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1第五节 《 光合作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2 浙教版必修1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钟祥三中王晓翠一、设计思想【设计理念】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处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3)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能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2)利用模型或图解展示光合作用的各个阶段;(3)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光合作用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认识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3)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3)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及能量转化;(2)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及实验原理;(3)光合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 教师准备:(1)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2)准备实验材料、仪器和设备;(3)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 学生准备:(1)预习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2)参与实验操作;(3)准备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借助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关注;(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已有认识。
2. 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光合作用的步骤;(2)展示模型或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3)分析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3. 学习光合作用的意义:(1)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强调科学研究的价值;(2)探讨光合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3)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与环保的关系。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3)搜集光合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行交流分享。
2. 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2)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等;(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钟祥三中王晓翠一、设计思想【设计理念】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处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3)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能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情感;(3)引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3)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及探究过程。
2. 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2)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的解读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2. 利用实验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3. 运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光合作用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2. 光合作用实验材料(如绿叶、二氧化碳、光照设备等);3. 相关视频资料;4. 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相关概念;(2)展示光合作用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
3. 课堂讲解:(1)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解析物质和能量的变化;(2)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高中生物教案《光合作用》一、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2.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 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光合作用实验装置。
2. 学具:实验报告、学习资料、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基本原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光合作用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光合作用的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2.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水的光解、ATP的暗反应:CO2的固定、C3的还原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2)阐述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3)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1)研究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
(2)探讨光合作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减少CO2排放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步骤及其相互关系。
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案例掌握理论知识。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等基本知识。
3.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反应机制和能量转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光合作用的实验材料,如绿叶、光源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绿色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如何为生物圈提供能量。
2. 新课导入: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原料、产物、条件、场所等基本知识。
4. 案例分析:分析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5. 课堂演示实验: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合作用的过程。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和反应机制进行讨论。
7. 总结提升:总结光合作用的关键知识点,强调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后续章节待补充)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如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格尔曼等科学家的贡献。
2. 探讨光合作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粮食生产、能源开发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光合作用的主要知识点。
2. 强调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指导思想】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方针,以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目的来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五章乃至整个必修一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建议安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第二课时学习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其中还要完成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这些知识、经验是学好本节内容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不要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考分析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而且光合作用的原理学生感到抽象难懂,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内在本质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在介绍光合作用过程之前首先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注意让学生以教材中展现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因为教材上介绍的历史非常经典,所介绍的都是在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学生认真了解其重要过程,等于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这对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是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具体教学目标:分析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各实验过程及结论,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说明光合作用概念,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过程,并总结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认同科学技术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篇一:光合作用教案】【篇二:光合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要讲的是高中生物必修 1 《分子与细胞》第 5 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 4 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 2 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这节课主要讲光合作用的概念、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应用及化能合成作用等这五个方面。
其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初步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一定了解,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介绍完光合作用的概念后,先讲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讲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两个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
讲完过程后,紧接着把应用稍做介绍。
接下来,讲解这节课的次重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后,这部分内容会更容易接受。
最后,讲化能合成作用,完善知识体系。
(二)学生分析本节内容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因此,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针对学生情况,本节课在讲解时尽量多重复几遍,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加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加深印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动态演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通过全班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和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3.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过程、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本质。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光合作用的相关动画或视频资料。
3. 光合作用的实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
2. 光合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明确光合作用的基本特征。
3. 光合作用的意义:讲解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性,如提供能量、有机物等。
4. 光合作用的过程:利用动画演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步骤。
5.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总结光合作用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
6.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如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等,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敬畏之情。
7. 光合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环保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光合作用的实际意义。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七、课堂练习(1)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利用_____将_____转化为_____的过程。
2019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1第五节《光合作用》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
2、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认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之间是辨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3、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4、概述光反应的过程及光系统的作用。
5、概述碳反应的过程。
6、区别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图。
7、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8、比较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异同。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光反应的过程及光系统的作用;碳反应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018kJ,
海尔蒙特柳苗栽培实验
NADP
PH
2.
CO2浓度 —b: CO2太低,农作物消耗光合产物; b —c: 随CO2的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c —d: CO2浓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保持不a
c
b d e
能制造有机物的提高作用实际
七、板书: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五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光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矿质元素、水八、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