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课程.布局谋划篇.语言应用.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350.37 KB
- 文档页数:17
1、审题:分析题目,弄清意思。
(1)找出重点词,有些题目,有一个关键词,也叫“题眼”,题眼就是写作的重点。
如《一件难忘的事》中的“难忘”之类。
(2)搞清写作的范围和要求,即时间、地点、人称、数量、内容等限制范围。
(3)弄明白是写人的,是记事的,还是状物、写景的。
2、立意:确定中心。
记叙文总要表达一个思想,说明一个道理或表现某一方面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要正确,对社会上正确的现象加以歌颂,错误的现象给予批评。
中心正确,健康是文章的根本,对此必须首先要注意。
中心还要求集中,一篇文章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心,各方面内容都要紧紧围绕中心写。
3、选择材料。
作文的内容就是材料。
写作文要紧扣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或无关的,要少选或不选。
所选的材料还要真实、具体,真实就是不凭空编造,不夸大也不缩小。
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颖、典型,不落俗套,要能够清楚地反映人或事的特点。
4、安排结构。
所谓安排文章的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材料的组织安排。
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以及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等。
文章的材料,常用以下这些方法安排:(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2)按时间顺序;(3)按空间的顺序;(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
5、列提纲。
提纲,是结文章的总体设计,具体包括:(1)文章的题目;(2)中心思想;(3)写作的顺序;(4)详写,略写的提示等。
写作步骤审题立意提纲不能太详细,也不能太简单。
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考场作文开头结尾很重要,阅卷教师通常“品虎头、赏豹尾、找亮点(中间)”。
常见的开头有:(1)开门见山,直入正题;(2)概括全文,揭示中心;(3)提出问题,引起注意;(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5)说明情况,介绍背景;(6)先说结果,倒叙开头。
结尾的方法有:(1)自然方式结尾;(2)总结式结尾;(3)含蓄式结尾;(4)启发式结尾。
文章的过渡,应力求自然。
照应,指的是文章中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
明明白白我的心——九下作文《如何布局谋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写文章时布局谋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养成在写作前列写作提纲的意识和习惯3.学会点题的方法和作用,掌握谋篇布局的关键教学过程一、情境运用布局谋篇在教学开始之际,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小游戏,现在你想参加学校文学社,需要画一幅自己的简笔画,小组讨论要如何布局,要突出哪个部位?并讨论哪个部位更重要,是眼睛,鼻子,还是嘴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人的时候往往会先盯着对方的眼睛,作文的题目也是如此,好的题目可以使人眼前一亮,有继续阅读的欲望。
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鼻子代表文章的中心,鼻子是整张面部最突出的部位,一个精准,鲜明的中心就相当于小巧又秀丽的鼻子,可以夺取观众的目光。
耳朵象征着文章使用时的案例,有了充分的案例,文章才能充实起来。
而眉毛则是锦上添花的优美语言,有了眉毛,整篇文章才能看起来有“精气神”,不显得“垂头丧气”。
要达到“漂亮”这个目的,有了端正的五官还不够,还要拥有五官搭配的合理度和协调程度。
一篇优秀的作文也是如此,除了上面的内容,还应做好对文章的组织,结构的整体谋划等,也就是说写作文过程中,也要让别人领悟到你最想表达的东西,真正做到“明明白白我的心”。
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布局谋篇。
二、心中有法手中布局1.什么是布局谋篇:布局谋篇,是对文章的组织、结构等作整体谋划,包括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也包括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整体规划。
布局谋篇能力,表现在写作者能够根据中心思想、材料特点和文体特征的要求整体规划篇章结构,写作能够一气呵成。
2.布局谋篇的方法:中考常考的作文主要有全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四种,其布局谋篇的方法大同小异,均分为“审”,“拟”,“选”,“细”四步。
因中考作文常写的文体多为记叙,因此以下的讲述将围绕这个文体进行。
第一步“审”:即审题立意,“文以意为主,意尤帅也”。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容,正确审题立意,防止跑题,是布局谋篇重要一步。
以歌词开篇是作文的基本技巧之一,类似:让自己奔跑起来“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我很喜欢这句歌词,每次经过小区门口的店,店主播的都是这首歌。
像歌中唱的这样随风奔跑,是每个少年的梦想。
我也想,我却不能。
……想想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曾经用过吗?你看见过以这种方法开头的文章吗?请写一例。
首尾呼应 凸显主旨(首段)我畅游在书的海洋,坐着轻舟在三峡之中激流勇进,感受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与豪情,时而又体验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凉,不禁潸然泪下。
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荡涤心扉,我不禁大呼“精彩”。
(末端)读书就像一次旅行,带我游遍大江南北,古今中外;读书又像是跟随一位睿智博学的老师,一路教我感慨历史的兴衰,让我随着书中的情节或喜或悲……精彩读书行,精彩了我的人生! 评析: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
