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鹿凹陷台家庄构造带精细油藏解剖与扩边
- 格式:pdf
- 大小:248.04 KB
- 文档页数:2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分类与成藏模式王鹏;张宇飞;杨丽丽;杨双涛;王芳;万照飞;贾昔东;魏一冰;姜宏宇;王永君【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22(36)5【摘要】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发育于太古宙变质岩结晶基底上,其经历了中晚元古代裂陷槽阶段、古生代克拉通盆地阶段、中生代构造转换调整阶段和新生代断陷型盆地等4个阶段,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
盆地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潜山较发育,类型多样。
在总结前人对潜山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束鹿凹陷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对该地区潜山类型进行系统划分,并对典型潜山的构造特征及生储盖匹配关系进行了描述。
研究区潜山根据成因可划分为剥蚀型潜山和拉张型潜山两大类,根据形态可划分为剥蚀残丘型潜山、不整合潜山、断阶型潜山、断槽冲蚀沟型潜山、断垒型潜山和断块型潜山等类型。
束鹿凹陷潜山的发育具有分带性,按潜山的构造位置,分为凸起潜山带、缓坡潜山带、洼槽潜山带和陡坡潜山带,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类型的潜山。
研究结果表明束鹿凹陷中新元古界、古生界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束鹿凹陷实现油气突破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
【总页数】12页(P1230-1241)【作者】王鹏;张宇飞;杨丽丽;杨双涛;王芳;万照飞;贾昔东;魏一冰;姜宏宇;王永君【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塔里木物探处方法研究所;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TE122.1【相关文献】1.冀中坳陷束鹿凹陷致密油成藏特征探讨2.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多样性油气成藏特征3.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不整合特征与油气运聚模式4.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例5.冀中坳陷奥陶系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成藏模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束鹿凹陷斜坡带沙河街组油气藏分布规律与区带成藏模式梁星如;张峰;李胜利;黄杰;梁官忠;孙婷婷;于仁江;曹斌【摘要】在系统阐述冀中坳陷南部束鹿凹陷斜坡带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不同区带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斜坡带主要发育4种类型油气藏,斜坡北、中、南段成藏条件与模式不同;斜坡内外两带成藏规律与油气藏类型不同,其中斜坡中部西曹固构造带具有连片成藏的优良条件,而沟通油源的深大断裂形成的断块是优先成藏的有利区带.【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6(022)001【总页数】10页(P66-75)【关键词】束鹿凹陷;沙河街组;油藏分布;成藏模式【作者】梁星如;张峰;李胜利;黄杰;梁官忠;孙婷婷;于仁江;曹斌【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束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的南部边缘,是长期稳定发育的,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以及石炭-二叠的海陆交互相和煤系地层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一个北北东向、简单箕状凹陷,具有典型的东断西超的特征。
束鹿凹陷北起衡水断裂,西至宁晋凸起,南到小刘村凸起,东部以新河断裂为界,面积约为700 km2(见图1)。
束鹿斜坡带位于束鹿凹陷的西部,其东部为束鹿洼槽区,向西逐渐超覆于宁晋凸起,东西宽6~11 km,南北长约41 km,总面积约346 km2,呈北东向展布[1]。
截至2014年,束鹿西斜坡估算油气聚集量为0.5×108t,但目前找到的油气仅为油气聚集量的30%左右,应还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束鹿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聚集控制因素王帅\陈友福2,万敏3,李宪宝 韩天宝\王芳\魏一冰吴晨林5,张宇飞,刘滨莹1(1_. /K 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河北涿州072750;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_ 163712;3.华北油田公司第四采油厂,河北廊坊065000;4.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集采技术支持部,河北涿州072750;5.午北油ffl 公司巴彦勘探开发公R ],妁紫占阿拉善左旗750300;6.午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摘 要:针对束鹿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勘探而临的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西部斜坡带油气藏潜力和勘探方向。
