and the judicial world pay attention since long ago which must have to solve.Maintains the civil main body the right to request us to establish the perfect spirit damage compensate the legal regime.In our country, the spirit damage compensate related law mainly is rests on "Civil law To pass through"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s relate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but at present looked like insufficiently is obviously concrete regarding the spirit damage compensate stipulation and perfect.The author on this question union correlation theories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judicial practice discussed our country spirit damage compensat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Key words:Spirit damage compensate; Spirit damage compensate scope; Our country spirit damage compensate system; Overseas spirit damage compensate system; System improvement浅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构与改良导言精神这一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涵义。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法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论文写作规范、选题、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为法学本科生提供写作指导,提高其论文质量。
关键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选题;结构;论证方法一、引言二、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1. 格式规范: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应遵循学校或学院规定的格式要求,包括字体、字号、行距、页边距等。
2. 内容规范:论文内容应真实、客观、严谨,避免抄袭和剽窃。
3. 引用规范:在论文中引用他人观点或数据时,应注明出处,遵循学术规范。
三、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 选题原则:选题应结合自身兴趣、专业特长和社会热点,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选题方法: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咨询导师等方式寻找合适的选题。
四、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结构1. 封面: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学院名称、提交日期等信息。
2. 摘要:简要概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3. 目录:列出论文各章节的和页码。
4. 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5. 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部分。
五、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论证方法1. 逻辑论证: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方法进行论证。
2. 实证论证: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案例等实证材料进行论证。
3. 比较论证:通过比较不同观点、不同制度、不同案例等进行论证。
六、结论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法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成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本文通过对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选题、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的探讨,为法学本科生提供了写作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对提高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处留空,待实际引用文献时填写]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法学毕业论文(5篇)法学毕业论文(5篇)法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一)医事法学毕业生就业特点1.医院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渠道。
五届毕业生到各级公立或民营医院就业的比例达20%,缘由在于:第一,医院亟需医法结合的人才。
“通过调查,现今只有22.7%的医院会配备医事法学专业人才,近乎68.2%医院会配备比较擅长沟通的医生,而会配备专业的律师仅仅占11.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医院在人才的配备与需求上消失了严峻偏差。
”[1]随着医院医疗质量平安管理的加强,医疗纠纷的投诉、调解和应诉的增加,医务部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人员需求也随着增大。
以往仅从临床医生中汲取医务人员的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具有医学背景的法律人才成为医务部招录的首选。
一方面由于绝大部分具有医学背景的医生都倾向选择临床实践的部门,较少选择医务部等理论性较强的部门工作;另一方面,医务部工作涉及到法律学问,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肯定的法律学问,因此,仅有医学背景的医生从事医务部工作,学问结构上存在欠缺,不利于医务部的进展,而具有医学背景的法律人才成为医院医务部招录人员的首要选择。
其次,医院招考条件相比公务员系统要求较低,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远远没有公务员系统高。
例如,省级三甲医院在招录时,只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这给毕业生很多留在城市的机会。
与此同时,相比传统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医事法学毕业生由于具有肯定的医学教育背景,在卫生事业单位考试和面试中具有肯定的专业特色优势。
第三,医院行政人员待遇高于基层公务员。
2.法检系统和公务员系统就业单位全部为基层单位。
随着国家公务员招录体制的改革,省级、市级甚至省会城市的区级单位招录公务员一是人数削减,二是法学专业学历要求都在硕士以上,大部分还要求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受,所以法学本科专业适合的岗位绝大部分是县(区)级或乡(镇)级单位。
(二)医事法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1.用人单位招录和职业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到医院就业存在的问题:(1)公立医院的招录门槛较高,要参与省、市一级的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考。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论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名称:法学
学习层次:本科
年级: 14 春
指导老师:***
职称:副教授
教学点:修水
九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题报告
课题内容(包括课题的现实意义、目前该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的重点及拟突破的难点等)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是启动诉讼救济的前置程序,“一裁二审”的处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作用,减轻人民法院工作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该制度自身固有的缺陷,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涉及到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各项内容的劳动争议也相应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争议案件总量持续大幅度上升,这种在劳动争议处理上以仲裁前置为诉讼前提的“先裁后审”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
