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61回的读书心得
- 格式:docx
- 大小:13.61 KB
- 文档页数:2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1、《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怀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他们为此结为异姓兄弟,留下了“桃园三结义“这一千古绝唱。
因为他们有一心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任何挫折和磨难都没有让他们退缩,始终团结在一起,从来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
后来的结拜都夹杂着个人利益,没有被后人认同。
我们现在结交朋友也是一样,要志同道合,要志存高远,才能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去努力,去拼搏。
千万不要结交那些为了吃喝玩乐而走进你的人,更要远离那些总是斤斤计较,只顾自己的自私的人!2、《三国演义》第四回,讲的是董卓废汉帝自立陈留王为帝,曹操为了除去董卓献宝刀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为曹操捏一把汗。
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这样的人,但是曹操重视人才,唯才是举的胸怀是举世无双的。
曹操能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向董卓献刀,他的勇气就让我非常地佩服,是一个正义之士,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坏”,他有正义的一面。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他光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做错了一件事就认定他是一个毫无是处的人,应该有一个宽容之心,理智地看待人和事物。
3、《三国演义》第五回讲到,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与吕布决战,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主将作战故事。
虽然三个人和一个人作战,但吕布毫无怯意,而且越战越勇,勇气和胆识让人钦佩。
我们学习和生活也要这样,要苦练能力,要踏实地学习,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有深厚的文化储备和扎实的基本功,就会艺高人胆大,不怕任何考验,不惧怕挫败,永远以昂扬的斗志去迎接各种挑战!4、《三国演义》第八回讲到董卓身为太师骄横自恃、妄自菲薄,常常以“尚父”自居,以皇帝的礼仪出行,还把自己的所有亲属安排到朝廷。
另外,还建设豪华的宫殿,贪污财宝不计其数。
多行不义必自毙,正因为董卓的骄奢淫逸使他被大臣们所唾弃,最后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所杀。
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自认为自己有了权力与金钱就等于有了资本,目中无人,过着奢侈不劳而获的生活,最后都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章读后感晋国的衰落《三国演义》第六十一章读后感——晋国的衰落随着三国时期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读者意识到晋国逐渐衰落的事实。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一章中,这个过程得以真正体现。
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第三位晋帝司马炎逐渐成为一个虚弱的统治者,他的实权被各种权贵和勇士掌握,这些人拥有自己的利益和议程,而不是为了晋国的利益而工作。
与此同时,同样是晋国文化的杰出代表——诸葛亮,玄德和刘备的智慧和谋略也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他们产生敬意。
在我的看来,这一章是《三国演义》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章节之一。
它不仅揭示了当时晋国政治和文化的内在问题,也预示着未来的变革。
司马炎的虚弱和权利集中,使得晋国政治中有太多的腐败和局限性;然而,诸葛亮,玄德和刘备所推崇的智慧和勇气,正是未来世代成长的源泉。
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上,晋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对于这个压力和挑战的根源问题我们更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这个章节中,我觉得晋国的衰落代表着整个时代的一个演化。
三国历史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之间的斗争。
同样,晋国衰败的原因也是由于这种斗争,这种斗争在层出不穷的权贵和家族之间发生。
司马炎的虚弱,֤负责的官僚层和勇士们都把自身利益看得比国家利益更加重要。
换句话说,权力斗争带来了灾难,而腐败和局限性更是他们不断争斗的结果。
虽然司马炎没有成功地解决这些困境,但在未来的时代,这些问题将继续被后继者持续反思和拉锯。
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许多问题和挑战都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和对国家利益的忠诚,将继续成为我们渡过难关的关键。
诸葛亮、玄德和刘备所践行的治国之道,正是未来晋国领袖所能借鉴和吸取的重要经验。
总之,《三国演义》第六十一章展现了晋国衰落的真实过程,同时代表了三国时代的分水岭。
在这个时代,权力斗争的腐败问题和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我们的未来可以看作是一系列问题探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智慧、勇气、和对国家利益的忠诚。
《三国演义》第61-80回主要内容概括《三国演义》第61-80回主要讲述的是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事件。
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日趋激烈,而英雄豪杰们也在不断涌现。
第61回主要讲述了刘备攻取益州的故事。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等人的辅佐后,实力逐渐壮大。
