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消费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7
万圣节的市场研究与消费行为分析万圣节作为西方传统节日之一,在近年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们在这一节日中,通过身着各种鬼怪装扮、举行派对、购买独特的装饰品以及享用独特的美食等方式来庆祝。
本文将对万圣节的市场研究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展望。
一、市场研究1.1 消费市场概况随着万圣节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万圣节消费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内,万圣节相关商品的销售额逐年递增,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
不仅仅是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庆祝这一节日,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1.2 消费群体分析万圣节的消费群体以年轻人和家庭为主导。
年轻人喜欢通过打扮和化妆来参与派对,更能体验到万圣节的乐趣和独特氛围。
同时,家庭则更多地从商品购买、装饰家居等方面参与其中,为节日创造更浓厚的氛围。
二、消费行为分析2.1 服装与化妆品消费在万圣节期间,人们追求独特和创意,会购买各种服装和化妆品来打扮自己。
服装店、化妆品店和在线平台成为了人们搜寻万圣节装扮的主要场所。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自己设计和制作装扮,提高了对DIY产品的需求。
2.2 装饰品消费除了打扮自己,人们还非常注重对家居和社区环境的装饰。
购买各种鬼怪形象的装饰品,如南瓜灯、骷髅头等成为了常见的选择。
此外,商场、超市、餐厅等商户也通过装饰店面来吸引顾客,为消费者创造出浓厚的万圣节氛围。
2.3 礼品与糖果销售在万圣节,送礼成为了一种习俗,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上各种小礼物。
同时,孩子们则会挨家挨户要糖果,这成为了“不给糖就捣蛋”的经典场景。
因此,礼品店、糖果店以及超市等零售商也在万圣节期间经历了销售高峰。
三、未来趋势展望随着人们对万圣节的兴趣日益浓厚,未来的万圣节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趋势:3.1 主题派对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举办各式各样的万圣节主题派对,使其成为一个社交和展示创意的平台。
节日礼物的消费趋势与经济影响分析每逢节日,人们都会纷纷购买礼物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这种节日礼物消费不仅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对整个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消费趋势和经济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消费趋势1. 多元化礼物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礼物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传统的花束、巧克力等礼物依然受欢迎,但现在还有更多的选择,如电子产品、时尚配饰、高端美妆等。
人们根据受礼者的喜好和需求,选择更加个性化的礼物,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2. 互联网购物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买节日礼物。
这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和折扣。
电商平台的崛起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比较的机会,使得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和品质。
3. 礼物个性化定制现如今,人们对于礼物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独特和个性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因此,定制礼物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无论是定制名字的钥匙扣,还是印有照片的T恤,都能够让受礼者感受到独特的关爱和温暖。
二、经济影响1. 激发消费需求节日礼物消费作为一种传统习俗,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还能够刺激经济增长。
在节日期间,人们通常会增加购买力,不仅购买礼物,还会选择外出就餐、旅游等消费活动,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 促进产业链发展节日礼物的消费不仅仅涉及到礼品行业,还涉及到物流、包装、电商等多个产业链。
例如,礼品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等相关企业的发展。
同时,物流和包装行业也会因为节日礼物的消费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3. 增加就业机会节日礼物的消费不仅对企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节日期间,商家通常会增加员工数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物流、包装等行业也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从而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总结起来,节日礼物的消费趋势和经济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消费者对于礼物的选择越来越个性化,互联网购物的兴起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比较的机会。
节日消费行为的异常分析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消费行为的异常现象。
本文将对节日消费行为的异常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节日消费的背景和现状节日消费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求的消费行为。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以及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成为了消费的高峰期。
节日消费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
然而,随着节日消费的普及和商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异常的消费行为也开始出现。
二、消费过度的问题在一些节日中,人们往往会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
由于商家的促销手段和广告宣传的影响,人们往往会被各种打折、满减等优惠活动所吸引,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需求。
