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条杉天牛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8.40 KB
- 文档页数:4
双条杉天牛测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项目基本情况:密云县侧柏林分布面积2.07万公顷,而双条杉天牛是危害侧柏、桧柏的主要蛀干害虫。
到2005年底双条杉天牛的发生危害面积达667hm2。
2001-2005年,密云县林业局开展了人工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技术研究和双条杉天牛发生期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
2、主要技术内容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内容:⑴诱木防治:2001-2005年2月初在侧柏林区选择代表性地段放置诱木20根,待5月下旬将试验组诱木按蜂虫5:1比例释放肿腿蜂,当年9,10月进行防治效果调查。
⑵林间防治:2001-2005年的5月下旬在侧柏林区内每隔15-20m 的间距布点放蜂,每667m2布点2~3个。
每年9-10月进行侧柏被害率,肿腿蜂寄生率和双条杉天牛虫口密度调查。
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试验比较:2004年2月底采伐诱木30根,化学防治组于2004年3中-4下旬用5%高效氯氰菊脂乳油1000倍与50%氧化乐果2000倍混合液喷干4次,每次间隔1周;生物防治组于2004年5月27日释放管氏肿腿蜂;对照组不做处理。
当年10月底将30根诱木劈开,记录诱木中双条杉天牛数量,计算防治效果。
⑷放蜂数量对双条杉天牛寄生率的影响:2005年2月底采伐诱木40根,分成4组分别释放200、400、600、800头肿腿蜂,2005年10月2日进行寄生效果调查。
双条杉天牛发生期测报技术研究内容:⑴越冬虫态情况研究:2004年12月选择诱木3根,劈开诱木,调查越冬虫态,对2005年诱集的越冬成虫,进行成虫性别鉴别,并剖查一定数量的雌成虫,计算雌成虫怀卵量。
⑵越冬成虫出孔期和雌雄性比观察:2004年2月下旬、2005年2月下旬,在侧柏林区选择代表性地段放置4个诱木堆,共放诱木68根。
每天14-16时观察诱木成虫出孔量,观察越冬成虫出孔始期与气温关系。
⑶诱木数量对诱集出孔越冬成虫数量影响:2004年3月采伐诱木26根,每天14-16时观察记录诱木成虫出孔量,计算诱木数量对诱集出孔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
L i n y e z a i p e i双条杉是白柏类和侧柏类主要的植物类型,而双条杉天牛是其主要的蛀干性昆虫。
其在房山区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分布广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柏属植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侧柏和桧柏是山区和丘陵地区主要的造林植物,其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为了加强有效控制双条杉天牛的危害,采取固定标准地、田间随机调查,室内、室外观察相结合方式,详细研究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双条杉天牛在北京房山地区1年发生1代。
药剂防治适期为成虫高峰期,43%噻虫啉微囊悬浮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液喷雾,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双条杉成虫的诱集效果方面,引诱剂的表现要比诱木好。
在加强检疫基础上,建议辅助人工防治、营林措施、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对其防控。
双条杉天牛是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山西、东北、北京、安徽,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朝鲜、日本。
危害侧柏、桧柏、罗汉松等树木的衰弱木、枯立木和新砍伐的树木。
幼虫会蚕食树木的树皮以及树干,切断水分和养分的输送,使其黄化,导致树木的状况迅速恶化,甚至在风雪天气中出现倒折的情况,使整个或整棵大树迅速枯萎。
幼虫蛀入树枝、干皮层、边缘木材等处,蛀蚀木材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凹槽,使木材的皮下积存着大量的木屑和粪便,从而影响了木材的传导能力,使其在初期难以察觉,难以控制。
北京西山地区多见于70-80年代,危害株数23%,每年死亡约3300棵,对香山、卧佛寺、八大处、颐和园等地的古柏造成一定的危害,而且对观赏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华东、华北、西北地区的危害日益突出,特别是虚弱的松柏更是危害较大。
柏类是房山区重要的绿化植物,其占地面积约23.1000公顷,占全省森林覆盖率29.5%,是该区重要的绿化植物。
由于其危险性较大,难以被察觉,而且对某些松柏特别是古柏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侧柏双条杉天牛防治技术摘要:双条杉天牛对侧柏等柏科植物危害严重,防治困难。
