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稿约
- 格式:pdf
- 大小:66.90 KB
- 文档页数: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含量罗斌华;丁洁琼【摘要】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driamycin content adriamycin po-ly lactic acid microspheres .Methods The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hy ( UV)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adriamycin .Results The linearity of adriamycin was better in the rang of 7.5 to 15.0μg· mL-1 ,C=0.04007A +0.00867, r =0.9997(n=6).The loading amount was 5.93%and entrapment rate was 38. 3%.ConclusionThis methed is simple , sensitive , accurate and repeatable , it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driamycin poly lactic acid microspheres .%目的:建立阿霉素聚乳酸微球中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阿霉素的含量。
结果阿霉素溶液在7.5~15.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C=0.04007 A+0.00867,相关系数r=0.9997(n=6),阿霉素微球的平均载药量为5.93%,包封率为38.3%。
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测定阿霉素微球的含量。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3页(P374-376)【关键词】阿霉素;微球;紫外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作者】罗斌华;丁洁琼【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湖北科技学院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27.2阿霉素(Adriamycin,ADM)属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活性较强,对肿瘤细胞在各种生长周期均有杀伤作用;抗肿瘤谱广,对肺癌、胃癌、乳腺癌、膀胱癌和肉瘤病等具有较好的疗效。
神经卒中单元应用rt-P 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韩笑,高处(永域市人民医院,河南永域476000)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卒中单元联合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卒中单元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 I H S 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表(Barthel指数)评分。
结果治疗21d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〇.〇5);治疗后两组患者N I H S 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均<0.05),而观察组患者N H I S S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卒中单元联合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卒中单元;rt-PA静脉溶栓;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4646 (2018)02-0119-03D O I:10.16751/ki.20954646.2018.02.0119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缺氧和缺血,进而导致脑组织发生局限性的软 化和坏死[1]。
血液动力学变化、血液成分和血管 壁病变等均是导致脑梗死的原因。
随着大众生活 方式的改变、生活条件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 展以及人口老年化程度的加剧,脑梗死已经成为 威胁中老年人群人身安全的重要疾病。
据相关研 究报道,脑梗死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存活的患 者中多数患者一定程度的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以及 劳动能力,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 治疗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
目前临床上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原则主要为早期确诊、早期治 疗、尽早康复以及及时预防再发。
气囊加力助产术在处理头位难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李玲丽(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产一科ꎬ河南安阳455000)摘要:目的探讨气囊加力助产术在处理头位难产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ꎮ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头位难产产妇ꎬ共计60例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ꎬ每组30例ꎮ观察组产妇采用气囊加力助产术ꎬ对照组产妇采用徒手旋转胎头ꎬ比较两组产妇产时㊁产后2h出血量㊁总产程时间以及并发症的情况ꎮ结果观察组产妇产时出血量(18.84ʃ3.65)mL㊁产后2h出血量(39.87ʃ3.63)mLꎬ总产程(560.21ʃ11.23)minꎻ对照组产妇产时出血量(27.23ʃ2.88)mL㊁产后2h出血量(52.52ʃ4.35)mLꎬ总产程(617.55ʃ14.47)minꎬ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ꎮ观察组产妇出现1例尿潴留和1例乳汁不下ꎬ并发症发生率为6.67%ꎻ对照组产妇出现3例尿潴留㊁1例感染㊁2例乳汁不下和2例恶露不绝ꎬ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结论采用气囊加力助产术为头位难产产妇提供助产服务ꎬ能够缩短产程时间ꎬ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ꎬ保障产妇和新生儿安全ꎬ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ꎮ关键词:气囊加力助产术ꎻ头位难产ꎻ出血量ꎻ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717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 ̄4646(2019)06 ̄0536 ̄02DOI:10.16751/j.cnki.2095 ̄4646.2019.06.0536㊀㊀有临床资料显示[1]ꎬ在各种类型的难产病例中头位难产占据总数的85%以上ꎬ而头位难产出现后不但会增加产妇围生期不良妊娠结局ꎬ还会导致其出现产褥期并发症ꎬ威胁产妇及新生儿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ꎮ长期以来处理头位难产的情况更多通过徒手旋转胎头的方式缓解ꎬ但依旧存在一定局限性ꎬ效果不佳ꎮ为了探讨应用气囊加力助产对头位难产的处理效果ꎬ本研究现选择我院产科收治的60例头位难产产妇ꎬ分析其临床资料ꎬ现报告如下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头位难产产妇中选出60例纳入本研究ꎬ所选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ꎬ排除分娩过程应用催产药物以及产检中有头盆不称情况的产妇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ꎬ每组30例ꎮ观察组年龄20~39岁ꎬ平均(31.0ʃ3.4)岁ꎻ孕周37~41周ꎬ平均(38.9ʃ0.8)周ꎮ对照组年龄21~40岁ꎬ平均(31.4ʃ3.4)岁ꎻ孕周37~40周ꎬ平均(38.6ʃ0.7)周ꎮ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ꎬ具有可比性ꎮ1.2㊀助产方法对照组:徒手旋转胎头ꎮ医疗人员将产妇臀部抬高后ꎬ为其外阴消毒ꎬ戴上无菌手套确定胎方位ꎬ在产妇子宫收缩间隙往上将胎头位置轻轻旋转45ʎꎬ再以右枕横或后位顺时针旋转45ʎꎬ确保胎头小卤门旋转位置达到耻骨与下方相固定ꎬ叮嘱产妇在下一次宫缩时用力ꎬ同时辅助产妇推动胎儿ꎬ进行2~3次ꎮ观察组:气囊加力助产术ꎮ应用设备为南京凯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KBL ̄900气囊仿生助产设备ꎬ医疗人员在坚持无菌操作的原则下设置气囊直径为8cmꎬ利用气囊对宫颈进行一次扩张后持续扩张产妇阴道2~3次ꎬ达到推动胎儿娩出的效果ꎮ1.3㊀观察指标医疗人员为两组产妇详细记录总产程时间㊁生产过程及产后2h的出血量ꎮ记录产妇出现尿潴留㊁感染㊁恶露不绝及乳汁不下等并发症ꎬ比较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ꎮ1.4㊀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ꎬ产妇产程时间㊁产时与产后2h出血量采用均数ʃ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ꎬ采用t检验ꎻ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ꎬ采用χ2检验ꎬ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㊀果2.1㊀两组产时、产后出血量及产程比较两组产妇产时㊁产后2h出血量以及总产程时间比较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ꎮ见表1ꎮ表1㊀两组产时㊁产后出血量及产程比较( xʃs)组别例数产时出血量(mL)产后2h出血量(mL)总产程时间(min)观察组3018.84ʃ3.65∗39.87ʃ3.63∗560.21ʃ11.23∗对照组3027.23ʃ2.8852.52ʃ4.35617.55ʃ14.47㊀㊀与对照组比较ꎬ∗P<0.052.2㊀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6.67%ꎬ低于对照组产妇的26.67%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2ꎮ表2㊀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别例数尿潴留(n)感染(n)乳汁不下(n)恶露不绝(n)并发症[n(%)]观察组3010102(6.67)∗对照组3031228(26.67)㊀㊀与对照组比较ꎬ∗P<0.053㊀讨㊀论产科临床上导致产妇发生头位难产的原因较多ꎬ如头盆不称㊁子宫收缩乏力以及羊水过少等等ꎬ在这些产妇中骨盆入口平面及中骨盆平面较窄的情况下发生难产的概率更高ꎬ为普通产妇5倍左右[2]ꎮ有研究显示[3]ꎬ在发生头位难产的产妇中ꎬ有3%的产妇可能出现产后出血㊁4%的新生儿Apgar评分不超过7分ꎬ由此可见ꎬ头位难产直接威胁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ꎮ长期以来ꎬ产科临床上采用徒手旋转胎头的方式处理头位难产的情况ꎬ通过将产妇臀部抬高ꎬ于子宫收缩期旋转胎头ꎬ确保头位恢复正常ꎬ从而促进产程ꎬ预防持续性头盆不称ꎮ但长期实践结果显示该方法容易导致较多产后并发症的出现ꎬ还会引发产妇宫颈和阴道裂伤ꎬ出血量增多[4]ꎮ气囊加力助产仪器是一种新型仿生阴道分娩模拟装置ꎬ应用在头位难产产妇的生产过程中能够模拟阴道壁和宫颈生理结构ꎬ利用扩张球囊对宫颈与阴道进行扩张ꎬ进一步促进子宫宫缩ꎬ提高宫缩素应用的敏感性ꎬ为胎头的处理提供一定空间[5]ꎮ结合头位难产因胎头下降迟缓及宫缩乏力等限制产程异常的情况ꎬ应用气囊加力助产仪器能够有效帮助产妇降低生产的阻力ꎬ提高产妇子宫收缩力度ꎬ避免产妇体力过度消耗ꎬ预防出现产后并发症[6]ꎮ在本研究中ꎬ采用气囊加力助产的观察组产妇产时出血量㊁产后2h出血量以及总产程时间均低于采用徒手旋转胎头的对照组产妇(P均<0 