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键说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1.2.1离子键(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离子键
1、定义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离子之间相互结合而形成的键。
2、离子键的特点
(1)离子键是一种短暂的相互作用,离子之间相互结合,形成键,但不会对原有键
的结构进行改变。
(2)离子键的力量相当微弱,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可以使离子键迅速破坏,并释放出
离子。
(3)离子键的作用是由离异离子质量不同引起的。
质量大的离子在离子键中具有更
强的作用力,即重离子比较稳定。
第二节离子键的形成
1、离子键的形成原理
离子键的形成原理是重离子拆分条件显著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子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拆分,并形成离子键。
(1)离子的影响:离子的大小,电荷强度,阳离子比阴离子更容易形成离子键。
(2)外界因素:温度、压强等,低温为临界点,温度越低离子键形成的机会越少。
(1)离子键可以广泛应用于制药,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滞留时间;
(2)离子键可以用于纸浆制造,增加纸浆的湿性、强度和粘结性;
(3)离子键可以应用于涂料,增加涂料的附着力和耐久性。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离子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的特点、作用原理、影响因
素以及应用场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
之后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离子键教案教案:离子键的形成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 了解离子键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3. 理解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实验器材和试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与离子键进行对比。
2. 离子键的定义和特点教师讲解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通常发生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
教师指出离子键的特点:- 离子键形成时,金属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非金属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负离子。
- 离子键是通过电荷吸引力结合的,因此离子间的结合力很强。
- 离子键通常在晶体中出现,使得离子化合物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
3.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等形式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如钠和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
引导学生总结离子键形成的步骤:(1) 金属原子失去外层电子,形成正离子。
(2) 非金属原子得到外层电子,形成负离子。
(3) 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化合物。
4.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教师介绍离子化合物的一些常见性质:- 高熔点和高沸点:因为离子键具有很强的结合力,所以离子化合物通常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
- 导电性:在溶解或熔化状态下,离子化合物能导电,因为离子能在液态中自由移动。
- 可溶性:离子化合物在水等极性溶剂中溶解,形成离子。
- 结构稳定性:离子化合物通常呈现规则的晶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5. 小结与练习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小结,并以练习题的形式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请学生解释为什么离子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通常较高。
四、教学拓展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离子键的相关知识,例如质子转移反应和离子液体的特点。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练习题,并用一段文字解释离子化合物的导电性。
六、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版必修二离子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中的“离子键”这一知识点。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教材分析“离子键”这一知识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化学键》的第一节。
在学生学习了化学键的基本概念之后,离子键作为化学键的一种重要类型,对于学生理解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形成原理、特点以及与共价键的区别,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条件和一般规律,能够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化学键的基本概念,引出离子键的学习。
提问学生:“什么是离子键?它是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讲授新知首先,介绍离子键的定义和形成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如食盐(氯化钠)的电离过程。
然后,讲解离子键的特点,包括它的作用力、方向性和强度等。
3. 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通过比较两者的形成条件、作用力、方向性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不同。
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资料搜集,总结两种化学键的特点。
4. 应用实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电池中的离子反应,让学生了解离子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离子键教案教学设计标题: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子键的概念、特征、形成过程以及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和进行相关实验。
教学内容:1.离子键的概念与特征2.离子键的形成过程3.离子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离子键的概念:回顾之前对化学键的学习,提问学生化学键的分类。
2.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明显离子特征的物质如食盐、白糖等,并提问其特点。
二、概念解释与探究(10分钟)1.解释离子键的概念:让学生自上而下地提出对离子键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完成准确且简明的定义。
2.特征探究:通过对离子键特点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离子键具有这些特点。
三、离子键的形成过程(20分钟)1.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种物质的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并展示到黑板上。
2.总结阐述:由学生反馈各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阐述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四、离子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25分钟)1.教师示范实验:展示一种离子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实验(如氯化铜溶液与铁填塞反应)。
2.学生实验探究:让学生自由选取离子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应用场景。
3.分享与总结:学生将实验结果和应用场景分享给全班,并进行总结。
五、巩固与应用(15分钟)1.注重反思:引导学生回顾离子键的学习过程,提问相关问题,确保学生对离子键有全面理解。
2.情景应用:通过给出一些化学相应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3.知识延伸: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资料,扩展学生对离子键的应用领域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与总结(5分钟)1.总结复习:让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此次课堂所学内容,并提问相关问题。
2.疑难解答:给学生一定时间提问并解答他们对离子键的疑难问题。
3.小结:教师对全班的学习状况进行小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深入思考相关问题。
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师旁听:对学生的分组讨论、实验记录和应用场景分享进行旁听,评价学生的展示水平。
〈〈离子键〉〉说课教案西安市第48中学高中理化生组郑梅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
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四、说教学设计: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五.说教学程序【展示】氯化钠固体;根据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
分析、叙述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钠离子,带正电,氯原子得到了钠失去的电子,成为带负电的氯离子,阴、阳离子的异性电荷相吸结合到一起,形成氯化钠。
离子键教案苏教版教案标题:离子键教案(苏教版)教案目标:1. 了解离子键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识别离子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3. 掌握离子键的相关实验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离子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2. 离子键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离子键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离子键的相关知识、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离子键的概念,与学生讨论离子键的特点和应用;2. 提问:你们知道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吗?请简要描述。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详细介绍离子键的形成过程;2. 强调离子键的特点,如电荷的转移、电荷的稳定等;3. 与学生一起探讨离子键的应用领域,如离子晶体、盐类化合物等。
