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渤海湾盆地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44
渤海湾盆地(华北地区)震旦亚界原生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远景初探摘要:在燕山台褶带冀北坳陷的震旦亚代地层中,已发现多处原生油苗和沥青,辽西坳陷也发现有雾迷山组的原生液态油苗。
本文据对古地温及演化情况的研究,说明震旦亚界中原生油苗存在的可能性。
并进一步探讨了震旦亚界原生油气藏的可能形成条件以及有利的分布地区。
初步认为,洪水庄-铁岭-下马岭组合及雾迷山-洪水庄组合是两个比较理想的生储盖组合。
这两个组合的生油层系在石炭-二叠纪末期仍未达到生油门限值,只在三叠纪以后才开始生油并逐渐达到高潮,这与印支运动形成的圈闭完全配合。
沧县隆起北部可能是勘探震旦亚界原生油气藏的理想地区。
近年来,燕山台褶带的震旦亚界中发现了大量油苗及沥青,其中冀北坳陷共发现40余处,其产层与产出部位比较集中,如发现油苗最多的铁岭组及雾迷山组中,油苗主要分布在与上覆地层相接触部位。
在辽西坳陷朝阳地区,也发现雾七段泥质白云岩中有液态油苗,经鉴定亦属原生显示。
下列情况可进一步论证震旦亚界石油的原生性。
①震旦亚界油苗具低硫特点,与同层生油岩抽提物近似。
②震旦亚界油苗具相似的碳同位素δ13值(-27.5‰-29.2‰),与同层位或相邻层生油岩抽提物的δ13值相近,但与石炭系、侏罗系暗色岩的相比,两者相差很多。
③震旦亚界油苗与生油岩抽提物芳香烃结构指数均大于0.8。
而石炭系及侏罗系的芳香烃结构指数小于0.80④震旦亚界油苗的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多为nC l7-nC19,表明其生油物质以海相为主及(或)成熟度高。
这与沉积环境和发展历史比较符合。
⑤震旦亚界油苗族组分亲缘于震旦亚界生油岩抽提物,但不亲缘于其他时代层系。
⑥根据荧光显微镜观察震旦亚界藻云岩,见有原生沥青分布在岩石原生基质中,并向次生缝洞浸染,沥青组分愈远离生油母质则愈轻。
可以认为,生储盖组合及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条件,是震旦亚界能否存在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条件。
一、生储盖合(一)生油层冀北坳陷洪水庄组的深灰色及灰黑色页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75%,氯仿沥青“A”含量230μg/g;杨庄组的泥云岩有机碳含量为0.33%,氯仿沥青“A”含量为130μg/g,皆具生油条件。
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
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型盆地,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在这个盆地中,古近纪烃源岩是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对于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热演化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长期作用下所经历的热力学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热源的作用下,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分解、裂解和重组,产生了大量的烃类物质,包括石油和天然气。
因此,热演化是影响石油和天然气生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对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的热演化史进行研究时,主要通过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热力学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这里的古近纪烃源岩主要由湖相生物(藻类和藻类残骸)、陆相生物(植物)和煤系有机质组成,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和
良好的早成熟度。
在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因为受到地貌抬升、侵蚀剥蚀和板块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密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产生了复杂的热演化史。
研究表明,早期的热演化主要发生在白垩—古新世时期,当时热源主要来自于地质构造作用和热流的作用。
而晚期的热演化主要发生在近新世时期,当时热源主要来自于深部热流和火山活动的作用。
总的来说,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的古近纪烃源岩热演化史比较复杂,并且热演化史中还存在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究。
这对于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_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7卷第6期2010年12月Vol.37,No.6Dec.,20101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特征1.1古近系地质结构特征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地质结构在海域大体上可划分为NNE 向和近东西向略偏NWW 向以及NE 向3类构造体系。
1.1.1NNE 向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展布于辽东湾坳陷内,其地质结构为箕状断陷夹凸起的构造格局(图1)。