05)ꎬ由此可见ꎬ应用气囊加力助产能够降低产妇产程中宫颈和阴道的损伤ꎬ降低出血量ꎬ同时以模拟的形式很好地遵循宫颈㊁阴道扩张在产程中的生理性变化规律ꎬ最终产生的损伤最小ꎬ安全性明显提高ꎮ有学者对产妇不同产程时间进行了比较[7]ꎬ结果发现应用气囊加力助产处理的产妇在第三产程的时间并未缩短ꎬ而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生明显缩短ꎬ因此本研究以总产程数据进行比较ꎮ另外ꎬ本研究还发现ꎬ观察组产妇最终并发症发生率为6.67%ꎮ也比对照组产妇的26.67%更低(P<0.05)ꎮ这是因为气囊加力助产很好地松弛了产妇软产道ꎬ便于徒手旋转胎头ꎬ同时预防产妇发生产后并发症ꎮ这一结果与胡杰芳[5]的研究结果相似ꎬ再一次证实应用气囊加力助产术的有效性ꎮ综上所述ꎬ针对产科临床头位难产产妇提倡应用气囊加力助产术进行处理ꎬ能够有效保障产妇与新生儿健康安全ꎬ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ꎮ参考文献:[1]葛俊丽ꎬ刘玉ꎬ陈必良.气囊加力助产处理头位难产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ꎬ2015ꎬ46(6):590[2]陈殿红ꎬ陈秀俊.709例头位难产病例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妇幼保健ꎬ2014ꎬ16(26):2538[3]蒋太芬ꎬ刘文兰ꎬ秦敏.头位难产的诊断与处理(附28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ꎬ2015ꎬ32(16):259[4]孙光彩ꎬ王桂花.瘢痕子宫再次妊娠236例阴道分娩中应用气囊仿生助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ꎬ2015ꎬ25(6):545[5]胡杰芳.气囊加力助产术在经阴道分娩头位难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ꎬ2017ꎬ32(7):1577[6]廖玲ꎬ廖东林ꎬ李慧龄ꎬ等.骨盆摇摆配合气囊仿生助产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ꎬ2015(31):2345[7]赵少飞ꎬ牛建民.多功能气囊腹压带助产仪助产及预防产后出血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ꎬ2015ꎬ25(4):357(收稿日期:2019 ̄04 ̄23)。
nase-dependent apoptosis of human lymphocy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data from the ROALD experiment [ J ]. FASEB J,2012,26(5) :17918[19 ] JEONG A J,KIM Y J,UM M H. Microgravity induces auto-phagy via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human Hodgkinlymphoma cells [ J ]. Sci Rep ,2018,8(1): 14646[20] KIM J B,STEIN R,O^HARE M J. Three-dimensional invitro tissue culture models of breast cancer-a review [ 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4,85(3) :281[21] 刘苹.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内球形体培养对脂肪源性干细胞干性的影响[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4[22] MELONI M A,GALLERI G,PIPPIA P,et al. Gytoskele-ton changes and impaired motility of monocytes at modelled low gravity[ J]. Protoplasma,2006,229(2-4) :243 [23] SUN Z Y,GAO X S,ZHANG Z. Simulated microgravityinhibits L-type calcium channel currents partially by the up-regulation of miR-103 in MG3T3-E1 osteoblasts [ J ].Sci Rep,2015,5:8077[24] JANMALEKI M,PAGHENARI M,SEYEDPOUR S M,etal. Impact of simulated microgravity on cytoskeleton and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endothelial cell [ J ]. Sci Rep, 2016,6:32418[25] DINARELLI S,LONGO G,DIETLER G,et al. Erythrocytes aging in microgravity highlights how environmental stimuli shape metabolism and morphology [ J ]. Sci Rep, 2018:8:5277(收稿日期=2018-10-30)微量元素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潘清容,邓毛子(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摘要:人体内虽然仅有极少量的微量元素,但其对人体的生命健康极其重要。
进行医疗废物管理后,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转运等规范化大幅提升,针头等锐器全部放入利 器盒,医务人员、保洁员等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 护用品正确规范使用,职业暴露的发生率由之前 的1.71%下降到0• 36%(P <0•01),保护了医务 人员的职业安全。
总之,采用PDCA模式进行医疗废物管理,提 高了我院医疗废物管理质量,但还存在医护人员、实习生随意丢弃医疗废物、对医疗废物危害性不 够重视等,离我院制定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需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
参考文献:[1]许玉冰,郭俊艳,赵江河,等.环节质量控制对医疗废物处置的全过程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5) :3592[2]杨研婷,段小兰,黄琼辉,等,PDCA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45[3]索霞,曹宏,邢凤梅.实习护生医疗废物规范处理知、信、行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5) :1827 [4]魏青,杨立新.应用PDCA循环实施医院医疗废物有效管理[J].职业与健康,2007,23(8) :635[5]李玉玲,刘晓红,陈亮,等.PDCA法在复用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120[6] 刘玲珍,沈燕.标识化管理在临床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0) :93(收稿日期:2017-09-06)循证护理降低ICU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堵管的效果观察牟丹,陈晗,何丽娟(清远市人民医院,广州清远511518)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降低ICU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堵管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ICU 2015年收治 的需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90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需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206例作 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ICU患者外周静脉 留置针输液堵管发生率。
㊀㊀microRNA ̄214在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㊀㊀㊀陈㊀辉ꎬ王㊀赛ꎬ汪丽娜∗(咸宁市中心医院ꎬ湖北咸宁437100)摘要:microRNA ̄214(miRNA ̄214)是miRNA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ꎬ在不同的细胞中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ꎮ回顾近几年研究表明ꎬmiRNA ̄214不仅在各种肿瘤中表达异常ꎬ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表现活跃ꎬ心肌疾病发生取决于多基因特异性表达ꎮ研究得出ꎬmiRNA ̄214作用于急性心肌梗死ꎬ心肌组织纤维化与心肌肥大等心脏疾病ꎬ特异性的调节其病程的发展ꎮ综上所述ꎬmiRNA ̄214可能作为心脏病理诊断的一个生物新标志ꎮ关键词:microRNA ̄214ꎻ心脏ꎻ心血管疾病ꎻ微小RNA中图分类号:R3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 ̄4646(2019)06 ̄0543 ̄05DOI:10.16751/j.cnki.2095 ̄4646.2019.06.0543㊀㊀microRNA(miRNA)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生物学作用范围较为宽广ꎬ包括细胞的分化㊁增殖㊁生长甚至凋亡等各个生理环节ꎬ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各种生理病理发生发展过程ꎬ例如急性心肌梗死㊁心肌细胞纤维化和心肌肥大等ꎮ心脏疾病的发生有很多因素ꎬ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特异性的miRNA的靶向调控ꎮ人类1号染色体上的Dnm3基因内有一类小分子RNA microR ̄NA ̄214(miRNA ̄214)[1]ꎬ而近年来对其的研究主要在于讲述其在癌症肿瘤的研究ꎬ例如miRNA ̄214在宫颈癌患者体内表达异常ꎬ并且通过与MEK3和JNK1mRNA的非编码区结合来抑制子宫颈癌传代细胞[2]ꎬ在鼻咽癌患者的肿瘤细胞中敲除miRNA ̄214能够促进癌症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3]ꎮ近些年来ꎬ心血管疾病中miRNA ̄214的关键作用逐渐被重视ꎬ很多学者就miRNA ̄214于心脏器官的作用开展学术研究ꎬ本文就miRNA ̄214在心脏相关的各种疾病保护机制作用作一综述ꎮ1㊀miRNA ̄214的研究现状与其他miRNA一样ꎬmiRNA ̄214已被发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及通道调控多种基因ꎬ从而调控各种疾病ꎬ其今后在多种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渐渐明了ꎮmiRNA ̄214不像其他miRNAs(如miRNA ̄1ꎬmiRNA ̄21等)被研究学者们熟知ꎬ目前对其的研究还在初始阶段ꎬ而且主要集中于其在各种癌症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的调控作用ꎮ某研究小组对18名带有BRCA1基因突变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32位偶发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取样研究ꎬ用RT ̄PCR对miRNA ̄10b㊁miRNA ̄21㊁miRNA ̄29a㊁miRNA ̄31和miRNA ̄214进行定量检测ꎬ运用对数秩检验对疾病的死亡率和某种miRNA表达水平的高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ꎬ发现miRNA ̄214在偶发性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在基因遗传性患者组织中高ꎬ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miRNA ̄214的高表达会加大死亡率ꎬmiRNA ̄214可能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的一个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4]ꎮ36例胰腺癌的患癌区域与其癌旁区域的miRNA ̄214表达水平ꎬ大部分患者的胰腺癌区域中miRNA ̄214水平相对上升ꎬ表达水平为3.45(1.73~5.13)ꎬ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52(1.09~2.12)ꎬ并且经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显示ꎬmiRNA ̄214在癌区域的表达越高ꎬ胰腺癌患者生存率越小ꎬ增加miRNA ̄214含量可能加剧胰腺癌的进展ꎬ胰腺癌组织中miRNA ̄214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及临床预后呈负相关[5]ꎮmiRNA ̄214转染治疗后ꎬ肝癌细胞(HCC)的β ̄catenin的mRNA表达减少ꎬ但不太明显ꎬ但是β ̄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和其目标基因CyclinD1ꎬc ̄Myc和TCF ̄1明显受到抑制ꎬ所以ꎬmiRNA ̄214在HCC病理过程中可能是通过抑制β ̄catenin基因的下游基因降低β ̄catenin蛋白的表达发挥抗癌作用[6]ꎮ然而ꎬ顺铂可上调HCC中miRNA ̄214的表达ꎬ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ꎬmiRNA ̄214随顺铂浓度的升高表达上升ꎬ而miRNA ̄214调控的∗通讯作者ꎬE ̄mail:1263561411@qq.comβ ̄catenin蛋白含量降低ꎬHCC增殖受到抑制[7]ꎮ赵祥宇[8]为验证miRNA ̄214具有促进小鼠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功能ꎬ通过转染外源miRNA ̄214过表达双链及其抑制物导入至贴壁分化的神经干细胞中ꎬ发现miRNA ̄214的表达量降低后ꎬ神经元特异性标志蛋白β ̄tubulinⅢ在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量减少ꎻ过表达miRNA ̄214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有所下降ꎻmiRNA ̄214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ꎬ进一步证明了miRNA ̄214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ꎮ2㊀miRNA ̄214在心脏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2.1㊀miRNA ̄214与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化是心肌梗死㊁缺血等心功能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ꎬ是心肌组织中胶原纤维过量沉积ꎬ组织中的胶原浓度增大ꎬ占据正常组织空间ꎬ胶原纤维的种类多ꎬ不能按原比例增长ꎬ更是混乱了原来的正常的排序ꎬ所以造成心肌纤维化病变ꎮ心肌纤维化使得心肌强度增加ꎬ最初导致舒张功能增加ꎬ并最终导致收缩功能增加和明显的心脏衰竭ꎮ心肌的纤维化增大了细胞基质问的距离和心肌细胞的耗氧ꎬ负面影响着心肌细胞中能源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平衡[9]ꎮ主要表现为心脏体积增大ꎬ重量增加ꎬ心腔扩张ꎬ多数伴有白色灶性纤维条线ꎬ部分心肌纤维肌浆成空泡样ꎮ有研究人员为研究miRNA ̄214的表达水平对心肌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影响ꎬ心腔注射miRNA ̄214的前体及抑制剂来调节心肌miRNA ̄214的表达ꎬ发现胶原在miRNA ̄214前体组比miRNA ̄214抑制组低ꎬ上调心肌组织中miRNA ̄214的表达能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抑制心肌细胞纤维化ꎬWesternblot结果表明miRNA ̄214影响MMP ̄1㊁胶原Ⅰ㊁Ⅲ及转化生长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ꎬ影响心脏形成胶原ꎬ阻止其重塑ꎬ保护心肌[10]ꎮmiRNA ̄214还能在血管紧张素Ⅱ影响下对各种胶原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进行调节ꎬ影响细胞纤维化保护心肌细胞[11]ꎮ为探讨压力超负荷导致心肌纤维化过程中miRNA ̄214的表达变化ꎬ以及依那普利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ꎮ王东等[12]行腹主动脉缩窄术(AAC)建立心脏压力超负荷大鼠模型ꎮ结果压力超负荷组大鼠的TIMP ̄2含量与假手术相比ꎬ均有显著增高ꎻ模型组MMP ̄2/TIMP ̄2比值显著低于假手术组ꎻ依那普利处理亚组的大鼠MMP ̄2和TIMP ̄2含量均低于单纯压力超负荷组ꎮmiRNA ̄214在压力超负荷处理下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ꎬ约2倍ꎬ为缓解压力超负荷ꎬ经依那普利给药ꎬ发现心肌组织中miRNA ̄214表达下降ꎬ仍然比假手术组高ꎮ所以miRNA ̄214参与依那普利缓解压力超负荷造成的心肌纤维化过程ꎬ可作为心肌纤维化的治疗靶点或标志物ꎮ而孙敏等[13]发现miRNA ̄214可经由Mfn2影响调节异丙基肾上腺素药物诱导的心脏心肌细胞纤维化ꎮAurora等[14]制作小鼠缺血再灌注心梗模型ꎬ再灌注损伤7d后取心脏标本做Masson'strichrome染色ꎬ结果表明对照组心脏的纤维化面积较小ꎬ而敲除miRNR ̄214组心脏的纤维化面积显著增大ꎮ敲除内源性miRNA ̄214后ꎬ小鼠心肌凋亡增加及心脏太过纤维化ꎬ还发现mRNA编码的钠/钙交换通道1(NCX1)表达增加并导致心肌细胞钙离子浓度增加ꎬ而改变Ncxl的表达则对钙离子的下降率没有影响ꎮ所以miRNA ̄214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通过抑制Ncxlꎬ并抑制一系列下游钙离子信号通路ꎬ发挥保护作用ꎮ施冰等[15]采集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血浆ꎬ经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发现血浆中的miRNA ̄214的表达具时间依赖性ꎬ梗死时间越长ꎬ其表达水平越高ꎮ梗死14d后ꎬmiRNA ̄214比假手术组多3/5ꎬ已不见心肌正常组织结构ꎬ心肌细胞之间间隙增大ꎬ纤维组织增多ꎮ梗死28d后ꎬmiRNA ̄214含量增至两倍ꎬ正常心肌细胞少见ꎬ胶原纤维几乎占据整个心肌组织ꎮ所以ꎬmiRNA ̄214可能在心肌梗死后对其心肌纤维化进行调控ꎬ增加心肌纤维化ꎬ抑制心脏重塑过程ꎮ2.2㊀miRNA ̄214与心肌肥厚心肌肥厚是心脏大小的增加ꎬ几乎所有形式的心脏衰竭都伴随着心脏肥厚ꎮ心肌病理性肥大主要是由于高血压㊁缺血性损伤后细胞的损失ꎬ以及基因改变引起的心肌病ꎮ此外ꎬ代谢异常或压力负荷也会导致肥大ꎮ心脏特异性表达的miR ̄NAs在心肌肥厚的机制研究是一大热点ꎬ了解心肌肥厚的机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9]ꎮ朱丽美[16]对心肌肥厚小鼠尾静脉注射miR ̄NA ̄214前体或抑制剂调节其表达ꎬ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miRNA ̄214表达的变化ꎮ主动脉结扎术后8周ꎬmiRNA ̄214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呈上升ꎮmiRNA ̄214在对小鼠心肌进行药物转染后的表达不同ꎬmiRNA ̄214含量增加组的小鼠心肌肥厚有所改善ꎬ心脏左心室内径减小ꎬ心脏重量减小ꎮ所以ꎬ对小鼠心脏进行压力施加时ꎬ负荷量越大ꎬmiRNA ̄214的表达含量越增加ꎬ并改善其心肌肥厚症状保护心脏ꎮ大鼠的肾上腹主动脉被结扎后经一段时间喂养ꎬ致使其心肌肥厚ꎮ大鼠结扎一周ꎬ标志着大鼠心肌肥厚的各个指标例如心房钠尿肽和β ̄重链肌球蛋白的编码基因等表达水平上升ꎬ大鼠心脏比重增加ꎮ结扎后4周ꎬ采集模型大鼠的心肌ꎬ对组织上的miRNA进行检测ꎬ发现在许多miRNA表达的情况下ꎬ其中miRNA ̄214的表达上调ꎮ所以ꎬ肥厚组织中miRNAs含量发生改变ꎬ可能在心肌肥厚病理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17]ꎮ早在2006年ꎬVanRooij等[18]在对压力负荷所致心脏肥大的小鼠模型中多个miRNAs的研究中发现ꎬmiRNA ̄214上调7倍ꎬ并发现扩张新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肌miRNA ̄214接近正常的两倍ꎮCheng等[19]在腹主动脉结扎所致的小鼠心肌肥大的模型中ꎬ经过miRNA ̄214基因芯片分析和Northernblot验证ꎬ心肌细胞中miRNA ̄214的含量比对照组的多2.1倍(7d)ꎬ1.5倍(14d)ꎬ1倍(21d)ꎮ杨兴伟[20]通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ꎬ敲除或过表达miRNA ̄214后比较心室重量及内径大小ꎬ发现miRNA ̄214高表达能抑制心肌肥厚ꎬ改善心脏重构ꎬ减小心室内径ꎬ敲除miRNA ̄214则会使AMI大鼠心功能进一步减弱ꎮ3㊀miRNA ̄214与心肌细胞凋亡正值心肌组织缺血时ꎬ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被miRNA激活ꎬ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被miRNA抑制ꎬ从而调控凋亡蛋白及蛋白受体ꎬ最后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ꎬ将脱氧核糖核酸修复酶降解ꎬDNA不能恢复功能ꎬ不仅如此ꎬ核酸内切酶被激活ꎬDNA结构被破坏ꎬ使细胞结构和功能被破坏ꎬ裂解而亡ꎮ孙传峰[21]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的miRNA ̄214含量较健康组上调ꎮ为验证miRNA ̄214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机制ꎬ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ꎬ在心肌梗死区miRNA ̄214的含量大大增加ꎮ对照AMI组24h比较ꎬmiRNA ̄214高表达后AMI组24h梗死区及边缘区细胞凋亡均降低ꎬ而miRNA ̄214敲除后AMI组24h则升高ꎮ所以高表达miRNA ̄214能减少A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ꎬ有利心室重构ꎮ王东等[22]检测miRNA ̄214在心肌细胞低氧损伤中表达的变化ꎬ根据培养环境和有无使用miRNA ̄214抑制剂进行分组ꎬ分别测定各组细胞的生存状况ꎮ发现在低氧损伤后存在miRNA ̄214的水平增高ꎬ降低心肌存活率㊁增加心肌损伤区细胞凋亡ꎬmiRNA ̄214被抑制表达后ꎬ抑制心肌细胞的增殖状况在低氧环境下有所改善ꎬ随之损伤区细胞凋亡率下降ꎮGuang等[23]发现ꎬ氧化应激时ꎬ心肌受损ꎬmiRNA ̄214在受损心肌细胞的表达不同ꎮmiR ̄NA ̄214的含量在正常细胞和不同浓度H2O2中干预的心肌细胞中的表达不同ꎬ在一定浓度范围内H2O2干扰浓度越大ꎬmiRNA ̄214含量越高ꎮ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ꎬmiRNA ̄214表达上调下调可降低或增加心肌细胞凋亡率ꎮAnti ̄miRNA ̄214能上调PTEN蛋白ꎬ心肌凋亡增加ꎬ相反ꎬpre ̄miR ̄NA ̄214则减少PTEN蛋白而减少凋亡ꎮ4㊀展㊀望心脏ꎬ是人类不可或缺的ꎬ独一无二的器官ꎬ它的主要作用是向全身的器官和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ꎬ为了给机体提供充足的氧份ꎬ未产生能量的各种营养物质都是有心脏输送提供的ꎬ并通过血液流通循环带走产生的各色机体废物ꎬ例如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ꎬ代谢产生的尿素等ꎬ新陈代谢ꎬ使机体维持正常的运作ꎮ心脏性疾病包括各种心脏疾病㊁心绞痛㊁心肌梗死㊁心律紊乱等心血管疾病ꎬ其中ꎬ20世纪80年代以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ꎬ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ꎬ也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明显升高ꎮ冠心病导致的急性心梗ꎬ心力衰竭等症状ꎬ我们最先想到的是药物控制ꎬ病情稳定后进行手术治疗ꎬ例如心脏血管导管术等ꎬ疾病突发状况虽然能用这些方法进行紧急处理ꎬ但是复发概率也很大ꎬ不能根除疾病ꎬ根本病情没有得到治愈ꎬ病情反复发作ꎬ加上吃药控制ꎬ副作用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ꎬ情况紧急严重的导致患者死亡ꎮ有专家指出ꎬ中西医药结合和手术治疗ꎬ对患者病情有很大的改善ꎬ能够减轻症状ꎬ减少心绞痛发作ꎬ预防心梗和死亡ꎮ临床上逐渐应用各种开刀手术来治疗这类心血管疾病ꎬ并受到广大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ꎬ为开发有效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药物ꎬ明确清楚的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研究各类药物的治疗机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ꎮmiRNA家族之一的miRNA ̄214在各组织中表达不同ꎬ但在各种疾病治疗中崭露头角ꎬ例如在miRNA ̄214在背根神经节上特异性表达ꎬ在坐骨神经受损时表达下调ꎬ可能下调Slit ̄RoboGTP激活蛋白3基因的表达[24]ꎻmiRNA ̄214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表达下调ꎬ和miRNA ̄199a通过调节PSMD10㊁TP53和DNMT1表达形成自主调节通路ꎬ有望作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有效治疗靶点[25]ꎻ通过实验ꎬ我们发现下调miRNA ̄214直接调节菌落刺激因子(CSF1)的表达ꎬ从而控制为癌细胞的增殖㊁入侵和转移[26]ꎮ而且miRNA ̄214在心脏调节心肌细胞纤维化㊁心肌肥厚和心肌细胞凋亡等方面的保护作用的研究也逐渐开始ꎬ我们对miRNA ̄214在心脏的作用认识才刚刚开始ꎬ对其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论水平ꎬ至于miRNA ̄214于心脏保护作用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深一步的探讨和发现ꎮ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种miRNA在一种疾病的研究只限于对其一种靶基因或靶点的研究ꎬ但是每个miRNA都有多个靶点ꎬ调节多个靶基因ꎬ或者是单个因素调节保护作用ꎬ或者是多个因素共同调节其作用ꎮ为了更快更有效地治疗各种心脏疾病ꎬ我们应该更加清晰的了解miR ̄NA ̄214的各种功能和其在心脏的保护作用机制ꎬ为其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防护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ꎮ参考文献:[1]BAR ̄ELIM.Searchingforthe'melano ̄miRs':miR ̄214di ̄vesmelanomametastasis[J].EMBOJꎬ2011ꎬ30(10):1880[2]YANGZꎬCHENSꎬLUANXꎬetal.MicroRNA ̄214isab ̄errantlyexpressedincervicalcancersandinhibitsthegrowthofHeLacells[J].UBMBLifeꎬ2009ꎬ61(11):1075[3]ZHANGZCꎬLIYYꎬWANGHYꎬetal.KnockdownofmiR ̄214promotesapoptosisandinhibitscellproliferationinnasopharyngealcarcinoma[J].PLoSONEꎬ2014ꎬ9(1):e86149[4]KALNIETEDꎬNAKAZAWA ̄MIKLAŠEVIAMꎬŠTRUMFAIꎬetal.HighexpressionofmiR ̄214isassociatedwithaworsedisease ̄specificsurvivalofthetriple ̄negativebreastcancerpatients[J].HeredCancerClinPractꎬ2015ꎬ13(1):7[5]朱宏达ꎬ马尘超ꎬ艾开兴.微小RNA ̄21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ꎬ2014ꎬ24(8):0594[6]ZHANGLLꎬGUOYJꎬZHAOCNꎬetal.EffectsandmechanismofmiR ̄214onhepatocellularcarcinoma[J].AsianPacJTropMedꎬ2015ꎬ8(5):392[7]刘子文ꎬ杜永星ꎬ由磊ꎬ等.顺铂通过促进microRNA ̄214表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J].基础医学与临床ꎬ2014ꎬ34(9):1199[8]赵祥宇.MicroRNA ̄214在小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功能的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ꎬ2011[9]李勤ꎬ王玉明ꎬ段勇.miRNAs与心血管疾病[J].现代检验医学杂ꎬ2014ꎬ29(2):22[10]高雪萍.miRNA ̄214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ꎬ2014[11]张莉丝.MicroRNA ̄214抑制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ꎬ2014[12]王东ꎬ魏文平ꎬ王芳.依那普利对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microRNA ̄214的表达变化[J].当代医学ꎬ2014ꎬ20(22):3[13]孙敏ꎬ于海奕ꎬ张幼怡ꎬ等.MicroRNA ̄214通过Mfn2介导异丙基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脏纤维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ꎬ2014ꎬ7:1307[14]AURORAABꎬMAHMOUDAIꎬLUOXꎬetal.MicroR ̄NA ̄214protectsthemouseheartfromischemicinjurybycontrollingCa2+overloadandcelldeath[J].The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ꎬ2012ꎬ122(4):1222[15]施冰ꎬ米林ꎬ于海弈ꎬ等.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浆miR ̄214表达的变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ꎬ2011ꎬ14(3):273[16]朱丽美.microRNA ̄214抑制小鼠心脏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心室重构[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ꎬ2014[17]许旭东ꎬ宋晓伟ꎬ荆清ꎬ等.大鼠心肌肥厚过程中mi ̄croRNAs的表达变化[J].蚌埠医学院学报ꎬ2010ꎬ35(12):1200[18]VANROOIJEꎬSUTHERLANDLBꎬLIUNꎬetal.Asig ̄naturepatternofstress ̄responsivemicroRNAsthatcane ̄vokecardiachypertrophyandheartfailure[J].ProcNatlAcadSciUSAꎬ2006ꎬ103(48):18255[19]CHENGYꎬZHUPꎬYANGJꎬetal.Ischaemicprecondi ̄tioning ̄regulatedmiR ̄21protectsheartagainst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viaanti ̄apoptosisthroughitstargetPD ̄CD4[J].Cardiovascularresearchꎬ2010ꎬ87(3):431[20]杨兴伟.MicroRNA ̄214通过PTEN途径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左室重构[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ꎬ2013[21]孙传峰.循环MicroRNA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ꎬ2011[22]王东ꎬ魏文平ꎬ王芳.MicroRNA ̄214在缺氧所致心肌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J].心脏杂志ꎬ2014ꎬ26(4):393[23]GUANGWLꎬSUXSꎬHUADꎬetal.MicroRNA ̄214protectscardiacmyocytesagainstH2O2 ̄InducedInjury[J].JCellBiochemꎬ2014ꎬ115:93[24]LUAJꎬHUANGZFꎬZHANGCYꎬetal.Diferentialex ̄pressionofmicroRNAsindorsalrootgangliaaftersciaticnerveinjury[J].NeuralRegenResꎬ2014ꎬ9(10):1031[25]CHENBFꎬSUENYKꎬGUSꎬetal.AmiR ̄199a/miR ̄214self ̄regulatorynetworkviaPSMD10ꎬTP53andDN ̄MT1intesticulargermcelltumor[J].SciRepꎬ2014ꎬ4:6413[26]WANGYWꎬSHIDBꎬCHENXꎬetal.Clinicopathologi ̄calsignificanceofMicroRNA ̄214ingastriccanceranditseffectoncellbiologicalbehaviour[J].PLoSONEꎬ2014ꎬ9(3):e91307(收稿日期:2019 ̄05 ̄07)㊀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㊀㊀周㊀瑶1ꎬ2ꎬ鲍翠玉2ꎬ李㊀晶2∗∗(1.