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静脉置管术ppt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42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
△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一肋骨外侧缘,成人长度大约3~4cm
△前方为锁骨内侧缘、下方为第一肋骨上表面、后方为前斜角肌
△锁骨下静脉越过第一肋表面略呈弓形;然后向内下跨越前斜角肌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正位时最高点在锁骨中点偏内,侧位时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前下方其间有前斜角肌分隔,成人厚达0.5~1.0cm。
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
一、锁骨下径路
△体位:上肢垂于体侧并略外展,头低足高15° 肩后垫小枕(背曲),使锁肋间隙张开,头转向对侧
△穿刺点定位:锁骨中、外1/3交界处,锁骨下1.0cm
△皮肤消毒:按胸部手术要求消毒皮肤
上至发际,下及全胸与上臂,铺洞巾即可
△穿刺:
先用0.5%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麻
右手持连结注射器之穿刺针,保持针尖向内偏向头端直指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前进。
针干与平面呈25~30°,进针3~5cm。
要求:1.尽量保持穿刺针与胸壁呈水平位
2.贴近锁骨后缘
原因:胸膜壁层可超过第一肋2.5cm
二、锁骨上径路
△体位:肩部垫小枕、头转向对侧、挺露锁骨上窝△穿刺点定位
胸锁乳头肌锁骨头外侧缘,锁骨上约1.0cm
△消毒铺巾
△穿刺:
针干与锁骨或矢状切面呈45°角
在冠状面针干呈水平或略前偏15°
朝向胸锁关节
进针1.5~2.0cm。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一)优点易固定、感染风险小;体表标记明显,易定位;在血容量不足或休克时大血管很少塌陷;相对舒适,可保留时间长。
(二)缺点一旦出血难以控制;气胸发生率较高。
(三)禁忌证气胸高风险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机械通气患者)、严重凝血功能异常、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胸部外伤(造成局部解剖关系改变)、局部皮肤感染。
(四)解剖(图-1)图-1 锁骨下静脉穿刺示意图(五)操作要点1.体位头低肩高位,可将毛巾卷或小枕头垫在肩胛骨之间,因左侧有胸导管汇入,一般穿刺点选择右侧,穿刺侧手臂尽量向下外展,暴露体表标志。
2.定位穿刺点为锁骨的中外1/3交界处下方2cm左右,方向朝向胸骨切迹上2cm。
3.进针要点非持针手指示方向,可将示指放在胸骨切迹,拇指放在锁骨上;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穿刺针与地面平行,先探锁骨,一旦探及锁骨下缘,压低针头使得穿刺针紧贴着锁骨下前进;进针或退针都要保持负压回抽;针头一旦进入锁骨下,继续负压回抽进针4~5cm,回抽有血,将穿刺针斜面旋转45°使得斜面朝向近心端,确认回血通畅后置入导丝。
4.若穿刺不成功,退针,再次进针方向稍偏头侧;如果穿刺困难,忌反复穿刺,请有经验的医师协助。
5.穿刺后查胸部正位片,确认导管位置,以免误入颈内静脉,并确认有无气胸。
(六)并发症气胸、血胸、气体栓塞、出血、损伤锁骨下动脉甚至主动脉、血栓形成。
(七)注意事项1.置入导丝时注意保持导丝尖端弯曲方向朝患者足侧,有助于避免误入颈内静脉。
2.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应避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3.由于解剖关系,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发生气胸的风险高于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