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课前预习想一想段落结构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
有了坚实的“骨架”,文章的“血肉”才有依附,“灵魂”才有归属;假若没有这个“骨架”,文章的材料就无法安排,主题也就无处寄托了。
可见结构对于文章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主要谈谈文章结构中的过渡与照应。
Array俗话说:“过河要架桥。
”写文章也是如此。
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用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巧妙的衔接。
过渡就如同上下文的桥梁,离开了必要的过渡,文段与文段之间就会脱节,巧妙过渡,方能使文章结构完整、周密。
首先,过渡可以使写作者的思路连贯,行文通畅,使文脉畅通,浑然天成。
其次,文章过渡得好,自然、巧妙,读者就不会感到突兀、生硬、令人费解;也不会摸不着头脑,衔接不上,令人难以通读。
因此,过渡的词句或段落既要合乎情理地自然转换,又要尽可能地简短精炼,不能喧宾夺主。
过渡常常用在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衔接处;由议入叙,由叙入议的变换处;倒叙、分叙、插叙的起讫处。
“布局谋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明白通过细小的事情、具体的细节反映社会发展变化。
2.学生懂得设计情节要符合生活逻辑。
3.学生能够掌握几种安排情节的技巧,如插叙回忆、制造悬念、设计冲突等。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九年级下第三单元安排了“布局谋篇”写作指导。
教材在七年级上安排过“学会记事”、“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的训练,在七年级下安排过“抓住细节”、“怎样选材”的训练,在八年级下安排过“学写故事”的训练。
教材在“布局谋篇”写作指导里,提出了开头、结尾、过渡的要求,并提供了常见方法。
【学情分析】我们分析了学生第二次中考模拟作文文本,得出几个基本结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开头、结尾、过渡的方法,但是写故事没有情节,写片段组合没有线索,写社会发展只是概念,详略安排很随意。
面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本次教学既要重视思维训练,更应重视快速构思的应试训练。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指导学生快速整理材料。
投影:“真题再现”请以下面的内容作为结尾,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个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故事。
“没想到,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家乡的变化居然这么大!”××(填姓名或称呼)由衷地感慨道。
可不是吗,这就是今天的南京!要求:(1)题目自拟;(2)××为故事中的人物,姓名、称呼(如爷爷、姑妈等)由你设定,故事情节设计要合理;(3)作文最后要抄上以上两段结尾的文字。
教师解说:这是一个情境作文题。
要求我们写一个故事,反映南京的发展变化。
从题目提供的内容分析,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一位多年不出家门或多年在外地生活的南京人。
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南京的发展变化?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投影:“南京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城乡建筑 ➢城乡交通 ➢城乡医疗 ➢城乡教育 ➢城乡风貌 ➢城乡生活方式 ➢ ……追问:能分别通过哪些具体的细节来体现某一个方面的变化?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总结:切入的角度越小内容就越具体。
九年级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人教版十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结构,学会布局谋篇。
2.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材料,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作文的布局谋篇方法,合理安排材料。
2.教学难点:如何使文章层次分明,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写过作文吗?觉得写作文难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让作文布局谋篇,让作文变得有条理、有层次。
二、课堂讲解1.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开头、中间、结尾。
2.分析作文开头、中间、结尾各自的作用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作文的布局谋篇,让学生了解如何合理安排材料。
2.让学生尝试分析一篇作文的布局谋篇,指出优缺点。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进行作文布局谋篇的练习。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作文的基本结构和布局谋篇的方法。
2.提问:如何使作文层次分明?二、课堂讲解1.讲解作文的层次划分,如何使文章层次分明。
2.分析作文中常见的层次划分错误,指导学生避免。
三、案例分析1.分析一篇优秀作文的层次划分,让学生了解如何使文章层次分明。
2.让学生尝试分析一篇作文的层次划分,指出优缺点。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题,进行作文层次划分的练习。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作文的基本结构、布局谋篇和层次划分。
2.提问:如何使作文的表达方式灵活运用?二、课堂讲解1.讲解作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等。
2.分析如何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有趣。
三、案例分析1.分析一篇优秀作文的表达方式运用,让学生了解如何使文章生动有趣。