湖北科技学院药学院ꎬ湖北咸宁437100ꎻ2.湖北科技学院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摘要: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是指蒽环类药物与铁离子螯合生成羟自由基ꎬ引起心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及心肌线粒体DNA损伤ꎬ导致永久性心肌细胞死亡ꎮ蒽环类药物的抗癌疗效强ꎬ但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大脑㊁肝脏㊁肾脏以及心脏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ꎬ其中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最严重的副作用ꎬ可限制其临床应用ꎮ我们从氧化应激㊁炎症反应㊁细胞凋亡等方面回顾了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ꎬ从非药物干预㊁药物干预等方面分析了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治疗进展ꎬ认为降低蒽环类抗癌药物的心脏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ꎮ关键词: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ꎻ发病机制ꎻ治疗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965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 ̄4646(2019)06 ̄0547 ̄03DOI:10.16751/j.cnki.2095 ̄4646.2019.06.0547㊀㊀蒽环类药物是公认和有效的抗癌药物ꎬ用于治疗各种成人和儿童癌症[1]ꎮ临床上ꎬ蒽环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ꎬ如急性白血病㊁淋巴瘤㊁乳腺癌㊁胃癌等[2 ̄5]ꎮ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ꎬ心肌收缩能力降低ꎬ微血管损伤[6]ꎮ此外ꎬ通过影响心脏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ꎬ蒽环类药物可使已经衰弱的心脏功能更难从损伤和其他应激源的刺激中恢复过来ꎮ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发病机制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因素ꎬ例如ꎬ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ꎬROS)的产生㊁脂质过氧化以及氧化应激损伤[7]ꎻ心肌内炎症反应的增强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 ̄ꎬTNF ̄)和白细胞介素 ̄1(interleukin ̄1ꎬIL ̄1)等促炎介质的释放ꎻ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变性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等[8]ꎮ本文从发病机制㊁治疗等两方面综述了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ꎮ1㊀发病机制1.1㊀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假说是目前公认的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发病机制之一[9]ꎬ为心脏毒性提供了潜在的解释ꎮ蒽环类药物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与其代谢所致自由基的形成有关ꎮ线粒体呼吸复合体I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还原蒽环类药物ꎬ形成半醌自由基ꎬ与分子氧反应生成超氧自由基ꎬ随后ꎬ氧化还原循环产生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ꎮ此外ꎬ阿霉素 ̄铁配合物的形成还可能使Fe2+催化过氧化氢转化为羟自由基ꎬ生成ROSꎬ导致DNA损伤和脂质过氧化ꎬ这是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毒性的主要机制ꎮ蒽环类药物可通过酶途径㊁苷元氧化还原反应和形成铁配合物等途径诱导ROS的生成ꎮROS被认为是代谢记忆的分子守护者之一ꎬ通过调节细胞迁移㊁增殖和肥大㊁血管生成㊁凋亡和衰老等多种细胞过程ꎬ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无可争议的作用ꎬ进而导致心脏毒性ꎮ线粒体是氧化还原所致心脏毒性的主要靶点之一ꎮ氧化应激可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㊁能量缺乏和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伤ꎮ蒽环类药物可致线粒体Ca2+负荷和ATP含量的不可逆下降ꎬROS的生成增加ꎬ线粒体出现功能障碍ꎮ含氮的活性氧称为活性氮ꎬ氧化应激不仅是指活性氧的产生过多ꎬ∗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03055)ꎻ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CFB699ꎬ2015CFC773)ꎻ湖北科技学院糖尿病专项基金(2016 ̄18XZ09ꎬ14ZX ̄02)∗∗通讯作者ꎬE ̄mail:lijing790629@163.com。
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一定关系ꎮ因此ꎬ在支撑喉镜手术操作时ꎬ为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ꎬ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术前采集病史详尽ꎬ注意患者有无长期口服药物的病史ꎬ对合并其他疾病ꎬ如糖尿病等特殊患者需特别注意并发症问题ꎻ合并有气道方面疾病的患者麻醉及手术操作时尤其注意ꎮ②术中选择适合患者口形及自身条件的直达喉镜ꎬ操作过程细致㊁用力均匀ꎬ循中线进入术腔ꎬ尽量避免支撑喉镜使用过程中副损伤ꎮ③注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和继发感染问题ꎮ④对于感染易发㊁高发人群ꎬ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ꎮ⑤术前明确讲明支撑喉镜手术的相关并发症ꎬ一旦发生严重感染等并发症ꎬ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ꎬ足量㊁足疗程使用抗生素ꎬ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ꎮ⑥术后需观察术腔愈合情况ꎬ同时需注意手术过程中发生损伤区域的病情变化ꎬ一旦出现颌下区疼痛㊁红肿等表现ꎬ建议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ꎬ避免感染加重或扩散ꎮ⑦若颌下间隙感染继续进展ꎬ有发生颌下间隙脓肿可能ꎬ必要时行局部切开引流ꎬ引流物注意留送细菌培养ꎮ参考文献:[1]黄章模ꎬ葛平江ꎬ陈少华ꎬ等.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口咽部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ꎬ2013ꎬ19(5):412[2]王向ꎬ庞晓燕.颌面部间隙感染165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ꎬ2014ꎬ21(2):186(收稿日期:2019 ̄03 ̄18)㊀㊀㊀㊀㊀㊀㊀量子点细胞毒性∗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韩晓乐ꎬ李擎宇ꎬ郝㊀浩ꎬ刘晨音ꎬ胡军成(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ꎬ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量子点(QDs)是一种具有特殊光电性质的人造纳米材料ꎬ能够应用于医学成像及检测ꎮ有关量子点毒理学研究证明ꎬ量子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或损伤生物体的生命系统ꎬ而这种情形一般多由纳米材料中金属离子的释放和其一些特殊性质引起的ꎬ从而阻碍了量子点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ꎮ量子点引发的毒理学机制主要源于氧化应激㊁活性氧物种(ROS)的生成㊁炎症效应和金属离子的释放ꎮ与此同时ꎬ与量子点的接触反应ꎬ也会造成DNA的损伤和亚细胞结构的紊乱ꎮ这篇综述致力于总结在不同系统中量子点的细胞毒性及相关毒性机制ꎮ认为量子点毒性的评估及合成环境友好型量子点是未来广泛应用首要解决的问题ꎮ关键词:量子点ꎻ细胞毒性ꎻ氧化应激ꎻ手性中图分类号:O65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 ̄4646(2019)04 ̄0359 ̄06DOI:10.16751/j.cnki.2095 ̄4646.2019.04.0359㊀㊀量子点(QDs)是一种半导体纳米材料ꎬ通常是由Ⅲ ̄Ⅴ或Ⅱ ̄Ⅵ族的化学元素所构成ꎬ其粒径大小一般从1nm到10nmꎬ具有诸多特征效应ꎬ如量子尺寸效应㊁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特殊比表面面积等ꎮ与传统染料相比ꎬ量子点由于荧光强度高㊁寿命较长㊁特异性显著和猝灭率低ꎬ故而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可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工具(如:用作基本标记和医学检测的荧光探针)[1]ꎮ此外ꎬ量子点还具有独特的光物理和光电学方面的性质(如吸收范围广泛㊁发射峰较窄等)[2]ꎬ其发射波长能够通过控制其粒径大小而调整ꎮ1㊀量子点的合成㊁性质及应用常用的合成量子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热注入法㊁溶剂热法㊁热解法和水热法ꎮ其中ꎬ热注入法是指在高温和快速成核的情况下ꎬ将冷的阴离子前驱体溶液注入到阳离子前驱体的热溶液中ꎮ该方法还能够对量子点的粒径分布进行控制[3]ꎮ溶剂热法由于其简单和易于规模化的特点ꎬ是用于合成克级Ⅰ ̄Ⅲ ̄Ⅵ型量子点的好方法ꎮ热解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1503283)ꎻ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5CFC873)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科青年项目(CZQ13003ꎬCZW15074)是一种在高温条件下加热金属复合物前驱体和稳定化合物而得到纳米颗粒的合成过程ꎮ水热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ꎬ由于其简单易行㊁所耗低廉ꎬ且所制备的量子点通常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ꎬ因而也是备受推崇的合成量子点的方法ꎮ对于非水热法合成得到的量子点(如溶剂热法合成得到的量子点)ꎬ其光致发光特性一般较好ꎮ但若是将其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时ꎬ这些量子点往往由于水溶性不高和生物相容性太差而需要一些额外的处理ꎮ常见的手段是表面配体交换和包覆ꎬ其中前者是量子点表面修饰最常使用的方法ꎮ一般来说ꎬ该方法涉及到使用包含亲水和疏水基团的溶剂ꎬ其中的亲水配体提高了量子点在水中的溶解度ꎬ并为一些次级生物分子提供了结合位点ꎬ如药物㊁抗体或蛋白质等[4 ̄5]ꎮ而包覆手段则是常常利用一些富含诸如氨基㊁羧基㊁巯基的两亲分子或硅㊁聚乙二醇(PEG)等ꎮ两亲配体的疏水端基团可与量子点的疏水端结合ꎬ而配体的亲水端基团则增加了量子点的溶解度[6]ꎮ由于量子点的独特光电学性质ꎬ近些年来关于量子点的潜在应用研究十分广泛ꎮ除了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之外ꎬ量子点还可以用于肿瘤追踪㊁微生物检测和药物靶向治疗[7 ̄8]ꎮ抗体与量子点的荧光复合物能够用来区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ꎬ以此作为癌细胞的特征识别ꎬ这是因为绿色荧光只能从抗体 ̄量子点复合物标记的癌细胞中观察到ꎬ而正常的细胞则不发射荧光[7]ꎮ与多肽结合的量子点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表面的抗原ꎬ因而接种肿瘤的小鼠在接受过静脉注射量子点 ̄多肽复合物后ꎬ这些肿瘤中往往可以观测到更多的量子点 ̄多肽复合物[9]ꎮ通过这种定向技术ꎬ量子点可以在对多肽类受体特异性识别的前提下用于指导靶向药物至生物体内特定的位置ꎮ由于所具有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ꎬ量子点与构成相同的那些粒径更大的物质区别很大ꎮ已经得到大量研究论证的是量子点具有明显的毒性ꎬ这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ꎬ如有毒性的化学组分(如镉㊁汞㊁砷等)和量子尺寸效应[10]ꎮ2㊀不同系统量子点的细胞毒性随着大量纳米材料不断被开发和生产出来ꎬ这对于与之相关的生产㊁研究和使用人员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威胁ꎮ在富含过量纳米粒子的工作场所中ꎬ其中的生产工作人员较之那些在正常环境下工作的人来说所受威胁更多ꎮ有研究表明在于一些细胞系(包括人的肝细胞HepG2[11]㊁肺上皮细胞A549[10]等)进行培养后量子点能够干扰细胞的结构并且削弱其正常的细胞功能ꎮ而且ꎬ一些现象如细胞的形态变化㊁代谢紊乱以及各种形式的细胞凋亡多是量子点引发毒性的明显证明ꎮ一般来说ꎬ量子点的细胞毒性表现在细胞存活能力下降㊁细胞凋亡和免疫反应功能障碍等方面ꎮ氧化应激指标的异常多是表现为甲烷二羧基(MDA)㊁活性氧物种(ROS)含量的显著上升和谷胱甘肽(GSH)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明显下降[12]ꎮ2.1㊀呼吸系统通常认为意外吸入㊁皮肤接触和口部摄入气溶胶是三种常见的纳米材料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ꎮ由于直接作用的偶然性ꎬ其潜在的不利影响是不可避免的ꎮ由于皮肤或眼部的直接暴露仅是接触纳米材料的一小部分ꎬ因而直接的吸入作为一个典型的路径应该特别关注ꎮ经研究[13]证实石英或者纳米硅材料能够引起如哮喘㊁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ꎬ甚至是尘肺等职业疾病ꎮ为了探讨不同纳米材料引起的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ꎬ体外研究当是首选ꎮ2.2㊀心血管系统如今ꎬ一些开发的纳米设备和纳米产品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ꎬ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ꎬ比如ꎬ纳米银可以用作创伤敷料和医用绷带的原料ꎮ然而ꎬ由于这些伤口与绷带的直接接触使得这些创伤位置能直接与这之中所含的纳米材料相接触[14]ꎮ在这种情况下ꎬ纳米银进入血管ꎬ因此ꎬ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血管系统ꎮ通常ꎬ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ꎬ量子点的剂量越大ꎬ细胞存活率就越低ꎮ2.3㊀消化系统肝脏是最重要的消化器官ꎬ一些化学物质首先可在肝脏中进行代谢ꎬ该过程被称为 首过消除 ꎮ作为首要的消化器官ꎬ肝脏对于血液循环中的量子点或是金属离子更加敏感ꎬ这是由于肝脏血液丰富ꎬ因而暴露接触的机会更高ꎮ通常来说ꎬ在一定范围内ꎬ量子点的剂量越大ꎬDNA损伤越多ꎬ细胞存活率也就越低ꎮ例如ꎬL ̄半光氨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通过使细胞质膜损伤导致细胞代谢活动减少而能够降低人肝癌细胞SMMC ̄7721细胞的依存度[15]ꎮ在HepG2细胞与0.1mM的量子点培养12h后ꎬ细胞自噬作用的激活有赖于量子点的手性ꎬ其中左旋的谷胱甘肽修饰的量子点要强于右旋的谷胱甘肽修饰的量子点[16]ꎮ大体上ꎬ细胞的形态变化主要是细胞膜收缩㊁胞质空泡形成和异常神经外生长[17]ꎮCdTe量子点诱发的毒性涉及脂质的过氧化作用和金属蛋白酶(MMP)的损失ꎬ从而导致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 ̄SY5Y细胞)的工程紊乱[18]ꎮ而且ꎬ小鼠小胶质细胞(P9)和PC12细胞中量子点诱发的细胞凋亡被观察到质膜出泡和染色质凝聚的现象ꎬ当经过粒径更小的㊁发绿色荧光的量子点处理后ꎬ该情形比起用粒径更大的㊁发红色荧光的量子点处理后更加严重[19]ꎮ2.4㊀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维持生物体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它包含了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方面ꎮ对机体内稳态的抵抗是免疫系统的主要职责ꎮ迄今为止ꎬ研究者对免疫毒性的重视程度非常高ꎬ主要是量子点暴露后而产生的先天免疫毒性ꎬ而适应性免疫方面的紊乱则几乎未见报导ꎮ可以确定的是有一些原因未明的疾病多与免疫系统的损伤(称为免疫疾病)密切相关ꎬ在这之中ꎬ与纳米材料的直接接触可能是一个重要但不可缺少的因素ꎮ纳米材料可以引发免疫毒性和作为加剧负面影响的协同因素ꎮ量子点的内化总是伴随着内体和吞噬体形成的过程ꎮ内吞作用的形式包括四个主要的分支途径ꎬ即吞噬作用㊁巨胞饮㊁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ꎬ这些可以被认为是量子点和其他纳米材料内化的途径[20]ꎮ免疫系统常常和其他的系统间有信息交流ꎮ肺泡巨噬细胞(AMS)被认为是原生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首要门户ꎮ尽管极少有关于量子点或其他纳米材料对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研究ꎬ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基本知识做出一些猜想ꎮ淋巴细胞的激活是通过两种信号的共同刺激:第一种信号源于抗原和T/B细胞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ꎬ且第二种信号是抗原抗原呈递细胞(APCs)表面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ꎮ目前尚不清楚的是ꎬ量子点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细胞和进一步的T细胞的损伤是否与激活后的巨噬细胞的炎症细胞因子有关联ꎮ3㊀量子点诱发细胞毒性的潜在机制目前ꎬ量子点诱发细胞毒性的机制主要是指活性氧的产生㊁炎症和量子点核中重金属离子的释放[21]ꎮ此外ꎬ细胞器的破坏定会破坏细胞内稳态ꎬ亚细胞结构与细胞内稳态相互作用ꎬ线粒体的稳定有赖于ER功能的正常ꎮ3.1㊀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一种最初被认可的机制ꎬ通过这种机制ꎬ量子点在体外诱导产生毒性ꎮ一般来说ꎬ在生物体中存在着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共存系统ꎮ氧化系统主要是指包括活性氧物种在内的有氧代谢产物ꎬ它对大多数真核细胞都是有毒的ꎮ同时ꎬ体内也存在保护性的抗氧化系统ꎬ包括抗氧化酶ꎬ也包括过氧化氢分解酶(SOD)㊁过氧化过氧化氢酶和一些非酶分子如硫氧还蛋白㊁谷胱甘肽(GSH)㊁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等[22]ꎮ在生理环境下ꎬ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ꎮ当源于外来生物持续刺激的活性氧物种超过了内在清除的速度时ꎬ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之间的不平衡对严重疾病的组织损伤和发病机制有影响[23]ꎮ比如ꎬ量子点能够致使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耗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积累ꎬ这使得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之间的比例降低并且反过来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体系的紊乱ꎬ进而影响了氧化还原体系敏感的信号通路[22]ꎮ3.2㊀活性氧物种(ROS)有种量子点诱发细胞损伤的机制趋向于活性氧物种的生成ꎮ活性氧物种是一种含氧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ꎬ常作为生物环境中有氧参与的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副产物:过氧亚硝酸盐㊁O2-㊁H2O2㊁O3和单线态氧ꎮ在环境压力下ꎬ氧气可以被转换为氧自由基ꎬ它产生于有氧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并且能够基于浓度的不同调整细胞的状态[24]ꎮ高浓度的自由基能够诱使细胞凋亡和坏死ꎬ而活性氧的生理适应浓度能够促进转录因子的活化和提高细胞分化ꎮ有报道显示[25]ꎬ量子点的直接接触与细胞功能紊乱有关联ꎬ这可以被视为涉及到活性氧物种的生成ꎬ比如过氧化氢和其他不同类型的自由基ꎮ3.3㊀炎症效应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㊁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ꎬ具有免疫监视㊁防御和调节功能ꎮ先天免疫是对抗外部应激的第一道防线ꎬ大量研究表明与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即使是在与低浓度的量子点的接触下也会发生[26]ꎮ而且ꎬ对信号通路的干扰作为促炎细胞因子的一个缘由也会对健康的维护造成损害ꎮ正常情况下ꎬ炎症效应被认为可以抵抗外部化学物质造成的损伤并将免疫细胞引导到受损部位以加速机体恢复[27]ꎮ此外ꎬ轻微的炎症情况是很正常的ꎬ它不会引起细胞死亡ꎬ因为这种情况可以及时被一些内源性的因素所挽回ꎮ然而ꎬ一旦出现了高水平的炎症反应ꎬ抑制反应的负反馈就会被触发ꎮ然而ꎬ炎症也是一把双刃剑ꎬ一旦失去控制ꎬ就会引发系统性损伤[28]ꎮ3.4㊀重金属离子的释放量子点的核主要是由Ⅱ ̄Ⅵ(如CdSe)或Ⅲ ̄Ⅴ族(如InP)的元素构成的ꎮ由于大多数量子点通常都含有重金属ꎬ倾向于认为量子点的毒性可能源于随着量子点结构分散后金属离子的泄露造成的ꎮ重金属离子如Cd2+和Zn2+通过生物降解或光降解而从量子点的核中释放出来[29]ꎮ一些研究小组一直聚焦于使用AAS或ICP ̄MS的方法对金属离子定量化ꎬ以此寄希望于将细胞毒性与金属离子之间的联系弄清楚[30]ꎮ为了进一步解释金属离子与细胞毒性之间的联系ꎬHEK293细胞分别与CdTe量子点和CdCl2进行培养ꎬ结果表明通过基因芯片的检测ꎬ两种来源的镉离子包括其化合物均能够诱使金属硫蛋白(MT)基因表达的改变ꎬ这一研究结果直接证明镉离子是含镉的量子点主要的毒性起源[31]ꎮ3.5㊀DNA损伤细胞核的严格调节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ꎬ然而ꎬ量子点核中金属离子的溶解能够诱发基因毒性ꎬ包括氧化修饰和DNA链破坏[21]ꎮ需要注意的是ꎬ当DNA受损时ꎬ会发生G2/M期细胞周期阻滞和显著的细胞增殖抑制ꎬ这表明细胞内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保护机制被激活了[32]ꎮ聚乙二醇包覆的硅烷化CdSe/ZnS量子点与IMR ̄90细胞培育48h后ꎬ结果显示M周期细胞分裂明显受到阻滞[33]ꎮ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SCGEꎬ也被称为彗星实验)是一种检测单细胞层次的DNA损伤的灵敏技术ꎮ由于镉离子和活性氧物种的存在ꎬ明显的核收缩和染色质凝缩现象的出现会导致细胞核核变形几率的增加ꎮCdTe量子点能够提高细胞内活性氧物种的数量并且导致过量的γ ̄H2Ax焦点的形成ꎬ这是一种DNA双链断裂的常见标记物ꎬ可以通过NAC的预处理来抑制ꎬ这也表明氧化应激是DNA损伤的一个诱因[34]ꎮA549细胞与CdSe量子点培育24h的过程中ꎬ细胞核凝结和DNA碎片化与细胞内活性氧物种的浓度水平有关[35]ꎮ然而ꎬ另一篇文献中报道DNA双链的断裂是受聚乙二醇包覆的量子点触发的ꎬ因为γ ̄H2Ax细胞内组蛋白的磷酸化现象并不明显[36]ꎮ这一相反的结论可以用量子点类型㊁使用剂量和所选细胞系不同来解释说明ꎮ3.6㊀细胞器紊乱在量子点的处理过程中ꎬ随着超氧化物超过了缓冲系统的调节能力ꎬ各种细胞器出现紊乱崩溃的现象ꎬ主要涉及了内质网应激㊁线粒体功能紊乱和溶酶体破裂等ꎮ内质网是细胞内钙离子的容纳地且负责着对细胞内钙离子的调节ꎮ在缺氧和氧化应激的条件下ꎬ内质网应激通常伴随着过量的未折叠蛋白而出现[37]ꎮ有报道显示[38]内质网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ꎬ在血管表皮细胞经CdTe量子点处理后ꎬBiP/GRP78和GRP94蛋白的表达会相应增加ꎬ这表明内质网应激可以由CdTe量子点触发ꎮ此外ꎬ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Z ̄VAD ̄FMKꎬAc ̄DEVD ̄CHO)的作用下ꎬ量子点诱发的细胞凋亡能够得到有效抑制ꎬ这进一步证明了细胞凋亡的出现与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38]ꎮ而且ꎬ量子点也能够由于内质网损坏而导致细胞内钙离子的激增[39]ꎮ4㊀展㊀望量子点是一种理想的纳米材料ꎬ但其潜在毒性阻碍了它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ꎮ因此ꎬ量子点毒性的评估及合成环境友好型量子点是未来广泛应用首要解决的问题ꎮ目前ꎬ体外研究(InVitroStudy)在量子点的安全评估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ꎬ但这只是量子点毒理学研究的一个基础ꎬ还应该通过与流行病学研究相结合ꎬ进一步深入研究量子点的毒理学机制ꎮ值得注意的是ꎬ用单个细胞系或一种类型的量子点来评估其毒性是远远不够的ꎬ不同类型量子点对于不同器官的安全评估也应加入毒理学研究中ꎬ系统性地研究量子点的毒性机制以及进一步的性能改进是目前最大的挑战ꎮ对于选取替代重金属离子的稳定的新型量子点的开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ꎮ如碳基纳米材料如碳点(CDs)㊁石墨烯量子点(GQDs)和多元体系的Ⅰ ̄Ⅲ ̄Ⅵ型量子点(如CuInS2㊁AgInS2QDs)等类型量子点的探索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ꎬ这类量子点通常不含有如镉㊁砷㊁汞等重金属离子ꎬ因而也就无需担忧由于这些重金属离子的释放而造成的毒性ꎮ同时ꎬ也要注意避免因其他方面的缘由而造成细胞毒性的影响生成ꎮ参考文献:[1]YANGLꎬWANGZꎬWANGJꎬetal.Doxorubicinconjuga ̄tedfunctionalizablecarbondotsfornucleustargeteddeliv ̄eryandenhancedtherapeuticefficacy[J].Nanoscaleꎬ2016ꎬ(8):6801[2]ZHAOMXꎬZHUBJꎬYAOWJꎬatal.Thedeliveryofdoxorubicinofmultifunctionalbeta ̄cyclodextrin ̄modifiedCdSe/ZnSquantumdotsforbioactivityandnano ̄probing[J].ChemBiolDrugDesꎬ2018ꎬ91(1):285[3]REISSPꎬCARRIEMꎬLINCHENEAUCꎬetal.Synthesisofsemiconductornanocrystalsꎬfocusingonnontoxicandearth ̄abundantmaterials[J].ChemicalReviewsꎬ2016ꎬ16(18):10731[4]KARAKOTIASꎬSHUKLARꎬSHANKERRꎬetal.Sur ̄facefunctionalizationofquantumdotsforbiologicalappli ̄cations[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2015ꎬ215:28[5]JIANGTꎬSONGJꎬWANGHꎬetal.AqueoussynthesisofcolortunableCudopedZn ̄In ̄S/ZnSnanoparticlesinthewholevisibleregionforcellularimaging[J].JMaterChemBꎬ2015ꎬ3(11):2402[6]PALUIGꎬALDEEKFꎬWANGWꎬetal.Strategiesforin ̄terfacinginorganicnanocrystalswithbiologicalsystemsbasedonpolymer ̄coating[J].ChemSocRevꎬ2014ꎬ44(1):193[7]MATEACTꎬMOCANTꎬTABARANFꎬetal.Quantumdotsinimagingdrugdeliveryandsensorapplications[J].IntJNanomedicineꎬ2017ꎬ12:5421[8]POHANKAM.Quantumdotsinthetherapy:currenttrendsandperspectives[J].MiniRevMedChemꎬ2017ꎬ17(8):650[9]WUYꎬXUEPꎬKANGYꎬetal.Highlyspecificandultra ̄sensitivegraphene ̄enhancedelectrochemicaldetectionoflow ̄abundancetumorcellsusingsilicananoparticlescoatedwithantibody ̄conjugatedquantumdots[J].AnalChemꎬ2013ꎬ85(6):3166[10]KUZNETSOVAVAꎬVISHERATINAAKꎬRYANAꎬetal.EnantioselectivecytotoxicityofZnS:MnquantumdotsinA549cells[J].ChiralItyꎬ2017ꎬ29(8):403[11]PAESANOLꎬPEROTTIAꎬBUSCHINIAꎬetal.DataonHepG2cellschangesfollowingexposuretocadmiumsul ̄phidequantumdots(CdSQDs)[J].DatainBriefꎬ2017ꎬ11:72[12]ZHANGTꎬHUYꎬTANGMꎬetal.Livertoxicityofcad ̄miumtelluridequantumdots(CdTeQDs)duetooxida ̄tivestressinvitroandinvivo[J].IntMolSciꎬ2015ꎬ16(10):23279[13]TSUCHIYAKꎬTOYOSHIMAMꎬKAMIYAYꎬetal.Non ̄smoking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ttributedtooccupationalexposuretosilicadust[J].InternMedꎬ2017ꎬ56(13):1701[14]ARCHANADꎬSINGHBKꎬDUTTAJꎬetal.Chitosan ̄PVP ̄nanosilveroxidewounddressing:invitroandinvivoevaluation[J].IntJBiolMacromolꎬ2015ꎬ73:49[15]WUCꎬSHILꎬLIQꎬetal.Probingthedynamiceffectofcys ̄CdTequantumdotstowardcancercellsinvitro[J].ChemResToxicolꎬ2010ꎬ23(1):82[16]LIYꎬZHOUYꎬWANGHYꎬetal.Chiralityofglutathi ̄onesurfacecoatingaffectsthecytotoxicityofquantumdots[J].AngewChemIntEdEngꎬ2011ꎬ50:5860[17]LARNERSFꎬWANGJꎬGOODMANJꎬetal.InVitroneurotoxicityresultingfromexposureofculturedneuralcellstoseveraltypesofnanoparticles[J].JCellDeath2017ꎬ10(11):1179670717694523[18]CHOIAOꎬCHOSJꎬDESBARATSJꎬetal.Quantumdot ̄inducedcelldeathinvolvesFasupregulationandlipidperoxidationinhumanneuroblastomacells[J].JNanobio ̄technolꎬ2007ꎬ5:1[19]LOVRICJꎬBAZZIHSꎬCUIEYꎬetal.Differencesinsubcellulardistributionandtoxicityofgreenandredemit ̄tingCdTequantumdots[J].MolMedꎬ2005ꎬ83(5):377[20]KUHNDAꎬVANHECKEDꎬMICHENBꎬetal.Differentendocytoticuptakemechanismsfornanoparticlesinepi ̄thelialcellsandmacrophages[J].BeilsteinJNanotechn ̄olꎬ2014ꎬ34(5):1625[21]ZHANGTꎬWANGYꎬKONGLꎬetal.Thresholddoseofthreetypesofquantumdots(QDs)inducesoxidativestresstriggersDNAdamageandapoptosisinmousefibro ̄blastL929cells[J].