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在渔业生态养殖中的开发应用(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457.10 KB
- 文档页数:6
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水产养殖是一种生态环境的概念性产业,在水产养殖环节中应用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率,改善环境质量,减少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提高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养殖技术的概念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采用科技手段与理论,实现养殖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生态养殖技术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物育种等方面的技术内容,旨在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1、提高水生物养殖利用资源的效率生态微培养技术和生态化育种,是水产养殖水质控制技术的新发展。
采用生态微培养技术可以实现狭隘的淡水湿地水群落的养殖利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和优化环境。
同时,生态化育种可引导优势品种遗传进化,通过对遗传资源的利用,将优势品种的内在基因和环境因素综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水生物养殖利用资源的效率目的。
2、控制水生物养殖业环境污染可持续养殖的基本环境保护要素:水域资源合理配置,建立生态养殖模式,利用生态修复方式实现污染物的净化和选择污染抑制物控制污染量。
通过建立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化育种和控制生态位差异,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遏制污染物的积累,降低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水产养殖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以贝类为例,形成协同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年产10万吨福建龙岩贝,应用生态养殖技术进行资源优化、生产提高、应用推广、生态环境改善、效益增加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果。
因此,在水产养殖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过程中,积极采用生态养殖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生态养殖技术虽然在实践运用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有一些局限,如引进品种的选择不合理、养殖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有些污染源未能被有效控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短板,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1、开展保护性品种选育,育种系统化和系谱统计学化,提高水生物品种的适应性和优势性。
S h u i c h a n y u y e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我国水产养殖规模日益扩大,水产养殖技术要求持续提高,促使生态养殖技术应运而生。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将生态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进行了融合,使得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直接推动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
基于此,文章阐述了生态养殖技术的相关内容,分析了传统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一、生态养殖技术概述在社会的发展中,我国很多水产养殖户、养殖企业仍实行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未针对水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管理,过于关注养殖数量、养殖规模,未针对水产养殖进行综合管理,导致水产品极易遭受病虫害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过实行生态养殖技术,合理选择养殖品种、养殖环境,减少了人力劳动的投入,为水产品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创造更多的效益,减少水产养殖对周边环境带来的污染。
二、传统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1、污染环境传统的人工养殖极易造成资源浪费问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尤其是在化学品排放过程中,引发一系列水污染问题,导致水产品质量问题不断显现出来,尤其是排放水产养殖肥料后,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人民群众饮水的安全性。
2、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在过去的水产养殖工作中,技术人员普遍关注水产品数量、产量,极易发生水产品病害问题。
例如,水产品养殖技术人员为了创造更多效益,会过度用药,导致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不断显现出来,影响水产品整体质量,威胁人民群众食品的安全性,阻碍了水产品行业的发展。
3、养殖设备有待更新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养殖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集成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很多养殖户使用的养殖设备、工具未及时更新,无法保障水产品生存空间,导致养殖池进排水遇到很多难题,水产品长时间在这一环境中生存,很难提升水产品质量。
4、养殖空间有限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水产品养殖人员普遍实行密集养殖方式,受物质因素的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养殖技术应用摘要:文章首先对生态养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污染环境,造成浪费、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养殖设备落后、苗种选择落后、粗狂式养殖、养殖空间有限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水产品养殖存在的缺陷;然后从环境、苗种、饲料及药物选择等4个方面对生态养殖技术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树立健康的养殖观念、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及严格控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3个方面对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养殖;水产养殖;养殖技术;传统水产品在我国许多地区,水产品的养殖技术长期以来采用淡水养殖模式,遵循传统的人工养殖方式。
这种养殖模式只注重养殖规模和数量的大小,不注重水产品品种和质量。
传统的人工养殖存在的缺陷极多,在传统养殖技术的制约下,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且成本极高,不能满足现今生产生活的需要。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生态养殖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养殖技术既可以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利用循环技术使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解决了传统养殖操作不便的问题。
生态养殖利用机器设备等对水产品进行科学化地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双手,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促进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了水产品食用的安全性。
1生态养殖的概念生态养殖是指人工模拟水产品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水产品养殖中将先进的科技运用其中,运用无公害的饲养方式将水产品出现病害的机率降低,提高水产品健康程度,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食品,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技术,提升了水产品市场的整体水平。
2传统水产品养殖存在的缺陷2.1污染环境,造成浪费传统的人工养殖对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一些化学品排放导致水污染从而使水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而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废料排放再一次加重了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饮水安全。
2.2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传统的人工养殖只注重数量与产量,忽略了水产品的质量,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水产品养殖者为了提高收益选择过度用药,从而导致一些水产品由于用药不规范,发生药物残留等问题,进而导致水产品的质量下降。
浅谈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摘要】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养殖方式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养殖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产生态养殖的概念和其在养殖业中的重要性,然后详细探讨了该技术的原理、应用案例以及生态保护措施。
