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历史典故
- 格式:docx
- 大小:44.77 KB
- 文档页数:21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1. 鼠目寸光: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楚国大将冯妄带领军队准备攻打宋国。
冯妄利用间谍搜集了宋国的情报,得知宋国宝马可生长宝石。
于是,他匆忙进攻宋国,占领了宋国的首都。
然而,冯妄只顾稀珍的马匹,完全没有意识到宋国的军队已经撤离至别处。
他陷入了鼠目寸光的局面,最终被反击的宋军击败。
2. 怀瑾握瑜:故事发生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即将灭亡的时候。
西罗马帝国最后的皇帝罗姆路叶奥古斯都三世听说了东罗马帝国的将军奥多亚塔斯勇猛无敌。
于是他派使者前往东罗马帝国请求援助,希望能借助奥多亚塔斯的武力恢复西罗马的辉煌。
然而,奥多亚塔斯看透了西罗马的衰落,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并拒绝了援助请求,最终保存了东罗马的实力。
3. 锦上添花:故事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
有一位富商邀请朋友来参加他的晚宴,但是因为这位富商太爱炫耀,晚宴上的菜肴装点得极其豪华。
而其中一道菜叫做“锦上添花”,是一道非常普通的素菜。
在客人们惊叹于富商的奢华之时,一个贫穷的书生附和道:“锦上添花,穷人就不得吃饭了。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形容事物已经很好了,再添加一点已显得多余的典故。
4. 杯弓蛇影: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中国。
一位官员经常被盗贼骚扰,于是他安排了一支警卫队保护自己。
有一天,官员看见园子里有长满葡萄藤的光亮弯曲的树枝,他以为是一条隐藏在葡萄藤下的蛇,于是他急忙喊来了警卫队。
然而,在靠近树枝的地方,只发现了一个杯子和一根绳子而已。
这个故事形容人们因为过于敏感或多疑,而看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
5. 虎头蛇尾:故事发生在中国明代,有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写了一首开头极为出色的长诗。
然而,随着诗歌深入,他的文章平淡无奇,无法与开头相媲美。
这个故事意指一个开始有着很高期望的事物,但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6. 纸上谈兵: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
一位重要的军事家和一位名将之间发生争论,争论的内容是如何取胜。
名将以纸做成兵器,并以纸模拟战争形势和战术,展示自己的策略。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中国常见历史故事【5则】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篇1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篇2大义灭亲: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
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
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篇3王侯将相: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
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
陈涉、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篇4脸上打草稿北宋时有个叫陆东的,在苏州做官。
某次断案,他判一个犯人流放,当时流放是要在脸上刺字的。
陆东让人在犯人脸上刺上“特刺配某州牢城”几个字。
刺完了,手下一个幕僚说,大人不对啊,不能用“特”这个字。
但凡用这个字的都是朝廷一时旨意,这个犯人只是流放罪不能用这个字。
陆东一听,赶紧叫人把那犯人又拉回来,把“特刺”二字划掉,改成“准条”,重新刺字。
估计这犯人得是有一张高晓松式是大脸,不然恐怕刺不下这么多字。
陆东给犯人刺字刺两回这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没少被人笑话。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往往与历史人物、文化传统或重要事件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百个中国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1. 高山流水:出自唐代音乐家董庭谐的名篇,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在高山流水之间的对话和较量,成为形容音乐技艺高超的典故。
2. 桃李满天下: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形容门徒出类拔萃,为人称道。
3.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外物》篇,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时,剑滑入水中,他却错误地认为剑仍在船上,一再寻找的故事。
4. 鸿毛泰山: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鸿毛泰山,不足与偕也。
”形容不相配的事物之间的差距。
5. 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6. 纸上谈兵:形容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7. 杯弓蛇影:出自晋代张华的《酉阳杂俎》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指因胆小而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8.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形容人仍然沉迷于过去的经验,不愿去发展自己。
9. 刮骨疗毒:出自《庄子·外篇·大宗师》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喻治疗疾病必须除掉病根。
10. 志同道合:指志趣相投、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们。
11. 瓜田李下:比喻做事不慎重,给人以可疑之处。
12. 悬梁刺股:指为学习刻苦努力,不辞辛劳。
13. 三顾茅庐:形容对人才的重视和坚持,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的典故。
14. 卧薪尝胆:形容坚决报复敌人,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15. 妄自菲薄:形容自卑、自贱。
16.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不恰当,反而弄巧成拙。
17. 刍荛之见:指零碎的见解,不能全面把握事物本质。
18. 金口木舌:形容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历史上的十大典故1.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楚汉争霸篇。
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与楚国的百姓打了一场战争,汉朝送了美女专门来诱惑楚国将领项羽,结果成功了。
但在项羽兴高采烈地领军出征的时候,被送来的美女却跟汉朝的将领长安公主逃跑了。
最后,项羽兵败,典故就出现了。
2. 鎏金缕这个典故出自于《魏书》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汉朝时期,当时南匈奴的单于受到了汉朝的威胁,最后选择了向汉朝献上“鎏金缕”,以换取汉朝的和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交中的礼物和饰品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楚国将领范蠡带着想要为国家效力的年轻人去了距离楚国很远的岭南地区,在那里经历了卧薪尝胆的磨炼。
最后,他们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终于为楚国谋得了一场大胜利。
4. 楚河汉界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和汉国之间有一个叫做“河界”的地方,楚国将领屡次挑战汉国,汉将韩信和张良合作,最终化解了危机,以巧妙的计谋击败了楚国军队,从此“楚河汉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5. 精卫填海这个典故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它讲述的是一只小鸟精卫因为想要将大海填平,它一边用口中的小石头填海,一边用翅膀拍打着海水。
这个典故可以理解为一种勇气和坚韧的象征。
6. 鸿门宴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据说当时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刘邦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将项羽英雄气概和权力欲望胜过头,最终让他在鸟尽弓藏的局面下,被刘邦打败。
7. 见龙首必思其尾这个典故出自于《庄子》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看到龙头的人,如果他没有看到龙尾,那么他一定会脑补一下龙的整个形象,仿佛说从龙头到龙尾都在他的脑海中出现。
8. 指鹿为马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当时汉武帝听说他的亲信大臣曲许背叛了他,为了测试曲许是否忠于自己,他让曲许看到一只鹿,却说是一只马,曲许没有说出实情,从此失去了汉武帝的信任。
