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85.78 KB
- 文档页数:6
颌面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多由交通事故、跌落、打击等外力引起。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颌面部骨折术后护理措施:一、术后观察1. 观察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 观察伤口: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有渗血、渗液,敷料是否干燥,如有异常,及时更换敷料,并告知医生。
3. 观察局部肿胀:注意观察局部肿胀程度,如有加重,及时告知医生。
4. 观察口腔黏膜: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损伤,如有损伤,及时告知医生。
二、疼痛管理1. 术后疼痛是患者常见的症状,可给予镇痛药物,如吗啡、布洛芬等。
2. 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以减轻疼痛。
3. 保持患者舒适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加重疼痛。
三、饮食护理1. 术后早期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豆浆、鸡蛋汤等,以减轻咀嚼、吞咽困难。
2. 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等。
3. 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
四、口腔护理1. 保持口腔卫生,预防口腔感染。
2. 术后2-3天,可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漱口,每日3-4次。
3. 如有义齿,术后1-2周内不宜佩戴,以免影响愈合。
五、局部护理1. 术后局部加压包扎,以减轻肿胀,预防移位。
2.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污染。
3. 如有局部固定装置,如颌间牵引、夹板等,需按照医嘱调整,保持其稳定。
六、功能锻炼1. 术后早期进行颌关节活动,如张口、闭口、上下牙列对合等,以预防关节僵硬。
2. 随着康复,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
3. 如有颞颌关节功能障碍,可进行颞颌关节康复训练。
七、心理护理1. 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鼓励,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2. 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需求,及时解决患者问题。
八、健康教育1. 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如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剧烈运动等。
2. 告知患者定期复查时间,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再次发生颌面部骨折。
上下颌骨骨折手术护理常规一、概述【临床表现】1、上颌骨骨折表现为骨折块移位,咬合关系错乱,眼镜状眶周瘀班,睑、球结膜下出血,或眼球移位而出现复视。
2、下颌骨骨折表现为骨折段移位、咬合错乱、骨折段活动异常、下唇麻木。
【治疗要点】及早治疗。
常行切开复位加钛板固定术,全身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二、术前护理(一)护理诊断1、焦虑创伤的应激反应2、疼痛与颌骨骨折、软组织损伤有关3、呼吸异常与舌后坠、口底水肿有关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咬合错位、疼痛影响进食有关。
(二)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注意有无颅脑及重要脏器损伤;有无舌后坠、口底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必要时备气管切开包。
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用 1.5%双氧水、生理盐水漱口或棉签擦洗口腔。
按医嘱给抗菌素、止血药,以防感染、出血,必要时用地塞米松防止口底水肿。
3、心理护理突然的创伤不仅带来剧烈的疼痛,同时增加病人和家属的紧张不安、恐惧,因此要及时告知病人的伤情,多做解释,取得理解和配合。
4、一般准备按全麻术前常规护理。
术前1天:备颌面、颈部、口周皮肤,做青霉素皮试,必要时备血、血交叉;术晨按医嘱用药。
三、术后护理(一)护理诊断1、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2、有并发出血、感染的危险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颌间结扎、口内伤口影响进食有关(二)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加压包扎的敷料有无松脱。
2、体位按全麻术后护理,去枕平卧,头偏一侧,以利口内血液、分泌物流出。
3、营养支持全麻清醒后6小时进流食,维持 10~14天。
4、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用 1.5%双氧水、生理盐水漱口,防止食物残留创缘。
5、预防伤口感染按医嘱给抗菌素、止血药。
6、健康教育(1)术后1个月内避免进食过硬的食物。
餐后漱后,保持口腔清洁。
(2)观察上下牙齿咬合关系,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定期拍片复查,了解复位情况。
(4)钛板固定后若有疼痛、流脓为排异反应,必要时 3~6 个月后可取出钛板。
颌面部骨折复位固定术的护理【概念】颌面部骨折多因工伤、交通事故或暴力打击等意外情况所致。
因其位置突出,易受创伤。
上颌骨骨折常累及邻近的鼻骨、颧骨等同时骨折以及并发颅脑损伤。