辽西箕状断陷与辽中箕状断陷夹辽西低凸起,两箕状断陷均为东断西超(剥)的单断构造格局(图2),说明辽西凸起为单断结构;以及辽中箕状断陷与辽东箕状断陷夹辽东凸起,而辽东箕状断陷为西断东超(剥)的构造格局,说明辽东凸起为双断结构,其可延至渤中坳陷的渤东低凸起。
1.1.2渤南东西向略偏北西西向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展布在海域南半部,其地质结构也为箕状断陷夹凸起的构造格局。
从北向南为秦南断陷与南堡箕状断陷、渤中箕状断陷夹石臼坨凸起构造格局,南堡箕状断陷、渤中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
沙垒田凸起北有南堡、渤中两箕状断陷,南有歧口、沙南箕状断陷所夹,歧口、沙南两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
埕北低凸起北有沙南箕状断陷,南有埕北箕状断陷所夹,两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
渤南凸起北有渤中箕状断陷、渤东箕状断陷、庙西箕状断陷,南有黄河口箕状断陷所夹,这种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单断构造格局。
垦东凸起—莱北低凸起,北有黄河口箕状断陷,南有莱州湾、青东箕状断陷所夹,这3个断陷也都为北断南超(剥)的单断构造格局。
昌北凸起北有莱州湾—青东箕状断陷,南有潍北箕状断陷所夹,潍北箕状断陷同样是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图1,3)。
1.1.3北东向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体系在海域只有庙西凸起为NE 向,受渤东箕状断陷和庙西箕状断陷所夹的双断结构。
1.1.4渤海海域古近系东西向隐蔽横断裂是不同方向构造体系的调节带(传递带)渤海海域南半部古近系构造格局是近东西向凹凸相间北断南超(剥)箕状断陷构造带与渤中坳陷的渤中低凸起呈相互垂直拉张构造样式,其分界从庙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刘春成1戴福贵2杨津2杨克绳3(1.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3.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研中心,河北涿州072751)提要:本文以地震信息为基础,应用多旋回先张后压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史理论[1,2],系统阐述了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渤海湾盆地是以盐城为中心,沿海向东北展布的一个海陆相间的陆间盆地,是中国现代海洋沉积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包括淮阴凹陷、盐城凹陷、滨海凹陷和海州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的主要活动区。
根据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该地区沉降史可以分为裂谷期、相对稳定期和裂后期三个阶段。
裂谷期是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初期,也是最活跃的阶段。
在约2亿年前,该地区因为地壳运动的影响,发生了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一条条走向东北-西南方向的断裂带,导致该地区大部分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均衡调整和垂向移动,形成了盆地的基本形态。
在裂谷期,盐城凹陷经历了多次的沉降-抬升运动,盐城地区发育了一套复杂的岩相和构造形态,为后续发生的渐新世-新近纪的沉积和岩浆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对稳定期是盆地活动的相对平静阶段。
在约1亿年前,由于印度-亚洲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造山作用的影响,盆地的构造又发生了一次轻微的调整,但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盆地的活动相对平静,主要是以沉积为主,不过盐城凹陷仍旧经历了多个局部沉降和抬升周期,使得填充在盐城凹陷中的沉积物序列呈现出明显的叠置层位关系。
裂后期是盆地活动的再次加强阶段。
在约5000万年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再次俯冲和岛弧相互碰撞的影响,盆地构造再次发生了显著调整,使得盆地的某些地方出现了异常的沉降运动。
在盐城凹陷西部、淮阴凹陷南部和滨海凹陷北部地区,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异常沉降,形成了多个大型储层和优质油气藏。
其中,目前已经被认为是轻微的地震活动是裂后期异常沉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可以分为裂谷期、相对稳定期和裂后期三个阶段。
在裂谷期和相对稳定期,盆地活动相对平静,以沉积为主,填充了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
而在裂后期,盆地的异常沉降运动为该地区油气资源的研究和勘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渤海湾盆地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律1、渤海湾盆地的概况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东部,总面积超过500,000平方公里,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潜在石油储量和原油开采条件最好的盆地。
包括渤海、黄海等海相沉积盆地,及其最主要的海岸线构造特征,是由盆地-构造复合沉积系统构成的复杂沉积系统。
其下部主要古油气运聚区域,上部则是盆地内部构造活动区和常见的变形带。