这种过度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经济压力和负担。
三、盲目攀比的现象在一些特定的节日中,人们往往会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会争相购买豪车、奢侈品等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盲目攀比的消费行为不仅会导致社会的浮躁氛围,也会加剧贫富差距,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节日消费中,一些消费者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异常的消费行为。
比如,一些人会因为孤独感而通过购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一些人会因为攀比心理而购买不必要的商品;还有一些人会因为追求短暂的快感而频繁消费。
这些消费心理的影响使得人们在节日消费中失去了理性,导致了异常的消费行为。
五、社交媒体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在节日消费中受到了更多的外界影响。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看到他人的消费照片和经历,从而引发自己的消费欲望。
一些网红或明星的代言也会对消费者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使得一些消费者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和时尚,导致异常的消费行为。
六、如何应对异常消费行为面对节日消费中的异常现象,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中秋节消费行为研究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品尝美味的月饼,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然而,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秋节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研究中秋节的消费行为,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中秋节消费行为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中秋节的消费行为呈现出以下几个变化:1. 多样化的礼品选择:传统的中秋节礼品主要是月饼,但现如今,人们在选择礼品时更加多元化,不仅有各种口味丰富的月饼,还有巧克力、水果礼盒、茶叶等各种选择。
2. 高档化消费导向:随着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价位较高的中秋礼品,比如各种高档月饼品牌,甚至是进口月饼等。
3. 旅游度假:在中秋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出游度假,享受假日带来的轻松与快乐。
这种消费行为的增加,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4. 线上购物流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网上购买中秋礼品,比如通过手机应用或电商平台购买月饼、礼盒等。
二、中秋节消费行为背后的原因中秋节消费行为的变化,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收入水平提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有更多的经济实力来选择更加高档的中秋礼品,满足自己和亲朋好友的需求。
2. 社交需求: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和亲友交流的时刻,送礼成为一种传统的社交方式。
为了表达情谊和感激,人们倾向于选择更有价值和特色的礼品。
3. 媒体宣传:在中秋节前夕,广告、电视节目、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体平台都开始宣传中秋节促销活动和礼品推荐,这些宣传推动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 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中秋节消费行为也逐渐朝着更加多样化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选择精致的绿色食品、健康的休闲方式等。
三、中秋节消费行为的影响中秋节的消费行为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 促进了经济发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推动了中秋节商品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酒店和旅游业。
节日的经济效益与消费行为节日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载体,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节日的庆祝和消费行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本文将探讨节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消费行为。
一、节日的经济效益节日庆祝活动的举办和参与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多重利好。
首先,节日经济能够刺激市场需求。
在大型节日时期,人们热衷于购物、旅游和娱乐,这无疑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例如,中国春节期间,人们会购买年货、送礼品、走亲访友等,从而刺激了零售、餐饮、旅游等行业的销售额。
其次,节日庆祝活动能够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
在节日期间,各类商家需要增加人手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为就业创造了机会。
同时,商家的盈利也会反过来促进员工收入的增加,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此外,节日经济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许多地方会以节日为契机,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和宣传推广,吸引外地游客前往观光消费。
例如,中国的端午节,许多地方会举办龙舟比赛和民俗文化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消费行为节日时期,人们的消费行为通常呈现出一些特点和趋势。
首先,礼品和食品成为主要的消费品类。
人们会为节日购买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同时也会购买各种食品进行宴请。
这进一步拉动了相关行业的销售额,例如鲜花、糕点、烟酒等行业。
其次,人们在节日期间倾向于进行旅游和休闲娱乐消费。
许多人会选择在节日时期进行短途或长途旅行,感受异地的风土人情。
同时,各类文化活动、演出和电影也会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
此外,电子商务在节日消费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日期间通过网购来满足消费需求。