下颌骨骨折因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除了可能在外力打击部位骨折外,对侧薄弱处亦可发生间接骨折。
由于附着肌肉作用不同,骨折线方向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移位。
【临床特点】颌面部骨折共同症状有:骨折线附近的软组织肿胀,固定的疼痛点,颌周组织常有出血及淤斑,牙及牙龈损伤,骨折断端移位,咬合关系错乱,张口受限,流涎及呼吸、咀嚼、吞咽功能障碍等。
下颌骨骨折可出现下唇麻木或感觉异常。
颧骨、颧弓骨折可出现复视。
鼻骨骨折有时伴发脑脊液漏及皮下气肿。
【护理评估】1、一般情况:评估受伤原因、部位,外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及张口度、咬合等功能;伤后意识状态,有无头痛、昏迷、喷射状呕吐史;全身复合伤情况等。
2、专科检查:评估伤员的神志、呼吸情况;骨折块移位程度;咬合关系是否错乱;是否有脑脊液漏;有无神经损伤表现;有无复视、张口受限等。
3、辅助检查(1)血常规检查:失血过多时,可有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下降。
(2)影像学检查:x线片、CT片尤其是三维成像,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及移位情况。
(3)术前完成的常规检查包括血、尿、便、输血前常规,肝肾功能及胸透、心电图检查等。
【护理措施】1、手术前准备(1)保证全身情况稳定,无严重全身复合伤及并发症情况下进行颌骨骨折固定手术。
(2)全身清洁,手术区域常规备皮。
(3)术前做抗生素过敏试验。
(4)准备器械和固定材料。
(5)需全麻者禁食8h。
2、手术后护理(1)全麻患者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
(2)取半卧位,以减轻局部肿胀。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鼻腔分泌物。
舌后坠者,将舌体牵出口外固定。
重症患者要注意变换体位,鼓励患者咳嗽排痰,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4)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变化及手术切口渗血、引流情况,并做好记录。
下颌骨骨折患者的护理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骨受到暴力外伤所致疾病。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
护理评估1、病史有无外伤史。
2、辅助检查X线等。
3、心理社会状况主要护理问题1、疼痛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3、焦虑/恐惧4、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关节僵硬。
护理措施1、颌面部外伤后,有可能使病人面容发生很大变化,使其难于接受而情绪激动,应开导、安慰病人,避免因情绪激动,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导致损伤部位的出血增加。
2、颌面部骨折、咀嚼困难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饮食,每2小时1次,保证营养物质供给,提高机休修复能力以利于创伤恢复。
3、颌面部肿胀严重,吞咽困难时给予鼻饲流质,每2小时1次,每次量不超过200ml。
注意保持鼻饲管通畅,每次喂食后从鼻饲管注入少量开水冲洗鼻饲管内食物,避免阻塞鼻饲管。
下床及外出活动时,有别针将鼻饲管固定于衣服上,防止脱出。
4、用漱口液漱口2-3次/日,以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异物、血凝块等,避免继发口腔感染。
5、取半卧位以利于伤口渗出物的引流,减轻颌面部损伤后的充血、肿胀。
健康指导1、尽量将口腔内分泌物、血凝块吐出,勿咽下,避免误吸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出现剧烈的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神志不清、躁动不客观存在等情况,说明可能合并有颅脑损伤,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进行急救处理。
3、增强安全意识,防止再次受伤。
4、出院3个月后来门诊复查。
护理评价1、病人及家属能掌握疾病的相关饮食注意事项。
2、患者疼痛有所减轻。
3、患者愈合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4、患者及家属焦虑、恐惧减轻。
颌骨骨折患者的护理(一)定义颌骨骨折包括上颌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按照骨折创伤是否暴露,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二)症状、体征颌面部骨折主要表现为面部畸形,咬合紊乱和张口受限,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具体表现为:1.颌骨骨折: 骨折端位移、咬合错乱、骨折段异常动、下唇麻木、张口受限。
2.上颌骨骨折: 面型改变、咬合关系错乱、眶及眶周变化,口、鼻腔出血、眼的变化。
3.下颌骨骨折: 疼痛、肿胀、面部畸形、张口受限。
4.颧骨及颧弓骨折:畸形、复视。
(三)护理问题1.疼痛外伤后伤口疼痛。
2.组织完整性受损与外伤后致皮肤粘膜破损有关。
3.吞咽困难与疼痛、咬合错乱、咀嚼功能障碍、下颌制动致吞咽不适有关。
4.面部畸形与骨折错位、局部肿胀有关(四)护理措施1.执行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术后取半卧位,可减少局部肿胀。
重症患者注意变换体位,鼓励患者有效咳嗽防止肺部感染。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鼻腔分泌物。
4.注意口腔清洁:在颌骨骨折情况下,患者进食受限,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失去自洁作用,口腔分泌物、血液、食物残渣及脱落坏死组织滞留,利于病原体生长,易引起口内感染而影响愈合,所以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内并发症。