通过实践总结了人工防治、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效果不错的防治方法。
双条杉天牛又名蛀木虫,属鞘翅目、天牛科,危害侧柏等柏科植物,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为我国确定的森林检疫对象之一。
主要以幼虫在树皮下串食危害,把木质部表面蛀成弯曲不规则的蛀道,寄主被害后树势衰弱,针叶渐枯,危害枝干皮层一圈后,整株死亡,成虫期(侵入期)在每年4—5月,防治比较困难。
国内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和河北保定、张家口等地区,近年来传入玉田县。
通过对我县郭家屯乡东大泉等村侧柏山林防治实践,在加强检疫,避免虫源传入和扩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以下几种防治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一、加强管理,及时清理虫源木。
双条杉天牛多危害树势弱和管理养护粗放的柏树。
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是控制其危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首先,尽量把大量栽植侧柏、桧柏(特别是大苗)的时间与双条杉天牛的侵入期(4-5月)错开,如果改为雨季,不但符合针叶树的生理规律,有利柏树的成活和生长,同时又错开了双条杉天牛的发生时间,对控制双条杉天牛的危害极为有利。
其次,对新移植的柏树、蜀桧、杉类植物要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减少受害。
第三,将被双条杉天牛危害的枯死木、濒死木及风折枝及时清理出林中,集中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后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虫源基数、避免造成新的虫源蔓延。
二、药剂防治。
1、树体喷药。
首先, 4月份左右成虫出孔期喷施20%康福多浓可溶剂800--1000倍液封杀成虫和卵。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应加入千分之二平平加(化工商品)渗透剂。
其次,对新移植的柏树用50%久效磷50-60倍液进行药剂封干,可以有效避免害虫借缓苗之机侵入。
第三,在成虫羽化盛期前(约5月中旬左右)采用地面常量或超低量喷洒绿色威雷150-250倍液以杀灭成虫。
2、根埋毒土。
在有虫树根部按每公分胸径1~2克呋喃丹的比例配制好毒土,埋于树根30公分范围内,浇透水,利用树体自身吸力将药吸入树体内,杀灭天牛幼虫。
道路绿化带中双条杉天牛的综合防治发布时间:2022-12-04T02:18:59.765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4期7月作者:张浩[导读] 道路绿化带中,桧柏类树木是最常用的常绿树种,而双条杉天牛是危害桧柏类树木的主要害虫姓名:张浩身份证:21102219930912**** 摘要道路绿化带中,桧柏类树木是最常用的常绿树种,而双条杉天牛是危害桧柏类树木的主要害虫。
由于特殊的立地条件,道路绿化中的桧柏类树木更易遭到双条杉天牛的破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从东营市道路绿化的特点,从设计施工及种植养护出发,阐述了道路绿化中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措施和手段。
主题词道路绿化桧柏类双条杉条牛综合防治1引言2010年东营市庐山路及北二路道路绿化带中,龙柏遭受蛀干害虫的严重危害,短短几周之内,损失上千株,经过多方努力,才将其控制住。
经过专家鉴定,这种害虫为双条杉天牛,是一种严重危害桧柏类类植物的蛀干害虫。
2背景桧柏类植物如龙柏、蜀桧等,由于其四季常绿,树态优美,在东营地区,它是道路绿化用量较大的常绿植物。
但是道路绿地的环境条件比较恶劣, 苗木长势弱, 更容易遭受双条杉天牛的危害。
加之龙柏都是成排成组种植,距离较近,一旦有部分树苗感染虫害,会很快传播到同品种的树苗上,造成更大规模的虫害。
但由于双条杉天牛的生活史具有发育周期长、羽化不集中的特点,致使该虫的防治难度加大,已成为危害东营地区园林绿化的突出问题。
纵观双条杉天牛的研究,防治技术仍不成熟,还没有找到能够有效防治双条杉天牛的手段。
道路绿化带内的双条杉天牛防治更是鲜有成功经验可以直接借鉴。
3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 3.1 生物学特性双条杉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主要为害侧柏属、圆柏属、扁柏属及柏木等绿化树木,是世界性的害虫,属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
双条杉天牛成虫体长 10 毫米左右 ,圆筒形 ,黑褐色或棕色,全身密生黄色绒毛,前翅中央有两条黑色横带;卵长1.6毫米左右,长椭圆形,初产时白色透明,后期变为淡黄色;幼虫的体长为 15 毫米左右,头大、胸宽、无足、乳白色。
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双条杉天牛是一种对树木危害极大的害虫,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治双条杉天牛,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一、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双条杉天牛成虫体长约 10 至 18 毫米,体型呈扁圆筒形。
