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论中国向稳健财政政策调整的必要性摘要:稳健财政政策实际是一种中性财政政策。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转变,无论是从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还是从财政政策短期效应来看,都是适时的。
在稳健财政政策实施中,要注意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策主体行为;注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注意推动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
关键词:稳健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短期效应,政策调整20XX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我国于20XX 年开始施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一时间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
自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被稳健的财政政策所取代,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一道向中性转变。
本文通过阐释稳健财政政策的含义,分析目前我国调整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若干对策。
一、稳健财政政策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里包含两方面基点: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个是国家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包括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构成彼此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直接使用调节税收或增减政府支出的方法以达到特定经济目标的政策及措施。
在现实的宏观调控过程中,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按照“相机抉择”的原理,要适时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国政府此次提出用稳健财政政策取代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正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审时度势,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的重大调整。
1.财政政策类型和稳健财政政策的含义。
财政学理论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将其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类。
其中,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
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功能则与其正相反。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
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欧元区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但主导国家立足于机制性、根本性的解决思路逐步明朗,欧元区内部“小循环”与美欧“大循环”都着手设立。
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取得良好成效,房地产市场的“拐点”隐现。
财政收支形势较好,公共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复苏阶段的差异性,我国经济调控总体上表现出“逆调控”的特点,需审慎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搭配,在具体政策手段上侧重预调微调,侧重制度、机制建设,重视完善市场和引导市场力量,此外,在汇率政策上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美欧“双循环”结构建立与欧债危机化解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化解是2011年国际经济领域的首要问题。
当前,欧元区国家已经着手建立长期制度和机制,以德国为中心,以欧洲央行(E C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为支柱,以财政联盟和欧洲共同债券的构建为方向,形成了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小循环”。
同时,又形成了美欧协力的“大循环”。
美国经济:复杂金融市场环境下的经济加速复苏2011年,美国经济尽管受到年初经济增速下滑,年中美债风波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经济形势基本保持稳定,从第4季度开始,美国经济的复苏信号明显增强,关键经济指标普遍趋于好转,G D P增速超过3%,私人固定资本、个人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增长强劲,发展前景看好。
美元利率是美国货币当局的基础政策工具,根据美联储2012年首次货币政策会议的决议,在2014年以前,美联储都有望保持0-0.25%的超低联邦基金利率安排。
2011年的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总体表现为贬值,对支持美国出口扩张和实体经济复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国国债实施余额管理,在成功度过2011年8月2日的国债危机后,美国国债余额又逼近15 .2万亿美元的新上限,国家债务率达到100%。
编者按: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当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等于拘泥死守、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政策。
未来一段时间,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在哪?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投资结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民生等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政策综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
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表述。
作为整个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在中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那么,该如何落实?对此,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进行了回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着重把握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那么,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个税调整:开启收入分配改革序幕声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说植根于双方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两大政策调控的着眼点,都是针对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调控的归宿,都是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两大政策的紧密联系还来源于双方政策手段的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调控过程,通常都需要对方的政策手段或机制发挥其特长来加以配合策应,经济学理论对此可以作出很好的阐释。
从社会总资金的运动来看,财政政策对资金运动的影响和货币政策对资金运动的影响,相互间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连锁反应,各自的政策实施及其变动,必然要牵动对方,产生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
现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紧迫性,源于我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及经济发展运行的实际状况。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无论是进出口规模,还是跨境资本流动规模都出现了迅猛增长,国民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国内外经济运行的关联度和互动性大大加强,宏观调控既要考虑外部冲击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又要考虑本国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情况。
同时,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弹性不断提高,汇率浮动为经济主体带来更多交易灵活性、便利度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调控成本。
因此,宏观调控任务的复杂性显著增加,要求两大政策在更广泛的领域达成共识,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下,对更为复杂的政策事项作出及时、合理的相互配合。
同时,我国财政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变革和创新都正向纵深推进,其最终目标都是通过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在本质上有利于促进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但是,改革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阶段性的脱节、紊乱和矛盾,影响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为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这些问题,加强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重要经济政策,两者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这两种政策可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左膀右臂。
那我国究竟是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经济迅速增长的呢?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财政政策主要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其运用工具主要是税种、税率、政府支出预算、公债、补贴等。
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措施给企业和个人多留些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
或者是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
反之,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率上升太高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增税、减少政府支出等紧缩性财政措施以控制物价上涨。
而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例如: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
这两者异曲同工,都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因此,有时经济状况的调节也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合,如某一时期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可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收入上升,但同时为了不使利率发生变动,还需配合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在原有水平上。
论中国向稳健财政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引言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面对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需要及时调整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转型和稳定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中国向稳健财政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1. 经济转型的需求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