2.让学生尝试分析一篇作文的表达方式运用,指出优缺点。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进行作文表达方式运用的练习。
命题作文材料运用中考要求1 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
中心明确,思想健康,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详略。
3.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知识框架思考一下,自己写作文常用的素材有哪些?板块一考场作文选材思路写考场作文,最急人的是没的可写,即缺少材料。
写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同学们在初中的写作实践中已基本掌握,中考前,最重要的是准备好作文的材料。
一、梳理写过的材料《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 次,字数不少于0.7 万,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算一算,到了初三年级,同学们写过的文章已有数十篇,加上平时练笔,应该说掌握的材料已经很丰富了。
在中考前,同学们首先应该把已经写过的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并按一定程序进行编程,这样,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网状的材料图。
有了这张材料图,在中考时如果遇到能够使用以往材料的作文,马上就可以从记忆中把材料调出来,省时,省力,且有利于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补充新鲜的材料在把写过的材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还应根据需要补充新鲜的材料。
在补充材料的过程中,要做到五个关注。
关注社会、关注媒体、关注学校、关注自己、关注别人,这样,积累的材料就会更加充实、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
三、梳理材料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梳理材料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按空间①学校:老师、同学、集体、学习、读书、活动②社会:人、事、场景、活动、见闻③家庭:家庭成员、发生在家中的事、课余生活(集邮、小制作、绘画、书法、养花、养鱼、剪纸、放风筝、学下棋、学计算机)例题:我家的变化、我家的新鲜事、我爱我家、我爱爸爸妈妈、我的课余生活④定指与不定指:例题:发生在的事2、按时间①现实:学校、家庭、社会的(人、事、场景、活动)②过去:回忆过去的(人、事、场景、活动)例题:往事难忘、忘不了、童年的伙伴、他留在我记忆的深处、师恩难忘、怀念③未来:展望、假设、想象。
命题作文材料运用中考要求1 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
中心明确,思想健康,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详略。
3.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知识框架思考一下,自己写作文常用的素材有哪些?板块一考场作文选材思路写考场作文,最急人的是没的可写,即缺少材料。
写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同学们在初中的写作实践中已基本掌握,中考前,最重要的是准备好作文的材料。
一、梳理写过的材料《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 次,字数不少于0.7 万,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算一算,到了初三年级,同学们写过的文章已有数十篇,加上平时练笔,应该说掌握的材料已经很丰富了。
在中考前,同学们首先应该把已经写过的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并按一定程序进行编程,这样,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网状的材料图。
有了这张材料图,在中考时如果遇到能够使用以往材料的作文,马上就可以从记忆中把材料调出来,省时,省力,且有利于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补充新鲜的材料在把写过的材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还应根据需要补充新鲜的材料。
在补充材料的过程中,要做到五个关注。
关注社会、关注媒体、关注学校、关注自己、关注别人,这样,积累的材料就会更加充实、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
三、梳理材料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梳理材料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按空间①学校:老师、同学、集体、学习、读书、活动②社会:人、事、场景、活动、见闻③家庭:家庭成员、发生在家中的事、课余生活(集邮、小制作、绘画、书法、养花、养鱼、剪纸、放风筝、学下棋、学计算机)例题:我家的变化、我家的新鲜事、我爱我家、我爱爸爸妈妈、我的课余生活④定指与不定指:例题:发生在的事2、按时间①现实:学校、家庭、社会的(人、事、场景、活动)②过去:回忆过去的(人、事、场景、活动)例题:往事难忘、忘不了、童年的伙伴、他留在我记忆的深处、师恩难忘、怀念③未来:展望、假设、想象。
《写作:布局谋篇》教案(共含2课时)
6、布置作业:让学生二选一,将课上写作练习的两个文题进一步思考,完成写作提纲和作文初稿的书写。
七、教学反思
1.将本文较为抽象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形象化,结合恰当命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内容过多,时间有些紧张。
《写作:布局谋篇》教案(共含2课时)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内容围绕不同文体,为学生给出大量提纲范例,帮助学生加快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2.课堂容量过大,作业的两个文题的分析草草结束,不够深入,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付出的多。
人的贪念就在于得到的太容易。
——《蜗居》 如果不能改变结果,那就完善过程。
——《我的青春谁做主》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