优惠的价格、便捷的购物方式以及丰富的商品选择都成为人们选择电商的原因之一。
三、节日经济需求与消费行为的影响节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消费行为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节日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节日消费行为与心理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消费行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春节、圣诞节还是情人节,节日都成为了人们狂欢的借口,而消费则成为了表达情感和享受生活的方式。
然而,节日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着许多心理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节日消费行为与人们的情感需求密切相关。
节日往往代表着人们的团聚和庆祝,而消费则成为了表达情感的方式。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购买新衣服、年货和礼物来庆祝。
这些消费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和对亲朋好友的关心。
同样,情人节也是人们表达爱意的重要时刻,红玫瑰、巧克力和浪漫的晚餐成为了情侣们常见的消费选择。
这些消费行为背后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和幸福的渴望。
其次,社会压力也是影响节日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受到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的期待和压力。
节日消费成为了人们展示自己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方式。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购买奢侈品来展示自己的财富,或者选择高档餐厅和旅游度假来彰显自己的生活品质。
这种消费行为往往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和获得社会认可,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此外,广告和营销策略也在节日消费行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家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促使他们购买产品。
例如,在节日期间,商家会推出各种打折促销活动,或者推出限量版产品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商家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产品和吸引消费者的平台。
这些广告和营销策略通过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促进了节日消费的增长。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节日消费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
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过度消费而陷入经济困境,甚至导致负债累累。
这种现象被称为“消费过度症”,是一种对消费的过度依赖和无节制的行为。
另外,一些人可能会因为无法满足社会期望而感到焦虑和压力,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节日消费,避免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保持心理健康。
节日的商业化与消费观念中国有着悠久的节日文化,每年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都是人们盛装出行、亲友团聚的时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的商业化现象也日益突出。
金钱、繁华、消费,似乎已经成为了节日的主旋律。
本文将从节日的商业化原因、市场策划与消费观念等多个方面探讨节日的商业化与消费观念。
一、节日的商业化原因1.经济利益驱动商家在中国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推出各种促销活动,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和购买力。
商家希望在节日期间能获得大量收入,实现财务上的突破。
因此,商业的角度促使了节日商业化的发展。
2.消费需求的扩大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
很多人希望通过购买物品、品牌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身份认同感。
传统节日成为了他们炫耀财富、彰显个性的舞台,从而推动着节日商业化的发展。
3.文化习俗转变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以前的传统习俗逐渐被商业活动所替代,节日变成了商家推销产品的舞台。
商家在市场上推出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新产品,以吸引消费者。
这也是节日商业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市场策划与商业化作为商业行为,节日商业化不仅需要商家的市场策划,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和提高销售额,商家们提前进行市场调研,推出一系列相关商品和促销活动。
1.商家的策划商家通过广告宣传、特价促销等手段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他们不断创新,推出各种新颖特色的产品,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种“与众不同”的体验感。
2.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机构,一定程度上也在促进节日的商业化。
政府在相关节日的时候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庆祝仪式来吸引游客。
这种做法既提升了城市形象,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节日商业化与消费观念随着节日商业化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1.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在过往的时节过节中,人们更注重的是亲友团聚、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节日消费行为的心理解读与研究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
在节日到来之际,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消费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节日的庆祝,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的宣泄。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节日消费行为进行解读与研究。