西部斜坡带靠近西部物源区并紧邻东部洼槽区, 拥有较好的储集层和油源条件,自身为一继承性发育斜坡带,为油气运移指向区,油气通过油源断层、 区域性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岩向斜坡高部位进行运移,在合适部位形成构造油藏和地层告性油藏。
关键词:束鹿凹陷;沙河街组;油气聚集特征;成藏规律中图分类号:T E 122.丨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35 ( 2020) 1卜1440-04束鹿凹陷钻探始于1977年1月钻探的第一口探 井J 2井,40多年来随着研究T 作的不断深入与勘 探工作的不断探索、实践,在西部斜坡带相继发现了奥陶系潜山油藏(』7和JC 21为代表)、砂岩构造 油藏(J 93和J 95x 为代表)以及泥灰岩岩性油藏 (StlH 、St 2 和 St 3 为代表)。
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勘探进展,但西部斜坡带还 存在一些问题:①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发育石 炭-二叠系、沙三段和沙一段三套烃源岩,存在=期 油气成藏过程;②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样(新近 系岩性油藏、古近系构造-岩性油藏、复杂断块“牙 刷状”油藏和奥陶系潜山油藏),油气显示活跃,但 能否在空间上聚集是研究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③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成藏关键因素认识不清, 因缺乏勘探整体认识,这样是未见大规模油气田的 重要原因。
束鹿凹陷潜山油气成藏规律及分布邹先华;陈江贻;闻达【摘要】束鹿凹陷发育有西部斜坡潜山带和东部陡坡潜山带,以侵蚀山、断块山、褶皱-侵蚀山为主.区内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分别为不整合面及断层输导体、基底断层发育及其演化、基底岩性等3个方面,其中不整合面及断层输导体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基底断层发育及其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的形成与发育、基底岩性控制了潜山储层的分布.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结合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出束鹿凹陷西部斜坡带和东部陡坡带的潜山油气成藏模式.【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模式;束鹿凹陷;有利区带;潜山油气藏【作者】邹先华;陈江贻;闻达【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潜山油气藏是我国东部断陷盆地中重要的油气藏类型[1],而国内潜山油气藏的勘探是以冀中坳陷任丘油田的发现为转机。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南缘,该区潜山主要分布于洼槽潜山带、西斜坡潜山构造带、小刘村潜山构造带和新河凸起潜山构造带(残丘山及内幕)。
自1977年勘探以来,已先后发现荆丘、台家庄、南小陈等潜山油藏。
而在2011年完钻的晋古19井,首次在变质岩储层中获得油气突破,日产油6.6m3。
但就目前勘探开发情况来看,潜山油气藏仍存在一些地质问题需深入探讨,如供油通道和成藏主控因素等。
1 研究区地质概况束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南缘,为古近系基底上发育的“东断西超”的单断箕状凹陷,面积约700km2(图1)。
凹陷呈北北东走向,其内部具“两隆三洼”的构造格局,发育有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Es1)、二段(Es2)、三段(Es3)、石炭-二叠系、奥陶系以及太古宇6套含油气层系[2,3]。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横向调节带成因分析
孔冬艳;沈华;刘景彦;尹微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
【年(卷),期】2005(32)4
【摘要】束鹿凹陷是冀中坳陷西南部的一个典型的伸展单断凹陷,构造格局简单,存在北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和北西向横向调节带.通过凹陷演化史以及钻井资料分析,探讨横向调节带形成机制和形成时期,提出Ⅰ级调节带形成于凹陷强烈伸展期,Ⅱ级调节带形成于凹陷弱伸展时期.研究认为,边界断裂不均匀伸展和基底古隆起控制Ⅰ级横向调节带的形成,岩性组合差异是Ⅱ级横向调节带形成的引发机制,控洼断层的侧列状交替发育是构造Ⅱ级横向调节带形成的动力机制.
【总页数】6页(P690-695)
【作者】孔冬艳;沈华;刘景彦;尹微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5
【相关文献】
1.冀中坳陷束鹿凹陷致密油成藏特征探讨 [J], 宋涛;李建忠;姜晓宇;吕维宁;李欣;钟雪梅
2.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多样性油气成藏特征 [J], 朱洁琼; 张以明; 黄远鑫; 明锦; 赵伟森; 吴岚; 甘运才; 王元杰
3.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不整合特征与油气运聚模式 [J], 蔡川; 邱楠生; 刘念; 李振明; 王元杰; 鱼占文; 焦亚先
4.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横向调节带对物源体系的控制作用 [J], 谢晓军;邓宏文
5.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泥灰岩-砾岩致密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J], 赵贤正;朱洁琼;张锐锋;鱼占文;王吉茂;郭永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