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2015ꎬ12(10):13435[22]SUNHꎬCUIEꎬLIUR.Molecularmechanismofcopper ̄zincsuperoxidedismutaseactivitychangeexposedtoN ̄ac ̄etyl ̄L ̄cysteine ̄cappedCdTequantumdots ̄inducedoxida ̄tivedamageinmouseprimaryhepatocytesandnephrocytes[J].EnvironSciPollutResIntꎬ2015ꎬ22(22):18267[23]NIKIE.Assessmentofantioxidantcapacityinvitroandinvivo[J].FreeRadicBiolMedꎬ2010ꎬ49(4):503[24]WUTꎬTANGM.Reviewoftheeffectsofmanufacturednanoparticlesonmammaliantargetorgans[J].JApplToxicolꎬ2018ꎬ38(1):25[25]YEFꎬWHITECCꎬJINYꎬetal.ToxicityandoxidativestressinducedbysemiconductingpolymerdotsinRAW264ꎬ7mousemacrophages[J].Nanoscaleꎬ2015ꎬ7(22):10085[26]STANMSꎬSIMACꎬCINTEZALOꎬetal.Silicon ̄basedquantumdotsinduceinflammationinhumanlungcellsanddisruptextracellularmatrixhomeostasis[J].FebsJꎬ2015ꎬ282(15):2914[27]HEINEMꎬBARTELTAꎬBRUNSOTꎬetal.Thecell ̄typespecificuptakeofpolymer ̄coatedormicelle ̄embed ̄dedQDsandSPIOsdoesnotprovokeanacutepro ̄inflam ̄matoryresponseintheliver[J].BeilsteinJournalofNanotechnologyꎬ2014ꎬ5:1432[28]ORNDORFFRLꎬHONGNꎬYUKꎬetal.NOX2inlunginflammation:quantumdotbasedinsituimagingofNOX2 ̄mediatedexpressionofvascularcelladhesionmol ̄ecule ̄1[J].AmJPhysLungCellMolPhysꎬ2014ꎬ306(2):L260[29]BRUNETTIVꎬCHIBLIHꎬFIAMMENGORꎬetal.InP/ZnSasasaferalternativetoCdSe/ZnScore/shellquan ̄tumdots:invitroandinvivotoxicityassessment[J].Nanoꎬ2013ꎬ5:307[30]WANGDꎬLINZꎬWANGTꎬetal.Wheredoesthetoxici ̄tyofmetaloxidenanoparticlescomefrom:thenanoparticlestheionsoracombinationofboth[J].JꎬHazardMaterꎬ2016ꎬ308:328[31]ZHANGYꎬWANGHꎬJIANGHꎬetal.Waterinducedprotonationofamine ̄terminatedmicellesfordirectsynthe ̄sesofZnOquantumdotsandtheircytotoxicitytowardscancer[J].Nanoscaleꎬ2012ꎬ4(11):3530[32]LIYBꎬZHANGHXꎬGUOCXꎬetal.CytotoxicityandDNAdamageeffectofTGA ̄cappedCdTequantumdots[J].ChemResChinUnivꎬ2012ꎬ28(2):276[33]ZHANGTꎬSTILWELLJLꎬGERIONDꎬetal.Cellulareffectofhighdosesofsilica ̄coatedquantumdotprofiledwithhighthroughputgeneexpressionanalysisandhighcontentcellomicsmeasurements[J].NanoLettꎬ2006ꎬ6(4):800[34]WANGLꎬZHANGJꎬZHENGYꎬetal.BioeffectsofCdTequantumdotson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J].JNanosciNanotechnolꎬ2010ꎬ10(12):8591[35]JIGYASUAKꎬSIDDIQUISꎬLOHANIMꎬetal.Chemi ̄callysynthesizedCdSequantumdotsinhibitgrowthofhu ̄manlungcarcinomacellsviaROSgeneration[J].EXCLIJꎬ2016ꎬ15:54[36]JULꎬZHANGGꎬZHANGCꎬetal.Quantumdot ̄relatedgenotoxicityperturbationcanbeattenuatedbyPEGencap ̄sulation[J].MutatResꎬ2013ꎬ753(1):54[37]IURLARORꎬMUNOZ ̄PINEDOC.Celldeathinducedby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J].FEBSJꎬ2016ꎬ283(14):2640[38]YANMꎬZHANGYꎬQINHꎬetal.CytotoxicityofCdTequantumdotsin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theinvolvementofcellularuptakeandinductionofpro ̄apoptotic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J].IntJNano ̄medicineꎬ2016ꎬ11:529[39]WANGFꎬSHULꎬWANGJꎬetal.Perspectivesonthetoxicologyofcadmium ̄basedquantumdots[J].CurrDrugMetabꎬ2013ꎬ14(8):847(收稿日期:2018 ̄12 ̄07)㊀㊀㊀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㊀㊀㊀㊀刘晓燕1ꎬ高㊀卉2∗∗(1.湖北科技学院药学院ꎬ湖北咸宁437100ꎻ2.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摘要:随着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日渐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ꎬ其发病率逐渐上升ꎮ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ꎬ没有治疗该病的特效药ꎮ本文就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近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ꎮ提出降低胰岛素抵抗㊁减轻脂质过氧化㊁减轻细胞炎等多靶点治疗NAFLD的措施已初见成效ꎬ但仍需进一步研究ꎮ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ꎻ胰岛素抵抗ꎻ二次打击ꎻ机制中图分类号:R575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 ̄4646(2019)04 ̄0364 ̄05DOI:10.16751/j.cnki.2095 ̄4646.2019.04.0364㊀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 ̄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ꎬNAFLD)的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基金项目: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重点(培育)学科专项科研项目(LCZX201505)∗∗通讯作者ꎬE ̄mail:ghhbkq@163.com。
出版物刊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页码: F0003-F000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国内统一刊号;湖北省教育厅;国际标准刊号;学术创新;湖北科技学院;重要学术价值;ISSN;学术规范
摘要:�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科技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2017年1月由原来的月刊变更为双月刊,逢双月下旬出版。
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2095-4654;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831/Z 。
欢迎校内外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一、来稿要求(一)本刊倡导学术创新,鼓励百家争鸣,遵循学术规范,重点刊用创新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或能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优秀论文。
3讨论目前,无痛门诊使用的麻醉药物以丙泊酚或 依托咪醋为主,此两种药物均具有起效快、作用时 间短、可控性强等特点。
但两种药物在临床上单 独应用时,相应的不良反应也较多,故临床常采用 复合用药。
老年患者因各器官、系统功能减退,对 药物敏感性增加,围术期用药管理比较棘手,因此,有必要探索适合老年患者的用药方案。
丙泊酚具有起效快、时间短的优点,但容易抑 制呼吸和引起低血压,增加了麻醉风险。
本研究 中,P组麻醉诱导后血压下降明显,需要进行升压处理,E组、PE组血压变化不明显,使麻醉管理更 简单、安全。
依托咪醋是一种短效的麻醉诱导药,最显著 的特点是对循环功能影响小,但肌阵挛发生率在 10%〜65%[3]。
本研究中肌阵挛发生率为50%,影响检查进程;依托咪醋单独用药后恶心、呕吐发 生率较其他两组高,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4],故 临床较少单独使用。
有研究认为:依托咪醋与丙泊酚混合后不改 变理化性质,可以安全用于临床[5]。
邹学军等[6]将两种药混合用于无痛人流术,安全有效,可降低 注射痛,减少肌颤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PE 组血流动力学稳定,睁眼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与P组、E组比较无差异,肌阵挛较E组明显降低。
表明两药混合应用,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依托咪醋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降低肌阵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用药模式。
参考文献:[1]SGHAUB E,KERN G,LANDAU R.Pain on injection:a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propofol with lidocaine pretreatment versus propofol formulated with long and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J]. Anesth Analg,2004,99 (6 ):1699[2] NYMAN Y,V0N HOFSTEN K,RITZM0G,et al.Effectof a small priming dose on myoclonic movememts after intravenous anaesthesia induction with Etomidate-Lipuro in children[J].Br J Anaesth,2011,107(2) :225[3]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7[4]刘兴建,任和.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15):2028[5JSARIGA0GLU F,UZUN S,ARUN0,et al.A clinical comparison of etmidate-lipuro,propofol and admixture at induction[J]. Saudi J Anaesth,2011,5(1) :62[6]邹学军,筒道林,罗兴均,等.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J].临床麻醉学,2013,29(11): 1122(收稿日期=2017-09-17)右美托全身麻_者_■娜雜雜關量节俭作用杨丽\任贤俊2*,董文理1[1.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湖北咸宁437100;2•咸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全身麻醉中的镇静疗效及其对剂量的节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