一、节日消费行为的心理需求节日消费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
首先,节日消费行为是对心理需求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而节日则是释放这些负面情绪的机会。
通过消费,人们可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其次,节日消费行为是对情感的宣泄。
节日往往伴随着家人和朋友的团聚,人们通过消费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和祝福。
购买礼物、准备丰盛的餐食等行为,都是对情感的一种表达。
同时,人们也通过消费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从而满足自尊和归属的需求。
二、节日消费行为的心理动机节日消费行为的背后还存在着各种心理动机。
首先,社会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动机。
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自己的消费水平和方式,来获得一种满足感。
比如,在购买礼物时,人们往往会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他人的期望,从而选择合适的礼物。
这种社会比较的心理动机在节日消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个人认同也是一种心理动机。
人们通过购买特定品牌的产品或参与特定的消费活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购买传统的年货和走亲访友,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这种个人认同的心理动机在节日消费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节日消费行为的心理效应节日消费行为不仅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动机,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效应。
首先,节日消费行为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通过购买礼物、享受美食等方式,人们可以获得一种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
这种快乐感会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提升整体的幸福感。
其次,节日消费行为还可以增强人际关系。
通过购买礼物和赠送祝福,人们可以拉近与亲人和朋友的距离,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节日消费行为的心理研究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传统和文化,也是人们享受生活的时刻。
而在节日中,消费行为无疑是人们最为热衷的活动之一。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节日消费行为的心理研究。
首先,节日消费行为与情感密切相关。
节日往往伴随着喜庆、团聚、幸福的情绪,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更容易感受到积极的情感。
而消费行为往往可以成为情感的表达和满足。
例如,人们会购买礼物送给亲友,以表达对他们的爱和关怀;人们也会购买新衣服、美食等来增添自己的节日氛围,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因此,节日消费行为是情感的外化和延伸。
其次,节日消费行为与社会认同感有关。
在特定的节日中,人们往往会参与到共同的活动和习俗中去,这种参与感和归属感会带给人们一种满足感。
而购买与节日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到节日氛围中。
例如,购买节日装饰品、参加特定的庆祝活动等,都能够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
这种社会认同感可以让人们感到自己是一个共同体的一部分,从而提升幸福感和满足感。
此外,节日消费行为还与个人认同和自我表达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特点,而在节日中,人们往往会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认同和个性。
例如,有些人喜欢购买高档礼物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品味;有些人则更喜欢购买手工艺品等独特的商品,以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消费,人们可以在节日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个人价值观,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自我肯定。
然而,节日消费行为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
其中之一是“攀比心理”。
在特定的节日中,人们往往会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消费行为,从而产生攀比之心。
例如,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会购买昂贵的礼物和奢侈品,以超越他人。
这种攀比心理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消费和经济压力,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节日消费行为还容易受到营销手段的影响。
商家往往会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和广告宣传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促使他们进行消费。
例如,打折、满减、赠品等优惠活动,会让人们产生购买的冲动。
节日消费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在现代社会,节日不仅仅是人们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时刻,也成为了商家们推销产品、促进消费的黄金时期。
然而,节日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着许多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对个人的消费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节日消费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节日消费行为与人们的情感需求密切相关。
节日往往是人们表达情感、加强人际关系的时刻。
例如,情人节是表达爱意的日子,圣诞节是团聚亲情的时刻。
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渴望通过购买礼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满足他人的需求,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
这种情感需求驱使着人们在节日期间更加愿意进行消费,从而带动了商家的销售额。
