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要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得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以“聚焦课堂,关注有效”为主题的的教师大比武活动已经结束,这次活动的课例包括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体育学科,回顾这些课并结合平时的随堂听课,我看到老师们辛勤工作,特别是语文数学科老师把能够利用的时间,能占的课都占了,但仍然效果不好,引起了我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场所。
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老师们把知识点分解得细致入微,课堂在老师的预设下生成,小步碎步,一步一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在课堂上辛辛苦苦的教,学生在课堂上亦步亦趋的学;老师忙得不亦乐乎,用各种预设的答案去等学生,一个没有回答对,再抽一个,……直到答对的学生出现,“啪啪啪”给点掌声,进入下一个环节,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磨皮擦痒。
这能代表学生课堂学习的真实情况吗?这是学生在学习知识吗?我感觉是在完成老师预设的程序任务。
尽管我们从学生的可能出发进行了开放的设计,并尽可能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学生,依旧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发生。
我们要有渴望意料之外发生的开放心态,有了这种开放的心态,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人”有深层次的关注,课堂才能出“彩”。
教学要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让学生尽情享受,而不是“圈养起来”。
有宽度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比如:语文课围绕一个主题,品读课文也好,补充材料也好,最后教师都要引申,要拓展,要升华。
使课堂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
让体育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青州市亓荣希望小学曾昭功体育教学主要是在操场上,在动态中进行的。
这是与其他学科相比所独有的特殊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学生在年龄、性别、体质与活动能力的差异外,还要考虑场地、器材、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小学体育课,由于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体力差异大,这就要求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促使小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学习、积极锻炼。
那么,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做呢?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就自己从事体育教学的有关经验,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能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用拳拳爱心对待学生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得到亲人的百般呵护,在学校他们也希望得到小朋友们的注意和赞赏,特别是得到老师的尊重和抚爱,以得到老师的爱作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
因此,教师用爱心引领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之一。
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对教育对象情感的体现,是开启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钥匙,更是教师对待学生最基本的出发点。
"体育教师爱学生,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而且要做到:风天,让学生背风而立;热天,置学生于树荫之下;雨天,游戏于教室之中;冷天,考虑学生衣着是否单薄,更要以一种表扬、鼓励、引导、关怀、教育和帮助的平和心态对待学生。
也就是要时刻用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灵。
因为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教师,就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无法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无法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也就不可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为此,教师要以爱心去贴近童心,以爱心去培养爱心,用爱的柔情去抚慰他们的心灵,用爱的暖流去开启他们的心扉。
生命教化:体育教学的生命:生命教化的内容生命教化是学校教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对各门学科的学习有踊跃的作用。
因为在体育的教学中行为动作多,而且语言表达也不同于其他课程,那么更要求体育课更要留意生命教化。
平常多一次平安学习,危难时刻就多一分生存的盼望。
生命平安教化不是一时一事,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空讲书本学问,要生动、具体、管用。
要通过多种形式,教他们用学问守护自己的生命。
一、生命教化与体育教学内容严密联系。
生命教化就是在科学开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爱惜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化者系统传授生存的学问和经验,有目的、有准备地造就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实力和生存看法,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特性自由全面安康开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
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大局部是以跑、跳、投掷等为根底,这也是人们在脱离险境所必要的技能,与生命平安教化具有很多的相溶性。
通过跑、跳、攀爬等训练,就可以使学生在受到危害时能够快速地撤离紧急区域。
另外,体育教学中的爱惜和帮助,可以造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紧急的时候能有效地爱惜自己和身体力行帮助别人的实力。
在体育课中不断的强化生命平安教化,挖掘体育的平安教化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展学生的体质,养成相互帮助和爱惜的良好习惯,还能够让学生驾驭必需的自救和互救的本领,是学生的平安教化是必不行少的途径。
二、树立体育生命意识,缔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造就和老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有序的活动过程,是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觉、被欣赏、被敬重的过程;是生命自我开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气氛,以团结、自由、民主、宽松、和谐来营造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用体育工程的参与来激活学问、用情感来丰富体育学问、用才智来评判体育现象、用心灵来感悟体育视野,并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到达增进安康、增加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开展的目的。
巧抓动态生成契机,展示体育课堂生命活力动态生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两者之间在关系上是辨证的、相辅相成的。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心观察,捕捉学生个性化的表现,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对话与碰撞,及时反思与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多角度切入,灵活运用“动态生成”对教学适时进行调整,从预设到生成,构建互动、开放、多元的体育课堂,实现从师本到生本的华丽转身,这既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遵循动态生成课堂理念的体现,让教学在平等交流、积极引导的氛围中充满灵气与活力,在以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聚焦主题,阐释课堂动态生成概念1.课堂动态生成概念。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新问题、新情况。
它随着教学环节、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动勃勃等新特点。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生成性教学需要充分预设,在教师主导之下以“教学环节”为主线,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以生成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教学模式。
生成性思维视域下,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然会导致教育过程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真实、自然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敢于暴露意外,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在“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中实现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2.生成性体育教学资源的类型。
体育学科教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生成性教学资源比一般的课程更丰富、多样和复杂。
如何让体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摘要:教育者必须在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个课题上,积极探索方法,努力做到寓教于乐。
可见,学习兴趣的体现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原动力,是课堂生命的活力!笔者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归纳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关键词:体育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一、主体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应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特点:爱问、爱思维。
但是,他们的思维是生动的形象占主导地位。
开启学生心灵,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到充分的发挥,对学生的质疑问题,教师应当多提倡、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使学生的参与向深层次推进,为提高参与和质量创造条件。
从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
如在长短绳教学中,老师教会学生简单的跳绳技巧后,都会根据教科书直接提出问题,而我没有那样做,而是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创造各种跳绳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对学生说除了这类跳绳方法,还有其他跳绳方法吗?于是,左右行进跳、如用绳来捉尾巴、走迷宫、玩网鱼、玩钻山洞、用绳来接力跳绳游戏、用绳做起危桥跳绳游戏等。
