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1)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是医学中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包括研究和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和技术。
神经病学的教学大纲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本文档将以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为题,分别从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大点一: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1. 了解神经系统的常见解剖结构以及其功能。
2.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区域的实际应用。
3. 学习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4. 掌握神经组织的细胞学组织学特征。
5. 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对人体功能的重要性。
大点二:神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 理解神经疾病的多种病因,如遗传、感染、创伤等。
2. 了解神经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如神经元退行性变、炎症等。
3. 学习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神经元损伤、炎症反应等。
4. 分析神经疾病的生理学和生化学改变对病理过程的影响。
5. 了解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机制与应用。
大点三: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与诊断1.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检查手段和诊断方法。
3.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与实验室检验。
4.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分级诊断。
5. 学习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大点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与康复1. 了解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学习药物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与副作用。
3. 掌握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适应症和操作技巧。
4. 学习康复治疗在神经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5. 理解终末期神经疾病的护理与病患安宁疗法。
大点五:神经病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1. 了解神经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2. 学习神经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3. 掌握神经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技术。
4. 了解神经治疗和干预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5. 展望神经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神经病学试题与答案1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型题]1.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不包括A.详细询问病史B.仔细的体格检查C.相关的辅助检查D.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E.试验治疗2.神经系统的组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包括大脑半球和小脑两部分。
B.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C.包括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两部分。
D.包括运动科研经费纩感觉系统两部分。
E.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3.下列哪项不正确?A.神经系统包括中柢神经节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B.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神经C.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节和脊神经D.有些神经疾病影像学检查可始终无阳性发现E.磁共振检查能取代临床方法来诊神经系统疾病4.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神经病学的目标A.发展神经科学B.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C.及时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D.尽可能地对症恰当治疗E.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5.神经病学的特性不包括A.疾病的复杂性B.症状的特异性C.诊断的依赖性D.疾病的严重性E.疾病的难治性6.医学生在神经病学的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但除外A.重点掌握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科基本操作B.熟悉定位和定性诊断C.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D.重点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掌握危重病的抢救E.掌握神经遗传病7.医学生的学习方法,应除外A.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B.结合神经系统主要解剖生理和病理C.以研读参考书为突破口D.联系症状学和临床实际E.采取综合分析和整体观点,逐步提高临床技能[X型题]8.神经系统症状按发病机制可分为:A.缺血症状B.缺损症状C.刺激症状D.释放症状E.休克症状二、简答题1.神经病学研究内容包括哪些?2.神经系统包括哪两个部分?3.什么是神经系统?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如何?5.