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1节核力与核能
- 格式:docx
- 大小:22.17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部份核力性质和核力大小的计算611934 四川省彭州市竹瓦中学李守安关键词:安培力双中子结构单中子结构大树形接触式结构摘要:核科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夸克层次,但核力、核的具体结构还是一个物理学中的理论断层,还没有人士能清楚破解。
核外电子都具有特别强的规律可寻,为什么核内质子没有呢?现有实验已经证实质子上正电荷是集中在一点上,核内质子处于高速自旋。
假设自旋线速度处于一个极限速度,很容易算出安培力的大小,再与库仑力相互作用,得到一个在1-3个质子直径范围内表现出吸引,在此范围之外表现出斥力;从而得到核力的大小和性质。
由此推导出核内质子的排列是间隔1-2个中子组成,称双中子结构和单中子结构;在第二层外分别分支节分叉后成为3、5、7支分支,上下合在一起共分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正好存在6、10、14个质子,这与核外电子排列规律完全吻合。
也说明核外电子排列完全由核内质子排列规律决定。
从核的大树形接触式结构看出:裂变正好发生在最弱的双中子结构处,使裂变产物主要分成大小不同的两个核;而钴60的β衰变变成了Ni核正是核变为稳定结构的过程,且正好在核磁南极;212Po的a衰变证明树形核结构的特殊性;核的大小的测定与此结构的主轴长度静态相等。
文章分为第一部分核力性质和大小的计算、第二部分原子核具体组成结构、第三部分核裂变具体位置第四部分核聚变的具体过程和原因。
科学向前发展实验论证越来越少,能根据现有理论推导新的理论,新理论能解释所有现象,它就是真理。
(我愿意用我的理论与所有人士当面解释所有现象)正文:通过假设质子高速自旋、中子质子为强磁化物,推导出短程强大的有心力-安培力,和非有心力库仑力组成核力。
并估算出两种力的大小组合,得出核力在R-5R范围内表现为吸引力,在小于R和大于5R之外表现为斥力。
小于R时斥力特别大,估算得出的核力图与物理界得出的“两体核势垒示意图”完全吻合。
说明质子之间间隔一个中子或两个中子还能表现为引力,即“单中子”和“双中子结构”就是大核的组成结构。
原子物理 知识要点第一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1、阴极射线 2、汤姆孙的研究3. 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第二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几部分组成。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
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三个问题: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2)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4.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第三节 波尔的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1、玻尔的原子理论(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这些状态叫定态。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n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 为普朗克恒量)(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专题22.2 核能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
2.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我国和世界核能利用的新进展。
3.了解核裂变、核聚变。
二、课标要求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知识点1:核能1.原子、原子核: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组成,原子核由中子(不带电)和质子(带正电)组成。
2.核能: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释放出的能量。
①核裂变:用中子轰击较重的原子核,使其裂变为较轻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如原子弹。
核反应堆中的链式反应是可控的,原子弹的链式反应是不可控的。
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目前核电站中进行的都是核裂变反应。
②核聚变:使较轻原子核结合成为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如氢弹。
氢弹爆炸的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
知识点2: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①核能的优点: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
利用核能发电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煤、石油等能,而且用料省,运输方便。
核电站运行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等对大气和环境污染的物质,核电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
②利用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果出现核泄漏会造成严重的放射性环境污染。
【例题1】关于原子、原子核、核能和能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由原子核和质于组成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C.太阳的惊人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裂变D.石油、风能、可燃冰属于可再生能源【答案】B【解析】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②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原子核的聚变;③核能主要有两种:核裂变和核聚变,核裂变是指用中子轰击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核聚变是指两质量较轻的核变成一个质量中等的核。
