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度量.
- 格式:ppt
- 大小:822.00 KB
- 文档页数:43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二章宏观经济活动的度量最重要的经济总量,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外加BP)便完整地描述了一国经济的总体面貌。
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其相关的量和相关的问题一、GNP的定义与GDP、NNP、NI(一)GNP的定义国民生产总值简称为GNP。
定义如下:在一定时间内,由本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以市场价格计算的总值。
展开:该定义中,每个词都是“关键词”!(二)对GNP的详尽说明(内涵与外延)1、“一定时间”(1)“一定时间”是多长?“一定时间”一般指一年。
中国案例。
(2)流量与存量“一定时间”表明GNP是流量。
所谓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量。
对偶:与流量对偶的是存量。
所谓存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存在的量。
2、“本国国民”(对应:made by)(1)“国民”是指“1年以上的常住者”“国民”,特指在所论国的“常住者”。
即在该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重心的个人或者单位。
(2)什么是经济领土?所谓经济领土,是指一国政府所管辖或者使用的范围。
比如,驻外使领馆就属经济领土。
展开:“经济领土”空间的扩张?如,FDI与CDI便是典型的“经济领土”的扩张。
所谓经济利益重心是指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而且,时间至少一年。
3、“本国国民所拥有生产要素”与GDP(1)“所拥有的”(强调产权)不管这些生产要素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重要的是它们是否为该国国民所拥有;即使在国外生产的,只要其生产要素是本国国民所有,也计入本国GNP。
(2)引出GDP概念(对应:made in)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而不问生产所有的要素由何国国民所拥有;另一方面,在国外生产的,即使用的是本国生产要素,也不计入本国GDP。
展开:国际、区际间GDP与GNP竞争。
联系一下招商引资中的外资与内资。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章 宏观经济指标的度量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假设某农业国只生产两种产品:橘子和香蕉。
利用下表的资料,计算2002年和2009年该国实际GDP 的变化,但要以2002年的价格来计算。
根据本题的结果证明:被用来计算实际GDP 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率,但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答:(1)以2002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2002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2500.22150.214GDP =⨯+⨯=,2009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9600.22200.217.2GDP =⨯+⨯=,实际GDP 增长率为:17.214100%22.9%14-⨯=。
(2)以2009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2002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2500.25150.317GDP =⨯+⨯=,2009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9600.25200.321GDP =⨯+⨯=,实际GDP 增长率为:2117100%23.5%17-⨯=。
由22.9%与23.5%只相差0.6%,由此可见,用来计算实际GDP 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率,但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2.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说明:(1)税收的增加(同时转移支付保持不变)一定意味着在净出口、政府购买或储蓄一投资差额上的变化。
(2)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或投资的增加。
(3)消费和储蓄的同时增加一定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在(2)和(3)中都假定不存在居民的利息支付或向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4、简要说明古典主义和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分歧。
答:宏观经济学中的古典主义学派都是建立在斯密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1)个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2)工资与价格能够迅速调整以保证所有市场的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状态。
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相信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
按照萨伊定律,生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什么通常是由企业决定的,无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通过竞争形成了整体有序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波动仅仅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
当供求关系失衡时,市场可以通过价格、工资等因素的灵活调整,让经济自动地回到由供给决定的自然水平。
政府在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失灵:政府的政策要么是无效的,要么与其初始目标背道而驰。
因而,大部分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该主动去平抑经济周期。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的波动主要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
有效需求不足是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
凯恩斯认为,由于货币工资和价格刚性的存在,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可能会长期存在,经济中不存在有力的自动恢复到均衡的力量。
针对经济衰退造成的高失业,凯恩斯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依靠国家干预。
国家调节经济不能主要依靠货币政策,而必须运用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最有力、最重要的调节手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1.为什么GDP既能衡量经济中的总收入,又能衡量经济中的总支出?答:GDP能够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又能够衡量对经济中商品和劳务产出的总支出,之所以能够同时衡量这两个量,是因为这两者实际上是相同的。
对整个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同时二者都等于产出。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一笔收入一定对应着相等的一笔支出。