进一步分析了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效益,强调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巨大潜力。
结论部分总结了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可持续性。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和意义,为推动其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原理、应用案例、生态保护措施、发展前景、效益分析、重要性、发展方向、可持续性.1. 引言1.1 水产生态养殖的概念水产生态养殖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它是将养殖过程中的水体、底泥、植被等生态要素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稳定、高效、环保的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自净能力,实现水产物产量的提高和水体环境的改善。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建立起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将养殖所需的水、气、养分、生物等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养殖过程更加稳定和高效。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还能够减少养殖所需的人工投入,降低养殖的成本,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通过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相比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具有更好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态养殖技术的认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1.2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意义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最大限度地模拟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往往存在资源利用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养殖品质低下等问题,而生态养殖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018 年第 5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237科研◎水产渔业水生植物(Aquaticplant ,Hydrophyte )是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长期或至少部分生命周期发生在水中、水表面或水边潮湿环境的植物类群。
凡是生长在水域附近,如湖泊、河川、池塘及海边的半咸水和海水中,或长年在潮湿的区域生长的职务,都可以称为水生植物。
根据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适应程度,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一般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水生植物是草本植物,具有生长快、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在水产养殖中,大致有一下几个作用:1.水体增氧与水质净化。
2.为植食性和杂食性的动物提供天然饵料。
3.协助水产动物完成生理过程。
4.鱼菜共生技术的应用。
1 水体增氧与水质净化绿色植物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水中的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直接把氧气释放到水体中,增加水中溶解氧DO 的浓度,提供一个溶氧较为充足的水体环境。
水体环境的组成较为复杂,例如:固体颗粒物、胶体离子、溶液离子等。
水体受到污染时,根据不同的污染源类型选择不同的方法,直接打捞大型的固体物质,加入聚凝剂使胶体发生聚沉,利用化学药品与溶液离子进行反应。
药品反应速度快效果好,但在一定方面会造成二次污染或者对生物造成损伤,可以选择更加温和的水生植物。
目前水体污染主要集中于富营养化这个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指的是水体中N 、P 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氮、磷是植物体的主要结构组成物质,植物吸收氮、磷的特性与植物自身有关,大型水生植物对水中氮、磷的吸收能力取决于他们的生长速率和植物体的磷含量。
其中,马来眼子菜对总氮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86.6%,苦草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90.8%。
同时水生植物可以吸收一些生产非必须的重金属,例如铅、镉,铬等,对于生长所需要的,如钼、铜、锌、镍等,水生植物可以过量吸收。
水产养殖中的水生植物管理与利用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水质净化、提供氧气、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等。
但是,水生植物的管理也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产养殖中的水生植物管理与利用。
一、水生植物的选择与引进在水产养殖中,选择适合的水生植物品种至关重要。
水生植物应具备较强的抗逆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水质条件和生态环境。
同时,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也需要考虑,以便能够及时控制其生长量。
引进水生植物时,应注意选择来源可靠、健康无病害的种苗。
正确的引进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并避免引入外来有害物种。
在引进前应进行检疫工作,确保水生植物的健康与质量。
二、水生植物的繁殖与种植水生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种子繁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等。
选取合适的繁殖方式对于提高水生植物的种植效果和产量至关重要。
在种植水生植物时,需要合理规划种植密度和排布方式。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持水质稳定,减少植物间的竞争,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同时,种植水生植物的布局也需要考虑到养殖设施的布置和养殖鱼类的需求,以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三、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影响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有害物质和释放氧气的方式改善水质,对水产养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养殖废水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营养盐的积累,从而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此外,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大量的氧气,增加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提高水体的氧气饱和度,为养殖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因此,合理利用水生植物可以有效改善水质,提高养殖效益。
四、水生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对养殖环境和水产养殖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水生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关键。
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首先需要保持水体的清洁和养殖设施的卫生。
定期清理和消毒养殖设施,清除废弃物和过剩的水生植物,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和繁殖地。
同时,在水生植物种植过程中,加强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症状。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水生植物控制与管理鱼类的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水产业,而水生植物则是养殖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当控制和管理水生植物的生长,对于鱼类的健康生长和水体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鱼类适宜养殖水体中水生植物的控制与管理方法。
一、水生植物的重要性水生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于养殖水体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水生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氨氮等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其次,水生植物能够为鱼类提供庇护和避隐的场所,提供饲料资源。
然而,过度生长的水生植物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鱼类疾病传播等。
因此,合理控制和管理水生植物的生长,对于鱼类的养殖非常重要。
二、适宜养殖水体的净化为了合理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先从净化养殖水体入手。
首先,确保养殖水体的水质和养分供给。
鱼类适宜养殖的水质条件一般为悬浮物浓度低、水体透明度高、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低等。
其次,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饲料投放量,避免过度养分输入。
定期监测养殖水体的水质,及时调整和控制水中的营养物质,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三、物理控制方法物理控制是一种常用的水生植物管理方法。
可以采用手工清除、机械割除等方法。