④能源从是否可再生角度划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
例: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
不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
4.1 核力与核能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2)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3)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核力与核能(一)引入新课提问1: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两者相差1036倍)提问2: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为万有引力的1036倍,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一、核力与核的稳定性1、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示:20世纪初人们只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两种力: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是电磁力(库仑力是一种电磁力)。
在相同的距离上,这两种力的强度差别很大。
电磁力大约要比万有引力强1036倍。
基于这两种力的性质,原子核中的质子要靠自身的引力来抗衡相互间的库仑斥力是不可能的。
核物理学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间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存在,即存在着一种核力,是核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科学家的猜测。
提问1:那么核力有怎样特点呢?核力特点:第一、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
原子核物理卢希庭答案【篇一:原子核物理学】物理,是20世纪新建的一个物理学分支。
它研究核的结构和变化规律;射线束的获得、探测和分析技术;以及同核能、核技术应用有关的物理问题。
它是一门既有深刻理论意义,又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学科。
初期 1896年,a.-h.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这是人们第一次观察到的核变化。
通常就把这一重大发现看成是核物理学的开端。
此后的40多年,人们主要从事放射性衰变规律和射线性质的研究,并且利用放射性射线对原子核做了初步的探讨,这是核物理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为了探测各种射线,鉴别其种类并测定其能量,初步创建了一系列探测方法和测量仪器。
大多数的探测原理和方法在以后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有些基本设备,如计数器、电离室等,沿用至今。
探测、记录射线并测定其性质,一直是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的一个中心环节。
在30年代中,人们还通过对宇宙线的研究发现了正电子和介子(后来称为x子,是一种轻子),这些发现是粒子物理学的先河。
20年代后期,人们已在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
到30年代初,静电、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加速器已具雏形,人们并在高压倍加器上进行了初步的核反应实验。
利用加速器可以获得束流更强、能量更高和种类更多的射线束,从而大大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工作。
此后,加速器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技术的必要设备。
在核物理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就注意到它的可能的应用,并且很快就发现了放射性射线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
这是它在当时就受到社会重视的重要原因。
直到今天,核医学仍然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电子学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了获取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同时也大大扩展了理论计算的范围。
所有这一切,开拓了可观测的核现象的范围,提高了观测的精度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从而大大促进了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的应用。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人们对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变化规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基本弄清了核子(质子和中子的统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各种性质,对稳定核素或寿命较长的放射性核素的基态和低激发态的性质已积累了较系统的实验数据。