保持口腔清洁,告知患者饭后漱口,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3次,张口活动受限,不能自行漱口者,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擦洗或用注射器冲洗口腔。
5.术后第一天为减少创口出血,可进低温流质饮食,待伤口渗血减少后,再进常温饮食,如牛奶、稀饭、果汁、菜汁、肉汤、豆浆等。
术后l周逐渐进半流食、软食。
6.术后伤口局部,24小时内可冰袋冷敷预防肿胀和血肿。
7.检查咬合关系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调整。
8.功能训练:手术复位内固定者,上颌骨骨折一般固定4周左右,上颌骨骨折固定3周即可逐步活动,练习张口动作;术后7~10天即可指导患者逐步进行颞下颌关节功能锻炼,必要时可用筷子和木楔子、开口器等予以辅助通过张口练习,以加强肌肉关节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的愈合,避免术后张口受限。
颌面部骨折的护理常规(一)定义指上颌骨、下颌骨、颧骨以及与其相邻的骨骼发生的骨折。
(二)临床表现额面部骨折的临床表现,除了肿胀、疼痛、出血、移位及畸形等一般骨折表现外,损伤部位不同而各自不同.1、鼻骨骨折多为闭合性骨折。
局部疼痛,软组织肿胀或皮下淤血;可见鼻梁偏斜,骨折侧鼻背塌陷;肿胀明显时可掩盖外鼻畸形;祖鼻后可出现伤侧下眼脸、颜面部皮下气肿;伤及鼻腔霸膜可有鼻出血;屏中隔若受累可有血肿、脱位等产生的鼻塞、下段鼻梁塌陷等症状;若鼻中隔血肿继发感染,则引起鼻中隔脓肿,导致软骨坏死,鞍鼻畸形。
2、额窦、筛窦骨折额窦前壁线形骨折者,额窦前壁末变形,但有软组织肿胀,局部压痛;前壁凹陷性骨折可见前壁塌陷入窦腔内,眶上区肿胀,险部淤血、皮下气肿;额窦前后壁骨折常合并筛窦、眼眶和鼻骨的损伤,即所谓鼻额筛眶复合体骨折,表现为鼻腔上部出血,鼻根及眼眶部肿胀,鼻梁塌陷畸形,视力障碍,思侧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但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3、颌骨骨折软组织肿胀淤血时,面部肿胀不明显,一旦肿胀减轻即显面部塌陷,损伤眶底时可有眼球内陷、夏视、视力减退即内眼外伤性改变(晶状体脱位、玻璃体出血)。
4、颧骨、颧弓骨折肿胀不明显或消退,可出现颧面部畸形;骨折的颧弓压迫下颅骨曝突,可出现张口疼痛或张口受限;伴有眶底骨折时,可有鼻腔出血。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1、组织完整性受损与外伤致皮肤黏膜破损、骨折有关。
2、吞咽困难与疼痛、咬合错乱、咀嚼功能障碍、下颌制动致吞咽不适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张口受限、咀嚼及吞咽困难所致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窒息5、自我形象紊乱外伤及手术导致面形改变。
(四)观察要点(如手术分术前、术后)1、术前(1)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3)观察有无出血情况。
2、术后(1)观察耳鼻是否有脑脊液漏,若有则禁止冲洗鼻腔或外耳道,禁用棉球填塞,勿用力擤鼻涕,防止咳嗽及打喷嚏,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颌面部骨折护理常规【相关知识】颌面部骨折多因颌面部损伤引起的颌面部骨断裂,包括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颧骨及颧弓骨折、鼻筛骨骨折和眼眶骨折。
颌面部骨折的临床表现,除了肿胀、疼痛、出血、移位及畸形等一般骨折表现外,损伤部位不同而各自不同。
【治疗原则】原则上应尽早治疗,目的是重建骨解剖结构和连续性,并保证骨折在限定时间内正确愈合。
复位与固定是骨折治疗的两个重要环节。
一、常用复位方法: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切开复位。
二、常用固定方法1.颌间固定法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法、颌间钢丝结扎固定法、颌间钉+橡皮圈牵引固定法。
2.内固定法拉力螺钉固定法、加压钛板固定法、小型和微型钛板固定法,重建板固定法。
3.颅颌固定法。
【护理】一、术前护理(一)术前评估1. 健康史和相关因素(1)外伤经过、有无其他部位的损伤、治疗经过等。
(2)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史。
(3)年龄、职业、身高、体重、营养状态。
(4)近期手术史、过敏史、目前用药情况。
(5)活动能力。
(6)全身皮肤黏膜情况。
2.疾病症状体征(1)生命体征。
(2)骨折位置、局部肿胀情况,有无合并其他骨折和损伤,是否有出血、有无张口受限及咬合错乱、有无进食及吞咽困难等。
3.辅助检查:X线、CT、MRI等检查阳性结果。
4. 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二)术前护理措施1. 口腔科术前常规护理。
2. 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
从心理上认清接受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目的和意义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病人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3.戒烟、酒。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4.保持口腔清洁,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
5.有软组织损伤时先进行清创处理。
6.根据手术部位要求做好术区备皮。
7.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前指导,做好术前常规检查。
二、术后护理(一)术后评估1. 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手术范围、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