2、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律陈家庄凸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北部,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家庄断层凸起为椭圆形,由前断裂组成。
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在断层凸起的上升段发育,性质较差,属于极浅成藏,厚度仅为1-30米,形成密闭性较好,渗透率较大的极浅浅气层。
3、构造活动和物源条件陈家庄凸起的主控断裂构成的椭圆形凸起,以及其内部构造活动区和常见的变形带,使得此区域蕴藏着较大的潜力。
凸起的形成有助于运动的热液和淋溶的盐水侵入岩石层,进而对成岩性质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使得部分烃源岩能够开采凿裂孔,进而在孔内向上形成气层。
同时,北部冲积盆地植被肥沃,向东方陆源物质源源不断,使得该区域烃源有完善的保障,有利于浅层气藏的发育。
4、技术措施技术措施在发现和开发陈家庄浅层气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既有利于成藏条件的存在性探测,又有助于柱状条件的提炼,以及浅层气的开发。
在技术措施的支持下,不仅能节省时间与经费,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藏区的成藏状态,提高开发率。
另外,新型的采油技术,如聚焦回波动态地震成像、微波视频成像技术、山包定向井定向示踪等,也有助于新型浅层气藏的发现与开发。
5、总结渤海湾盆地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律由断裂凸起和内部变形带构成,并受构造活动和物源条件的影响,潜在的储量较高。
为提高开发效率,应加强构造地质研究,采用新型采油技术,研究储层孔隙发育及其分布特征,提升综合利用率。
辽河坳陷油气区冀中坳陷油气区黄骅坳陷油气区渤海海域油气区 (中海油探区)东濮坳陷油气区济阳坳陷油气区渤海湾盆地主要油气区油气藏地质特征一、辽河坳陷油气区 二、黄骅坳陷油气区 三、冀中坳陷油气区 四、济阳坳陷油气区 五、东濮坳陷油气区 六、渤海海域油气区一、辽河坳陷油气区包括陆上辽河下游平 原。
陆上面积12400 (km2)。
划分出 3个凹陷,1个 中央凸起。
辽河油区位于辽宁省及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北起 内蒙的阿鲁科尔沁旗,南 临辽东湾,西起赤峰市, 东至新宾县。
勘 探 领 域:辽河坳陷陆上、滩海、外围和南海海域 地 域 范 围:辽宁省、内蒙古、中国南海 探矿权面积: 20.4×104 km2辽 河 陆 上:6779 km2 辽 河 滩 海:3391 km2 辽 河 外 围:24159 km2 南 海 地 区:169264 km2一个具有多油品性质、 多油气藏类型、多套含油 层系、地质情况十分复杂 的大型复式油气区。
勘探总面积84566km2; 陆上面积12400km2(6660) 滩海面积3506km2(3506) 外围面积68660km2(8460)三套含油层系:孔店组顶部的中一基性火 山岩油层;沙一段油层;沙 三段。
三种类型油藏组成:上部(沙一段下部一沙三段 上部)为断块油藏,分布局 限; 中部(沙三段下部-沙四) 为地层-岩性油藏,它是西坡 主要油藏类型,油田西部边 界被氧化带稠油封闭; 下部有中生界潜山油藏。
潜山边界(一)辽河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沙四段岩性油气藏沈299砂体 沈267砂体 沈267缘 前沈278沈225砂体洲 角沈225沈257砂体沈268三沈281砂体扇沈257 沈281 沈640沈232胜21沈288沈235沈9前32浊积扇西部沙四段:先后发现沈225等5个LST扇三沈179角洲前缘砂体、沈232等3个TST浊积扇砂 体,总面积136km2。
岩性圈闭EdES1ES31ES32LINE 5600 ES1、ES31、ES32、ES33与基底均为上超接触ES33发育岩性圈闭过铁25井波阻抗反演纵线5421铁25井II砂组 I砂组(二)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藏地质特征潜山边界大洼—新开潜山成藏模式图兴隆台潜山油层之下找油层1.241.171.141.051.051.06辽河断陷勘探成果图兴古7曙古158曙古1冷1201.8km23.8km22.8km2双226双100双106双台子地区沙一、二段底界构造图有利面积18.1km 2砂体面积29.0km 226双台子地区沙一、二段砂体顶面构造图曙1-28-44(Es4)杜84-38-172(Ng)曙1-041-043(潜山))曙1-32-58C(Es4)杜32杜84-兴H254(兴)曙1-7-03(Es4杜)杜84-58-136(Ng)杜84-37-73(Es1-2兴)A’盖层:沥青壳具有封堵作用D(m)100020003000400037833齐50齐古16齐2-22-14齐62双深双海43海海19Es Ng+QNg+QNg+QEdEs 1+2Es 1+2EdEdEs 3Es 3Es 4Es 3Es 4Ar3Es 1+2Es 1+2EdNg+QArAr5km比例尺油藏埋深一般<3000mN E 千15千11千5锦17锦2-21-35锦2-8-08锦2-9-12锦13锦2-10-24锦2-8-9锦2-8-307深度(m )10001500200025003000g s 233N E E 32E 13E s 33E s 1E s 3E s 33E s 33E s 33E d E s 1+S 2E dgE d d E d d E d E d E s 32E s 32E s 12E s 13+S 2E s 13+S 2E s 12E s 13+S 2E s 31E s 3E s 13+S 2E s 32E s 3E s 32E s 31E s 1+S 2E s 1E s 12E s 1E s 32E s 13+S 2E s 12s 13+S 2E s 12E s 32N g气油层水层断层层A A’锦州-欢喜岭油田油气分布A A’BB’C C’AA’BB’CC’主干断层控制油气运聚:¾控制圈闭的形成¾油气运移的通道¾控制油气的分布¾沙四段-沙一段多含油层锦州-欢喜岭油田早期油藏形成后保存条件较差,原油降解稠化,稠油封堵——重要富集因素二、黄骅坳陷油气区黄骅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为一第三纪发育的裂谷盆地;探区面积18744km2,探区面积是渤海湾盆地面积的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