第4章第1节核力与核能第1节核力与核能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认识核素图,知道核力的概念及特点.(重点)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重点)3.理解结合能及平均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难点)4.掌握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能应用质能方程进行计算.(重点)核力与核的稳定性[先填空]1.核力把原子核中的核子维系在一起的力.2.核力特点(1)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2 f(1 f=10-15 )左右,它不能延伸到3 f以外.(2)当两核子间距离减小时,核力也迅速减小,至一定值时,核力表现为斥力.(3)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若两质子之间的距离为1 f,库仑力是200 N左右,核力必须非常强才能抵消所有质子库仑力的作用.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4.核素图用横坐标表示质子数,纵坐标表示中子数,每一种核素用一小方块表示,所得到的图象.5.核的稳定性(1)核素的稳定区:几乎全落在一条曲线上,或紧靠曲线的两侧区域.(2)稳定核素的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关系:随着Z的增加,稳定核素的中子数越越大于质子数.[再判断]1.原子核内的质子间均存在核力和库仑力.(×)2.稳定原子核的质子数总是与中子数相等.(×)3.对质子数较多的原子核,其中的中子数起到增加核力、维系原子核稳定的作用.(√)[后思考]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在原子核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提示】组成原子核的相邻的核子间存在核力.[核心点击]1.原子核中核子比例关系:自然界中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对于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越重的原子核,两者相差越多.2.形成原因及原子核的稳定性(1)原子核大到一定程度时,相距较远的质子间的核力非常小,较多的质子聚集在一起的核力不足以平衡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原子核就不稳定了.这时,不再成对地增加质子和中子,而只增加中子,中子与其他核子间没有库仑斥力,但有相互吸引的核力,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性.(2)核力的饱和性:稳定的重原子核里,中子数要比质子数多.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核力具有饱和性,如果我们继续增大原子核,一些核子间的距离会大到其间根本没有核力的作用,这时即使再增加中子,形成的核也一定是不稳定的.所以,原子核的大小也受到限制.1.(多选)关于核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每个核子只跟与它们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B.核力既可能是引力,又可能是斥力.核力对核子做正功,原子核要释放核能D.原子核内相距较远的两个核子间没有核力作用,但一定有库仑力作用【解析】核力表现为引力时随核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表现为斥力时使核子不会融合在一起,故B正确;核力是短程力,只有在2.0×10-15 左右的范围内起作用,故A 正确;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核力对核子做正功,原子核释放一定的能量,故正确;原子核内两核子相距较远时没有核力作用,核内质子与中子间不会有库仑力作用,D错误.【答案】AB2.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的核子间均存在核力B.原子核内的质子间均存在核力和库仑力.当n个核子靠近到核力作用的范围而结合为原子核时,其间势能一定增加D.质子数较多的原子核,其中的中子起到增加核力、维系原子核稳定的作用【解析】由于核力为短程力,只会发生在相邻核子之间,与核子是否带电无关,由此知A、B错误;当n个核子靠近到核力作用范围内,而距离大于0.8×10-15 时,核力表现为引力,在此过程中核力必做正功,其间势能必定减小,形成原子核后距离一般不小于0.8×10-15 ,故错误;质子数较多的原子核由于只有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但各个质子间均有很强的库仑斥力,随着质子数的增加,其库仑力增加,对于稳定的原子核,必须存在较多的中子才能维系二者的平衡,故D正确.【答案】 D结合能与平均结合能[先填空]1.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2.平均结合能(1)定义: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2)意义: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难分离成单个核子.3.质量亏损(1)质量亏损:任何一个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组成它的所有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一差值称为质量亏损.(2)能量计算:质量亏损说明核子组成原子核放出能量,其大小为ΔE=Δ2.[再判断]1.原子核的核子数越多,平均结合能越大.(×)2.质量亏损是因为这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3.结合能越大,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越稳定.(×) [后思考]有人认为质量亏损就是核子的个数变少了,这种认识对不对?【提示】不对.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即核子的个数不变,只是核子组成原子核时,仿佛变“轻”了一些,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其全部核子质量之和,即发生了质量亏损,核子的个数并没有变化.[核心点击]1.对平均结合能的理解(1)平均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2)核子数较小的轻核与核子数较大的重核,平均结合能都比较小,中等质量的核平均结合能最大、最稳定.(3)当平均结合能较小的原子核转化成平均结合能较大的原子核时,就要释放核能.2.质量亏损、质能方程及核能的计算(1)质量亏损:①科学家研究证明在核反应中原子核的总质量并不相等.