神经病学的目标是什么?6.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E 2.B 3.E 4.D 5.B 6.E 7.CX型题8.BCDE二、简答题1.神经病学研究内容包括哪些?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专业《神经病学》试题(含答案)(1)一、单选题(共60题,90分)1、下列哪项表述不符合延髓背外侧综合征A、眩晕、恶心、呕吐、眼震B、病灶对侧偏瘫C、病灶侧Horner综合征D、交叉性感觉障碍正确答案: B2、下述哪项不是晕厥与癎性发作的鉴别点A、是否有肢体抽动B、是否有舌咬伤及尿失禁C、有否意识障碍D、发作时脑电图改变正确答案: C3、关于脊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A、共有28对B、脊神经在皮肤的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C、前根躯体感觉纤维D、脊神经是含有两种种成分的混合性神经正确答案: B4、下列哪项不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特点?()A、肝硬化B、脑部病变以苍白球最为明显C、肾功能损害D、血清铜蓝蛋白降低E、肝铜增高正确答案: B5、左旋多巴常见的远期并发症有()A、剂末现象和“开-关”现象B、症状波动和“开-关”现象C、症状波动和异动症D、症状波动和肌张力障碍E、剂末现象和异动症正确答案: C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A、上颌支纯酒精注射B、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C、抗癫痫药物治疗D、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E、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正确答案: C7、对于多系统萎缩的患者,临床可选用的检查是()A、基因检测B、卧立位血压测定C、肌电图D、神经心理测评E、腰椎穿刺正确答案: B8、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患者从卧位转为站立位(或至少60°的直立倾斜试验)后3分钟内出现A、收缩压下降≥3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B、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C、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5mmHgD、收缩压下降≥4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20mmHg正确答案: B9、关于舌下神经,错误的是A、支配舌肌运动B、为躯体运动神经C、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D、舌向内回缩是颏舌肌的作用E、经舌下神经管出颅正确答案: D10、双侧皮质脊髓束发生交叉的部位在A、脑桥B、中脑C、内囊D、胼胝体E、延髓正确答案: E11、下列哪项不是共济运动检查的项目A、指鼻试验B、反击征C、跟膝胫试验D、闭目难立征E、体位变换试验正确答案: E12、50岁男性,自觉走路地面不平,似踩棉花感。
病历分析1.男患,39岁,以“双下肢麻木、无力,伴排尿费力、大便干燥2天”为主诉入院。
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既往健康。
查体:神清,言语流利,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双侧T4以下深浅感觉消失,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尿潴留。
试述:(1)临床诊断为何种疾病?(2)为明确诊断还应进一步做哪些检查?(3)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列出疾病名称即可)?(4)简述其治疗原则。
答:(1)诊断: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2)还应做的检查:①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及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个别急性期可有椎管理阻塞现象。
②MRI:脊髓肿胀,长T1T2信号。
③长脊髓病变者应做水通道蛋白检查(3)鉴别:①急性硬脊膜外脓肿;②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③脊髓出血;④脊髓压迫;⑤结核脊髓炎;⑥梅毒性脊髓炎。
(4)治疗原则:首先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疾病,对非特异性急性横惯性脊髓炎的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和预防并发症。
2.患者,男性,21岁,一周前有腹泻史。
此次因“四肢乏力3天”就诊。
入院前三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行走费力,症状逐渐加重,次日不能行走,且双上肢出现乏力,第三天晨起发现进食困难,饮水有呛咳,大小便可自解。
查体:神志清,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双眼闭目力弱,双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示齿困难,双侧软腭上抬力弱,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减弱,伸舌居中,双上肢肌力近端3级,远端4级,双下肢肌力近端1级,远端2级,四肢肌张力降低,双侧肱二头肌反射(+),双膝反射及踝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
双手手腕以下、双下肢膝关节平面以下痛觉减退。
颈软,克氏征(-)、布氏征(-),小便自解。
试述:(1)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试述诊断依据。
(3)为明确诊断尚需做哪些辅助检查?(4)需与哪些疾病鉴别?(5)该病的治疗首选什么?(6)本病最主要的危险是什么?临床上应如何观察?(7)发病第5天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测动脉氧分压50mmHg,患者应立即采取何种治疗措施?答:(1)最可能的诊断: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即格林巴利综合征。
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一、选择题【A型题】Ⅰ.意识障碍1.影响意识的最重要的结构是:A.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B.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系统C.大脑半球D.小脑E.基底节2.某患者能唤醒,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勉强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即又入睡,这种意识状态是:A.嗜睡B.昏睡C.昏迷D.谵妄E.意识模糊3.患者处于较深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能唤醒,醒后模糊做答,旋即熟睡。