总收入从总供给的角度衡量总产出;总支出从总需求的角度衡量总产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经济总量的度量。
12.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I≡S恒等式)的成立,是否意味着经济体系的收入流量循环一定处于均衡状态?答:不一定。
宏观经济学大纲一、介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的原理和规律。
它关注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的演变趋势,以及影响这些指标变动的各种因素。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指标。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总体运行规律和政策调控的学科。
它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总量指标,研究经济增长、通胀、失业以及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现象。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企业、个人等不同。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主要使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利用实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增长理论包括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等。
2.失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失业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常见的失业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理论、自然失业率理论和结构性失业理论等。
3.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著名的通货膨胀理论有货币供应量理论、成本推动理论和需求拉动理论等。
4.国际贸易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常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四、宏观经济学的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衡量物价水平变动的速度,表示一段时间内物价水平上升的百分比。
3.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
4.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衡量经济体内流通的货币数量,通常包括货币的狭义和广义概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章 宏观经济指标的度量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假设某农业国只生产两种产品:橘子和香蕉。
利用下表的资料,计算2002年和2009年该国实际GDP 的变化,但要以2002年的价格来计算。
根据本题的结果证明:被用来计算实际GDP 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率,但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答:(1)以2002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2002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2500.22150.214GDP =⨯+⨯=, 2009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9600.22200.217.2GDP =⨯+⨯=, 实际GDP 增长率为:17.214100%22.9%14-⨯=。
(2)以2009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2002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2500.25150.317GDP =⨯+⨯=, 2009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9600.25200.321GDP =⨯+⨯=, 实际GDP 增长率为:2117100%23.5%17-⨯=。
由22.9%与23.5%只相差0.6%,由此可见,用来计算实际GDP 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率,但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2.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说明:(1)税收的增加(同时转移支付保持不变)一定意味着在净出口、政府购买或储蓄一投资差额上的变化。
(2)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或投资的增加。
(3)消费和储蓄的同时增加一定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在(2)和(3)中都假定不存在居民的利息支付或向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学院的统开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的流程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投资、货币供求理论、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图形进行分析,并能适当掌握一些数学分析方法,能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框架与方法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1.1.宏观经济的世界1.2.宏观经济学的问题1.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习题要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凯恩斯主义。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2.研究的基本思路:现象—规律—理论3.理论的基本要素:前提—推导—假说习题要点:规范科学与实证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理论的基本要素。
本章重点、难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的异同,经济学中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以及了解宏观经济学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掌握宏观经济的“三大市场”和“四大主体”是什么,能够将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联系起来。
第二章宏观经济度量衡(上):商品市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定义与核算方法2.收入法核算GDP3.支出法核算GDP习题要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和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GDP。
育明教育【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的授课老师为张延和苏剑。
考研出题老师为张延,从历年的考研真题分析来看,对于张延老师的上课讲义是考研的出题范围,因此,看懂、看透、熟记张延老师的讲义至关重要。