例如,精确计算表明:氘核的质量比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的质量之和要小一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质量亏损只有在核反应中才能明显地表现出.②Δ是核反应前与核反应后的质量之差.(2)质能方程E=2爱因斯坦指出,物体的能量(E)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E=2,式中为真空中的光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表明:物体所具有的能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由于2这个数值十分巨大,因而物体的能量是十分可观的.(3)核反应中由于质量亏损而释放的能量ΔE=Δ2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同样可以得出,物体的能量变化ΔE与物体的质量变化Δ的关系:ΔE=Δ2.3.下列关于平均结合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子数越多,平均结合能越大B.核子数越多,平均结合能越小.结合能越大,平均结合能越大D.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解析】中等质量核的平均结合能比轻核和重核的平均结合能都大,故A、B、均不正确.平均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故D正确.【答案】 D4.(多选)关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2中的E是物体以光速运动的动能B.E=2是物体各种形式能的总和.由ΔE=Δ2知,在核反应中亏损的质量Δ转化成能量ΔE放出D.由ΔE=Δ2知,在核反应中亏损的静质量转化为动质量被放出的能量带走【解析】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2表明,物体的质量与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的关系,故A错误,B正确.ΔE=Δ2表明,在核反应中亏损的质量Δ将产生ΔE=Δ2的能量,只是以另一种形态的质量(动质量)释放出,与这部分质量Δ相对应的能量为Δ2,而绝不是质量转化为能量了,故错误,D正确.【答案】BD5.三个α粒子结合成一个碳12 6,已知碳原子的质量为12.000 0 u,氦原子的质量为4.002 6 u.(1 u=1.66×10-27 kg) 【导学号:64772051】(1)写出核反应的方程;(2)这个核反应放出的能量是多少焦?(3)这个能量合多少eV?【解析】(1)342He→12 6+ΔE(2)Δ=3×4.002 6 u-12.000 0 u=0.007 8 uΔ=0.007 8×1.66×10-27 kg=1.294 8×10-29 kg ΔE=Δ2≈1.165×10-12 .(3)ΔE=1.165×10-121.6×10-19eV≈7.28×106 eV =7.28 eV.【答案】(1)342He→12 6+ΔE(2)1.165×10-12 (3)7.28 eV核能的两种单位换算技巧(1)若以kg为质量亏损Δ的单位,则计算时应用公式ΔE=Δ2.(2)若以原子单位“u”为质量亏损单位,则ΔE=Δ×931.5 eV.(3)两种方法计算的核能的单位分别为“”和“eV”,1 eV=1×106×1.6×10-19 =1.6×10-13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关于核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64772106】A.核力同万有引力没有区别,都是物体间的作用B.核力就是电磁力.核力是短程力D.核力与电荷有关【解析】核力是短程力,故对;核力与万有引力、电磁力不同,故A、B不对;核力与电荷无关,故D错.【答案】2.(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子与中子的质量不等,但质量数相等B.两个质子之间,不管距离如何,核力总是大于库仑力.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核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可以不同D.除万有引力外,两个中子之间不存在其他相互作用力【解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不相等,但差别不大,质量数相等,故A对.核子之间的核力随距离变化而变化,并不总大于库仑力,故B错.同位素之间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也不同,故对.核子之间除万有引力外,还可能存在核力、库仑力,但质子与中子之间、中子与中子之间没有库仑力,D错误.【答案】 A3.(多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时,产生γ光子,由此可见( )A.氘核的质量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B.氘核的质量小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释放核能D.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会释放核能【解析】由于结合时产生γ光子,即产生能量,故反应中有质量亏损,但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守恒,B正确,A错误.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该反应为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反应,故对,D错.【答案】 B4.(多选)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与平均结合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64772052】A.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核子与核子之间结合成原子核时核力做的功B.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核子从原子核中分离,外力克服核力做的功.平均结合能是核子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D.