此时为:A.嗜睡B.昏睡C.浅昏迷D.中昏迷E.深昏迷Ⅱ.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5.患者为右利手,意识清,能理解他人讲话内容,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图,病变在:A.左侧额上回后部B.左侧额中回后部C.左侧额下回后部D.左侧角回E.左侧顶上小叶Ⅴ.眼球运动障碍9.霍纳(Horner)综合征由下列哪种病因引起A.眼交感神经麻痹B.眼交感神经兴奋C.眼副交感神经麻痹D.眼副交感神经兴奋E.动眼神经麻痹10.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光反射消失,对侧间接光反射正常,病损位于:A.对侧视神经B.同侧视神经C.对侧动眼神经D.同侧动眼神经E.同侧视神经及动眼神经14.62岁女性,因口角歪斜两日来诊。
查体双眼闭合有力,示齿口角左偏,该体征是:A.中枢性面瘫B.周围性面瘫C.三叉神经运动支损害D.舌咽神经损害E.迷走神经损害15.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瘫区别是:A.前者额纹消失B.后者病变在皮质脑干束C.前者多有舌前2/3味觉改变D.后者眼睑闭合无力E.前者口角下垂16.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正确的是:A.镫骨肌支以下面神经损害有听觉过敏B.膝状神经节及其附近面神经损害可出现Hunt综合征C.舌前2/3味觉障碍提示面神经管外鼓索神经病变D.一侧面下部肌肉瘫痪提示病变在皮质脑干束E.可以反复发作Ⅹ.躯体感觉障碍23.下列感觉障碍部位的哪项判断不正确:A.周围神经末梢性损害可出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子型深、浅感觉障碍B.脊髓半侧损害可出现病变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C.延髓背外侧病损可出现同侧面部与对侧躯体交叉性感觉障碍D.丘脑病损可引起同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深感觉障碍重于浅感觉E.皮质性感觉障碍主要表现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等复合感觉障碍24.脊髓病导致音叉振动觉及位置觉缺失的病变部位在:A.前庭脊髓束B.红核脊髓束C.脊髓小脑束D.脊髓丘脑束E.薄束与楔束25.C5~T2脊髓前连合受损可出现:A.双上肢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B.双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C.双上肢及上胸部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D.双上肢及上胸部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E.双上肢痛温觉及触觉障碍,深感觉保留26.脊髓横贯性损害引起感觉障碍的特点是:A.形状不规则的条块状感觉障碍B.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觉缺失C.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痛温觉缺失伴自发性疼痛D.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感觉异常和感觉过敏E.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27.一侧面部及对侧躯体痛温觉缺失的病损部位在:A.中脑背盖部B.桥脑背盖部C.桥脑基底部D.延髓背外侧部E.延髓基底部28.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及感觉过敏,病变部位在:A.顶叶感觉皮质B.内囊或基底节区C.丘脑D.中脑E.桥脑29.内囊受损感觉障碍的特点是:A.对侧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B.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C.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伴自发性疼痛D.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伴感觉过度E.交叉性感觉减退或缺失30.脊髓半侧损害感觉障碍表现为:A.受损平面以下同侧痛温觉障碍,对侧深感觉障碍B.受损节段呈节段性痛温觉障碍,对侧深感觉障碍C.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D.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触觉障碍E.受损平面以下深、浅感觉障碍31.患者右下肢无力3个月,左下半身麻本,检查左乳头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右膝腱反射亢进,右Babinski(+),右髂前上棘以下音叉振动觉减退,右足趾位置觉减退,病变为:B.右侧T4水平半侧损害C.左侧T4水平半侧损害D.右侧T4水平后索损害E.左侧T4水平后索损害32.患者左上肢深、浅感觉减退,实体觉、皮肤定位觉及两点辨别觉明显障碍,伴左上肢发作性感觉异常,病损部位在:A.左侧颈髓后根B.左侧颈膨大后角C.右侧丘脑D.右侧顶叶皮质下白质E.右侧顶叶皮质35.30岁男性,双上肢针刺不知疼痛,热水烫无知觉。
神经病学之舌下神经规范(1)
随着神经病学的不断发展,舌下神经规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认
识到。
舌下神经是我们口腔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神经,它与味觉、咀嚼、吞咽等方面的功能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保持这一神经的规范,以保
持口腔健康。
以下是舌下神经规范的相关内容:
1. 舌下神经的位置:舌下神经是位于颈部神经动脉束下的一条神经,
其穿越口腔口底下和舌骨附着处之间的肌肉和软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区域常常会有炎症和损伤,所以在口腔保健中应尽量避免过度摩擦。
2. 舌下神经的功能:舌下神经对于舌头的运动、味觉以及口腔的秘唾
液分泌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舌下神经的健康与口腔健康密切相关。
3. 舌下神经规范的方法:舌下神经规范的方法包括舌侧面按摩、饮食
控制、维生素补充等。
通过舌侧面按摩可以刺激舌下神经,增加血液
循环,有助于恢复和保护该神经的功能。
此外,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
维生素补充也能有效地保护舌下神经。
4. 舌下神经疾患的治疗:舌下神经疾患主要包括舌下神经炎、舌下神
经麻痹等,需要及时治疗。
一般情况下,舌下神经炎的治疗方法包括
口腔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物理治疗等。
而对于舌下神经麻痹,则需
要通过手术和物理治疗等方法予以治疗,以恢复舌下神经的功能。
总之,舌下神经规范对于口腔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注意保持舌下神经的健康和规范,同时对于相关疾患要及时进行治疗,以保证身体健康。