另外,张延老师在2010年也出版了自己编著的《中级宏观经济学》,该书覆盖了张延老师课件的全部内容,是课件的整理版本。
该书课后习题也就是平时本科生的练习题,练习题主要出自于多恩布什的宏观教材。
这些习题也被选用过考研的试题,因此也是相当重要的,在看透讲义之后做相关练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张延老师的宏观经济学可以说是经典课程,上了张延老师的宏观课之后可以应对考试,同时也能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加以分析。
该课程包括以下几章:,概论,宏观经济指标的度量,产品市场均衡: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劳动力市场的度量,凯恩斯主义的AS曲线,以及AS—AD分析,新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经济增长该课程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学习宏观经济学。
第一方面,宏观经济指标的度量。
包括前两章。
第二方面,宏观经济的波动。
从第三到第八章。
第三方面,宏观经济的增长。
也就是最后一章。
从历年的出题规律来看,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是重点。
每年都会在这里出大题,而经济增长部分的理解需要较多的数学推导,因而成为难点。
经济波动则考验大家对模型和图形的理解。
第二章宏观经济指标的度量一.GNP与GDP的区别和联系注:从概念上理解二者。
(对于概念之间的比较,要从他们的定义出发)(1)计算期来看都是一年内(通常);(2)“最终产品”;(3)“市场价值”(市场交换)前者属人原则,后者属地原则;(5)从统计结果来看,二者的差距不大,因此一般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大小。
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1.假定有两个国家A和B,A国的产出全部来源于生产一种最终产品F,而B国的产出全部来源于生产一种中间产品E给A国生产F。
如果产品F的总价值为100,而A国的GDP 为60,那么B国的GDP为40。
()【答案】T【解析】GDP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可以将每个生产阶段的增加值加总来计算GDP。
本题中,在B国生产阶段,其所获得的增加值为:1006040-=。
2.假定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只有消费,没有政府、投资及存货积累。
那么GDP平减指数与CPI是相等的,因为二者是根据相同的商品来计算的。
()【答案】F【解析】即使经济中只有消费,两者也是不相等的。
CPI衡量的是消费者购买的、固定的一篮子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而GDP平减指数是以整个经济中的商品来衡量的。
3.2000年的CPI是用100乘以2000年的市场“篮子”里的商品的价格除以基期市场“篮子”里的商品价格来计算的。
()【答案】T【解析】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于同一篮子产品和服务在某个基年的价格的比值。
篮子中的商品是固定不变的。
4.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扣除资本折旧的因素。
()【答案】F【解析】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
5.公司对家庭共200美元的年总销售额中,仅包含50美元的工资成本和60美元的原材料成本。
宏观经济学中的流量和存量流量(flows)是指按每时期的时间单位来度量的经济量值;而存量(stocks)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度量的经济量值。
一般情况下,存量的变化值等于流量。
(一)投资与资本存量一国经济中的资本存量是指存在于某一时点构成该国经济生产能力的居民建筑、机械、工厂和设备的累积存量。
而投资支出是指在某一既定时期内用于维持或提高一国经济的资本存量的产出流量。
因此,我们有以下等式:K=K-1+I。
该等式表明,当期结束时的资本存量等于前期结束时的资本存量加上在刚刚结束的时期内所作的投资。
换句话说,存量的变化值等于流量(即K-K-1=I)。
如果把折旧考虑进来,上式就要变为:K=K-1+I-DN。
其中(I-DN)是净投资。
(二)储蓄与财富财富与储蓄也代表着一种存量-流量关系。
储蓄S是没有消费掉的部分当前收入,而它被用来积累金融财富W。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W-W-1=S。
(三)经常项目与净国际投资头寸第三种重要的存量-流量关系是一国经常账户(CA,current account)与净国际投资头寸(NIIP,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之间的关系。
一国经常账户是一个衡量一国居民向其他国家借贷的比率的流量,若为正值,则表明该国居民是在向其他国家借出资金;若为负值,则表明该国居民是在向其他国家借入资金。
净国际投资头寸衡量的是一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由过去借入或借出资金所引起的尚未清偿贷款的净存量,若为正值,则表明该国居民拥有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净债权存量;若为负值,则表明该国居民对其他国家负有净债务存量。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NIIP-NIIP-1=CA。
(四)赤字与公债存量第四种重要的存量-流量关系是政府净债务存量D与政府预算赤字DEF(deficit)之间的关系。
政府要为其预算赤字融资,它可以通过借款以支付其超过收入的开支。
当有预算赤字时,政府债务存量就上升;当有预算盈余时,政府债务存量就下降。
宏观经济学习题第一章导论一、选择题1.持续市场出清假设似乎最不适用于以下哪个市场( C )A.股票市场B.小麦市场C.劳动力市场D.国债市场2.下列变量都是流量,除了( C )A.个人可支配收入B.消费支出C.个人财富D.国内生产总值3.下面各种现象都会降低失业率,除了:CA.失业人口数减少。
B.就业人口数增加。
C.劳动力减少,而失业人口数没有任何变化。
D.放弃找工作的人数增加。
4.奥肯定律描述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AA.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与失业率的变化。
B.名义GDP变化的百分比与劳动力的变化。
C.实际GDP的绝对变化量与失业率变化的百分比。
D.实际GDP的绝对变化量与GDP平减指数变化的百分比。
5.假设年初的失业率为5%。
根据奥肯定律,下面哪项陈述是错误的:DA.如果这一年的失业率不变,实际GDP将会升高3%。
B.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上升到7%,实际GDP将会下降1%。
C.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下降到3%,实际GDP将会上升7%。
D.如果这一年的平均失业率保持在5%,实际GDP将保持不变。
6.如果一个美国公民被一家在巴西经营的美国公司雇用,那么她的收入:D A.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巴西GNP的一部分。
B.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巴西GDP的一部分。
C.是美国GNP的一部分,巴西GNP的一部分。
D.是美国GNP的一部分,巴西GDP的一部分。
C C C AD D二、名词解释1.经济周期2.失业3.失业率4.结构性失业5.摩擦性失业6.周期性失业7.充分就业8.自然失业率9.经济增长10.流量11.存量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2.失业: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
3.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4.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
5.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
6.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