他以仁义为旗帜,攻取了益州等地,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62回则讲述了孙权在江东的发展。
孙权在得到周瑜等人的支持下,稳固了江东的基业,并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所建树。
第63回描述了曹操平定凉州的故事。
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开始向凉州进军。
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最终平定了凉州,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第64回讲述了马超投奔刘备的故事。
马超在受到曹操的追击后,投奔了刘备。
他的勇武和才干得到了刘备的赏识,成为蜀汉的一员大将。
第65回描述了张飞守卫阆中的故事。
张飞被派遣到阆中守卫,他凭借出色的武艺和智慧,成功地抵御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阆中。
第66回讲述了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
关羽为了维护荆州的利益,只身前往赴会。
他的勇气和智谋使得敌人望风而逃,进一步彰显了他的英雄气概。
第67回描述了黄忠射杀敌将的故事。
黄忠在战场上展现出高超的箭术,成功地射杀了敌方将领,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68回讲述了赵云在长坂坡保护刘备家眷的故事。
赵云在长坂坡与曹军浴血奋战,成功地保护了刘备的家眷,展现了出色的武艺和忠诚。
第69回描述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采用攻心战术,七次擒拿了南蛮首领孟获,最终使其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第70回则讲述了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马谡在守卫街亭时,由于轻敌和缺乏经验,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对蜀汉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71回讲述了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故事。
诸葛亮为了实现统一大业,决定北伐曹魏。
他率领蜀军出祁山,与曹魏展开激战。
第72回描述了曹魏的反击。
曹魏在诸葛亮北伐的压力下,发动反击。
司马懿等人率领魏军,与蜀军展开激战。
第73回讲述了赵云病逝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61回读后感(精选5篇)三国演义第61回读后感(篇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尺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非浅,本书以蜀汉为中心,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为重点,形象地演绎了封建军阀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斗争,比较重要的出场人物有四百多个,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广泛深刻,矛盾错综复杂。
讲述了从东及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每个人都有独特鲜明的性格,仁义之君刘备,奸雄小人曹操,高傲又重义的关羽……但最今我钦佩的还是那机智过人的——诸葛孔明先生。
遥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方才请得这位卧龙先生,那人身高八尺,面如冠玉,羽扇纶巾,何等意气风发。
火烧博望,白河用水,新野用火,以数千仁义之师杀得曹军数十万残暴之众闻风丧胆。
后又说动孙权共对抗曹操,舌战群儒,令江东才俊为之变色,出山仅两三年,诸葛亮三字已名满天下了。
年届中年的诸葛亮,更是收得虎将马超,助刘备取得西川,汉中两地。
老年的他,不如年轻时风华绝代,单据风发,却更加成熟凝重,还有“明知不可为,可还是要为之”的迎难而上的精神。
七擒孟获,安定了后方;六出祁山,想征服曹氏,功未成而身先死。
正如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成说道:“孔明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啊”!三国演义第61回读后感(篇3)在我很小时,就读了注音版《三国演义》这本书。
我很喜欢这本书,每次读我都不会感到厌烦。
三国讲的是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故事。
书中有刘备、张飞、关羽、曹操、赵云等人物,我最佩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了。
有一次,蜀国大军出去征粮了,城中只有诸葛亮和几个文官。
这时,魏国大军向蜀国进攻。
诸葛亮毫不慌张,他命令文官扮成百姓在打扫街道;自己坐到城楼上悠闲地弹琴。
魏国大军以为城里有埋伏,赶紧退了回去,就这样诸葛亮用一座空城阻挡了魏国的大军。
三国演义第61回主要内容
话说啊,刘璋这边呢,他手底下那些人就劝他,让他请刘备来帮忙对抗张鲁。
这刘璋还真就听了,派人去请刘备啦!刘备呢,那也是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就带着兵去了。
到了那儿之后,刘备可没闲着,他一边和刘璋套近乎,一边暗中观察形势。
这时候呢,庞统就给刘备出主意啦,说咱得想办法把益州给拿下呀!刘备一开始还有点犹豫呢,毕竟刘璋也是他同宗嘛。
可是后来发生了好多事儿,让刘备下定决心要行动啦!刘璋那边呢,也有人看出刘备的心思啦,就劝刘璋要小心刘备,可刘璋这时候还傻乎乎的不太相信呢。
再后来呀,刘备就开始布局啦,他让手下的人在各个地方活动起来。
庞统呢,更是想出了好多计谋,要帮助刘备成功。
这中间还发生了不少有趣的小插曲呢,比如刘备的军队和刘璋的军队之间有点小摩擦啦,还有一些人在两边摇摆不定啦。
总之啊,这一回里刘备和刘璋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局势也越来越紧张。
大家都在等着看,到底最后会怎么样呢!我跟你说,看到这儿的时候,我那心都跟着悬起来啦,特别想知道后面会发生啥。
这《三国演义》就是这么吸引人,每一回都让人看得停不下来呀!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这一回特别有意思呢?哈哈!。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章读后感《三国演义》第六十一章读后感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一章中,曹操被刘备和孙权合力攻打,曹操不得已派出夏侯惇率军支援,但夏侯惇却被刘备军队的魏延所击败。
这一章节展现了曹操在遭遇麻烦时如何处理困境,也表现出了魏延睿智和勇敢的战斗精神。