其体色多为棕褐色或黑褐色,全身密布短绒毛。
雄虫的触角比雌虫略长,超过体长的一半。
幼虫体长约 20 毫米,头部为褐色,体为乳白色,前胸背板有一个“凸”字形的骨化区。
2、生活习性双条杉天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规律。
成虫通常在春季出现,喜欢在晴天的中午前后活动,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它们主要在树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产卵,产卵前会先在树皮上咬出刻槽。
3、寄主范围双条杉天牛主要危害柏科植物,如侧柏、桧柏等,尤其喜欢侵害生长衰弱的树木。
4、发育过程双条杉天牛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被害树木的木质部内越冬。
次年春天,幼虫开始继续蛀食,老熟幼虫在蛀道内化蛹,蛹期约 10 至 15 天。
成虫羽化后,在树干上咬出圆形羽化孔飞出。
二、双条杉天牛的危害双条杉天牛主要通过幼虫蛀食树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破坏树木的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导致树木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树木死亡。
而且,被侵害的树木容易受到风折、干枯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危害的程度。
三、双条杉天牛的防治措施1、加强检疫加强对苗木、木材的检疫工作,严禁带虫苗木、木材的调运和使用,从源头上杜绝双条杉天牛的传播和扩散。
2、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增加树种的多样性,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抗虫能力。
加强林木的抚育管理,及时清除衰弱木、濒死木和虫害木,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增强树木的生长势。
3、物理防治(1)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2)人工捕捉成虫,在成虫活动期,组织人员进行人工捕捉。
(3)刮除树皮上的虫卵和初孵幼虫,减少虫口基数。
4、生物防治(1)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肿腿蜂、花绒寄甲等,对双条杉天牛进行自然控制。
双条杉天牛信息素
双条杉天牛信息素是一种捕抓昆虫陷阱,通过散发一种有效的性气味来吸引松树林的双条杉天牛,从而达到捕获的目的,能有效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减少各种柏木、松木死树,双条杉天牛信息素,是综合防治双条杉天牛的有效措施之一。
双条杉天牛是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危害侧柏等柏科植物,幼虫取食于皮、木之间,切断水分、养分的输送,引起针叶黄化,长势衰退,重则引起风折、雪折,严重时很快造成整株或整枝树木死亡。
直接影响杉、柏的速生丰产和优质良材的形成。
双条杉天牛成虫,体长约10mm,圆筒形略扁,黑褐色至棕色。
前翅中央及末端具2条黑色横宽带,两黑带间为棕黄色,翅前端驼色。
卵,长1.6mm,长椭圆形,白色。
末龄幼虫,体长15mm,乳白色,圆筒形略扁,胸部略宽,头黄褐色,无足。
蛹,长约15mm,浅黄色。
粗鞘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征及防治摘要粗鞘双条杉天牛属于杉木毁灭性的虫害之一。
道真县大堡山国有林场主要以杉木和柳杉为主,大面积受到粗鞘双条杉天的危害,是国家级重点病虫害防治工程项目,项目从2004年到2010年全面完成。
本文笔者根据这几年防治中的观察和监测预报,总结分析了粗鞘双条杉天牛的生活史、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征,同时分析了其虫害发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天敌、农业防治、加强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希望以此来提高提高杉木林的保护,为日后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粗鞘双条杉天牛;虫害防治;生物学特征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71-0137-01粗鞘双条杉天牛又名皱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sinoauster Motschulaky),属于鞘翅目天牛科。
该天牛主要分布于江苏、贵州、浙江、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自治区)。
该虫的主要寄主为杉木。
以幼虫在树干边材和韧皮部蛀食,使得杉木发生枯死的毁灭性虫害现象。
近几年来对该虫的研究文献较多,现根据本地发生情况对其生物学特征及防治总结如下。