又如在教学轻物投掷时,启发学生能不能用其它方式来投掷?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双手投掷、单手投掷、背向投掷、半蹲投掷”等共创造出许多种方法,虽然有些投掷方法很滑稽,但还是应该给予表扬,肯定学生的“突发奇想”。
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视野,诱发学生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可见,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教学实践知道: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正是教学过程中思维的主客体之间发生心理位置与角色位置互换的结果,只有让学生充分活跃起来,敢于质疑、勇于质疑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因材施教,激诱发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长处,任何长处都没有的人是没有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每个人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产生自尊感。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体育课堂[摘要]文章通过对生命的教学价值认识以及体育教育在个体生命发展中的独特价值,阐述了生命视野下体育教学的实施应更新观念、丰富教学内涵,建立富有生命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确立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活力体育教学模式关怀生命是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要以培养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具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为己任。
教师应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体育课堂,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①一、生命的教学价值教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与生命的关系也是不证自明的。
人类的生命正是通过教育的重构才不断远离动物界,并不断实现自身生命的超越。
为什么莲花峰下的白鹿洞、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虽历经千年而笙歌犹在、游人如织?那是人们对曾经启迪过我们祖先生命智慧场所的一份特有的尊重。
为什么哈佛牛津剑桥那样令人神往那样令人流连忘返?也是因为那些地方有重构人类生命的崇高智慧。
教育教学就是为提升人类的生命质量而产生和发展的生命活动。
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育、教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生命问题,只有回归生命才能寻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价值。
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对生命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表述:“真是生命之本,善是生命树上的花朵,美是生命屋脊上的太阳。
任何一个可以永世流传于人间的文本,大约都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而未来的传世之作亦将是真善美的文本。
这是人间的永恒主题,这是开不败的鲜花,奏不完的乐曲,吟不尽的诗篇。
”②二、体育教育在个体生命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体育自古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包括特殊个体和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
体育教育对个体生命发展的独特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教育培养生命发展的基本技能。
实施有效教学让高中体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者:虎永科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06期摘要:当前,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严重误区,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作为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们要真正理解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含义,把握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原则,正确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生命活力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23-01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高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
有效的体育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进步和发展。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体育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高效性的保证。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能使体育课上得协调而有意义。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上体育课的心理和态度有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这种和谐关系。
比如,当学生害怕尝试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去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能重新鼓起勇气,增强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做好。
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
体育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体育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对学生身心健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是一种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体育活动。
个体生命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的自我意识从生命深处唤醒,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以体现体育教育对生命教育资源的利用。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体育课堂充分的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体育教学更具内涵。
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时代赋予我们体育工作者的责任。
体育教学不能一味地进行动作技能强度上的训练,而应将重点应该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自学”原则上,强调怎么学,是在技能训练中教会学生技能迁移,教会融通贯通。
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使生命获得持续性、全面性和协调性的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
体育教学不仅有丰富的教学内涵,而且体现师生的生命本真。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唤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追求人性的完美,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生命价值和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重视。
其次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换体育教学方法。
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生命特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不仅要关心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将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让他们终身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丰富生命。
体育教学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又感化学生的心灵,也就是使他们的身心和谐。
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体能健康、精神的需要。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等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
例如对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可以多安排他参加集体的体育活动小组,在运动中增强与同学的交流,安排他比较擅长的项目,这样他在体育活动小组中就会表现突出,也就会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和鼓励,让其自信心得到充分发展。
另外要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技术课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调动和巩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进行示范、讲解、分解、结合的同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体会各种动作的特点和要点。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亲自去做动作,而且要开动脑筋,去体会动作,感受动作。
这种身心参与的教学,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空间。
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可以专门安排健美操队形编排或者动作编排的内容,这样学生通过启发创新,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充分尊重、鼓励、支持学生,
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让每一个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机会发表自我见解,发挥自我能动性。
师生共同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
通过师生之间健康、平等、和谐的交往,使师生生命共同成长。
在教与学的师生过程中,应强调的是怎么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技能训练中教会学生技能迁移,教会他们融会贯通,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技能强度上的训练。
我们要让体育课堂活跃起来,不仅重视对个体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而且重视对个体生命独立、自主和自我强大的人格力量的锻炼,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
综上所述,成功的体育课,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内趋力,培养其创造力,建立健康的人格,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