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而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迅速,需要财政政策的精准调控来促进其发展。
稳健财政政策调整可以通过增加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解决财政风险和债务问题当前,中国面临着财政风险和债务问题。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债务规模的增加,财政压力逐渐加大。
稳健财政政策调整可以通过控制债务增长,减少财政风险,防止财政危机的发生。
此外,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提高财政使用效益也是必要的。
3. 促进区域发展均衡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稳健财政政策调整可以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减少区域间的差距,实现全面发展。
4. 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支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支出的需求越来越高。
稳健财政政策调整可以通过增加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支出的投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水平,增强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5.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稳健财政政策调整可以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避免金融风险的扩大和蔓延,保护金融稳定和国民经济安全。
此外,财政政策的调整也可以增加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2011年年底,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要求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即让“适度宽松”(其实这里不是“适度宽松”而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事实上,在“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惯性释放”、“外部环境恢复性改善”、“消费高位运行”以及“市场型需求上扬”等因素的作用下,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步入稳定复苏的轨道,呈“G DP增速高位回稳”、“泡沫蔓延与物价水平逐季提升”、“就业形势逆转”、“外需在回落中常态化”等超预期局面。
而该政策的调整将会更进一步助涨企业薪酬的上调。
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助涨薪资上调与经济回暖相呼应,2010年社会薪酬呈上升态势,且与往年相比特点明显。
太和顾问数据显示,全国多地首次在6月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且涨幅较大,逾20省市涨幅超20%,从政策方面提高了低收入者的薪酬。
“富士康连跳”等事件的发生,增强了全社会对劳动者权益和一线员工生存环境的关注,一大批制造型企业或被动或主动地提高了基层员工的薪酬。
员工对于薪酬权益的关注和觉醒成为去年薪酬上涨的一大特别的助推力。
后经济危机时期,企业业务活动转向正常,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则为企业给员工加薪提供了基本条件。
作为最新劳动者的毕业生薪酬,也在各公司扩招和异地差异淡化的背景下,起薪点大幅提升,本科生起薪点抬高16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起薪增长近20%。
员工薪酬增长将呈现五大亮点从太和顾问2011年大中华区各行业薪酬调研结果看,薪酬普涨,但具体到各行业,其表现有所区别。
行业薪酬增长的亮点体现在五方面。
一是行业新发展推动相关人才薪酬增长。
例如,电信行业3G技术的发展,导致3G人才缺口扩大,从而带来其薪酬的增长。
3G相关职位中,3G工程师薪酬增幅最大。
二是热门行业继续领跑薪酬增长。
金融行业依然是薪酬增幅最大的行业,增幅达24.4%。
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也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即让“适度宽松”(其实这里不是“适度宽松”而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稳健的货币政策核心就是让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回归到常态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意味着实施了近两年的“适度宽松”(实际上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步入常态管理,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
也就是说,政府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向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它也是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尤其是挤出房地产泡沫)有效的工具。
总之,“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本涵义就是要让非常时期的非常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并非是银行信贷的全面收紧,并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如1998年-2007年)。
2011年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及解读2011年人民银行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推动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法律法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解读二: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是“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其内涵是要控制好货币总量,保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继续优化信贷结构,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6%。
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今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
论述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策
2011年是我国执行“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也是确保“十二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一年。
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准确而及时地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策。
这对做好2011年的经济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首先,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但应比2009年—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时有所控制。
其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向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将更多的钱用于“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农村水利交通、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体系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发展。
第三,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在改革税制的同时减轻中低收入居民的税负负担。
第四,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三、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保持货币供给和信贷投放总量合理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又要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
第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三农”、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发挥金融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
第三,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四,保持金融稳定,切实防范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
四、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在于:首先,虽然我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正常增长的轨道,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未消除,还需要对经济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
其次,很多已经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支
持,这也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三,财政政策主要是用于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的。
只有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可行性在于: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均在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之下,我国财政、金融状况良好以及宏观经济有力的增长势头,都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在于:一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完全可以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二是因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有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范资产价格泡沫。
2)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求央行,要控制好货币总量,要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银行信贷增长要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要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快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3)央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下一阶段,央行要继续运用各种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配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
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必要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市场机制建设,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金融机构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全面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探索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防范系统性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班级:08注册会计2班
姓名:周仙汝
学号:20080901B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