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疗太阳病呕吐的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21.54 KB
- 文档页数: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及全文及译文由于《伤寒杂病论》原文内容非常丰富,无法在此全部列出。
原文(太阳病篇部分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1.太阳经发病,脉象表现为浮,会出现头部和颈项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的症状。
2.太阳病,有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的情况,叫做太阳中风证。
3.太阳病,有的已经发热,有的还没有发热,但一定怕冷,身体疼痛,呕吐,脉象寸关尺三部都紧的,叫做太阳伤寒证。
4.伤寒病第一天,病邪在太阳经,如果脉象平静,就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者烦躁不安,脉象急促的,就是病邪传变了。
5.伤寒病两三天,如果没有出现阳明病、少阳病的症状,就是病邪没有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且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
如果发汗以后,身体发热厉害,叫做风温。
风温的病症,脉象寸关尺三部都浮,自动出汗,身体沉重,多睡眠,呼吸时鼻子有鼾声,说话困难。
如果用了泻下的方法,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眼睛直视,小便失禁。
如果用火法治疗,会微微发黄,严重的就会像受惊的痫病一样,时常抽搐;如果像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再次错误治疗就会缩短病人的生命。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中医经典《伤寒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重要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内容,深入探讨了伤寒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展开探讨。
一、《伤寒论》的辨证分类《伤寒论》将伤寒类疾病分为三个大的辨证类别:太阳病、少阳病和阳明病。
太阳病以寒邪为主,病程早期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症状;少阳病以湿邪为主,病程中期出现黄疸、呕吐等症状;阳明病以热邪为主,病程后期出现高热、大便秘结等症状。
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特点,辨证论治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辨证的基本方法《伤寒论》中提倡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是“三君子”,即望、闻、问。
望即观察患者的色泽、舌苔、脉象等,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等属性;闻即聆听患者主诉的症状和体感;问即询问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等相关信息。
通过这三种方法,辨别疾病的病程和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辩证施治的原则《伤寒论》在辨证施治中,提出了几个重要原则。
第一,辨别卫气的寒热。
寒邪多表现为恶寒、身冷等症状,热邪则表现为发热、口渴等症状。
根据卫气的寒热属性,针对性地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二,辨别阴阳的虚实。
阳实则表现为热象明显,阴虚则表现为烦热不安等症状。
针对性地进行补阳或养阴的治疗。
第三,辨别津液的盈虚。
津液盈则表现为汗多、尿多等症状,津液虚则表现为口渴、小便赤等症状。
根据津液的盈虚来调节,以维持体液平衡。
四、经方和方剂的运用《伤寒论》提供了许多经方和方剂供临床应用。
例如,用于太阳病的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等;用于少阳病的方剂有柴胡加芒硝汤、柴胡疏肝散等;用于阳明病的方剂有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
这些方剂经过世代医家的实践验证,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优点。
五、《伤寒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尽管《伤寒论》创作于两千多年前,但其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医学中,可以根据《伤寒论》的思路,对病情进行辨证,并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更好的疗效效果。
呕吐哕理论参考资料1.关于呕吐哕的概念《内经》中没有“呕吐”之名,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灵枢•经脉》中称“呕”、“呕逆”。
张仲景是最早提出“呕吐”之名的,他在《金匮要略》中列“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专篇论述,并首次提出“干呕”之名。
古代认为呕与吐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的。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呕吐》指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哕;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
