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经营罪认定难点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295.86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非法经营罪之认定-刑法论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主体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性、局限性转变为层次复杂、内涵交错、队伍庞大并呈继续扩展的状态,名目繁多的企业名称,类别众多的经营种类,涉及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等诸多方面,市场经济可谓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为了改善和加强对不断发展、变迁的市场的监督管理,国家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针对性地规范市场行为,但是,政策法律的滞后这一国际性、历史性因素,始终是一个“顽疾”,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非法经营犯罪行为仍然渐进式地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出现并呈现蔓延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侵害了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如何有效地打击非法经营犯罪,进一步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公平竞争,保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始终是执法机关特别是公安经侦部门面临的挑战和现实课题。
准确把握现有的法律、事实证据,是认定非法经营罪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为何认定非法经营罪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一起颇具争议的非法经营案我国刑法规定“罪名法定”的原则,只要具备非法经营犯罪的法律特征和构成的必备要件,就可以认定为非法经营犯罪,这个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具体理解和适用刑法条文时的尺度把握上分歧较大,现实问题是:由于对非法经营罪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执法指导思想与立法精神、立法原意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相关的司法解释,仅仅停留在刑法条文和追诉标准的概括性表象限定上,具体如何认定非法经营罪,一直存在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公、检、法思想不统一、认识不统一、对证据规格的要求认知不统一,影响了侦办人员在现有事实证据与法律规范对接中对成案的确认度,导致办案质量不高。
加强对非法经营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为侦办案件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避免因法律“盲点”而导致执法工作的被动、无奈,就成为摆在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和任务。
认定非法经营罪的几个问题【内容提要】堵截构成要件是刑事立法制定的具有堵塞拦截犯罪人逃漏法网功能的构成要件。
非法经营罪之“堵截构成要件”表现为“或者其他型”。
单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对非法经营罪做出修改,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个罪构成。
限定“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成立犯罪之范围的同时,有必要对司法解释与单行刑法明确的非法出版行为、非法买卖外汇行为和扰乱电信市场秩……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非法经营罪是1997年刑法在分解投机倒把罪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增罪名。
1997年刑法采纳学者建议,(注: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改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263、264页;周道鸾等主编:《刑法的修改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485页。
)分解投机倒把罪、增设非法经营罪。
单行刑法与刑法修正案相继对非法经营进一步做出现定,司法解释不断丰富非法经营罪的“其他”行为方式的内容,形成非法经营罪构成的繁复局面,导致非法经营罪认定的诸多困难。
本文正基于此,根据相关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对非法经营罪作进一步阐述,以求廓清非法经营罪的构成,并在司法实务中准确认定非法经营罪。
一、非法经营罪之“堵截构成要件”堵截构成要件,是大陆法系立法技术角度的要件分类形式,它指刑事立法制定的具有堵塞拦截犯罪人逃漏法网功能的构成要件,表现形式包括“或者其他型”、“持有型”、“最低要求型。
(注:参见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58、359页。
)作为严密型法分则条文的立法方法,堵截构成要件对完善我国刑事立法较具实证意义。
非法经营罪采取列举式与概括式并举的方法借以表现客观要件内涵,存在基本构成与加重构成两个量刑幅度。
换言之,在非法经营罪的客观要件上,成功运用了堵截构成要件的立法方式,表现为“或者其他型”。
1997年刑法典采取的是先列举非法经营行为的两种明确方式之后,次以“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概括罗列未尽的非法经营行为方式。
非法经营罪司法解释问题研究非法经营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罪名,旨在打击非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非法经营罪的司法解释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本文将对非法经营罪司法解释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首先,非法经营罪的司法解释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于“非法经营”行为的界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非法经营是指未取得许可证、登记证等合法经营资质,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行为。
然而,在实践中,如何界定“非法经营”行为,尤其是在新兴行业和互联网经济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司法解释应更加明确地界定非法经营行为的范围,以便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准确的定性和认定。