三、实验观察(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份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观察离子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3.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四、实验设计(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离子键的形成;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设计,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3. 教师给予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和建议。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离子键的重要性和应用;2. 提醒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离子键的实际应用;2.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竞赛或实验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2.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指导;2. 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离子键说课稿离子键说课稿《离子键》是化学的一个知识点,作为化学老师,我们应该怎么样开展这节课的教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离子键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一、说教材1、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离子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
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
而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
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离子键是指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验的方式引课,从宏观到微观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形成过程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对立统一论思想:电性相反的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高中化学《离子键》教案
主题:离子键
目标: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和性质,能够通过实例进行解析和应用。
教学重点:离子键的定义和特点、离子互作以及晶体结构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对离子键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展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主题:“离子键是什么?离子键是如何形成的?”
引导学生思考离子键的定义和性质。
二、概念解释
1.讲解离子键的定义和形成原理,强调带电离子之间的吸引力。
2.介绍离子键的性质,如稳定性、硬度和脆性。
三、例题分析
1.通过实例分析氯化钠(NaCl)和氧化钙(CaO)的离子互作过程,解释离子键的形成。
2.让学生讨论离子键的特征和应用,如离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四、实验展示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物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离子键的理解。
五、总结
归纳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离子键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有关离子键的练习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反馈
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和意见,以及对下节课的期望。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适度结合实例和实验,深化学生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离子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离子键”这一章节。
在正式进入说课内容之前,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2. 掌握离子键的特征及其与共价键的区别。
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 引导学生认识离子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1. 重点:离子键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2. 难点: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及其在化合物中的识别。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章节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第三章,是继原子结构和共价键之后的又一重要内容。
离子键作为化学键的一种,其形成与原子间的电荷转移有关,是理解化合物结构的基础。
教材通过介绍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与共价键的区别,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和周期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2. 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离子键特性的理解。
3.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离子键和共价键,帮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
4. 案例教学: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共价键内容,提出问题:“除了共价键,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化学键?”自然过渡到离子键的学习。
2. 讲解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原理利用多媒体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解释电荷转移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3. 讲解离子键的特征重点讲解离子键的电性和方向性,并通过实验演示离子晶体的导电性。
4.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通过表格形式,列出两者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 应用举例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盐的电离,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实际应用。
高中化学离子键说课稿高中化学离子键说课稿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中化学离子键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借鉴!篇一:高中化学离子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
接下来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进行说课。
一、具体教学设计:1、新课引入: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
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
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
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
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
《离子键》教案教案撰写是教师招聘面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但对于多数考生而言,如何撰写教案并不是特别清楚。
化学学科讲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离子键》的完整教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
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
(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篇一:离子键教案《离子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并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2)了解离子键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为学生对物质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离子键的知识,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分析能力,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带着问题上课。
在初中他们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和它们的一些化合物,学习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初步了解了元素的性质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有密切关系,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和化合价的实质。
虽然,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形成过程时还是有些模糊。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四、教学准备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相结合1七、教学过程设计234篇二:离子键教学设计《离子键》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投影】“原子间相互作用”【讲述】为什么h2o要加热到1000℃以上(或通电)才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否说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使他们仅仅结合在一起而难以分开?【学生思考后作答】【讲述】破坏这种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
【投影】“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板书】一、化学键1.定义(强调“强烈”二字)【讲述】这里要指出的是:水气化也要加热,常压下,达到100℃才课沸腾。
(为以后分子间力学习埋下伏笔)【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分子、原子、离子)【讲述】对于由离子构成的物质而言,化学键存在于离子和离子之间,这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是强烈的,这种化学键称之为离子键。