从现代法治精神考虑,该制度不能实现劳动争议处理的公正、效率、效益的目标,不利于保护劳动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仲裁机构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原则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思考,努力构建一套适用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审裁协调的裁审模式,建立和谐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法制基础。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我国在劳动争议处理上以仲裁前置为诉讼前提的“先裁后审”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
本文主要研究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从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含义与特征出发,研究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
裁的关系,探讨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的协调对策,以期对完善我国劳动仲裁制度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从教材、网络及各项法规中查找我国关于《劳动法》的法律条文及法律依据;部分法学家的认识、观点;通过日常工作中走访调查当事人对《劳动法》一些看法收集和在实践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准备好相关资料后,理清自己思路开始进行写作。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是劳动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根据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与相关范畴的比较,在对我国关于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各种有代表性学说的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应当构建多元化的调解模式。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2016年3月6日—3月9日确定题目
2016年3月10日—3月15日开题报告
2016年3月16日—3月22日论文提纲
2016年3月23日—3月25日初稿
2016年3月25日—3月28日二稿
2016年4月1日—4月10日定稿
六、论文的写作提纲:
一、引言
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相关概念界定
(一)劳动诉讼的含义与特征
1.劳动诉讼的含义
2.劳动诉讼的特征
(二)劳动仲裁的含义与特征
1.劳动仲裁的含义
2.劳动仲裁的特征
三、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分析
(一)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联系
(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仲裁前置损害当事人诉权
2.“一裁二审”浪费社会资源
3.程序重叠弱化仲裁职能
四、我国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的协调
(一)确定裁审关系的基础
(二)构建多元化调解模式
五、总结
七、参考文献:
[1]陈俊.对完善劳动仲裁制度的再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05)
[2]宋涛.试论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问题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0(03)
[3]曹鸾骁.对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否定性评价——兼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违宪[J].理论界.2010(01)
[4]关怀.30年来我国劳动立法的光辉历程[J].朝阳法律评论.2011(01)
[5]朱蓉.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亟待完善[J].学习月刊.2012 (21)
[6]孙宝强.劳动合同法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J].开放导报.2013(03)
[7]邓珊珊.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再建构[J].法制与社会.2014(12)
[8]徐元彪,周茜.略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9]陈忠谦.从仲裁的本质谈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改革[J].仲裁研究.2012(04)
[10]余春艳.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4(06)
目录
一、引言
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相关概念界定
(一)劳动诉讼的含义与特征
1.劳动诉讼的含义
2.劳动诉讼的特征
(二)劳动仲裁的含义与特征
1.劳动仲裁的含义
2.劳动仲裁的特征
三、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分析
(一)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联系
(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仲裁前置损害当事人诉权
2.“一裁二审”浪费社会资源
3.程序重叠弱化仲裁职能
四、我国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的协调
(一)确定裁审关系的基础
(二)构建多元化调解模式
五、总结
论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
作者:xxx 指导老师:牛晓鹏
【内容提要】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一裁二审、仲裁前置”,劳动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未经仲裁机构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不得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
这种“先裁后审”的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出现了频繁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复杂导致劳动争议案件增多,案件性质日趋多样化,“一裁二审”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
本文主要研究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从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含义与特征出发,研究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探讨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的协调对策,以期对完善我国劳动仲裁制度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关键词】劳动诉讼劳动仲裁关系协调
一、引言
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是启动诉讼救济的前置程序,“一裁二审”的处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作用,减轻人民法院工作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该制度自身固有的缺陷,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涉及到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各项内容的劳动争议也相应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争议案件总量持续大幅度上升,这种在劳动争议处理上以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