其次,非法经营罪的司法解释问题还涉及到对于“经营”行为的理解和界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经营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商品销售、服务提供等商业活动的行为。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非法经营行为并不涉及实际的商品销售或服务提供,例如网络诈骗、传销等行为。
对于这些非传统的非法经营行为,司法解释应该更加灵活地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以确保法律的适用性和公正性。
此外,非法经营罪的司法解释问题还包括对于“未取得许可证、登记证等合法经营资质”要素的具体界定。
在实践中,一些非法经营行为可能是因为申请许可证、登记证等手续的不便或拖延导致的,并非出于故意违法。
因此,司法解释应该对于该要素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以便在实践中能够更加公正地认定相关行为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
综上所述,非法经营罪司法解释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非法经营行为、经营行为和合法经营资质等要素的明确界定,可以更加准确地认定相关行为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从而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
同时,在司法解释中应该更加注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以确保法律的灵活性和公正性。
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浅析无照经营问题的成因、监管难点及解决途径摘要:无照经营问题由来已久,且屡禁不止,日渐成为监管的盲点和难点。
本文通过分析无照经营现象的成因和存在环境,讨论在现有行政体制下如何通过完善监管规则、加大疏导教育、加强协同监管等手段加以解决。
关键词:无照经营成因监管解决途径一、无照经营现象的主要成因(一)无照经营的概念。
根据2003年3月1日生效的《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无照经营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在尚未拥有合法营业执照或者虽然拥有营业执照但是超出经营范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
无照经营的场所往往消防设施欠缺,卫生条件差,存在相当大的安全事故隐患。
(二)原因分析。
“存在即合理”的现实悖论,虽然无照经营没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其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必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
1、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照经营是经营者谋生的手段。
目前从事小食杂店、小摊点经营的主体多是下岗工人、进城务工农民、赋闲农民等。
其收入主要是满足生活的需要,是其谋生的基本手段。
经营场所多出现于城乡结合部、郊区、“城中村”、背街小巷或僻远农村。
多发生于果蔬副食销售、农机维修、棋牌室、“农家乐”、网络服务等领域。
2、存在相当数量的“消费群体”。
无照经营一般采用简陋的设施条件,销售的商品多为从游商处进购,且多质次价廉,经营者通过增加赊账欠账、送货上门等服务项目,以求薄利多销。
其服务对象又多为下岗工人、进城务工农民等低收入群体的熟客,形成一种“有需求的市场”,甚至形成集吃、住、消费娱乐一条龙的无证无照经营体系。
3、严审批、高门槛的前置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无照经营的发生率。
从塔城市工商局2010年查处的无照经营案件来看,繁杂严苛的前置审批、收费项目繁多是造成无照经营的真正原因,成为无证无照的“无照经营”。
2007年6月起,全国停止新网吧的审批,某些行政许可成为稀缺资源,卫生、环保、消防等审批手续也相当复杂。
而高昂的税收也成为经营者逃避办照的重要原因。
以上原因人为抬高了经营成本,最终把一些规模小、实力弱、条件差的经营者堵在合法经营之外。
《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非法经营罪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犯罪,其法律适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中,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作为法律条文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条款,其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概述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对无法涵盖在其他具体犯罪中的非法经营活动行为予以规制。
这些兜底条款为司法实践中对新型非法经营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同时也存在法律适用不统一、解释模糊等问题。
三、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法律解释模糊由于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表述较为抽象,缺乏具体的界定标准,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同一行为的解释和定性存在差异。
这给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中带来了困扰,导致法律适用不统一。
(二)行政与司法衔接不畅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过程中,存在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的界限不清、衔接不畅等问题。
这导致部分涉嫌犯罪的非法经营行为未能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从而影响案件的公正、有效处理。
(三)犯罪情节认定困难由于非法经营罪涉及的行业众多、领域广泛,加之部分犯罪行为的隐蔽性较强,使得在认定犯罪情节时存在一定困难。
这既增加了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难度,也容易导致案件处理不当或漏判。
四、对策研究(一)明确法律解释标准为解决法律解释模糊的问题,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明确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同时,各级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应遵循统一的法律解释标准,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二)加强行政与司法衔接应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沟通与协作,明确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的界限,确保涉嫌犯罪的非法经营行为能够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认定非法经营罪的几个问题(1)【内容提要】堵截构成要件是刑事立法制定的具有堵塞拦截犯罪人逃漏法网功能的构成要件。