是以干呕则曰食谷欲吐,及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
李东垣则认为“声物兼出者”为呕;“物出而无声者”为吐。
朱震亨则以呕吐并称,他指出:“凡有声有物谓之呕吐”。
由此可见,呕与吐虽有区别,然而后世并不强加区分,目前临床也是视呕吐为一证,不去进行细微的鉴别。
但古代医家中亦有将呕与吐分别论述者,如李中梓《医宗必读•呕吐哕》说:“古人以呕属阳明,多气多血,故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
吐属太阴,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血病也”。
“哕”义古今词义有异。
从《灵枢•杂病》对于“哕”治疗方法的描述可知,“哕”义为呃逆。
如“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伤寒杂病论》从《内经》之说,认为“哕”即“呃逆”义。
如“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等,根据分析,文中言及之“哕”当是呃逆之义。
至南北朝,“哕”义开始逐渐衍变为“干呕”义。
据李玉清考证,《小品方》“热病门”中有“疗伤寒呕哕方”,后人将“呕哕”视为一个词,而非两个词,此时“哕”开始发生转变。
(李玉清.“哕”义衍变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108-110)唐代时“哕”义比较广泛,既有呃逆义又有呕义。
如唐•皮日休《二游诗•徐诗》有云:“有此竞苟荣,闻之兼可哕。
”从诗意可知“哕”义为干呕。
但也有医家认为哕即“呃逆”者,如《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哕候”之病机采用的是《灵枢》中关于“哕”(既呃逆)病机之论述,《外台秘要•霍乱及呕吐》对哕的病机描述及“但闭气抑引之”、“痛抓眉中央闭气也”、“以物刺鼻中,若以少许皂荚屑内鼻中,令嚏则差”、“饮新汲井水数升佳”等治哕方法可知,此书的“哕”义仍为呃逆。
择时服药服药是我们治疗疾病的一个主要手段,西医是这样,中医也是这样。
“药到病除”是医生与病人的共同期望。
但实际上,药到病未必除。
原因在哪里?您也许会说,那是中医生没有看准病,要不就是中医生没有用准药。
如果都不是呢?我告诉你们吧,要不就是服药时辰不妥当。
您也许会说:我只听说过要选择时辰嫁娶、选择时辰落地基建房、分娩、出行、沐浴等。
服药还要看时间?我要说明的是,您说的择时辰是一种迷信,不可信也不可依照操作,尤其是选择时辰分娩,更是对下一代的摧残。
而我今天所讲的择时辰服药,则是一门科学。
这一点大家可能就不知道了。
很多人认为:一天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
其实,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
不光是病人,在临床上,一些医生也不是很注意服药时辰问题。
我们常说,现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实,在服药方面,古人的要求远比我们今天严格与复杂,换句话说,古人在服药时辰方面研究不少,经验不少。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日未出时吐之”的说法。
《伤寒论》中治疗悬饮证,即胸膜炎、腹水、水肿、肺炎等病症,用的十枣汤就要求“平旦服”。
为什么不是上午、下午各服用一次?这里有其道理所在。
平旦是中国古代的时辰术语,相当于现代凌晨3 - 5点钟前后,这时我们的胃肠道是空的,服用药液可以直驱肠道,及时发挥药效。
而且,这个时候人体阳气刚刚升起,服药也有利于正气助药攻邪。
顺便解释一下,十枣汤是由芫花、甘遂、大戟三味药性十分猛烈的泻下药和十颗大枣组成。
中医的道理很多,按照中医的道理去治病,常常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古人在服药时辰方面积累的经验、形成的道理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
下面,就具体讲一讲古人择时服药。
第一.清晨或上午服用。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应的,是一体的。
清晨至上午是太阳升起的时候,太阳升起就意味着自然界阳气的上升和升发。
所以,这个时候服药要不就是以药性借阳气的上升,要不就是借阳气的升发。
上升就是向上升腾,升发就是向外发散。
所以,最适宜这个时候服用的药物主要有四种:一是发汗药。
呕吐的中医辩证和治疗呕吐是指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内容物由口中吐出的病证。
【范围】呕吐为临床所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如急慢性胃炎、急性胆囊炎、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阑尾炎、胰腺炎,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肠梗阻、药物反应及妊娠反应等,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失调多因暴饮暴食,饮食过量,过食生冷、辛辣、肥甘、油腻、腥秽之品,嗜饮酒浆,或食用不洁食品,均可损伤胃腑,碍胃滞脾,饮食停滞于胃腑不化,胃气不能和降,上逆而呕吐。
2.情志失调(1)平素性情急躁,恼怒愤郁伤肝,肝郁不达,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2)忧思过虑,所愿不遂,精神抑郁,则伤脾,脾失健运,纳食不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胃气上逆而生呕吐。