1 粗鞘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征1.1 生活史粗鞘双条杉天牛在多数地区1a1代,以成虫的形式在树干蛀道蛹室内进行越冬;也有部分地区2a1代,第一年以幼虫形式越冬,第二年以成虫形式越冬。
以该虫发生在道真县大堡山林场为例,该虫在道真县1a发生1代,同时以成虫越冬,并于翌年3月中旬出孔交尾。
4月上旬孵化幼虫,同时幼虫逐渐蛀入木质部,一直危害到9月上旬。
1.2 生活习性1.2.1 成虫成虫雌雄性的比例大约为 1.65:1.成虫在出木前首先将侵入孔的木屑及粪便排开,同时咬破树皮将其做成羽化孔,待到一定合适条件时,出木活动。
成虫不善飞翔,一般通过快速频繁的爬行实现活动,若恰逢一些降雨或降温天气,将会躲在一些老树皮裂缝、树节枝丛或松土中等。
雌虫交尾1-3天后逐渐开始产卵;卵主要产在2 m以下的树皮缝内。
双条杉天牛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摘要:双条衫天牛主要危害柏类树木,具有隐蔽、爆发、不易防治等特点,对生态林、城市景观树木危害巨大,严重影响城市环境。
文章从双条衫天牛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发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关键词:双条衫天牛;柏类树木;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1双条杉天牛的发现与分布调查1.1该虫害在蓬莱市的分布调查2008年5—6月份,蓬莱市林业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基本查清了双条杉天牛的分布和危害情况。
蓬莱市的双条杉天牛集中分布在蓬水路绿化带、206国道烟蓬线绿化带、南王立交桥周围绿化带以及睡虎山、小门家抓髻山、城西西大山等地,发生面积达1.3万亩,占蓬莱市柏类林木总面积的46%,发生虫害地块,虫株率一般在10%以下,但严重的地块,虫株率达50%以上,有的成片死亡。
1.2双条杉天牛发生的危害特点双条杉天牛整个生活史大部分时间是在树干中度过,因此它的早期危害极具隐蔽性,并且防治有一定的困难。
当开始发现明显的个别树木的虫害症状,此时已是病虫害的爆发时期,如没有给与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对于染病的树木将是毁灭性的。
双条杉天牛成虫喜寻找生长势弱、含水量低的柏树枝干及被压木、风折枝等处活动交尾产卵。
近年来本地连续发生的干旱、暖冬造成柏树含水量低、树势衰弱。
加之本地林区多年来未能及时清除树冠下的枯枝、病虫枝、风折枝、被压木,造成林内通透条件差,树木长势弱,为此虫产卵提供了有利场所。
2 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2.1实验地概况206国道烟蓬线绿化带是2005年建成,总面积103.7万平方米,以园林绿化为主,栽植5多万棵龙柏、蜀桧以及7万平米的小龙柏绿篱,柏类树木面积占总面积的25%,标准地为龙柏,栽植密度2米×2米,属于三年以上稳定林分。
蓬水路两侧绿化带是2008年建设,总面积52.9万平方米,成片栽植龙柏蜀桧等柏类树木2万多棵,标准地为龙柏,栽植密度2米×2米,属于一年未成林造林地。
双条杉天牛的发生与防治研究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双条杉天牛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双条杉天牛;发生;防治双条杉天牛(Semanotusbifasciatus)属鞘翅目、天牛科。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陕西、辽宁、山东等省市,危害侧柏、桧柏、杉木、罗汉柏、扁柏等常绿树种的衰弱树,也危害新采伐的建筑材和新材,特别喜欢侵害新栽植、修枝和采伐的柏树枝、干和树桩,对城市公园、苗圃等也有严重危害。
双条杉天牛病虫害防治工作普遍存在持续性特征,不同的苗木有不同的最适生活环境,双条杉天牛危害并且贯穿植物的生长过程,要想保证苗木生长处于相对自然的环境下,需要做好监控工作和避免不良环境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双条杉天牛病虫害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地域性,熟悉了解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双条杉天牛危害防治措施,确植物健康生长。
1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mm左右,圆筒形略扁,黑褐色或棕色。
鞘翅密被黄褐色绒毛,前翅中央及两端有两条黑色黄宽带,两黑带之间为棕黄色,翅前端为驼色。
卵长1.6mm左右,白色,长椭圆形。
幼虫体长20mm左右,初孵淡红色,老熟乳白色,圆筒形,略扁,胸部较宽,头黄褐色,无足。
裸蛹长15mm,淡黄色。
2 发生规律双条杉天牛在温带地区一般1年发生1代,多以成虫在被害树枝、树干边材处过冬,3月底4月初成虫从树干上咬扁圆形孔羽化而出,日平均气温达13-15℃成虫大量出现,早晚多栖息在树皮缝、树杈附近或萌芽从里,中午前后在树干上爬行,成虫喜欢在衰弱木、新采伐木或移植后处于缓苗期的柏树上产卵,卵产在2m下的树干皮缝中,少者几粒,多者数十粒,卵期10-20天,初伏幼虫先在树皮表面取食,5月份后幼虫注入皮部与木质部之间,钻蛀虫道蛀食危害,使木质部表面蛀成不规则隧道,截断大量疏导组织而影响营养物质正常疏导,引起针叶发黄,生长量降低等。
幼虫一旦绕树枝或树干蛀食,会导致整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