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3.运动: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4.联系: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5.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7.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0.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1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企业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

1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随着生产发展,企业家会倾向于使用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越来越少的人力,所以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

二、知识理解部分

(带※的问题可以作为简答题或辨析题的答题样板)

1. 如何理解“适度原则”?

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是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2. 如何理解“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说明,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就河流来说,“同一条河流”只是表面的静止现象,实际上河水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3.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可知论不可知论是否对应?

不能对应,唯物主义不一定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的本原;第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分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们不能对应。

※4. 如何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这句话是正确的,它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完全受社会存在制约。

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发展上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地方,可能社会意识会比较发达,例如在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其二,社会意识内部具有历史继承性,例如哲学思想的发展,其本身就是连贯的,几乎每种哲学思想都是对以前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而未必总是受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决定。

5. “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

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工人就可以在单位时间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也就是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这样一来,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

6.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超出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价值即为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通过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之后,这部分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的直接表现形态是生产中物的要素,但它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无论是货币,还是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其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被用来充当剥削工人的手段时,它们才成为资本。

7.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

(1)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9. 意识有没有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3)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10.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1.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量变和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它们的关系是: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里?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2)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4. 否定之否定的内容是什么?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内部矛盾得到初步解决,但这时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