3.外邪犯胃长夏暑湿之邪所干,秋冬风寒之邪所犯,均可致邪客胃腑,致湿浊阻滞,寒伤中阳,秽浊壅中,使邪聚予中,胃失和降,上逆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素体虚弱,或劳倦太过,或久病伤脾,均可使脾胃虚弱,中气耗伤,脾胃功能失常,运化升降失职,胃气上逆而呕吐。
二、病机1.发病一般由于六淫之邪、饮食、情志因素等引起的多为急性呕吐;而劳倦内伤、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引起的多为慢性呕吐。
2.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3.病性有虚实之分,实者因外邪、食滞、痰饮、气郁等犯胃,致胃气上逆;虚者因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致运纳失常,不能和降,致胃气上逆。
4.病势初得多实证,呕吐来势较急,但病程较短,多为外邪、饮食、气郁、痰饮所致,邪去则呕吐止;久而为虚实夹杂或虚证,呕吐来势较缓,但病程较长,多为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所致,正安则呕吐自愈。
5.病机转化暴吐多属邪实,治疗正确及时,多可向愈。
唯痰饮、气郁之呕吐易反复发作,致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久而成虚吐,若再受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影响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危重病中出现呕吐,其病机转化取决于原发病。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原文及译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作者:张仲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右五味,[口父]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中医关于“呕吐”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呕吐呕吐是以胃内容物由口中吐出为主症的疾病。
其中,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临床呕与吐常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合称为“呕吐”。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胰腺炎、尿毒症、颅脑疾病等,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呕吐”的古医书摘抄1. 《黄帝内经》对呕吐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脉解》云:“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专篇,根据不同病因、症状而立法遣方,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
而且认识到呕吐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本病的治疗禁忌。
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酒痘,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金匮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云:“夫呕家有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谓:“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呕吐》云:“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生姜、黄芪、白术、香附之类。
”已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呕吐雏形。
4.明·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景岳全书·呕吐》云:“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
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这一分类方法,提纲挈领,对后世影响很大。
5.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以“泻肝安胃”为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治疗方药丰富。
【每⽇⼀诵】伤寒论第249条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内经》⽈∶诸胀腹⼤,皆属于热。
热在上焦则吐,吐后不解,复腹胀满者,邪热⼊胃也,与调胃承⽓汤下其胃热。
清·吴谦《医宗⾦鉴》【注】伤寒吐后,胸不胀满⽽腹胀满者,是表邪已尽,胃中壅热故也。
宜与调胃承⽓汤,下其热⽽和之。
以⽆痛,故不⽤⼤⼩承⽓也。
【集注】程知⽈:⾔吐后腹胀满宜调胃也。
热在上焦则吐,吐后腹胀满,则邪不在胸,其为⾥实可知。
然胀满⽽不痛,⾃不宜⽤急下之法,但与调胃承⽓,和其胃热可⽿!『内经』云:诸胀腹⼤,皆属于热也。
程应旄⽈:吐伤津液,燥⽓不能下达,遂成⼟郁,是以腹胀满,⽤调胃承⽓,⼀夺其郁可⽿!【⽅解】⽅名调胃承⽓者,有调和承顺胃⽓之义,⾮若⼤⼩承⽓专攻下也。
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淫于内,治以苦寒。
君⼤黄之苦寒,⾂芒硝之咸寒,⼆味并举,攻热泻⽕之⼒备矣。
恐其速下,故佐⽢草之缓;⼜恐其过下,故少少温服之,其意在不峻⽽和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妄吐⽽亡津液,以致胃实⽽腹胀,吐后上焦虚可知。
