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时练习二(2)教案表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学期备课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上学期测试情况,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
但也有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本学期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编排了9个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可分解如:一、有余数的除法,结合表内乘除法有利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也为学习笔算除法打好基础。
二、时、分、秒。
三、认识方向,通过对物体方位和简单路线的判断和表述,发展空间观念。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认识万以内的数。
五、分米和毫米,测量方面:认识分米和毫米。
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初步形成了长度的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
感受长度量的实际意义并加强测量的实践性。
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问题等等。
七、角的认识,图形的认识方面:认识角和直角。
这是在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角和直角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特征的基础。
八、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简单的统计表、不同分类进行统计在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学习用简单的统计表表达数据。
让学生体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分类统计数据。
九、期末复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
(1)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应用数概念和口算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4)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已经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继续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
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
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
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
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
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
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练习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练习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简单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理解,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练习题,既有理论知识的运用,也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旨在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但是,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单位之间的转换和加减法的灵活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巩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以及加减法进行问题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以及加减法的运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理解,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4、练习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4、练习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运算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可能还不是很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
2.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PPT、计算器、练习题等。
2.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舒适,学生座位安排合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并用实际情境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一(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一(2)》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的情境和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不够灵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操作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实际情境等。
2.学具:为学生准备10以内的数字卡片、小棒等操作材料。
3.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图片中的小动物有几只?你能用加减法算出来吗?”让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际情境,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用加减法解答,并解释加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使用数字卡片和小棒,进行加减法运算。
时分秒的练习淮安小学刘敏【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5-17页练习二第1-8题、思考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单位时间的长短,能熟练辨认、读写钟表上的时间;能联系现实感受作息时间的安排,判断作息一般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钟表计时原理和方法,建立单位时间的观念,感悟学习经验;体会生活与时间的密切联系,产生时间意识和有规律作息的意识,获得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认识和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境选用时、分、秒,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师、生),教具钟面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上课倒计时:亲爱的小朋友们,马上离上课的时间还有10秒钟,让我们一起倒计时来迎接数学课,好么?二、梳理复习、内化认识1.忆一忆、讲一讲:(1)交流:刚才我们上午第二节课开始的时间是多少?(出示:8:50)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时针指着8和9之间,是8时多,多多少分?看分针,分针指着10,你怎么知道是50分的?(可以数格子,也可以计算)(2)认一认、写一写(第4题):谈话:说得挺好!那这几个钟面的时间你认识吗?(出示题目)激励:全对的给自己加☆。
(2)刚才我们在认钟表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如果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长时间?从12走到7呢?怎样能快速地算出来?师:看来,求从12起经过多少分,用哪种方法更快?(出示算式)(3)追问:如果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多长时间?走到8呢?2.读一读、画一画(第5题):(1)大家说的都很不错!如果知道时间你能判断出指针的位置吗?(出示图)提问:看,这几个钟面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少了分针)谈话:哦,原来调皮的分针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你能把它画出来吗?(提醒: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先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2)交流想法、评价反馈:一个大格是5分钟,15分钟是走了几大格?也就是看15里面有几个5?可以用15÷5=3,所以分针应该指向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50~52页练习十一相关内容。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可以停止正确运算两步计算运用题练习题。
2.进程与方法:经过情境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经过知识迁移运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气和数学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会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解答效果。
【教具、学具预备】投影仪、惯例学具。
【教学进程】一、知识回忆说话:同窗们,我们曾经学会了复杂的混合运算,请依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效果。
1.在没有括号的四那么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再算〔〕;假设算式中只要加法和减法,或只要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是〔〕;假设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
2.脱式计算(1) (37–28)×4 (2)8×6–30(3) 42–30÷6 (4) 19+6×5(5) 35÷(28–21) (6) 5×(28÷4)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先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团体修订。
二、强化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8题。
先让先生与同桌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先生独立计算。
组两题的运算顺序和得数,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下面两题没有括号,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下面一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外面的算式。
2. 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9题。
出示表格,依据提示写出被减数或减数以及被除数或除数。
让先生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组织先生讨论能否契合处置效果的顺序,从而弄清这样列式是错误的。
让先生明白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小括号在算式中起了什么作用。
团体交流,说说列式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0题。
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先生独立完成计算。
4.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1题。
三、提高练习1. 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2题看图,说出图上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初步过渡到理性思维,对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并能熟练使用。
三、教学过程:
1、出示课本74页例6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即认真读题,是从条件到问题读题;
2、第二步:依然是认真审题,在审题的过程中,认真思考:
1)问题是什么?
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再读条件时,该如何解决?
即第二步的认真审题,是从问题到条件来读;
3、第三步:会列出数量关系式:
总本数-借出的93本=还剩的本数
4、第四步:列式计算:
215-93=
215
- 93
122
5、第五步:验算
1)验算的时候请思考,能够用哪些方法验算呢?
2)验算的目的是干什么呢?
6、第六步:作答。
以上六个步骤即是解决问题的六大步骤,希望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并使用,老师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多练习,你们一定会越学越好的。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4、练习二》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的《4、练习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但对复杂一些的运算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加减法运算。
2.难点:对于复杂一些的运算,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和“分组合作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规律,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学具:准备一些小卡片、小算盘等学具,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例如,展示一幅画有3只小鸟和2只小鸟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一共有几只小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例如,展示一幅画有5个苹果和3个苹果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一共有几个苹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一张图片,根据图片中的数学信息进行加减法运算。
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正确的运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再次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4练习二-苏教版教学背景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二章“数字3”的第四节“加减法口算(2)”的练习二。
在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对应的口诀后,这一节着重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算式的书写规范。
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加减法口算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掌握算式的书写规范。
3.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数学口算运算。
教学重点1.加减法口算的方法和技巧。
2.算式的书写规范。
教学难点1.数学口算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2.算式的书写规范。
教学方法1.看、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
2.组织学生讨论相互答题。
教学步骤第一步:练习讲解老师为学生讲解本节练习的内容和要求,强调口算的准确性和书写规范。
学生用写字板或本子来完成练习。
第二步:小组配对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两人配对。
配对过程中,要尽量将学生们的口算水平和相似度匹配。
第三步:开始答题老师播出问题,每次问题之后,同一组内的两名学生分别写出答案,然后相互核对答案。
每一个问题要严格按照步骤计算,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第四步:组间讨论学生完成所有的练习题后,老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的学生相互核对答案,并且讨论口算方法和书写规范。
第五步:总结讲解老师对本次练习进行总结,强调口算的重要性和规范的写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注意口算的准确性和书写规范。
教学评估老师对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算式书写规范进行评估。
总结本次教学让学生通过加减法口算的练习,提高了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并且加强了学生们对算式书写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希望学生们能够重视口算的训练,提高算术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