曹操在这一章节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谋略家的能力,他深知在战争中胜负的取决于军队的规模和资力。
他不得已派出夏侯惇前去支援,这也是他的一种聪明的选择。
然而,夏侯惇却被魏延击败,这让曹操背负了任一时刻都可能对他发起攻击的两个敌人的难题。
但曹操并没有放弃,他的反应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的镇定和果敢。
另一方面,这一章也表现出了魏延的无畏和英勇精神。
在军队的阵营内,魏延与所属的主将马超一度争斗,但他却在攻打对手城池的战斗中展现出了出色的表现。
魏延在战斗中展现了强烈的企图心,他相信自己的胜利并最终取得了最终胜利。
通过阅读本章,我感受到了这两位人物的个性和相对应的价值观所造成的影响。
曹操的行动表现了他的智谋和计策,而魏延则凭借他的坚定和勇敢精神在战场上获得了胜利。
这让我明白了领导者需要有明智的头脑和睿智的眼光,而战士则需要勇敢和无畏的决心。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第六十一章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明智领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魏延勇敢的表现。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从这两位角色身上了解到领袖和战士所需要的思想、心态和态度。
三国演义第61回读后感(精选5篇)三国演义第61回读后感精选篇1杨修是谁?乃是曹操的主簿。
他天资聪颖,为人好学,才仅仅二十几岁就踏上官途,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仗着自己的聪明,狂妄不羁,不计后果,数次惹得那曹孟德怒气横生,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罗贯中在书中虽对他描写不多,连外貌都没有,可他确是令我最受触动的人。
那是围绕一个鸡肋发生的:当时正是曹刘二军争夺汉中的紧要关头,奈何诸葛孔明已然智取汉中,于是曹操无奈,只好退兵,以待时机。
一个夜里,大将夏侯惇询问夜里的命令,曹操随口答道:“鸡肋”二字。
杨修听后,竟自以为理解了曹公的念头,擅自命令大军收拾行装,欲班师回朝。
此时曹操正好看见这一幕,遭已对杨修不满的他,便以惑乱军心之由,斩了杨修。
看完此幕,我不胜感慨:从不因为各种原因骄傲自满的人,方可成就大事。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汉高祖刘邦做的是真不错。
刘邦他可是为数不多的敢起兵与大秦朝抗衡的领袖,但即便有如此功绩,他却依旧不骄傲自满,仍能做到不耻下问,于是像什么韩信啊、张良啊、萧何啊等等等等一堆优秀人才,都觉得跟着他能干出大事业来,于是全聚在他的身边。
而他也是则其善者,知道自己没啥才能,所以从来没有因为半点骄傲的心态而拒绝这些逆耳的良言。
可项羽这人就不行了,虽十四岁便能举起一口大鼎,“力拔山兮气盖世”,更是堂堂西楚霸王,感觉十分厉害的样子,但最后连秦皇的椅子都没有坐热呢,就被刘邦逼到乌江边,和虞姬双双自刎。
这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从不骄傲自满,善听良言,而项羽却以为自己武艺高超就天下无敌,将身边的谋士统统赶走了。
再看看杨修这人,他虽然不是刚愎自用,但他恃才放旷,为了显摆自己的才智,置如山的军机于不顾,一闻“鸡肋”收拾行装,最后被曹操以此为由,“推出斩之”,实在是咎由自取。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任何时代做出一番大事,不仅要文武双全,更要有着一颗永远谦卑的心啊!三国演义第61回读后感精选篇2《三国演义》是一部老少皆爱的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第61回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国演义第61回读后感有关三国演义第61回读后感5篇《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属于历史小说,存在一定虚幻的成分。
《三国演义》第61回:东吴孙权与大将吕蒙对话说过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用以肯定吕蒙的谋略。
这句出自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意思是:人凡是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然会出现忧虑的事情。
表明凡事应从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若目光短浅,则忧患必至。
书中是吕蒙为应对曹操进犯向孙权献策建议吴军在江边筑城,吴军善于水战且吴地多水大家都感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上船没必要这样费劲筑城。
吕蒙认为真正打仗时候,相互纠缠,到时不敌想下船估计就来不及了,孙权就是用的这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给了吕蒙以肯定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后来的实际证明这一建议确实是远虑,而解了吴军的近忧。
实际的工作中虽然不会像战事这样可能决定国家军队命运,但凡事不做筹谋,事先做好预案安排,急来临时抱佛脚,往往事倍功半,搞得自己一团糟。
最典型的示例就像我们物管处有应急预案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试想没有应急预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沙袋、防滑牌等物资准备,没有相应的处理流程报告流程,我们的区域里如果出现爆管事件,就会是领导不知道当然无法及时组织协调,即使来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开展哪些预定业务以及如何开展,开展应对的时候又发现没有相关的耗材,那现场的乱劲应该很难想像,事故损失可能会被无限扩大。
每日开展工作也是一样的,工作备忘录提醒我每天该要完成什么任务,但不是等到了今天才想今天的事,这样做只能手忙脚乱,还忙不好,我都是把近几天,近一周的工作梳理出来,然后要么预作安排,要么先完成大部分,能够提前完成的就提前完成,然后每个完成任务划沟。
没完成的分析原因不断创造条件甚至寻求帮助来完成。
所以我工作起来还是比较有条理的。
这是我在读书中,读《三国演义》中,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实际上阅读更多的意义在于不断获取知识资讯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品行性情,书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也是怡情修身的镜子,愿朋友们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