非法经营罪之“堵截构成要件”表现为“或者其他型”。
单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对非法经营罪做出修改,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个罪构成。
限定“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成立犯罪之范围的同时,有必要对司法解释与单行刑法明确的非法出版行为、非法买卖外汇行为和扰乱电信市场秩……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非法经营罪是1997年刑法在分解投机倒把罪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增罪名。
1997年刑法采纳学者建议,(注: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改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263、264页;周道鸾等主编:《刑法的修改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485页。
)分解投机倒把罪、增设非法经营罪。
单行刑法与刑法修正案相继对非法经营进一步做出现定,司法解释不断丰富非法经营罪的“其他”行为方式的内容,形成非法经营罪构成的繁复局面,导致非法经营罪认定的诸多困难。
本文正基于此,根据相关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对非法经营罪作进一步阐述,以求廓清非法经营罪的构成,并在司法实务中准确认定非法经营罪。
一、非法经营罪之“堵截构成要件”堵截构成要件,是大陆法系立法技术角度的要件分类形式,它指刑事立法制定的具有堵塞拦截犯罪人逃漏法网功能的构成要件,表现形式包括“或者其他型”、“持有型”、“最低要求型。
(注:参见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58、359页。
)作为严密型法分则条文的立法方法,堵截构成要件对完善我国刑事立法较具实证意义。
非法经营罪采取列举式与概括式并举的方法借以表现客观要件内涵,存在基本构成与加重构成两个量刑幅度。
换言之,在非法经营罪的客观要件上,成功运用了堵截构成要件的立法方式,表现为“或者其他型”。
1997年刑法典采取的是先列举非法经营行为的两种明确方式之后,次以“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概括罗列未尽的非法经营行为方式。
非法经营罪疑难问题探讨作者:曾庆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5期摘要非法经营罪虽然克服了其前身投机倒把罪立法规定过于笼统,界限不大清楚,执法随意性较大的弊端,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
本文拟从该罪的客体、客观方面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非法经营罪投机倒把罪市场经济秩序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116-02一、非法经营罪侵犯的客体之争对于非法经营罪的客体刑法理论界各种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1)“市场经济秩序说”。
该说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由国家市场管理法规所确定的正常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2)“市场秩序说”。
该说认为本罪的客体是“市场秩序,也就是国家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
(3)“市场管理秩序说”。
这种学说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通过对市场进行依法管理所形成的稳定、协调、有序的市场运行状态”。
(4)“市场管理制度说”。
该说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市场交易的管理法规及其形成的管理制度”。
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第一,“市场经济秩序说”把非法经营罪的客体等同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同类客体,很明显是错误的。
第二,“市场秩序说”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市场秩序与国家对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市场秩序是市场经济运行而形成的一种正常、有序的状态,而国家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是一种制度,二者不能混同。
其次、监督管理制度只是市场经济调控的一种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出非法经营罪的客体的本质特征。
第三,“市场管理制度说”中,违反市场管理法规及其形成的管理制度仅仅是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犯罪前提并非犯罪客体,不能将二者混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非法经营罪所侵犯的是国家通过市场管理法规和制度依法管理形成的稳定、协调、有序的市场运行状态。
有人认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建设过程中,这种稳定、协调、有序的市场运行状态还处于建立、改善、完备之中,不可能成为非法经营罪的直接客体。
公安机关查处非法经营犯罪案件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公安机关查处的非法经营犯罪案件存在以下特点:数量多,涉案金额巨大;侵害领域不断扩大;适用法律较集中,结案后未作有罪判决的比例较高;打击处理偏轻。
当前查处非法经营犯罪案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理解各异,打击有需求;罪名竞合,定性难选择;证据不足,查处难到位;滥用条款,适用不正确。
本文认为要加强和改进打击非法经营犯罪需采取以下对策:完善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用好初查权,完善协作机制,将经侦工作向派出所延伸关键词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法律适用侦查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湖南省经济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编号13A019。
本文为该项目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鑫,湖南警察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犯罪侦查;程征、唐滔,湖南省公安厅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5.324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非法经营犯罪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案件高发、类型增多、手段多样、侵害领域扩大的趋势。