其次,社会压力也是节日消费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包括社交压力、形象压力等。
节日时,人们往往会面临选择礼物、参加派对等各种场合的压力,希望通过购买高价值的商品或参与昂贵的活动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社会压力促使人们在节日期间增加消费,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社会需求。
此外,广告和促销活动对节日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商家们经常通过各种广告手段和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特别是在节日期间,商家们会推出各种打折、赠品等促销活动,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受到消费诱惑。
广告的力量在于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使他们认为购买某种商品或参与某项活动是必要的,从而促进了节日消费行为的发生。
然而,过度的节日消费行为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消费可能导致个人财务负担加重。
在一些特殊的节日,人们往往会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过度消费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这种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可能导致个人财务困境,增加经济压力,甚至引发消费后悔的情绪。
其次,过度的节日消费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大量的消费意味着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背离。
因此,对于节日消费行为,我们需要理性对待。
节日消费研究作者:李晓航来源:《中国经贸》2018年第01期【摘要】节日消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本文针对节日消费的特点与利弊,就企业和顾客两方面做深入研究,并结合具体种类的商品进行探讨,由简入繁,剖析消费心理、解读盈余亏损,从而给出完善消费体系、充分利用好价格弹性等相关建议。
通过参考本文,消费者可以做出更好选择,企业可以进行适当的系统优化。
【关键词】节日消费;效益最大化;消费体系;价格弹性;消费心理一、节日消费的背景在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共同繁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消费水平的进阶。
节日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偌大的超级市场中,乌压压的人群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大大小小的店家贴出了打折的红色标语;在凌晨整点,人们紧握着智能手机,等候着秒杀倒计时。
这些渐渐成为家常便饭的节日消费现象或许并不新奇,但足以引发思考。
可以明确的是,在节日消费中蕴藏了需要深入探讨的具有价值的问题。
二、节日消费的特点与表现1.选择的物品集中对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节日,人们往往会具有不同的需要,但显而易见的是,在同一个节日,不同的人们的需要,通常是相对集中的。
在元宵节时,超市货架上被冷落了364天的元宵,成了最抢手的商品;在十一小长假前,大大小小的家庭提前做好了出游计划,帐篷、防风衣、睡袋等出游所需物品备受瞩目;中秋节更是不用说了,无论是送礼还是自己品尝,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吃月饼,中式的、西式的、法式的等等,糕点房前可是排起了长队。
在节日中,人们所选择消费的物品可见一斑。
2.消费欲望强烈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少儿女为了回家吃顿团圆饭,甚至不远万里赶回家中,和亲戚朋友热闹热闹。
回家之前,一定买好孝敬父母的东西,德州扒鸡、深圳老烧鸡、脑白金、老年健步鞋、血糖仪等。
当然了,有的人还须得数数家中的孩童们,巧克力、零食、蛋糕、糖果等,几乎把能买的都买齐全。
节日当头的这时,人们似乎顾不了那么多,就渴望着两只手提着满满当当的东西,进门大喊一声爸妈,手中的东西堆到哥哥姐姐买的一块儿,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此时,消费和是否需要并无干系,只是一种内心欲望在驱使。
3.短期集中性和广泛性对于一个节日来说,它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小则一个区域一个国家,大则一个民族一个世界。
在平安夜里所有的人都在想着吃苹果和赠与他人苹果。
感恩节的时候连英语老师都会讲到火鸡。
随之而来的是节日消费。
所以,节日消费的广泛性是十分显著的。
消费的时候,场面和动静虽然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并持续不了几天。
主要集中在节日前的二到七天和节日当天。
节日的余热也并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短期且集中是节日消费时间特点的最好形容词。
4.消费新时尚在消费领域,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会尝试一些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观,换言之就是不再执着于把钱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上,而是注重身心上的享受,这就引领了消费的新时尚。
新时尚体现在很多方面,娱乐业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节日消费对某地区化妆品销售的影响1.不同节日对某品牌的销售影响对于两个节日而言,销售峰值均在节日当天,并且时间距离节日当天的长短与该品牌化妆品销售数量成反比例相关。
由对比可以得出,对于化妆品而言,“三八妇女节”的销售力度远大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销售力度。
对于此节日消费现象,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销售活动有七成到八成是在网络上进行,这就表明,此节日的购物限制了人群,即中年和青年人群,也就是熟悉网上购物的人群。
并且,对于化妆品以及一些关系到个性化和安全性的产品,在实体店或专柜试用后挑选是有必要的,即限制了对网上购物信任度把握度并不十分高的人群。
再者,“双十一”是全类物品的购物狂欢,涉及了几乎人们所能用到的所有物品,而“三八妇女节”只针对部分女性用品进行特殊销售。
对于顾客来说,不仅是一年一度的专享时间,更是千载难逢的采购机会。
2.同一节日对不同品牌的销售影响由此可见,在“三八妇女节”当天,对于低档品牌的化妆品几乎没有影响,对于中档品牌的化妆装品影响显著,对于高档品牌的化妆品略有影响。
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状况以及产品自身等多方面考虑,对于化妆的女生来说,一定程度上有能力消费那些,能满足自身需要、效果更佳的商品,所以低档品牌化妆品的需求人群并不多。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具体表现。
对于低档品牌来说,自身产品含金量并不高,所定的价格偏低,无法进行较大的价格浮动。
所以几乎没有影响。
相反,中档化妆品的需求量庞大,需求人群庞杂,并且有条件进行大幅的价格波动,因此在节日销售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档化妆品虽然在该领域占有龙头位置,但并不能成为节日销售的主角。