三一文库()〔50条经典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主要以中国古典文学、神话中的典故为内容。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50条经典历史典故,欢迎阅读!【1】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2】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
岁出使西域,岁回洛阳,历经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3】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5】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6】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7】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8】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
15个历史典故1. 南柯一梦南柯一梦,出自唐代文学家姚合的《南柯记》,形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官员奉命前往南柯山寻找丢失的玉玺,却在路途中被酒鬼所迷惑,最终醒来时发现自己的搜寻只是一场梦幻。
这个故事被形容为一个人在追求虚假的荣华富贵,最终忘记真正的目标和价值。
2. 滴水穿石滴水穿石出自《战国策》中的故事,形容毫不间断的努力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就。
一个滴水的力量长期作用于一块石头上,最终可以让石头磨损。
3.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也是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
故事讲述的是孟母为了让其子孟子能够学习到优良的教育,多次迁居。
这件事告诉人们,教育之重要,父母的关注和付出可以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光明。
4. 别有用心别有用心,是一个形容人的意图截然不同于表象的行为。
这个词语的典故出自《列子》中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智者通过举筷子的形式,指出一个人的真实意图,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5. 坐井观天坐井观天出自《庄子》中的故事。
原意是指一个人把自己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无法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认识。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开阔的思想和见识。
6. 望洋兴叹望洋兴叹出自元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古今谭概》。
这个典故形容一个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却无能为力,感到很沮丧和无望。
7.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形容一个弱者在借助强者的声威来吓唬他人,以此来获得权势、地位和收益。
8. 一叶知秋一叶知秋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原意是指一片叶子的颜色变化,可以预示着整个秋季的气象和氛围变化。
这个典故被用来比喻通过一点细节,可以看出整个事物的走向和结果。
9. 画蛇添足画蛇添足出自《庄子》的故事。
讲述的是一个人已经画好了蛇,却还要加上蛇的足部,因为他认为这样更好看。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必要的行动,会让事物变得更加糟糕。
10. 前怕狼后怕虎前怕狼后怕虎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多种责难或威胁时,表现出的胆小和退缩。
11. 横眉冷对千夫指横眉冷对千夫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形容一个人面对众人的质问和指责,依然保持从容和冷静。
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导读: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常见的历史典故吗,下面为你介绍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传统历史文学典故100例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禅让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历史典故故事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吧!1.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解救濒临灭亡的蜀汉,三次前去拜访荆州名士刘备。
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时,他的才华和胸怀就深深地打动了刘备,从而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最终一起建立了蜀汉。
2.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是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她的母爱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 韩信点兵。
韩信在战争中,面对敌方的强大兵力,他巧妙地利用了点兵的策略,让敌方产生了恐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4. 白蛇传。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它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而纯洁的。
5. 狄青抗金。
狄青是宋朝的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6. 孙膑兵法。
孙膑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兵法,被后人称为“孙子兵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军事智慧和战略谋划对战争的重要性。
7. 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在对抗曹魏的战争中,利用了空城计,成功地迷惑了敌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8. 鲁班造船。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工匠人,他在制造船只方面有着非凡的技艺,被后人称为“鲁班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技艺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9. 岳飞抗金。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0. 铁杵磨成针。
这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典故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还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和教训。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
1. 蚩尤治水。
相传在古代,中国大地遭受了连年的水灾,百姓们生活困苦。
于是,有一位名叫蚩尤的英雄挺身而出,他带领人们修筑堤坝,治理洪水,最终解除了水患。
蚩尤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人们齐心协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
2. 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辅佐,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心诚意待人,有时候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3.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居,孟子也因此成为了后来的大儒。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愿意做出的牺牲。
4. 赤壁之战。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攻打荆州,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在赤壁大战中打败了曹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一致,就能够战胜强敌。
5. 伍子胥报仇。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为了报父仇,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讨伐了越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报恩雪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 愚公移山。