2. 神志,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疼痛等。
3. 患者的进食情况。
4. 心理状况,有无焦虑、失眠或其他情绪异常。
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概念
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骨受到暴力外伤所致疾病。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
病因:外伤
临床表现
1. 局部有肿胀、疼痛、麻木、出血及淤斑等一般症状。
2. 骨折段移位。
下颌骨骨折后,由于肌肉的牵拉,易发生移位。
骨折段移位情况可因骨
折部位而不同。
下
颌骨体部骨折,前骨折段向后下方移位,后骨折段向上方移位。
正中颏部发生骨折,如为双发骨折,正中
骨折段可向后方退缩;如为粉碎性骨折或有骨缺损,则两侧骨折段向中线移位,使下颌牙弓变窄。
颏部这
两种骨折都可使舌后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
3.髁状突骨折时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患侧耳前可有明显疼痛,张口时加重,并有压
痛、肿胀。
触诊时,
可感到髁状突运动消失。
双侧髁状突部骨折,下颌升支向上方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呈开颌状。
4. 运动异常,如下颌骨体部骨折时,开口运动或推移颌骨,前后骨折段可有异常活动度。
5. 咬合错乱。
下颌骨骨折后,可出现上下颌间咬合关系错乱,此为诊断颁骨骨折的重要依据。
6. 下牙槽神经受损伤时,则出现下唇麻木。
7. 下颌骨体部骨折时,骨折处常有牙龈撕裂和出血,为下颌骨体部骨折标志之一。
诊断
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
护理诊断
1.疼痛,与下颌骨骨折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骨折致张口困难有关。
3.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关节僵硬。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 麻醉未清醒时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
(2)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体温呼吸频率、瞳孔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严密观察患者口腔黏膜肿胀程度、呼吸频率、有无缺氧症状,及时清除口腔和气道分泌物,防止发生舌后坠,必要时进行舌牵引。
2.体位
指导患者取半坐卧位,以利于伤口引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口颌面部位置特殊,组织疏松、血管、淋巴丰富,术后面颈部易发生明显肿胀。
3. 冷敷采用局部冷敷等方式减轻肿胀程度。
4. 出血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渗血情况,如见大量鲜红血液渗出,考虑口腔夹板是否移位,同时注意预防创伤性休克。
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5. 加压固定术后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下颌3~5d,防止组织肿胀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
6. 口腔护理
(1)0.9%NS和1%H2O2,1∶1冲洗口腔,再用0.9%NS溶液含漱,2~3次/d,
(2)用洗必泰溶液冲洗口腔,2-3次/天,以抑制细菌繁殖,保持口腔清洁。
(3)张口受限的患者如不能含漱,可酌情采用棉签或棉球擦拭。
(4)口腔护理时注意动作轻柔,并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5)口角或口腔黏膜发生破损、溃疡者,局部涂抹药膏保护创面。
7.饮食护理
(1)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保证营养物质的供给。
(2)不能张口的患者,可将吸管置于磨牙后间隙或缺牙区吸入食物,或采用大号注射器缓慢注入。
(3)张口受限,咀嚼和吞咽功能受限,进食时伤口牵拉疼痛。
鼓励患者多进食,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
8.功能锻炼
(1)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练,一般术后72 h左右,肿胀消退后即进行张口训练。
刺激骨断端愈合,防止颞合关节强直。
(2)采用拇指向上推上中切牙、食指向下推下中切牙的方法撑开上下颌,做开闭运动10~20下/次,3次/d,进行功能锻炼时注意保护创面。
(3)指导患者进行牙周护理,按摩牙龈,先轻后重;轻叩牙齿,力度适中,以恢复牙周组织和牙槽骨功能。
9. 心理护理
(1)由于疼痛刺激、对手术效果的未知、对医疗费用的担忧等因素,往往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
(2)护理人员在正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的情况下,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尽量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强调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出院指导
1.嘱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止发生再次受伤。
2.术后3个月内禁止咬质硬食物,逐渐从流食、半流食、软食过渡到普通饮食。
3.出院后继续进行功能锻炼,直至恢复正常。
4.定期来院复查,若有异常变化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