其中的原因十分简单:即使放低价格,也并不一定能达到众多消费者的预期。
而对于有支付能力的人来说,也许并不在意或根本不需要这种蝇头小利。
这就是它注定不能成为重点节日销售影响对象的原因。
四、节日销售的益处和危害1.对企业的利与弊(1)增加收益。
把握好优惠力度与销售量的前提下,通过节日的购买力加大,从而增加自身收益,从中获利。
当然,节日销售的获利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定会有坎坷。
关键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扩大知名度。
对于有自己品牌的产业来说,很大程度上讲,节日消费是最好的扩大知名度的契机。
一个品牌的知名度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与其花很贵的广告投资费去推销自己,不如直接让顾客口口相传来的更直接更有效。
有的商家甚至不息赔本的危险,用极低的价格让顾客尝试。
当得到信服后在慢慢恢复价格,这未尝不是一个智慧的选择。
(3)收支失衡。
节日消费的浪潮就好比激烈的竞争,在卖家与卖家的竞争中,有成功者,就必定会有失败者。
如果没有把握好优惠力度,或没有估测好销售量,很可能会导致收支失衡,从而使自身收益很难被保证,甚至导致亏损。
2.对顾客的利与弊(1)增加选择。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比往日更加诱人的价格数字和更加热情地服务生让很多顾客目不暇接。
自己所寻找的东西有诸多各品牌可供选择,甚至往日里因为超出预算而无法体验的商品如今也有机会尝试一下。
通过节日消费的机会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加多元的享受,这未尝不是一个好事。
(2)多快好省。
在节日之前,有很多人都已经看准了自己要“下手”的物品,在老板推出优惠的时候,先下手为强。
或者对于一些家庭主妇来说,家中常用的必需品,例如卫生纸洗衣液牛奶等,确实能以比平时低很多的价格购回,所以愿意趁机会一次性买足够多,既节约了平时的购物时间又占到了便宜。
(3)造成浪费。
通过消费心理面面观,人们很可能因为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囤货囤了一堆,但到最后发现还没等自己用完就已经过期了。
因为价格的诱人很可能造成对价格的敏感度下降,从而对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该商品的意识渐渐模糊,大量跟风式的购买,甚至购买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商品。
以上结果发生后,等到购物兴头过了,才开始后悔,为时晚矣。
(4)买到假货。
在节日消费的混乱之余,有些假冒伪劣的产品很可能浑水摸鱼,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滥竽充数,造成“正品”的假象。
而缺乏购物经验的顾客很可能会被蒙蔽住双眼,买到不希望的假货。
五、对节日消费的建议1.企业要把握商机(1)调整营业时间。
因为在节日期间,来消费的顾购物客会比平日里成倍增加,顾客也会因为相应的假期而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
面对这种情况,对营业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增加营业时间,可能会增加相应的付出,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换来的收获是值得的。
(2)修整促销手段。
虽然节日消费的需求量会上升,但是促销活动会为消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妨采用多种多样的促销手段,抓住顾客的眼球。
打折是最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手段,但在关键时刻可以更加大胆的进行满减活动。
满500减100,满800减200等促使顾客在无意间想要凑够满减额度,从而刺激了消费。
添加适当的赠品也是促销的不二之选。
精致的小礼品能增加人们的满足感,提升满意度,加大回购率。
促销广告在各企业各品牌也是随处可见,并且每个店面也愿意贴出自己的广告来吸引顾客。
(3)改变库存结构。
在节日消费时,总会出现短短几个小时,某件商品售空的状况。
导致真正需要此商品的人无法购买,造成麻烦。
同时也造成了商家的损失。
本可以盈利更多的。
对于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商家应该积极调整库存结构。
一方面可以在节日时加大库存量防止断货;另一方面可以开展预售,让供应量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慌乱。
(4)提高服务质量。
在节日消费时,商场常常人满为患,寸土寸金的几层空间容纳了它本不应承受的人群密度。
因此服务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对于顾客接连不断的对产品的发问,服务员能够耐心的一一解答,让顾客更好地了解产品。
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个顾客,让每一次的介绍都能为顾客创造一个愉悦的消费心情。
而商场的功能和布局,能够很好的适应人群的流动。
设置休息区,餐饮、娱乐、购物相结合,不同品牌之间参差配合,给予顾客一个舒适的消费环境。
2.顾客要树立正确意识在享受购物之余,要提高警惕,心中放一把尺子。
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绿色消费。
树立正确消费观,才能更好消费。
参考文献:[1]秦铮. 淘宝“双十一”:2015年将如何应对[J]. 思想战线,2015,41(S1):26-28. [2017-08-04].[2]江江,朱立冬,钱晓燕. B2C与大学生节日消费欲望研究——以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为例[J/OL].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5):79-84. (2014-10-28)[2017-08-04]. http://ki. net/kcms/detail/10.13757/34-1045/c.2014.05.017.htmlDOI:10.13757/34-1045/c.2014.05.017.[3]陈璐. 2013年京东“双十一”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案[D].浙江大学,2014.[4]刘东. 促进节日消费与提升北京幸福指数[A].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北京社会主义学院)、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北京旅游学会.《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文集[C].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北京社会主义学院)、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北京旅游学会:,2013:2.[5]杜伟成.把握节日消费.满足市场需求[J].上海商业,2013,(02):48-49. [2017-08-04].[6]曾伏秋. 我国居民节日消费中的非合理性及其引导[J].消费经济,1996,(05):52-54. [2017-08-04].[7]曹伏秋. 我国居民节日消费中的非合理性及其引导[J]. 湖南商学院学报,1995,(04):13-15. [2017-08-04].[8]白益民. 节日消费问题探微[J]. 消费经济,1991,(03):33-36+11.[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