神经病学教法(二)1.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完成教学改革,教师必须深透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按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优化选择, 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
另外,教师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神经病牵涉内科、外科、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等知识,还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作为神经病学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不能满足于一本教科书,即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该有“一桶水”。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之一,教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多病种自己都诊治过,这样在讲课中就能联系临床病例,联系实际。
这就要求神经病学教师多到临床实践,多接触病例,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2]。
当今,医学科学发展很快,作为教师要多看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发展新动态,能在课堂中介绍给学生,并要深入浅出,使学生听得懂,这样,使学生的知识不只限于教科书,而对此门学科的新进展有所了解。
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达到以点带面、以纲带目、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适时选择穿插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还应按照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教学内容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更易理解掌握。
在教学中加强脑血管病、脊髓疾病等重点内容的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对讲授时数及示教时数进行不同的安排,在定位诊断教学中增加示教时数,减少了讲授时数,在教学中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搞好教学时间的设计:课堂教学必须完成好教学时间的设计。
教学是在一定时间长度完成,每门教学内容都有教学计划时间。
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单一课时缩短,教学内容增加,使教学设计尤显重要,因此应加强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划,按照课程总的教学时间,合理划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的划分应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决定,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互相适应。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②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2.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①当锥体束受损后,刺激足底外侧引起拇指背屈和其他足趾扇形散开②重要的病理性反射,锥体受损的特征性反射,也称病理性趾反射或拇指背屈征③1y内婴儿出现此征可为正常。
3.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见于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阻塞的外侧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分缺血性损害。
主要表现为前庭核、舌咽、迷走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束、下行交感神经束、脊丘束损害。
4.Millard-Gubler综合征:又称脑桥腹下部综合征。
破坏同侧展神经、面神经和锥体束,引起同侧展神经麻痹、同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
也可能有对侧偏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丘束受损)。
5.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①见于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而出现两侧中枢性偏瘫②除中脑支配的眼球运动尚存在外,病人丧失任何运动、表达的能力③脑干网状结构和体感觉传导通路未受损,病人的感觉和意识基本正常,只能以眨眼或眼球运动示意。
6.Foville syndrome综合征:①脑桥内侧部肿瘤破坏同侧展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②引起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病侧面瘫及对侧肢体偏瘫7.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
①中脑腹侧及大脑脚底肿瘤破坏同侧动眼N和锥体束②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③多小脑幕裂孔疝。
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额部无汗,交感神经)⑤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三叉神经脊束)、对侧偏身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侧束)。
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动脉延髓缺血性损害。
