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灯笼》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0.04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4 灯笼》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灯笼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热爱。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文章内容。
但对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难点: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资料3.生词和短语卡片4.黑板和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传统文化的氛围。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灯笼有什么印象?2.呈现(10分钟)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意义,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准确发音。
同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利用生词和短语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组词练习。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喜欢灯笼?他们对灯笼有什么特殊的感情?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传统习俗的看法,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2、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内容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斡旋(w)幽悄(qiǎo)霍骠姚(pio)怅惘(chng wǎng)2、词语解释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的一次元宵夜游和点燃灯笼的情景,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怀念。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本文所涉及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怀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悟传统文化在课文中的体现,理解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元宵节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入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2.背景资料:收集有关元宵节和传统文化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力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元宵节的认识和印象。
同时,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课文背景。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民间风俗和家庭情感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过春节时挂灯笼的情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庭情感的珍视。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描写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文章,对这类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他们平时所接触的文章不同,需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灯笼的制作、挂灯笼的习俗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有何看法?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灯笼的制作、挂灯笼的习俗等,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文化。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语音语调。
然后,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涉及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式等方面。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是否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设计
一、课题:《灯笼》
二、学习目标:
1. 能够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通过阅读,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掌握诗歌中的文字,拓展词汇量;
4. 掌握诗歌中的文字,拓展词汇量;
5. 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内容
1. 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韵律;
2. 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内容;
3. 探讨诗歌中的文字,延伸词汇量;
4. 探讨诗歌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5. 学习诗歌中的文字,学习正确表达观点的方式。
四、教学步骤
1. 情景导入:让学生联想灯笼,描述灯笼的形状、颜色、用途等;
2. 学习诗歌:让学生看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3. 诗歌分析: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诗歌拓展: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文字,延伸词汇量;
5. 诗歌思考:让学生探讨诗歌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6. 诗歌表达:让学生学习诗歌中的文字,学习正确表达观点的方式;
7.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材料
《灯笼》
灯笼,灯笼,
你是一个温暖的家,
把我们的心紧紧地拥抱,
照亮我们的前程。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 《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课文导入】
欣赏着这些灯笼的美图,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这篇课文,来体会作者一些关于灯笼的情怀。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2.知识链接
吴伯箫散文特点: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沉的特色。
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
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有一点生活感受就写出洋洋大文。
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黄金,加以熔冶。
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他的深刻性,这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
只有情浓,才能理壮;只有情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理足。
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朴的。
他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关键词:忆
巧妙入提:导思1.文章开头怎样引出写作对象?
回忆灯笼:导思2:作者回忆了哪些灯笼相关的情节?
线索:导思3. 本文以何为线索来组织行文的?
美好感情:导思4.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五、精读品味
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请赏析这句话。
【答案】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有行好的意思。
(2)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在倒数第二段中“雪夜入蔡……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请分析这两句话。
分析这两句话。
【答案】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答案】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六、研读探究
【情感探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答案】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2)运用典故。
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
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八、拓展延伸
国学经典诵读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赏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赏析】诗中描写了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
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
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
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九、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完成《点训》上的习题
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
板书设计:
灯引出话题——喜欢灯笼
回忆内容——描绘灯笼层层深入
笼抒发情怀——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