腹虽胀满,病在胃⽽不在胸,当和胃⽓,⽽枳、朴⾮其任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太阳将传阳明,必上湿⽽下燥,中⽓不通。
上焦⽔液,蒸化⽽成痰涎,胃底胆汁不能相容,乃上逆⽽为吐。
吐后腹胀满者,湿去⽽燥实未减也。
故亦宜调胃承⽓以下之。
设肠胃初⽆宿垢,则上膈阳⽓既通,中⽓⾃能下达,不当见胀满之证矣。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本条同第248/250/251条同讲。
第248第251条论述调胃承⽓汤和⼩承⽓汤的使⽤与辨证要点。
对⼩承⽓汤来说,我们前边总共讲了3条。
第⼀个是阳明病出汗、腹⼤满不通者,要⽤⼩承⽓汤。
伤寒论全文阅读和注解《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著作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并系统地介绍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伤寒论》全文阅读和注解。
一、太阳病太阳病是指外感风寒之邪引起的表证,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
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散寒,常用桂枝汤、麻黄汤等药物。
二、阳明病阳明病是指热邪在阳明经所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汗出、口渴、便秘等。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清泄阳明,常用白虎汤、承气汤等药物。
三、少阳病少阳病是指邪在少阳,表现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症状。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是和解少阳,常用小柴胡汤等药物。
四、太阴病太阴病是指脾阳虚所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太阴病的治疗原则是温中健脾,常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药物。
五、少阴病少阴病是指心肾阳虚所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畏寒肢冷、心悸、腰膝酸软等。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是温补肾阳,常用四逆汤、附子汤等药物。
六、厥阴病厥阴病是指邪在厥阴,表现为上热下寒,阴阳不交等症状。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是调和厥阴,常用乌梅丸等药物。
七、霍乱病霍乱病是一种急性腹泻呕吐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剧烈呕吐、腹泻、口渴等。
霍乱病的治疗原则是止呕止泻,补充体液,常用四逆散等药物。
八、阴阳易差后劳复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疾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心悸等。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的治疗原则是补益气血,常用归脾汤等药物。
九、辨脉法辨脉法是《伤寒论》中介绍脉象的内容,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预后情况。
对于不同的脉象有不同的治法,需结合实际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之,《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和阅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中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呕吐条文整理与理解1. 伤寒,呕,麻黄汤2. 中风,干呕,桂枝汤,3. 太阳阳明呕,葛根汤4.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5. 虚烦不得眠,呕,栀子生姜汤6. 少阳,心烦,喜呕,小柴胡汤7. 渴饮水而呕(水饮呕)五苓散,小半夏汤,苓桂剂,猪苓汤8. 呕不止,心下急,(内实)大柴胡汤9. 热呕,调胃承气汤,10. 脉沉紧,内寒,呕,(吴茱萸汤?)11. 微呕,少阳太阳合并,柴胡桂枝汤12. 呕而发热,小柴胡汤13. 干呕短气,里饮,十枣汤14. 干呕,心下虚痞,甘草泻心汤。
15. 表未解里实,吐泻,大柴胡汤16. 太阳与少阳合并,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 胸热,胃寒,呕,黄连汤18. 呕不能食,阳明;呕不欲食,少阳。
19. 呕多,有阳明症,不可下。
(呕吐,不用下法,病邪欲从上出,因势利导,用吐法。
)20. 不大便,呕,白苔,(白黄)病在少阳,黄,灰入阳明。
21. 食谷欲呕(寒),属于阳明,吴茱萸汤。
得汤反剧,在上焦。
22. 少阳,脉沉紧,干呕不能食,小柴胡汤23. 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24. 有水气,呕,真武汤25. 理寒外热,通脉四逆汤26. 阴虚湿热,咳而呕渴,猪苓汤27. 胸中热实,心中温微博欲吐,饮食入口则吐,用吐法;28. 膈上有寒饮,干呕,不可吐,当与温药,四逆汤29. 一般的呕而汗出,容易是阳明问题,大便量多;但是少阴病,脉微涩,便泻,量少。
当温其上,灸之。
30. 蛔厥,得食而呕,或吐蛔,乌梅丸。
31. 厥而呕,胸胁烦满。
其后必便血。