手工清除适用于小面积或少量水生植物的养殖水体,可以通过人工拉取植物、割取植物等方式进行清除。
机械割除适用于大面积或密集的水生植物,可以使用割草机、挖掘机等工具进行割除。
采用物理控制方法需要注意不要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以及鱼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
四、化学控制方法化学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水生植物管理方法。
可以通过投放植物杀灭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
但是,化学药剂的使用需要注意控制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水体和鱼类造成污染和伤害。
投放化学药剂应该在科学合理的投药浓度下进行,并且定期监测水体的化学物质含量。
五、生物控制方法生物控制是一种生态友好的水生植物管理方法。
可以通过引入水生动物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
如鱼类、龟类、贝类等。
养殖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水产品养殖一直是人类获取动物蛋白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的产能和效益,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养殖户开始引入水生植物作为养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殖水生植物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多方面的好处,如生态平衡、水质净化、富氧增氨等。
本文将探讨养殖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作用。
一、生态平衡的维护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系统中可以起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首先,水生植物作为水体中的生物能够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和有害物质进行吸收和转化,减少水质中的有害因素对养殖生物的影响。
其次,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为养殖区域提供觅食和庇护的场所,从而减少养殖生物之间的争斗和损伤。
另外,水生植物还能提供丰富的氧气,促进水体中的生物呼吸和新陈代谢,维持水产养殖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水质净化和富氧增氨养殖水生植物还可以对水质进行净化和调节,同时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和氨氮等有益物质的含量。
水生植物通过其根系和叶片上的微生物,能够吸收和转化养殖池塘中的余氮、余磷等有害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提高水质的透明度和质量。
此外,水生植物能够吸收底泥中的氨氮,同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养殖环境。
三、防止水产病害的发生养殖水生植物还能起到一定的防病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分泌出一些物质,如植物激素、挥发性有机物等,具有抑制病原菌和寄生虫生长的作用。
通过引入一定比例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减少水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疫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四、增加养殖生物的食物来源养殖水生植物不仅为水体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为养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水生植物的叶片、茎秆等都是养殖动物的重要食物,如鱼类可以摄食水生植物的浮游生物和藻类,从而提高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和生长速度。
此外,水生植物的根系和枝叶也可以提供养殖动物觅食和庇护的场所,增加养殖生物的生长空间和生长率。
综上所述,养殖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多种重要的应用和作用,包括生态平衡的维护、水质净化和富氧增氨、防止水产病害的发生以及增加养殖生物的食物来源等。
浅谈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同时进行养殖,通过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生态养殖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生态养殖的概念生态养殖是指在养殖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构建适应环境、生态友好的养殖生态系统,实现水产养殖与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
生态养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即以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最小化环境影响为目标,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二、生态养殖的方法1、生态饵料养殖:通过合理的投饵方法和饵料搭配,尽量减少养殖过程中对水体的营养盐输入,减少养殖过程对水体的污染,保持水体生态平衡。
2、生态底泥养殖:利用河流或湖泊的底泥中丰富的有机质,结合适当的水质管理和养殖方式,实现养殖底物和水体之间的循环利用,减少底泥的富营养化,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3、生态养殖区域管理: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对水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1、水产种苗养殖: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可以通过水产种苗的优化选育和养殖环境的优化改良,提高水产种苗的生存率和成活率。
通过对水产种苗的饵料和饵料搭配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提高水产种苗的成长速度和产量。
2、水产养殖环境调节:利用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地调节养殖环境,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发生率,并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
通过合理的光照和水质管理,调节水产养殖环境的温度和氧气含量,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
3、水产养殖水质治理:生态养殖技术可以通过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污染,并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通过生态过滤和水生植物的种植,可以净化养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并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清洁度。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水生植物生态功能水产养殖是指人工培育和养殖水生动植物的活动,为了确保养殖的顺利进行,维持养殖水体的水质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水生植物作为水质的调节者和净化者,在水产养殖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水产养殖中养殖水体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一、气体代谢与水体氧气供应水生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效降低水体中的CO2含量,提高水体中氧气含量。
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是养殖水体中维持鱼类生存的关键因素,水生植物的养殖可以促进养殖水体中氧气的补充。
二、水质净化与养殖环境调节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水中无机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
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结构能够吸附有机物和微生物,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
此外,水生植物的生长也可以有效降低水体的浊度,提高水质的透明度,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维护水产养殖中往往需要大量输入外源性饲料,这可能导致养殖水体中生态平衡的破坏。
而水生植物的引入可以有效调节水体中的营养循环,提高水体中的可利用性养分,为其它水生生物提供适合生长的环境。
水生植物还能提供栖息和繁殖场地,增加养殖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四、抑制水藻生长与防治水体寡养现象养殖水体中的寡养现象会导致水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对水产养殖的发展造成危害。
水生植物的引入可以竞争水藻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减少水藻的生长,从而避免水华的发生。
水生植物的生长周期长,并且能够完成富余养分的吸收,对养殖水体中的寡养现象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理作用。
五、保护水质与提高养殖效益由于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养殖水体中的水质得到改善,对鱼类的健康生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水质改善不仅可以降低养殖环境中的疾病传染率,还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能。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水生植物具有气体代谢、水质净化、生态平衡、抑制水藻生长和水质改善等生态功能。
因此,在水产养殖中合理利用水生植物,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和稳定,对于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