脊髓半侧损害,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及7,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1根据损害部位不同,眼肌麻痹可以分为: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2 脑血管病的病因: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其他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假肥大型Duchenne(DMD)X连锁隐性遗传;Becker(BMD)X 连锁隐性遗传(2)面肩肱型FSHD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常隐或常显(4)眼咽型常显(5)Emery-dreifuss EDMD X连锁隐性(6)眼肌型Kiloh-Nevin型常显2: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3:意识障碍分类(1)嗜睡是程度最浅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经常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较轻微的刺激即可被唤醒,醒后意识活动接近正常,但对周围环境的鉴别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又复入睡。
(2)昏睡(混蚀)较嗜睡更深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范围明显缩小,精神活动极迟钝,对较强刺激有反应。
不易唤醒,醒时睁眼,但缺乏表情,对反复问话仅难作简单回答,回答时含混不清,常答非所问,各种反射活动存在。
(3)昏迷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
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
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三度: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
深昏迷: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弛、去大脑强直等。
极度昏迷:又称脑死亡。
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脑功能丧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影响。
(4)去大脑皮质状态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它与昏迷不同,是大脑皮质受到严重的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大脑皮质下及脑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种特殊状态。
有觉醒和睡眠周期。
觉醒时睁开眼睛,各种生理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乏意识活动,故有“瞪目昏迷”、“醒状昏迷”之称。
患者常可较长期存活。
常见于各种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各种脑炎、严重颅脑外伤后等。
(5)谵妄系一种特殊类型意识障碍。
在意识模糊的同时,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如躁动不安、喃喃自语、抗拒喊叫等。
有丰富的视幻觉和错觉。
夜间较重,多持续数日。
见于感染中毒性脑病、颅脑外伤等。
事后可部分回忆而有如梦境,或完全不能回忆。
(6)意识模糊表现为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4,三叉神经痛首选卡马西平。
5,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多起病隐匿,慢性病程,也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缺乏结核接触史,症状往往轻重不一,其自然病程发展一般表现为: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倦怠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脑实质损害如早期未能及时治疗,发病4~8周时常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如精神萎靡、淡漠、谵妄或妄想,部分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昏睡或意识模糊;肢体瘫痪如因结核性动脉炎所致,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交叉瘫等;如由结核瘤或脑脊髓蛛网膜炎引起,表现为类似肿瘤的慢性瘫痪。
脑神经损害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以动眼、外展、面和视神经最易受累,表现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老年人TBM的特点头痛、呕吐较轻,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约半数患者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但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结核性动脉内膜1)隐球菌性脑膜炎: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与TBM病程和CSF改变相似,TBM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时不易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鉴别,应尽量寻找结核菌和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室证据。
2)化脓性脑膜炎:重症TBM临床表现与化脓性脑膜炎相似,CSF细胞数>1000×10∧6/L和分类中性粒细胞占优势时更难以鉴别,必要时可双向治疗。
3)病毒性脑膜炎:轻型或早期TBM脑脊液改变和病毒性脑膜炎相似,可同时抗结核与抗病毒治疗,边观察、边寻找诊断证据。
病毒感染通常有自限性,4周左右明显好转或痊愈,而TBM病程迁延,不能短期治愈。
4)结节病性脑膜炎:结节病是累及多脏器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肺和淋巴结多见,常累及脑膜及周围神经,尸检发现脑膜受累占100%,但临床仅64%的患者有脑膜受累症状及体征。
颅内压正常或增高,70%的患者CSF细胞数增多,蛋白增高(达20g/l),糖降低(0.8-2.2mmol/l)。
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病毒性脑膜炎是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疾病,引起本病的病毒中肠道病毒最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
但婴幼儿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者较少。
部分病例可表现轻微脑实质受累,出现轻度意识障碍,如嗜睡。
神经系统以外的伴随症状常可为诊断提供线索,如腮腺炎病毒脑炎常有腮腺及颌下腺肿痛,肠道病毒感染常有皮疹,EB病毒感染常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病毒性脑膜炎的基本特征是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一般为数日至2周,预后大多良好。