【板书】 2.化学键的分类共价键【实验录象】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干燥的氯化钠晶体、熔融的氯化钠)【提问】我们看到:石墨插入熔融氯化钠时灯泡亮了,而插入干燥氯化钠晶体时灯泡不亮。
高中化学离子键优质教案
1. 了解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和性质;
2. 掌握离子键的特点及其在化合物中的作用;
3. 能够区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 能够应用离子键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离子键的形成原理;
2. 离子键的性质和作用;
3. 区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1. 离子键的概念及特点;
2. 离子键的形成原理;
3. 离子键的性质和作用;
4. 离子键与共价键、金属键的比较。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实验展示氯化钠的溶解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离子键的存在。
【概念讲解】
1. 介绍离子键的概念及特点;
2. 解释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即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
3. 探讨离子键的性质和作用,如高熔点、易导电性等。
【实验操作】
进行氯化钠晶体的溶解实验,观察溶液的导电性和溶解热。
【讨论】
让学生讨论离子键与共价键、金属键的区别,并总结它们的特点。
【巩固】
设计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离子键的知识。
【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离子键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馈:
通过小测验或讨论问题,检验学生对离子键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
1. 思考离子键在哪些化合物中存在?
2. 描述一种实际应用中离子键的应用场景。
七、板书设计:
1. 离子键:形成原理、性质、作用;
2.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比较。
以上为高中化学离子键优质教案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离子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离子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离子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原子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物质的。
离子键的学习不仅为后续共价键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从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逐步揭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
同时,教材还通过图表、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离子键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必修 1 中也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微观分析能力。
但对于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建立起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模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2)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离子键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条件。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离子键的本质,即静电作用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离子键的形成。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离子键〉〉说课教案
西安市第48中学高中理化生组郑梅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
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五.说教学程序
【展示】氯化钠固体;
根据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
分析、叙述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钠离子,带正电,氯原子得到了钠失去的电子,成为带负电的氯离子,阴、阳离子的异性电荷相吸结合到一起,形成氯化钠。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从原子结构入手进行分析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本质,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组织讨论】1.在食盐晶体中Na+与Cl-间存在有哪些力?
2.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
【评价】对讨论结果给予正确的评价,并重复正确结论。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1.阴、阳离子之间除了有静电引力作用外,还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2.当两种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与排斥达到了平衡。
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
所以所谓阴、阳离子电荷相互中和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加深对静电作用的理解,突破难点。
同时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问题。
【板书】一、离子键
【小结并板书】1.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离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教师点拨引路下分析离子键的概念。
)
【引路】(1)成键微粒:
(2)相互作用:
(3)成键过程:
【讲述】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
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
【设疑】要想形成离子键、就必须有能提供阴、阳离子的物质,那么哪些物质能提供阴、阳离子呢?
【讲解】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离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
阴、阳离子。
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分析回答出活泼金属提供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提供阴离子。
领悟。
加强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
由个别向一般的科学方法的培养。
深入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理解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引言】从上可以看出原子成键是和其最外层电子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呢?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化学用语——电子式。
【板书】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举例并讲解】
原子电子式:H·Na··M g·
离子电子式:Na+ Mg2+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投影】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S Br Br- S2- 领悟。
理解。
领悟。
总结电子式的写法。
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非金属阴离子电子式要做到“二标”即标“[ ]”和“电荷数”独立完成:
初步掌握原子及简单离子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引言】用电子式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以及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键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举例并讲解】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设问】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与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有何不同?
【指导讨论】请同学们归纳小结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注意事项。
请其他组对上述发言进行评议。
【评价】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评价,并注意要点。
根据左式描述其意义。
领悟各式的含义及整体的含义,区别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和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的不同,并与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领悟书写方法。
讨论。
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1.首先考虑箭号左方原子的摆放,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
2.箭号右方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写时要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 ]。
另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3.箭号左方相同的微粒可以合并写,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并写。
4.在标正负电荷时,特别要注意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通过分析比较,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为讲清重点做准备。
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重复要点。
【总结】
结合学生总结,加以完善。
【作业】课本第114页。
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1.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MgCl2 KCl MgO K2O
2.主族元素A和B可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AB2的形成过程。
考察本节所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