不同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不同,重核的平均结合能比中等质量核的平均结合能大【解析】原子核中,核子与核子之间存在核力,要将核子从原子核中分离,需要外力克服核力做功.当自由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核力将做功,释放能量.对某种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称为平均结合能.不同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不同.重核的平均结合能比中等质量核的平均结合能要小.综上所述,正确选项为A、B、.【答案】AB5.(多选)对公式ΔE=Δ2的正确理解是( )A.如果物体的能量减少了ΔE,它的质量也一定相应减少ΔB.如果物体的质量增加了Δ,它的能量也一定相应增加Δ2.Δ是某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增加的质量D.在把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若放出的能量是ΔE,则这些核子的质量和与组成原子核的质量之差就是Δ【解析】一定质量对应于一定的能量,物体的能量减少了ΔE,它的质量也一定相应减少Δ,即发生质量亏损,如果物体的质量增加了Δ,它的能量一定相应增加Δ2,所以选项A、B、D正确;某原子核在衰变时,一定发生质量亏损,所以选项错误.【答案】ABD6.某核反应方程为21H+31H―→42He+X.已知21H的质量为2.013 6 u,31H的质量为3.018 0 u,42He的质量为4.002 6 u,X的质量为1.008 7u,则X是________,该反应________(填“释放”或“吸收”)能量.【解析】由题目所给核反应方程式,根据核反应过程质量数、电荷数守恒规律,可得21H+31H―→42He+10X,则X为中子,在该反应发生前反应物的总质量1=2.013 6 u +3.018 0 u=5.031 6 u,反应后产物总质量2=4.002 6 u +1.008 7 u=5.011 3 u,总质量减少,出现了质量亏损.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可知该反应释放能量.【答案】中子释放7.原子质量单位为u,1 u相当于931.5 eV的能量,真空中光速为,当质量分别为1和2的原子核结合为质量为的原子核时释放出的能量是____________.【解析】1、2、的单位是kg,Δ=1+2-其单位也为kg,由ΔE=Δ2可得核反应过程释放的能量ΔE=(1+2-)2.【答案】(1+2-)28.如下一系列核反应是在恒星内部发出的,p+12 6→13 7N 13 7N→13 6+e++νp+13 6→14 7N p+14 7N→15 815 8→15 7N+e++νp+15 7N→12 6+α.其中p为质子,α为α粒子,e+为正电子,ν为一种中微子.已知质子的质量为p=1.672 648×10-27 kg,α粒子的质量为α=6.644 929×10-27 kg,正电子的质量为+e=9.11×10-31 kg,中微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真空中的光速=3.00×108 /s.试计算该系列核反应完成后释放的能量.【解析】将题中的几个核反应方程左右分别相加,消去两边相同的项,上述系列反应等效为:4p→α+2e++2ν,质量亏损Δ=4p-(α+2+e)=4×1.672 648×10-27 kg-6.644 929×10-27 kg -2×9.11×10-31 kg=0.043 841×10-27 kg,释放的能量ΔE=Δ2=0.043 841×10-27×(3.00×108)2≈3.95×10-12 .【答案】 3.95×10-12能力提升]9.(多选)如图4­1­1是原子核的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Z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导学号:64772107】图4­1­1A.若D、E能结合成F,结合过程一定释放能量B.若D、E能结合成F,结合过程一定吸收能量.若A能分裂成B、,分裂过程一定释放能量D.若A能分裂成B、,分裂过程一定吸收能量【解析】由图可知Fe原子核的核子的平均质量最小,则原子序数较小的核D、E结合成原子序数较大的核F时,因F核子的平均质量小于D、E核子的平均质量,故出现质量亏损,由质能方程知,该过程一定放出核能,所以选项A 正确,选项B错误;因为、B核子的平均质量小于A核子的平均质量,故A分裂成B、过程一定要释放能量,所以选项正确,选项D错误.【答案】 A10.一个氘核(21H)和一个氚核(31H)结合成一个氦核并放出一个中子时,质量亏损为Δ,已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真空中的光速为,若1 l氘和1 l氚完全发生上述核反应,则在核反应中释放的能量为________.【解析】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一个氘核(21H)和一个氚核(31H)结合成一个氦核并放出一个中子时释放的能量为Δ2,1 l氘和1 l氚完全发生上述核反应,释放的能量应为Δ2的NA倍,即为NAΔ2.【答案】NAΔ211.一个锂核(73Li)受到一个质子的轰击,变成两个α粒子.已知质子的质量是1.673 6×10-27 kg,锂核的质量是11.650 5×10-27 kg,氦核的质量是6.646 6×10-27 kg.(1)写出上述核反应的方程;(2)计算上述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1)由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得73Li+11H→242He.(2)核反应的质量亏损Δ=Li+p-2α=(11.650 5×10-27+1.673 6×10-27-2×6.646 6×10-27) kg=3.09×10-29 kg.释放的能量ΔE=Δ2=3.09×10-29×(3×108)2 =2.78×10-12 .【答案】(1)73Li+11H→242He (2)2.78×10-1212.如果需把16 8分成8个质子和8个中子,要给它多少能量?要把它分成4个42He,要给它多少能量?已知16 8的核子平均结合能是7.98 eV,42He的核子平均结合能是7.07 eV.【解析】把16 8分成8个质子和8个中子需提供的能量为ΔE1=16×7.98 eV=127.68 eV.将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一个42He所放出的能量为ΔE2=4×7.07 eV=28.28 eV.则将16 8分成4个42He需提供的能量为ΔE′=ΔE1-4ΔE2=127.68 eV-4×28.28 eV=14.56 eV.【答案】127.68 eV 14.56 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