32.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因势利导)33. 呕而脉弱,厥,阳虚,四逆汤34. 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35. 呕而胸满,吴茱萸汤36. 呕吐而利名霍乱,理中汤37.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之也。
茯苓白术法半夏一类38. 温疟,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39. 呕吐,汗出,消渴,小便利数,便难攻下,重亡津液,导致肺痿。
张仲景治疗太阳病呕吐的规律
摘要: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常见症状为呕吐。
治疗呕吐的方有:桂枝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甘草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黄连汤、十枣汤等。
关键词:太阳病;呕吐;脾胃;大枣
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
书中还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于太阳病中常见症状——呕吐,虽然各方呕吐的病机不同,用药不同,仔细探究,有一定规律。
1.《伤寒论》中治疗太阳病呕吐的方
1.1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2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1.3小青龙汤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1.4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5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1.6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1.7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
1.8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1.9黄连汤
黄连三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1.10十枣汤
大枣十枚,芫花、甘遂、大戟。
2.张仲景治疗太阳病呕吐的规律
2.1各药统计
上述十张治疗太阳病出现呕吐的方中,甘草用到9次,大枣8次,半夏7次,干姜6次,生姜4次,桂枝4次,人参4次,黄连4次,黄芩3次,芍药3次,麻黄2次,葛根、细辛、五味子、旋覆花、代赭石、芫花、甘遂、大戟各1次。
2.2各方特点
2.2.1.桂枝汤证卫气受邪,营卫失调,胃气上逆而致干呕。
生姜辛散止呕,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姜、枣合用,达到止呕、调和脾胃的功效。
2.2.2.葛根加半夏汤中用半夏降逆止呕,同时也有大枣益脾和胃。
2.2.
3.小青龙汤中用味辛性温的半夏降逆止呕。
2.2.4.甘草干姜汤证的呕吐病机为阴阳两虚之人,阴寒犯胃,胃气上逆则见呕逆。
因此用干姜温阳复中,阴寒得去,则呕逆自止。
2.2.5.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以呕吐为主证,故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
黄连、黄芩清热和胃,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补脾胃之虚以复其升降之职。
2.2.6.生姜泻心汤证的呕吐为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兼有水饮内停。
故用生姜为主药,和胃降逆,宣散水饮,配上半夏功效更加显著。
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胃,以复中焦升降之职。
2.2.7.甘草泻心汤证病机为脾胃虚弱,气机痞塞,升降逆乱,浊阴不降,胃中虚气上逆导致干呕,炙甘草甘温补中,健脾和胃,为主药,人参、大枣增强补中之力。
干姜、半夏温中散寒止呕。
黄芩、黄连清热消痞,合而使脾胃健而中州得复,阴阳调而升降协和,干呕等症除。
2.2.8.旋覆代赭汤证是脾胃受损,痰浊内生,肝气横逆,肝胃气逆而致嗳气呕逆。
重用生姜、半夏化痰散饮,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
旋覆花代赭石镇肝和胃。
2.2.9.黄连汤证治疗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
黄连苦寒,清在上之热,干姜辛热,温在下之寒。
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恢复中焦升降之职,半夏降逆和胃。
2.2.10.十枣汤的呕逆由于饮溢于胃,胃气上逆。
芫花、甘遂、大戟三味药攻逐水饮之后则呕逆自除。
君药为大枣,顾护胃气。
2.3分析与总结
胃寒或者水饮内停引起的呕吐,张仲景善用生姜。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宣散水饮、温中止呕的功效,因此可以治疗胃寒呕吐和水饮内停引起的呕吐,如桂枝汤和生姜泻心汤。
调和脾胃,善用大枣。
大枣具有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
如桂枝汤、葛根加半夏汤、半夏泻心汤。
大枣又能保护胃气,缓和毒烈药性,如十枣汤。
胃气上逆的呕吐用半夏治疗,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如葛根加半夏汤。
阴寒犯胃导致的呕吐用干姜,干姜具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
如甘草干姜汤。
胃热引起的呕吐,张仲景善用黄连、黄芩,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