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656.50 KB
- 文档页数:9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针对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一种专业方案。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
以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电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学、信号与系统理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多个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物联网技术等方向的选修课程。
4.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通过理论课程的授课,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实验实习通过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设置多个实验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通过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实验报告、项目实践成果等。
六、学科发展方向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基础理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环节等,并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科研创新等方式,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080701)一、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培养目标(Learning Goal,LG):本专业面向消费电子、通信传输、雷达与电子对抗、安防监控、智能制造等领域,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胜任电子信息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军和骨干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后应达到如下职业能力目标:LG1.能综合运用电子信息相关理论和技术,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项目进行优化设计和创新开发,胜任电子信息产品和系统的方案设计工程师、硬件设计工程师、软件设计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或者项目经理等岗位工作,工作经验丰富。
LG2.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坚守职业规范,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LG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善于沟通、交流、合作,能在团队中担任骨干或领导。
LG4.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积极学习、主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
毕业要求(Graduation Requirement,GR):GR1. 工程知识:能将数学、物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GR2. 问题分析:能应用数学、物理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GR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电路、软件或算法,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GR4. 研究: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GR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或者选择、使用恰当的仿真软件、软硬件开发工具和软硬件技术资源,包括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制造、研究、管理以及从事相关技术领域教学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具备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备一定的外文检索及相关应用能力,能用外语进行交流;4、具备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熟练运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处理事务的意识和技能;5、具备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6、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设计、分析、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训练,掌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及再现的系统知识;7、具有利用计算机开发和支持相应系统的能力,具有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实际问题,包括设计、组建、管理、维护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制图与AutoCAD、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MA TLAB基础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通信系统原理、DSP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专业实践、毕业实习、自主创新学习、军训、综合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
五、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六、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七、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83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其中课堂教学142学分,实践课41学分。
(一)课堂教学学分要求1、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须按教学计划修读,修满52学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14T)一、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应用电子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企业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调测、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电子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掌握设计、开发、调测应用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方法,应用电子系统设计技术(3)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4)熟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专业主干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路、数字逻辑、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EDA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四、学制四年。
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至六年。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电子工程设计、电子技术应用和电子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学、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熟悉电子工程设计与管理的能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1.学习深入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前沿技术;2.具备电子工程设计和开发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工作;3.具备电子系统测试和调试能力,能够解决电子产品运行中的故障和问题;4.具备电子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能力,能够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5.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多层次的团队中合作开展工作;6.具备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行业需求。
三、培养体系1.基础课程阶段:在大一、大二阶段,学生将学习数学、物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阶段: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将学习电子技术、电子工程、电子仪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子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3.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设计、半导体器件与工艺、通信原理等。
5.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模式1.学院与企业合作模式:学院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2.产学研结合模式:学院与科研机构合作,提供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五、就业方向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子信息产业、通信业、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开发、自动化控制、新能源等领域就业,担任电子工程师、电子产品设计师、电子系统测试工程师、电子信息系统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职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融合型专业,涵盖电子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主干学科,学习内容涉及电子学、信号处理、计算机三大知识板块。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以传感技术为隐含线,以泛网络智能电子信息系统为主线条,培养学生泛网络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包括芯片、传感器及系统、嵌入式软件等方面综合设计开发能力。
本专业适用于泛网络时代对智能电子信息设备在集成电路设计、系统电路设计、传感器集成、嵌入式软件及安全等方面技术开发的专门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突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硬件电路系统设计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安全技术,着力培养学生在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综合设计方面的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较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及创新应用初步训练,具有从事智能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泛网络时代智能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与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五年内能够达成如下12个方面预期的能力: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中复杂问题,包括:系统结构设计、功能协议设计、系统效能分析等;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包括:问题凝练、系统建模、关键信号和噪声分析,以获得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芯片/板卡)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研究: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科学与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科学与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和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化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培养模式:本专业按照数、理、电基础扎实、技能熟练、具备知识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能够运用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按照4年制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三四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可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专业方向: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业务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该专业领域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掌握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3.具有将物理信息、电子信息、计算机、单片机等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4. 具有解决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中相关问题的能力;5.了解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状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主干课程设置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微波技术基础、计算物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微波仿真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量子力学、微波遥感基础、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微波器件与电路、地波传播、天线CAD、光学传感与测量、射频识别技术、电波传播概论、智能天线概论、光纤与光通信、信息光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优良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电子系统、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集成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等宽厚的基础和系统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分析、表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爱国敬业、诚信务实、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注重基础理论、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在物理学、工程数学、电子学等方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在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电路与系统、微机电系统等方面接受设计、制造及测试技术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
初步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和新技术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3.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获得较好的器件、电路及电子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能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具备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固态电子论、微电子工艺、微电子器件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基于Verilog的数字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