公安机关通过侦查,及时打击处理了一批非法经营犯罪案件,有效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但在侦查实践中,由于非法经营罪继承“投机倒把罪”,以富有弹性的条款保留了“口袋罪”的某些特征,因此给公安、司法机关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的余地,特别是第四款“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以下称兜底条款)存在不少滥用或误用现象,由此造成了立案虚高和刑事资源浪费问题不容忽视,也较大程度损害了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有鉴于此,笔者对近几年某湖南省公安机关打击非法经营犯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当前公安机关查处非法经营犯罪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一、公安机关查处非法经营犯罪案件的特点(一)案件数量高位运行,涉案金额巨大以某省公安机关办理的非法经营犯罪案件为例,全省此类案件的立案数始终占扰乱市场秩序类犯罪案件立案总数的三分之一上下,涉案金额巨大,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动辄上亿甚至数十亿元(二)侵害领域不断扩大传统的非法经营犯罪所侵害的领域主要是烟草、食盐、外汇、出版等行业。
非法经营罪刑法对非法经营行为的打击非法经营罪:刑法对非法经营行为的打击非法经营行为一直是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中的一大问题。
为了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国刑法对非法经营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文。
本文将就非法经营罪的定义、构成要件以及打击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法经营罪的定义与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八条的规定,非法经营罪是指未取得企业法人证照或者超出法人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与其他人共同组织非法经营活动,并且情节严重的行为。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非法经营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构成要件:1.未取得企业法人证照或者超出法人经营范围:非法经营罪的首要条件是经营者没有相应的注册证照或者超出了自己的法人经营范围。
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经营者具备合法的经营资格和经济责任。
2.以营利为目的:非法经营罪是以违法获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
只有以营利为目的,才能构成非法经营罪。
3.与其他人共同组织非法经营活动:非法经营罪通常是一种集体犯罪行为,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联合起来进行非法经营活动。
4.情节严重:非法经营活动的严重情节是非法经营罪成立的关键要素。
情节严重的标准有很多,如非法所得数额巨大、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等。
二、打击非法经营行为的法律手段为了打击非法经营行为,我国刑法采取了多个法律手段:1.刑事处罚:非法经营行为属于刑法范畴,依法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对非法经营罪规定了一系列的刑罚,如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这些刑罚旨在给予犯罪分子应有的惩罚,从而能起到震慑作用,减少非法经营行为的发生。
2.行政处罚:除了刑事处罚外,非法经营行为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的制裁。
相关部门可以依法对违规经营者进行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措施。
这些行政处罚手段主要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经济制裁:非法经营行为一般都会带来不正当竞争和市场混乱,给正常的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影响。
浅析非法经营罪之认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主体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性、局限性转变为层次复杂、内涵交错、队伍庞大并呈继续扩展的状态,名目繁多的企业名称,类别众多的经营种类,涉及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等诸多方面,市场经济可谓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为了改善和加强对不断发展、变迁的市场的监督管理,国家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针对性地规范市场行为,但是,政策法律的滞后这一国际性、历史性因素,始终是一个“顽疾”,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非法经营犯罪行为仍然渐进式地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出现并呈现蔓延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侵害了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如何有效地打击非法经营犯罪,进一步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公平竞争,保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始终是执法机关特别是公安经侦部门面临的挑战和现实课题。
准确把握现有的法律、事实证据,是认定非法经营罪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为何认定非法经营罪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一起颇具争议的非法经营案我国刑法规定“罪名法定”的原则,只要具备非法经营犯罪的法律特征和构成的必备要件,就可以认定为非法经营犯罪,这个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具体理解和适用刑法条文时的尺度把握上分歧较大,现实问题是:由于对非法经营罪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执法指导思想与立法精神、立法原意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相关的司法解释,仅仅停留在刑法条文和追诉标准的概括性表象限定上,具体如何认定非法经营罪,一直存在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公、检、法思想不统一、认识不统一、对证据规格的要求认知不统一,影响了侦办人员在现有事实证据与法律规范对接中对成案的确认度,导致办案质量不高。
加强对非法经营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为侦办案件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避免因法律“盲点”而导致执法工作的被动、无奈,就成为摆在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