——《士兵突击》自强的人,想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自负的人,想的是如何把自己的面子保住。
——《武林外传》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平时爱看的电视剧,看看还有哪些经典的台词呢?语言篇——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作启示】唐代诗人贾岛,一日骑驴上京城,路上为诗句中的一个字在苦吟。
这两句诗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拿不定主意,便在驴上用手比画。
沉吟之间,撞上韩愈出行的马队。
韩愈听说后,立马良久,劝贾岛用“敲”字。
所以后人写作文要锤炼语句,都说:“推敲推敲”。
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
没有艰苦的付出就没有震烁千古的华章!【密码解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没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想写出出彩的文章是很难的。
中考作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生动、活泼、诗意、灵动。
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从大量初中生的语言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说假话,言不由衷;说大话,云山雾罩;说空话,空洞无物;说套话,人云亦云。
主要表现为:1.语言枯涩,最突出的表现是词汇贫乏。
这肯定与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不善于运用,用词单调,总是那几种句式,干巴巴的几条筋,读来味同嚼蜡。
这样枯涩的语言当然难以显示出个性。
2.陈词滥调。
写外貌——大眼睛,苹果脸;写景物——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写时间——光阴似箭,读一读知识框架语言运用日月如梭;写惊奇——嘴吧张成了O型;写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写嘴馋——馋猫……这些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话语标本长盛不衰,个性早已湮没殆尽。
3.故作深沉。
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成人化,动不动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语言“成熟之至”,思想老气横秋,毫无与自己的年龄和生活相契合的话语与机智,完全失去了青少年学生的天性。
4.空洞无物。
语言基本上是“假”、“大”、“空”的混合物。
开篇转弯抹角,结尾喋喋不休,中间亦是“空手道”,看上去多是些似观点非观点的句子,叙述不像叙述,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大多是一些标签的口号,甚至找不出一点属于个人的语言创意。
以上几点,可以说是制约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的“瓶颈”。
中考作文语言要出彩,首先要灵活地调动语言的表现力,能让读者心灵产生震颤飞扬的快乐;其次是运用好的修辞,把生动的比喻,大气磅礴的排比,风趣幽默的仿词,语意含蓄曲折的双关等穿插全文,亮人耳目,怡人心扉;再次是匠心调配句式,将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巧妙配合,营造文章的落差美,匀称美,音韵美,使文章绚丽生辉。
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下面结合具体语言片断,从不同侧面揭开语言运用的奥秘。
一、精心锤炼的词语。
要使语言鲜明生动,新颖脱俗,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
如:低垂的天幕压着我的脸,灰暗和沮丧撕裂着我的心。
如:在这一片几乎能将天空撕碎的迷幻中,春的乐音却不曾消失。
分析:用“撕裂”一词表现了苦闷无助,失落伤痛的情绪,仿佛心叶被一点点地撕扯开,流淌着殷红的血。
这两个句子那灵动的文笔,神奇的表达效果,均仰仗于动词的灵巧运用。
二、巧用修辞手法。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
如:如血的残阳像一位戴着红斗笠的侠客。
晚霞飘落在天边,宛如一匹红丝绸,召唤着从远古走来的吹箫人。
分析:这是描写“飞天”壁画而运用的绝妙比喻,不能不佩服比喻的新奇,想像力的丰富;再如引用名句使文章神彩飞扬,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等,历来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的特点。
合理引用于考场作文,必能使文章意蕴深厚,精致典雅。
如:少女在那如利刃般的乐曲中疯狂地舞蹈,音符翻滚裙袂飞扬,灯光狂舞烟雾迷蒙。
少女跳起,是小提琴上扬的弓弦;少女落地,是架子鼓下垂的鼓点。
分析:文段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祭祀春天的舞者写的淋漓尽致。
(结尾附原文)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吟诵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旷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分析: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两段文字,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独创妙语佳句。
这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创新语言的一种方法。
如:班主任老师又在喋喋不休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
天醉了,映红了天边,云是山的使者吧,把风扯来醒酒,却弄醒水波粼粼。
分析:上述“创新出来的佳句妙语,读后如饮醇酒,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四、力求含蓄蕴藉。
含蓄的语言耐人寻味,含英咀华,如嚼橄榄。
如:“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得以明达。
”“认识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就会像乌云下生长的花儿,失去了充满阳光的世界。
请牢记: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鸟儿,就不要留恋海洋。
