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重要地方:1、北洋军阀政权与国民党政权的阶级属性。
2、民主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及其理论内涵。
3、“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
4、《井冈山土地法》与《兴国土地法》。
5、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三次“左”倾错误。
6、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7、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与长征胜利结束。
8、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及其主要特点1.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主要特点:①斗争形式:长期的武装斗争;②工作重点:以农村为中心。
★二、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及原因中国革命战略重心转移是指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着重发动工人转向主要依靠农民,由组织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这种转移,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实现的。
革命战略重心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新的革命道路的伟大起点1.中国革命战略重心转移的原因:①国民党政权控制中心城市,实行白色恐怖统治。
②国民党政权控制不了农村,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环节。
③敌强我弱决定我党必须实行战略的退却。
2.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及其标志八七会议:城市——农村七届二中全会:农村——城市★三、八七会议: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转折点主要内容:1.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2.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把发动农民秋收起义当作当时党的主要任务。
这样,就在客观上要求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人转向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武装斗争。
标志: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转折点。
★四、1927年以后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国民党:1924-1927年,是代表四个阶级利益的革命联盟;1927年后,成为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
与北洋军阀比,是为新军阀。
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搞一党专政、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的反动政权。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课后练习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取得北伐节节胜利后,国民党占统治地位的右派势力开始“分共”,并通过继续北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体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
在严酷镇压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形势下,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1927年8月7日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以武装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
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发动。
在城市起义相继失败、农村起义却逐渐迈向创建革命根据地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探索出以农村工作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的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道路。
毛泽东不仅在秋收起义的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早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生存?》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他还了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以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科学的概括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系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基本概念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文件。
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
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
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
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
9、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
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11、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本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13、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
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5、《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
主要针对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16、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本章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统治在全国形式上得到确立,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统治之下,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个革命的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逐步走向复兴和发展。
然而,由于党成立时理论准备不足,在初期实践斗争中也缺乏经验,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先后发生三次“左”或“右”的错误,结果是使不断发展壮大的革命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被迫进行长征。
主要历史事件有: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第一至五次围剿与反围剿斗争,遵义会议等。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政局处在极度混乱之中。
除新旧军阀的对立外,国民党内部也分成许多派系,主要有三个政治派系,即以蒋介石、胡汉民为代表的南京派(宁派);以汪精卫、唐生智为代表的武汉派(汉派);以张继、许崇智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沪派)。
宁汉各有“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沪派只有“中央党部”。
三派都打着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奉行“三民主义”的旗号,为争做国民党的“正统”和控制中央大权互相角逐。
当时,国民党各派的纷争,主要表现为宁、汉两方的对立和争斗。
汪凭借自己在国民党中央的合法领导地位,企图以武汉派为中心去统一南京的国民党中央和政府。
蒋以“反共先进”自居,坚持把汪派排斥于国民党中央之外,将国民党各派统一于南京,置于自己的监护下之下。
1927年8月,蒋介石在外有汪精卫逼迫、内有李宗仁等“逼宫”的情况下,于8月13日辞职下野。
稍后,汪精卫在胡汉民、吴稚晖等国民党元老和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等人的政治压力下,也被迫引咎下野。
9月15日,宁、汉双方与西山会议派共组“中央特别委员会”。
至此,国民革命中期以来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的国民党,终于在“反共”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1928年1月9日,蒋介石在南京通电复职,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重新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于4月5日宣布北伐,史称“二次北伐”。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单项选择题1. 1927年南昌起义的最大意义在于( A)A.开始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对抗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D.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意义是( C )A.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C.中共开始有了独立武装力量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发动的几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均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这种情况表明( C )A.我党在城市拥有相对强大的革命力量B.敌人在某些大城市力量不足C.我党的革命道路脱离实际D.我党尚未充分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4.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D.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标志5.1927年下半年,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根本趋势是( A )A.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B.中共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城市C.中共发动了一系列罢工,反对国民党统治D.中共党内出现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6.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主要取决于(C)A.中国农民人口多 B.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敌人在农村力量薄弱7.毛泽东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A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C.《反对本本主义》D.《井冈山的斗争》8.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了( B )A.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B.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C.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D.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9.国共十年对峙前期,中共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 B)A.中外反动势力力量较弱B.国民大革命时期有良好的群众基础C.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D.地理环境适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0.确立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根本原则是在(A )A.古田会议B.三湾改编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D.《战争和战略问题》11.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D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12.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D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1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A.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B.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C.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D.消灭了土地私有制14.中国革命历史上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B )A.兴国土地法 B.井冈山土地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土地问题15.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国民党的各个派别都是一样的反革命。
这一观点表明(A )A.大会仍未肃清“左”倾思想 B.中共着力纠正“左”倾思想C.中共认清了革命的对象与动力 D.大会纠正了右倾主义路线16.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一次决议中说:“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区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和几省首先胜利……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力,绝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上述材料(D )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必然趋势B.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状况C.制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的正确策略方针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思想方法17.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 A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张闻天18.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D )A议会斗争B群众斗争C地下斗争D武装斗争19.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充分证明了( D )A.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B.全国的革命形势对红色政权的影响巨大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条件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最重要条件20.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 A)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C、秋收起义D、广州起义21.下列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的是(B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大” D.晋绥干部会议2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由于它( B )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在军事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在生死关头妥协地处理了党内当时最主要的问题D.保证了长征转移的胜利23.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都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这两次错误路线产生的根源在于( C )A.共产国际错误指导 B.错误领导人排挤毛泽东C.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理论思想尚不成熟 D.国民党分化破坏活动24、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B)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A、懋功B、会宁C、吴起镇D、甘孜25、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文章是(C )。
A、《井冈山的斗争》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反对本本主义》D、《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26、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B )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A、刘少奇B、毛泽东C、周恩来D、邓小平27、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C)A、经验主义B、教条主义C、主观主义D、宗派主义28、1938年,毛泽东在(B )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A、党的六大B、六届六中全会C、党的七大D、党的七大二、论述题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试析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理论和现实意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过早与强敌进行盲目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独特国情出发,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即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是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在这种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原则,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试分析其错误观点及一再出现的原因。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经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其错误主要表现在: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