愚公是一个老翁,他为了让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不再阻挡他的生活,决定自己动手挖山。
虽然有人嘲笑他愚蠢,但他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了上天,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移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
7. 孙膑和庞涓。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是两位著名的军事家,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智慧的较量。
最终,孙膑以智慧取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过武力,智者能够化解危机。
8. 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用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骗取了大量的箭矢,为后续战斗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的运用,可以事半功倍。
以上这些历史典故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更是对我们今天生活和工作的启示和教训。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一文库()〔常见历史典故〕导语:我们经常有节日之类的,那你知道这些节日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起看看吧!▲春节的由来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
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
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除夕的由来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
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
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
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
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元宵节的由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
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
”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
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
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
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
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
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
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
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
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
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
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
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
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
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二月二的由来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据旧志载:是日城乡居民以牲醴祀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
如今祀土祈年活动已不存在,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
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
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
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
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
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
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
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
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
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
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
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
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农历六月初六,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
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
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
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月七乞巧节的由来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
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旧时在这天晚上,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据说这样可以把手笨的人练得灵巧。
此俗现已不存。
唯城内剧团,每年照例上演神话剧《天河配》。
四乡居民蜂拥而至,场场爆满,至七月下旬停演。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
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
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
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
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
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
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冬至节的由来二十四节气之一。
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各家要吃冬至饭。
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坛鞑子”,也叫“擞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面的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小年的由来农历腊月二十三(称“小年”)送灶神。
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
是日晚上约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麦牙糖和豆糖之类)、灶干粮(烙饼)、灶马(黄表纸上印有备鞍的马),并备一碟碎麦草,拌几粒豆,子均供于灶神牌位之前焚烧,意示送灶爷上天庭。
民间传说灶爷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腊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过了腊月二十三,已接近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制作食品菜肴,拆洗衣服,打扫房屋,准备过大年。
▲元旦节的由来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
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主的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21条”,“拒绝和约签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50年4月共青团中央决定以5月4日作为青年团成立的纪念日。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
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
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
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