”分析:这类警策性的话语,于形象中蕴涵哲思,含蓄隽永,优美凝炼。
(试想,阅卷老师看到有如此成熟思想的文字,怎能不为之动情呢?)五、凸现个性特色部分出类拔萃的考生,文字表达不但基本功好,而且善于调控文气、文势,善于不拘一格的修辞,善于举重若轻、以一当十。
他们的作文处处显示出内在的文采,语言或简明老到,或诗意浓郁。
阅读这类佳作,如品香茗,如饮醇酒,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如:春天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青春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
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珍惜它,把握它,让它在我们手中放出夺目的光彩。
分析: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倾诉心曲,主题鲜明,文采斐然,让人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
生活中的语言(一)“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节约用水。
”在学校里、马路上、电视里,你是否看到过这样的警示语?如今的警示语已从原来的强硬慢慢变得温馨而有趣,观察一下你的身边有哪些好玩的警示语,你也试着为身边的某一个角落想一想你的创意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室)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图书馆)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圣地,请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它的圣洁。
(学校里)随手捡起一片碎纸,为心灵充电。
(街上)请您近距离投篮。
(垃圾箱)别人不要的,我要!(垃圾箱)走时,请不要让我流下眼泪。
(洗手池)此地无田三百亩,何须施肥百万金。
(垃圾道口)用鲜血换来的教训,不要再用生命检验。
(马路旁)生活中的语言(二)2010届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
校长李培根院士作了题为《记忆》的演说。
李培根校长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
李培根告诉学子:你们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
校长讲话我想同学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你关注过吗?校长的讲话中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内容呢?生活中的语言(三)在小品里你也许会听到这样来形容人的外貌的:阎学晶:瞧瞧你那长相,也太随心所欲了!冯巩:那也不如您长得这么为所欲为啊!就这长相也太下不为例了!黄宏:现在整得多经典,以前长的多危险!黄宏:她长得很安全,整的很危险。
欣赏一下搞笑的台词让我们轻松一笑过后也会带给我们这样的体验,原来这些词也能这样用!你也试着这样写一些,把这些词活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吧!【范文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请以“师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教师节的礼物初二(4)班的教室里,语文老师正在上课。
他坐在下面,有些忐忑不安,心神不定:一会儿看看黑板,一会儿翻翻课本,一会儿望望老师,一会儿瞄瞄讲台上的一卷白纸。
终于他收回目光,看了看手表——只有3分钟就要下课了,3分钟......今天是第二届教师节。
许多同学都给老师送了礼物。
他呢——他可不赞成那掏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去买礼物送给老师的做法。
他觉得,与其这样去买礼物,倒不如用自己的手做一份礼物。
这不,他给这位刚从外校调来教他们语文一个多星期的老师送了一张他画的图画。
本来嘛,他就是校美工团的团员!只“叮铃铃……”急促而又清脆的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不禁精神为之一振,习惯地挺了挺腰,望了眼窗外——外面天气可真好……可是,语文课并没有结束。
老师依旧抑扬顿挫地在讲解着古文:“下面,我把整篇课文连起来翻译一“唉!又要拖堂了……”“我也是……”同学们小声议论着。
语文老师却没听见。
“风烟俱净,天水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教室里响起了整齐的读书声。
但是,不难听出其中满含困乏焦躁,不满…… 他低着头,似乎也在读书,目光却忍不住偷偷地朝讲台上的老师瞥去——“啊!老师要看画了。
”的确不错,老师正带着满足的微笑随手理着课前同学们放在讲台上送给他的礼物。
“这个班的学生开“老师在看画了!”坐在下面的他心猛地吊了起来。
要知道,别人看到人到中年的语文老师在课间和例题精讲语文老师真是在看画。
只见他的脸微微地抽搐了一下,笑容凝固了——那上面分明地画着六只时刻相同的手表,题着一行小标题:“9月2日至9“老师:请让我们自己支配我们的课间时间。
一个不敬学生即日”老师慢慢地放下画卷,直直地盯着全班同学,终于,他卷起画卷,并把它放好,又抬起头,盯着他的“停!”读书声立即停了下来,几乎一班同学都知道其中的缘由,52双眼睛齐齐地望着他们的老师……一分钟,整整一分钟的沉默!老师的目光在52张脸上一一扫过,最后,又停在班长的脸上。
他的嘴唇动了动,似乎有许多话要向“下课!”“起立!”声落人起。
初二(4)班52“谢谢老师!”这篇文章设计了一个发生在课堂里的故事,引用了文言文《三峡》里的句子,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
你能引用自己背诵过的古诗词、文言文,写一小段话吗?【答案】:1.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2.古诗词,我喜欢。
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
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
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3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
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
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范文2】青春是人生情感的萌动时期,亦是人生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