典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前驱期多有发热、恶心、厌食、呕吐、视物模糊、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其后迅速出现头痛,畏光、喷射性呕吐、惊厥、颈项强直、嗜睡、神智改变等脑实质受累的表现,重者出现昏迷、惊觉持续状态和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查体可有偏瘫、锥体束征阳性、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认知障碍。
伴有颅压高的病人可有瞳孔大小异常、呼吸异常等。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通常持续数日至2-3周,但恢复可能较慢,需数周至数月才能恢复至最大限度。
重症患儿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辅助检查血象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C反应蛋白不高。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或微混浊,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脑脊液直接图片无细菌发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对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病毒学分析。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需要与其他病原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
由于上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需要结合病史、脑脊液检查及病原学分析进行鉴别。
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出血、脑膜白血病、高热惊厥等也需要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三简答1视乳头水肿与其他眼部疾病的鉴别(表格)症状和体征;视力;视野;眼底,视乳头隆起;视网膜血管;出血;(1)视乳头水肿:早期常正常,晚期减退;晚期盲点扩大,周边部视野缺损;>2个屈光度;静脉淤血;可见点片状出血;(2)视神经乳头炎:早期迅速减退;向心性视野缩小;<2个屈光度;动脉静脉充血;出血少见;(3)假性视神经水肿:正常;正常;<2个屈光度;血管充盈;无;(4,)高血压性眼底改变:常不受影响;不定;可达3~6个屈光度;动脉硬化改变明显;多见且广泛;2脑死亡确定标准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脑干反射完全消失,瞳孔散大固定;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人工呼吸机维持换气;脑电图提示脑电活动消失,呈一直线;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无脑血流灌注现象;体感诱发电位提示脑干功能丧失;上述情况持续时间至少12小时,经各种抢救无效;需除外急性药物中毒、低温和内分泌代谢疾病等。
3,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是指针对已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患者,寻找卒中事件病因并加以纠正,从而达到降低卒中复发的目的。
(1)病因预防,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病因预防,基本与一级预防相同。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放生过缺铁性卒中患者,建议常规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应用阿司匹林75~150mg/d,对有胃溃疡病史、阿司匹林抵抗或不能耐受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75mg/d。
(3)抗凝治疗对已明确诊断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应使用华法林治疗。
(4)干预短暂性缺血性发作反复TIA患者发生完全性卒中风险极大,所以应积极寻找并治疗TIA的病因。
5,帕金森临床表现60岁以后发病,男稍多于女,隐匿起行,缓慢进展。
【主要症状】(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震颤频率;休息时明显,运动时减轻或消失,故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铅管样强直:被动地做伸屈肢体时遇到的阻力;齿轮样强直:肌强直合并震颤所致);运动迟缓(患者有不同程度主动运动减少和随意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姿势反射障碍:容易向前或向后倾斜而跌到,躯干屈曲,弯腰曲背,膝、肘和掌指关节屈曲;)。
【次要症状】(非运动症状):精神症状(情绪障碍,焦虑或抑郁);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减退,执行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血管反射异常,直立性低血压)。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
【辅助检查】脑脊液(CSF):CSF常规检查正常;尿:血、尿常规检查正常;影像学:颅脑CT检查正常。
【治疗原则】综合治疗(药物、手术、康复、心理);【用药原则】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以较小计量达到满意疗效。
【治疗的药物】抗胆碱能药物金刚烷胺、左旋多巴、DA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胺6,重症肌无力临床分型(Osserman)(1)成年型(Osserman)Ⅰ.眼肌型(15%~20%)ⅡA. 轻度全身型(30%)缓慢进展的无危象,药物反应好。
ⅡB.中度全身型(25%)严重累及骨骼肌和延髓肌但无危象,药物治疗不满意。
Ⅲ.急性重症型(15%) 快速进展伴呼吸危象,药物效差,高胸腺瘤死亡率高。
Ⅳ.迟发重症型(10%)症状同Ⅲ,但从Ⅰ到Ⅱ稳缓进超2 年。
V.肌萎缩型少数患者肌无力伴肌萎缩(2)儿童型1新生儿型;2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3 少年型。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肌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感觉Senses是感受器接受到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
感觉可以分为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味觉和嗅觉)和一般感觉{浅感觉【痛、温、触】、深感觉【运动、位置、振动】、复合【实体、图形、两点辨别、定位、重量】}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功能;并通过人们的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等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